近期看的几部电影
近期看的几部电影
近期看的几部电影,新电影居多,看不下去的时候,找了几部老电影。加起来有这么些,《一九四二》、《金陵十三钗》、《泰囧》、《铜雀台》、《听风者》、《赎罪》、《忧郁症》(好电影)、《中途岛之战》、《末日情缘》、《摇滚年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化危机5:惩罚》、《王的盛宴》
《一九四二》并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好,冯小刚说这是他筹划了十几年的电影,可能他确实想拍好,剧本加工一下也能拍出个好故事,可这个电影到底给冯导拍平庸了。人物塑造蕴藏在故事脉络中,逃荒一路本是导演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最佳时机——且我以为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的一个共通之处在于,塑造典型人物或形象必不可少,可这部电影中导演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是平均用力的,反而枝蔓频出,“主线”让位于枝节,最终导致了电影立意模糊、人物模糊,不知道冯导有没有想到这一层。电影末尾接了一个“光明型”的尾巴,老财主遇到了路上新生代的“我”,相依为命,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和《活着》如出一辙。既然电影中的毁灭如此彻底,悲剧性的力量就会足够强大,强加给观众一个自以为巧妙的结尾,实在是貂续狗尾的行为。看来冯导自《夜宴》之后再也拿不出啥新鲜的东西了,不过之前每年一部的喜剧贺岁片儿相信大家还没看厌,沿着这个路子走好了。
《金陵十三衩》,刚上映吵得很火的时候,我没看。记得起初大家讨论得最火的是电影宣扬的“情色爱国主义”。我本能抗拒,以为就只有个噱头。秦淮河香艳的女人为避战火,躲到一个教堂里,遇到了一个多情的洋“神父”和一群女学生,故事就开始了。其实后来的安排观众也都会猜到(因为有《南京南京》的背景了,即使没有这个背景,也好猜,因为这个才是或者才可能是电影的亮点或者它必须被拍出来的理由),无非是香艳女人为救女学生挺身而出、凛然大义。也为了“洗清”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电影没什么要说的,我只是不解,一群烟花中的女子何以如此民族气节、形象正面、激情燃烧、温情脉脉。跟女革命者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妩媚些。呵呵,但这大概符合所有男人的期待吧,在充分突显性别的主体身上挑战世俗一以贯之的观念。
《泰囧》,只看了半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从票房来看,我不知道这是否代表了中国喜剧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这几天,央视正点播出的新闻中也屡次提到了这部电影,不过都是从其票房角度出发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从《鸡犬不宁》开始,到后来大火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人在囧途》——如果说这些部还能看的话,发展到《泰囧》,再来看,就是一路向下的了。模仿创意和拾人牙慧终有一天会让人厌倦。而且不会来得太晚。
《铜雀台》,烂片一部,不说了。学黄金甲这一个路数的电影,恐怕还真是自掘坟墓啊。
《听风者》,是这几部里比较好的一部了。在烂片渐入迷人眼的时代,梁朝伟和周迅想来就是电影质量的保证了。除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电影在用色方面还是颇能引起大家共鸣的。避免了雄心膨胀、表现宫廷欲望摧枯拉朽的色彩对比鲜明然而毫无内涵的电影用色,也避免了毫无创意、整部影片只用黑白色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着色手法,《听风者》整个画面、色彩让人很舒服,这也是香港导演所擅长的。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很赞,张学宁成为了“老鬼”以后,听到“局长”被委派任务去勾搭别的姑娘,“哦”了一声之后帅气地转头就走,之后又回过头来问了一句:“我现在是你的上线,如果我让你终止任务,你会吗?”学问都在这个“哦”字上,音调、语速、表情等反应内心情感波动的细节,很考验人演技,周迅是没问题的。梁朝伟好是好,不过他在电影里的这些套路大家都熟悉,带点《花样年华》和《2046》的气质,他的这个气质演电影没问题——好多人都是冲着这个气质来看的,我只是在想,这么多年了,他能不能在炉火纯青的演技中加入一些变化的因素。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在好演员、好演技慢慢成为观众的奢求之后,有那么一两个标志性的演技撑着已经是观众的福气了,你要指望他们再玩出点花样,恐怕就真是痴心妄想了。
