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
原本出自《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不知什么时候起,这个词变成了贬义。
《文略》曰:“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暂时把“象”解释成“形”,梳理一下逻辑关系,图示如下。
很明显得意忘形比得形忘言的境界更高些,后来的禅宗主张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很有意思的是后来又出了许多公案。
《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
例如南泉斩猫。
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南泉斩猫斩的是相,赵州谓他本末倒置。南泉欲斩形而形尚在,赵州则谓忘形则形不在更接近得意忘形。不过公案终究还是种形,后人又要像我一样妄解为言,最终还是不得意。
╮(╯▽╰)╭
不知什么时候起,这个词变成了贬义。
《文略》曰:“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暂时把“象”解释成“形”,梳理一下逻辑关系,图示如下。
![]() |
很明显得意忘形比得形忘言的境界更高些,后来的禅宗主张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很有意思的是后来又出了许多公案。
《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
例如南泉斩猫。
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南泉斩猫斩的是相,赵州谓他本末倒置。南泉欲斩形而形尚在,赵州则谓忘形则形不在更接近得意忘形。不过公案终究还是种形,后人又要像我一样妄解为言,最终还是不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