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的聲音
临行收拾行李,满满两大箱子。衣物,书本,护肤品,小物件,瓶瓶罐罐。每离开一个地方,像是把自己的生活连根拔起,能带走的都是身外之物,真正留下无法带走的,才是最珍贵的年华。
一直等到最后一周才开始这项浩大的工程,像是害怕自己过于急切的心。不,我一点也不急切,这样平静舒缓的日子尚嫌不够,怎会归心似箭。想起两年前在泰国时,走之前三个月就开始收拾行李,似乎在这样日复一日无用功的确证下每日可温习一遍要回家的欢喜。是,9个月有点长,但126天——天堂太远,人间正好——这恰是人间的距离。
望着窗下两袋子淘汰品,有一种淡淡的不舍和惆怅。我用星光三越既精致又明丽的纸袋来装好即将被扔到垃圾桶的衣物,都洗过,都叠好。好像这样我就对得起它们一样。其实我觉得我对不起它们,每一件被放下、被丢弃的物品,无论细小的,不起眼的,还是厚实的沉重的,最初来到我手中的时候,我都是有想过要好好呵护它们的,在选择时都细细甄别切实喜欢过的。它们在曾经无数个日子里给我带来欢喜,方便,满足,美丽和温暖。但行李一再压缩,新宠进来了, 旧爱也旧了,不时兴了,脱线了,快见底了,从什么时候起,我把它们划入了告别的行列?
一手提一个袋子走向电梯口垃圾分类箱的时候,半路我又折了回来。叹了口气,默默地把它放在窗下。下午的阳光正明亮和煦,温柔地把光轻轻覆在上面。我望向阳光中的旧物,感觉像告别了一位十分重要的老友,觉得这告别意味着永远不再相见,觉得它们似乎在说话,用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用一种我听不到的声音,听不到,却很大声。
我知道有很多人是有恋物情节的,其实我没有。但抽屉里也常有经年的旧物,回去翻翻,或许还能找到初中时剪掉的长发。年龄见长,物质的所得更轻易也更随性,是经济宽松带来的好处。但亲手亲眼扔掉自己拥有的任何一样物品,尤其是自己亲手挑选的,于我都是为难——虽然知晓它的用途已臻尽头,它的价值也在时间的烟尘里逝去,它的美不复再,它的宿命已完成。于是家里放满了,一年一清,还是多,好像更多。苦笑,东西不会多——多的是那物品带来的记忆。
是啊,记忆才会多呢。25岁的记忆,难道不比20岁更多?
好在初老还有一条重要的症状是健忘,不然人人都有被记忆滚雪球似的堆积拖住,以至寸步难行的危险。
有时候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需要一个家,一间房子,其实是需要一个地方来盛放那些跟随他的物品。旧书,毛线围巾,历史笔记本,半截手套,老照片,用了多年已经磨皮的一只包,买了很久不常穿却不舍得扔的娃娃衬衫。来时路是一个安全的所在,在那里可以清晰辨认出自己蜕变的节点。那是完整的自己的一部分。
四个月过去了,离开台湾的时候,这个造型美丽用途委屈的纸袋里装了些什么呢?一件白色长袖t恤,在河大时宿舍姐妹送给我的,我很爱,穿了两年,最后一次穿是一个月前晚上八九点钟去跑步,衣服大得变了形,还有因为用肥皂清洗后白衣逐渐变黄的渍迹;从泰国买回来的LEVIS牛仔裤,穿了一年半,在鸢嘴山攀岩总算把它磨烂了;一件艾格白t恤,打折买的,因为简洁又百搭因而常常穿,利用率相对于它的价钱来说完全可以名列我所有衣物中前三甲;一条白底黑点哈伦裤,一点也没坏,但我想明年应该不流行哈伦裤了……
还有一袋小物品。语法课的一本资料,没用完的半瓶墨汁,每次出去玩拿的景点介绍单,总以为回来会看,其实也很少看,堆了一抽屉,每次取钱的明细表,后面的数字越来越小,过期的未中奖的发票,带来后一次也没用的化妆品,买了不好吃的手工饼干,图书馆的借书单,等等等等。
人类真是这世界上最会制造垃圾的物种,仅仅反观我自己就是如此,真不知一年年损耗多少又浪费多少。早些年不会再穿的衣物妈妈会拿去送人,可如今谁还会穿别人的旧衣服呢?我也没有比我更小的妹妹了。于是有些衣料好的,妈妈闲着没事拿去剪成了鞋垫。我一年一回,看着衣橱只见多不见少,清晨起来却没哪件想穿。繁复的,美丽的,懒于梳妆打扮;个性的,特别的,烦恼还需鞋包搭配;洁白的嫌难洗,暗色的好像不衬肤色。总之总总,在买的时候有一千个理由入手,有一万个心水的缘由,有一百件可搭配的同款。事实是,真的喜欢过,依然喜欢着,然后束之高阁。
就像喜欢绿色。绿色琉璃,绿色海藻石,绿色衬衣,绿色长裙,哪怕餐厅的绿色饭盒,我都喜欢。但生性粗糙大条不喜佩戴饰物,于是一件件千挑万选与心灵契合的宝贝鲜少有大放异彩的时候,我放在包里,盒子里,我也知道它们在那里,静默无闻或不停叫嚣。也许我会放到灯光下凝视它的纹路,会宁宁静静地被这颜色打动,我觉得能与它交流,能互相对答,能彼此珍惜,能交换故事。无言不语,互相陪伴。直到也变成旧物,旧,也爱,这是对颜色的深度执迷。
半道上把决意要扔掉的物品又拿回来,这是一份歉疚,而这歉疚其实早在我爱它们时已经弥补,在我使用它们时已经偿还,在我的不舍中已互相达成谅解。我把它们放在好看的袋子中。放在窗下。在阳光中。在我最后一天离开的时候与我真正告别。其实,它们永存于我的记忆里。
一直等到最后一周才开始这项浩大的工程,像是害怕自己过于急切的心。不,我一点也不急切,这样平静舒缓的日子尚嫌不够,怎会归心似箭。想起两年前在泰国时,走之前三个月就开始收拾行李,似乎在这样日复一日无用功的确证下每日可温习一遍要回家的欢喜。是,9个月有点长,但126天——天堂太远,人间正好——这恰是人间的距离。
望着窗下两袋子淘汰品,有一种淡淡的不舍和惆怅。我用星光三越既精致又明丽的纸袋来装好即将被扔到垃圾桶的衣物,都洗过,都叠好。好像这样我就对得起它们一样。其实我觉得我对不起它们,每一件被放下、被丢弃的物品,无论细小的,不起眼的,还是厚实的沉重的,最初来到我手中的时候,我都是有想过要好好呵护它们的,在选择时都细细甄别切实喜欢过的。它们在曾经无数个日子里给我带来欢喜,方便,满足,美丽和温暖。但行李一再压缩,新宠进来了, 旧爱也旧了,不时兴了,脱线了,快见底了,从什么时候起,我把它们划入了告别的行列?