《赎罪》,之前看过,硬盘里有,再看了一遍。看过那个色老头麦克尤恩的原著,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文字没有视觉的震撼力来得强烈。小briony13岁时误以为自己看到的画面——她10岁时暗恋的清洁工儿子robbie“侵犯”了她姐姐Celilia是“真实”的,且符合自己的想象,她在后来表姐被侵案中指证robbie是凶手,robbie因此入狱,后卷入二战,从此没和Celilia团聚。Briony一生内疚、负罪,她放弃了去剑桥大学上学的机会,在姐姐曾待过的护理学校照顾病人,为自己赎罪。电影多个“闪回”镜头,在制造戏剧冲突方面功不可没。观众跟着情节走,在你发现电影的“逻辑错误”之后,导演狡黠地运用此手段交代原委,让观众的小聪明无处遁形。celilia和robbie的爱情凄美、脆弱、充满遗憾。爱情一旦被卷入战争,就会显得渺小和无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的一个夜晚,robbie死于败血症,手里握着他们“white clapboard with blue-painted window frames”的爱情想象和憧憬。于是电影中出现的两次“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就成为了这一爱情永恒的注脚。麦克尤恩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深深觉得,让我小说中的有情人最终团团圆圆,生生不息,决不是怯弱或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我给了他们幸福,但我不是私心作祟,要让他们宽恕我。至此,故事终结。相信读者和观众都会原谅13岁的briony,在天灾人祸面前,她施了最后一次善行,在小说中让他们最终团聚、幸福永恒。想起了几年前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被指抄袭女作家安德鲁斯的《没有时间去浪漫》,麦克尤恩坦诚地作出了回应:他从安德鲁斯的材料中获得诸多灵感,尤其是关于战时briony在医院的这一段经历。想来不禁莞尔。另外说一下,凯拉奈特莉,我一直认为她有赫本气质,只不过比伊更傲慢。
《忧郁症》,Lars Trier导演的作品,关于末日的想象的(又名《末日惊悚》)。拍摄关于末日想象的电影已经有很多了,Lars Trier导演以一个忧郁症患者的视角预言末日的来临,以及在此过程中其家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导演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自己就是一个忧郁症患者,并且认为世上任何人都是忧郁症患者,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西方人的末日想象多少带点文艺气质,一个古老的寓言、一个星宿变化的过程,必定都假以科学的名义。在这部影片中,Justine患有忧郁症,但她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一切都将按照规定的轨道走向毁灭,因此,在她的婚礼上,她表现得如此怪异、反常。她的姐姐Claire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从种种迹象中得知有一颗行星会撞击地球,她的丈夫在末日来临前服药自尽。整部影片思路清晰,但给人压抑的感觉,饰演Justine的演员是克斯汀邓斯特,伊多少有些神经质的气质,演这样的电影特别合适,但导演说Justine这个角色是为佩内洛普量身定做的,后者由于档期原因无法参演。我倒认为,佩内洛普也能演出神经质,不过伊长着一张自愈的脸,接近喜剧。影片最后Justine为Claire和她的孩子搭建了一个magic cave,也就是由几根树枝摆成的一个“避难所”,三个人坐在里面,迎接行星撞向地球。关于这个结尾,我有两个看法:1,Justine的忧郁症来自地球必定灭亡的信念,在她看来,无人能阻挡这一趋势,而影片最后由她提出并亲自搭建的cave会不会就是要实践她关于末日的想象?也就是说,或许末日并不存在,作为忧郁症患者的Justine刻意营造了影片中的一切甚至末日真的来临来满足她的想象。而这个“营造”就是她的臆想。2,我对结局并不满意,所有的悬念都造势颇足,结局还真是地球被毁灭了。我以为导演会超出大部分观众的想象力,让毁灭峰回路转,在结尾部分让观众“恍然大悟”,从而在饶是如此的基础上赞叹导演的精巧构思和影片上佳。不过,总体来说,这是部好电影,比《2012》好,尽管场面没有后者大。西方人的末日想象在文艺方面做足了功夫,勾起了全世界的好奇心,可惜我们老祖宗关于末日的想象十分匮乏,天顶露了、大水来了,咱们都成功地补救上了。你把人想象的欲望给堵死了。不过,这也好,如果真有世界末日,它是任谁也想象不到的。
(to be continued)
--
