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会反思
今天下午读书会新年第一次活动,也是第十次活动,在706空间,20人参加。这次由陈凤玲做主讲,跟随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回顾祖国千年历史积淀的美。主讲人做了认真准备,读书会就应该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聚会,轮流主讲人、主持人这个制度是很不错的锻炼。另外,很巧的是吉林一位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李明在706暂住,临时参加了这次的活动,从专业的角度解释汉字之美。
现在越发体会到每一次活动都有偶然性,碰巧一个时间碰巧一个地点,一些人就这么聚在一起,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大家就可能是彼此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乙丙。读书会的QQ群也有500多人,时不时有人加入有人退出,每次看着系统提示申请加入和通知退出,就觉得也许这就是自由最直观的体现。
这次讨论有几次碰撞。一、形式美和内容美。如果一个物品或者一个人,对其没有任何了解,如何评判其美还是不美,现场举的例子是初次见面的白富美和相处很久平常姑娘,对于两者的表白哪个会更让你动心。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个例子并不恰当,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形式美的事物往往会服从大众的审美标准,你可能也会受到触动,但是拥有内容美的事物才能与“自己”产生更深的感触。
二、创造美和解释美。台湾朋友怡怡提出单纯地讨论什么是美是没有意义,以为每一个人的对美的理解不同,我们只能针对具体的事物,比如一个建筑是不是符合恰当的比例,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但也有一些人反对这种观点,觉得应该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美。我觉得这个争论有点像是讨论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有位朋友说到一本谈论“爱”的书,说书中认为“爱”是一种能力,先是解释什么是“爱”,到第四章才说怎样实践“爱”。的确,如何去“爱”,如何欣赏“美”都是一种能力,了解其中的内容,然后去实践,这才是完整的“爱”和“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之而欣欣然。理解以后的实践会更让人踏实。
三、主观美和客观美。对于美,我们基本上都同意这跟个人的感受有很大的关系,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美只是主观产物呢?美之为美究竟有什么标准?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从三点理解。第一,李泽厚的沉淀说。现在的文字、诗歌、绘画都经过了演变,最开始的样子或许已经模糊不清,但从它们一出现,所有的内容都保留着,或许被遗忘过,但去探求话就会逆流而上追根溯源。这是这些积淀赋予了事物美的内容。第二,文化的影响。美的标准会因为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后天大环境的影响,你身处其中就会被同化,而原因却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第三,个人的共鸣。美更多是个人的感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个人对美理解并无高下之分,或许一个社会共同体会给出一个大众化的标准,并利用这个标准来建立价值体系,但这并不一定被我们内心真正认同。所以,如果用主客观来解释美,只能说,能让“自己”有所感触的,便是美,这种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可以对任何标准说不。但是,当我们不再是以“个人”的身份面对世界,而是处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群体中,一些大多数共同接收的标准便是彼此理解的基础了。
另外,北大生物学博士郭云波同学从专业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对称美之所以被人共同接受是因为对称意味着健康,是选择配偶保存基因最优的选择,是进化所决定的。我本来想把这个观点扩展成为一个话题,即“是否有利的便是美”,好像功利主义提出过“有利的便是善”?那么这个“利”又怎么理解,这不可能是对于“个体”的利,更可能是对于“集体”的利,或许又会涉及到上一次郭云波关于《谜米机器》讲座的内容。但时间关系没来及展开。
还有一个没有展开的话题是“暴力美学”。这可能会牵扯到关于“善”的讨论。
PS:有些内容没能总结完全,希望参加活动的朋友给予补充。欢迎继续讨论。
现在越发体会到每一次活动都有偶然性,碰巧一个时间碰巧一个地点,一些人就这么聚在一起,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大家就可能是彼此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乙丙。读书会的QQ群也有500多人,时不时有人加入有人退出,每次看着系统提示申请加入和通知退出,就觉得也许这就是自由最直观的体现。
这次讨论有几次碰撞。一、形式美和内容美。如果一个物品或者一个人,对其没有任何了解,如何评判其美还是不美,现场举的例子是初次见面的白富美和相处很久平常姑娘,对于两者的表白哪个会更让你动心。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个例子并不恰当,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形式美的事物往往会服从大众的审美标准,你可能也会受到触动,但是拥有内容美的事物才能与“自己”产生更深的感触。
二、创造美和解释美。台湾朋友怡怡提出单纯地讨论什么是美是没有意义,以为每一个人的对美的理解不同,我们只能针对具体的事物,比如一个建筑是不是符合恰当的比例,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但也有一些人反对这种观点,觉得应该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美。我觉得这个争论有点像是讨论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有位朋友说到一本谈论“爱”的书,说书中认为“爱”是一种能力,先是解释什么是“爱”,到第四章才说怎样实践“爱”。的确,如何去“爱”,如何欣赏“美”都是一种能力,了解其中的内容,然后去实践,这才是完整的“爱”和“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之而欣欣然。理解以后的实践会更让人踏实。
三、主观美和客观美。对于美,我们基本上都同意这跟个人的感受有很大的关系,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美只是主观产物呢?美之为美究竟有什么标准?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从三点理解。第一,李泽厚的沉淀说。现在的文字、诗歌、绘画都经过了演变,最开始的样子或许已经模糊不清,但从它们一出现,所有的内容都保留着,或许被遗忘过,但去探求话就会逆流而上追根溯源。这是这些积淀赋予了事物美的内容。第二,文化的影响。美的标准会因为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后天大环境的影响,你身处其中就会被同化,而原因却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第三,个人的共鸣。美更多是个人的感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个人对美理解并无高下之分,或许一个社会共同体会给出一个大众化的标准,并利用这个标准来建立价值体系,但这并不一定被我们内心真正认同。所以,如果用主客观来解释美,只能说,能让“自己”有所感触的,便是美,这种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可以对任何标准说不。但是,当我们不再是以“个人”的身份面对世界,而是处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群体中,一些大多数共同接收的标准便是彼此理解的基础了。
另外,北大生物学博士郭云波同学从专业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对称美之所以被人共同接受是因为对称意味着健康,是选择配偶保存基因最优的选择,是进化所决定的。我本来想把这个观点扩展成为一个话题,即“是否有利的便是美”,好像功利主义提出过“有利的便是善”?那么这个“利”又怎么理解,这不可能是对于“个体”的利,更可能是对于“集体”的利,或许又会涉及到上一次郭云波关于《谜米机器》讲座的内容。但时间关系没来及展开。
还有一个没有展开的话题是“暴力美学”。这可能会牵扯到关于“善”的讨论。
PS:有些内容没能总结完全,希望参加活动的朋友给予补充。欢迎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