一手提一个袋子走向电梯口垃圾分类箱的时候,半路我又折了回来。叹了口气,默默地把它放在窗下。下午的阳光正明亮和煦,温柔地把光轻轻覆在上面。我望向阳光中的旧物,感觉像告别了一位十分重要的老友,觉得这告别意味着永远不再相见,觉得它们似乎在说话,用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用一种我听不到的声音,听不到,却很大声。
我知道有很多人是有恋物情节的,其实我没有。但抽屉里也常有经年的旧物,回去翻翻,或许还能找到初中时剪掉的长发。年龄见长,物质的所得更轻易也更随性,是经济宽松带来的好处。但亲手亲眼扔掉自己拥有的任何一样物品,尤其是自己亲手挑选的,于我都是为难——虽然知晓它的用途已臻尽头,它的价值也在时间的烟尘里逝去,它的美不复再,它的宿命已完成。于是家里放满了,一年一清,还是多,好像更多。苦笑,东西不会多——多的是那物品带来的记忆。
是啊,记忆才会多呢。25岁的记忆,难道不比20岁更多?
好在初老还有一条重要的症状是健忘,不然人人都有被记忆滚雪球似的堆积拖住,以至寸步难行的危险。
有时候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需要一个家,一间房子,其实是需要一个地方来盛放那些跟随他的物品。旧书,毛线围巾,历史笔记本,半截手套,老照片,用了多年已经磨皮的一只包,买了很久不常穿却不舍得扔的娃娃衬衫。来时路是一个安全的所在,在那里可以清晰辨认出自己蜕变的节点。那是完整的自己的一部分。
四个月过去了,离开台湾的时候,这个造型美丽用途委屈的纸袋里装了些什么呢?一件白色长袖t恤,在河大时宿舍姐妹送给我的,我很爱,穿了两年,最后一次穿是一个月前晚上八九点钟去跑步,衣服大得变了形,还有因为用肥皂清洗后白衣逐渐变黄的渍迹;从泰国买回来的LEVIS牛仔裤,穿了一年半,在鸢嘴山攀岩总算把它磨烂了;一件艾格白t恤,打折买的,因为简洁又百搭因而常常穿,利用率相对于它的价钱来说完全可以名列我所有衣物中前三甲;一条白底黑点哈伦裤,一点也没坏,但我想明年应该不流行哈伦裤了……
还有一袋小物品。语法课的一本资料,没用完的半瓶墨汁,每次出去玩拿的景点介绍单,总以为回来会看,其实也很少看,堆了一抽屉,每次取钱的明细表,后面的数字越来越小,过期的未中奖的发票,带来后一次也没用的化妆品,买了不好吃的手工饼干,图书馆的借书单,等等等等。
人类真是这世界上最会制造垃圾的物种,仅仅反观我自己就是如此,真不知一年年损耗多少又浪费多少。早些年不会再穿的衣物妈妈会拿去送人,可如今谁还会穿别人的旧衣服呢?我也没有比我更小的妹妹了。于是有些衣料好的,妈妈闲着没事拿去剪成了鞋垫。我一年一回,看着衣橱只见多不见少,清晨起来却没哪件想穿。繁复的,美丽的,懒于梳妆打扮;个性的,特别的,烦恼还需鞋包搭配;洁白的嫌难洗,暗色的好像不衬肤色。总之总总,在买的时候有一千个理由入手,有一万个心水的缘由,有一百件可搭配的同款。事实是,真的喜欢过,依然喜欢着,然后束之高阁。
就像喜欢绿色。绿色琉璃,绿色海藻石,绿色衬衣,绿色长裙,哪怕餐厅的绿色饭盒,我都喜欢。但生性粗糙大条不喜佩戴饰物,于是一件件千挑万选与心灵契合的宝贝鲜少有大放异彩的时候,我放在包里,盒子里,我也知道它们在那里,静默无闻或不停叫嚣。也许我会放到灯光下凝视它的纹路,会宁宁静静地被这颜色打动,我觉得能与它交流,能互相对答,能彼此珍惜,能交换故事。无言不语,互相陪伴。直到也变成旧物,旧,也爱,这是对颜色的深度执迷。
半道上把决意要扔掉的物品又拿回来,这是一份歉疚,而这歉疚其实早在我爱它们时已经弥补,在我使用它们时已经偿还,在我的不舍中已互相达成谅解。我把它们放在好看的袋子中。放在窗下。在阳光中。在我最后一天离开的时候与我真正告别。其实,它们永存于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