近期看的几部电影,新电影居多,看不下去的时候,找了几部老电影。加起来有这么些,《一九四二》、《金陵十三钗》、《泰囧》、《铜雀台》、《听风者》、《赎罪》、《忧郁症》(好电影)、《中途岛之战》、《末日情缘》、《摇滚年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化危机5:惩罚》、《王的盛宴》
《一九四二》并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好,冯小刚说这是他筹划了十几年的电影,可能他确实想拍好,剧本加工一下也能拍出个好故事,可这个电影到底给冯导拍平庸了。人物塑造蕴藏在故事脉络中,逃荒一路本是导演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最佳时机——且我以为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的一个共通之处在于,塑造典型人物或形象必不可少,可这部电影中导演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是平均用力的,反而枝蔓频出,“主线”让位于枝节,最终导致了电影立意模糊、人物模糊,不知道冯导有没有想到这一层。电影末尾接了一个“光明型”的尾巴,老财主遇到了路上新生代的“我”,相依为命,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和《活着》如出一辙。既然电影中的毁灭如此彻底,悲剧性的力量就会足够强大,强加给观众一个自以为巧妙的结尾,实在是貂续狗尾的行为。看来冯导自《夜宴》之后再也拿不出啥新鲜的东西了,不过之前每年一部的喜剧贺岁片儿相信大家还没看厌,沿着这个路子走好了。
《金陵十三衩》,刚上映吵得很火的时候,我没看。记得起初大家讨论得最火的是电影宣扬的“情色爱国主义”。我本能抗拒,以为就只有个噱头。秦淮河香艳的女人为避战火,躲到一个教堂里,遇到了一个多情的洋“神父”和一群女学生,故事就开始了。其实后来的安排观众也都会猜到(因为有《南京南京》的背景了,即使没有这个背景,也好猜,因为这个才是或者才可能是电影的亮点或者它必须被拍出来的理由),无非是香艳女人为救女学生挺身而出、凛然大义。也为了“洗清”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电影没什么要说的,我只是不解,一群烟花中的女子何以如此民族气节、形象正面、激情燃烧、温情脉脉。跟女革命者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妩媚些。呵呵,但这大概符合所有男人的期待吧,在充分突显性别的主体身上挑战世俗一以贯之的观念。
《泰囧》,只看了半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从票房来看,我不知道这是否代表了中国喜剧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这几天,央视正点播出的新闻中也屡次提到了这部电影,不过都是从其票房角度出发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从《鸡犬不宁》开始,到后来大火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人在囧途》——如果说这些部还能看的话,发展到《泰囧》,再来看,就是一路向下的了。模仿创意和拾人牙慧终有一天会让人厌倦。而且不会来得太晚。
《铜雀台》,烂片一部,不说了。学黄金甲这一个路数的电影,恐怕还真是自掘坟墓啊。
《听风者》,是这几部里比较好的一部了。在烂片渐入迷人眼的时代,梁朝伟和周迅想来就是电影质量的保证了。除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电影在用色方面还是颇能引起大家共鸣的。避免了雄心膨胀、表现宫廷欲望摧枯拉朽的色彩对比鲜明然而毫无内涵的电影用色,也避免了毫无创意、整部影片只用黑白色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着色手法,《听风者》整个画面、色彩让人很舒服,这也是香港导演所擅长的。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很赞,张学宁成为了“老鬼”以后,听到“局长”被委派任务去勾搭别的姑娘,“哦”了一声之后帅气地转头就走,之后又回过头来问了一句:“我现在是你的上线,如果我让你终止任务,你会吗?”学问都在这个“哦”字上,音调、语速、表情等反应内心情感波动的细节,很考验人演技,周迅是没问题的。梁朝伟好是好,不过他在电影里的这些套路大家都熟悉,带点《花样年华》和《2046》的气质,他的这个气质演电影没问题——好多人都是冲着这个气质来看的,我只是在想,这么多年了,他能不能在炉火纯青的演技中加入一些变化的因素。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在好演员、好演技慢慢成为观众的奢求之后,有那么一两个标志性的演技撑着已经是观众的福气了,你要指望他们再玩出点花样,恐怕就真是痴心妄想了。
《赎罪》,之前看过,硬盘里有,再看了一遍。看过那个色老头麦克尤恩的原著,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文字没有视觉的震撼力来得强烈。小briony13岁时误以为自己看到的画面——她10岁时暗恋的清洁工儿子robbie“侵犯”了她姐姐Celilia是“真实”的,且符合自己的想象,她在后来表姐被侵案中指证robbie是凶手,robbie因此入狱,后卷入二战,从此没和Celilia团聚。Briony一生内疚、负罪,她放弃了去剑桥大学上学的机会,在姐姐曾待过的护理学校照顾病人,为自己赎罪。电影多个“闪回”镜头,在制造戏剧冲突方面功不可没。观众跟着情节走,在你发现电影的“逻辑错误”之后,导演狡黠地运用此手段交代原委,让观众的小聪明无处遁形。celilia和robbie的爱情凄美、脆弱、充满遗憾。爱情一旦被卷入战争,就会显得渺小和无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的一个夜晚,robbie死于败血症,手里握着他们“white clapboard with blue-painted window frames”的爱情想象和憧憬。于是电影中出现的两次“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就成为了这一爱情永恒的注脚。麦克尤恩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深深觉得,让我小说中的有情人最终团团圆圆,生生不息,决不是怯弱或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我给了他们幸福,但我不是私心作祟,要让他们宽恕我。至此,故事终结。相信读者和观众都会原谅13岁的briony,在天灾人祸面前,她施了最后一次善行,在小说中让他们最终团聚、幸福永恒。想起了几年前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被指抄袭女作家安德鲁斯的《没有时间去浪漫》,麦克尤恩坦诚地作出了回应:他从安德鲁斯的材料中获得诸多灵感,尤其是关于战时briony在医院的这一段经历。想来不禁莞尔。另外说一下,凯拉奈特莉,我一直认为她有赫本气质,只不过比伊更傲慢。
《忧郁症》,Lars Trier导演的作品,关于末日的想象的(又名《末日惊悚》)。拍摄关于末日想象的电影已经有很多了,Lars Trier导演以一个忧郁症患者的视角预言末日的来临,以及在此过程中其家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导演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自己就是一个忧郁症患者,并且认为世上任何人都是忧郁症患者,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西方人的末日想象多少带点文艺气质,一个古老的寓言、一个星宿变化的过程,必定都假以科学的名义。在这部影片中,Justine患有忧郁症,但她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一切都将按照规定的轨道走向毁灭,因此,在她的婚礼上,她表现得如此怪异、反常。她的姐姐Claire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从种种迹象中得知有一颗行星会撞击地球,她的丈夫在末日来临前服药自尽。整部影片思路清晰,但给人压抑的感觉,饰演Justine的演员是克斯汀邓斯特,伊多少有些神经质的气质,演这样的电影特别合适,但导演说Justine这个角色是为佩内洛普量身定做的,后者由于档期原因无法参演。我倒认为,佩内洛普也能演出神经质,不过伊长着一张自愈的脸,接近喜剧。影片最后Justine为Claire和她的孩子搭建了一个magic cave,也就是由几根树枝摆成的一个“避难所”,三个人坐在里面,迎接行星撞向地球。关于这个结尾,我有两个看法:1,Justine的忧郁症来自地球必定灭亡的信念,在她看来,无人能阻挡这一趋势,而影片最后由她提出并亲自搭建的cave会不会就是要实践她关于末日的想象?也就是说,或许末日并不存在,作为忧郁症患者的Justine刻意营造了影片中的一切甚至末日真的来临来满足她的想象。而这个“营造”就是她的臆想。2,我对结局并不满意,所有的悬念都造势颇足,结局还真是地球被毁灭了。我以为导演会超出大部分观众的想象力,让毁灭峰回路转,在结尾部分让观众“恍然大悟”,从而在饶是如此的基础上赞叹导演的精巧构思和影片上佳。不过,总体来说,这是部好电影,比《2012》好,尽管场面没有后者大。西方人的末日想象在文艺方面做足了功夫,勾起了全世界的好奇心,可惜我们老祖宗关于末日的想象十分匮乏,天顶露了、大水来了,咱们都成功地补救上了。你把人想象的欲望给堵死了。不过,这也好,如果真有世界末日,它是任谁也想象不到的。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