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习惯不是你想要培养就能形成的?
当你下定决心,开始一项长期的计划,比如跑步、减肥、背单词、学外语,这样信誓旦旦的激情每次能够持续上几天?
为什么媒体上大肆宣传的成功减肥20斤、7天背下3000个单词的宣传,在大多数人看来都值得羡慕嫉妒恨,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
为什么健身房办卡的时候,一年200元无限制进入,看似诱惑的卡实际上最终荒废一边,只在最初几天去过两三次?
为什么我们每次开始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初衷很好、计划很好,就是执行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为什么我们只想做快乐的事而不想做正确的事?为什么好习惯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形成的?
为什么我们总在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为什么坚持不下去?
因为坚持,尤其是你不想做的事情,是违背自己意愿的,因此也就是消耗意志的,也因此,是件消耗能量的事情。
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内心深深明白这是一件“正确”的、“值得做”的事情,然而正确的事是否能够得到正确的执行,归根结底,要看你内心的理智能否战胜欲望。
欲望追求快乐、舒适、享受
理性追求正确、值得、良好
对应到生理学上,
欲望属于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比较固定,比较低级,一般不消退。
理性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比较高级,具有更完善的适应性。
所谓的培养习惯,实际上就是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定义:生理学P290
【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养成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并非生来就有。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之上,有对金钱、权力、食物、荣誉等的渴望,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培养
【其数量无限】——习惯可以培养很多,终其一生都能不断的进行
【可以建立】——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每天做的事最终都会成为习惯
【也可消退】——由于是后天形成的,长期不用的习惯渐渐被废弃,长期得不到强化的方法渐渐生疏,长期不触碰的印象渐渐遗忘
【形成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是大脑皮层】——习惯的养成是高级的精神活动,选择培养什么样的习惯,是否抛弃一个习惯,最终取决于自己的选择。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并运用意志去执行。
【生理意义是使机体更能精确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们常说,激情活力,坚持下去,顽强不屈,似乎做每件事都像打仗一样。而事情上,一旦你形成了习惯,行动起来根本毫不费力,不再需要思考,不再要求强大的意志力,这些每天必做的事就好像洗澡吃饭一样的自然。
为什么培养不同的习惯难易程度不同?
条件反射的强化:生理学 P327
【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而建立。】前者是理性在起作用,选择减肥,选择运动,选择背单词,选择读书,这些事虽然是好的、正确的、有价值的,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欲望想违背的、刻意的、难受的;而后者是欲望在起作用,觉得舒适、获得安全、满足需要,是不经过任何思考的人之本能。
前面说过,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培养习惯的过程,首先必须满足原始的欲望。而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过于强调激情、意志、坚持的作用,而忽视了对于欲望的满足。假如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做起来往往会容易很多。
【若非条件刺激能够激动奖赏或惩罚系统引起愉快或痛苦的情绪活动,则条件反射比较容易建立】——就人的本性而言,花费大量的时间读书和学习是很痛苦的。但假如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则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建立。
虽然习惯养成后做事比较不费力,但在培养某个习惯之前,就应该想清楚了:你是否真正愿意做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这是一件好事。)你培养这个习惯是否能引起你积极的情绪体验,亦即你是否因此而快乐、满足?(而不是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好习惯,知道它是对的并不能让你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你也不会真去这么做。)
这是一个行动产生情绪,从而对行动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反馈过程。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助手,才能真正帮你省时省力。否则终日困顿于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将每次的失败都归因于意志薄弱、生性懒惰。拥有良好心智的人,则通常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首先思考什么是对的、应该做的,然后能够产生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用强大的毅力坚持执行下去。
条件反射的消退:
【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假如一个好习惯长期得不到强化和执行,某个功能长期得不到不用,那么摆在显眼、顺手的地方,对于其他习惯的培养与执行,是很大的妨碍和干扰,于是大脑就自动将其收进柜子的底层了。
PS:
以上特别标注部分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5年制教科书《生理学》(第7版),已将其中“可能”等字眼删去。作为一本基础性的通识教科书,对大脑、神经、认知等复杂的东西,讲得还是比较简单概括的。仅以此为基础,未参考其他资料,其他部分得出的结论则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和自娱自乐,只有趣味性没有科学性。正是这种自得其乐的浮想联翩,让我觉得学习、读书的过程,有趣大于有用,享受多于值得。
为什么媒体上大肆宣传的成功减肥20斤、7天背下3000个单词的宣传,在大多数人看来都值得羡慕嫉妒恨,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
为什么健身房办卡的时候,一年200元无限制进入,看似诱惑的卡实际上最终荒废一边,只在最初几天去过两三次?
为什么我们每次开始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初衷很好、计划很好,就是执行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为什么我们只想做快乐的事而不想做正确的事?为什么好习惯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形成的?
为什么我们总在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为什么坚持不下去?
因为坚持,尤其是你不想做的事情,是违背自己意愿的,因此也就是消耗意志的,也因此,是件消耗能量的事情。
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内心深深明白这是一件“正确”的、“值得做”的事情,然而正确的事是否能够得到正确的执行,归根结底,要看你内心的理智能否战胜欲望。
欲望追求快乐、舒适、享受
理性追求正确、值得、良好
对应到生理学上,
欲望属于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比较固定,比较低级,一般不消退。
理性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比较高级,具有更完善的适应性。
所谓的培养习惯,实际上就是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定义:生理学P290
【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养成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并非生来就有。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之上,有对金钱、权力、食物、荣誉等的渴望,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培养
【其数量无限】——习惯可以培养很多,终其一生都能不断的进行
【可以建立】——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每天做的事最终都会成为习惯
【也可消退】——由于是后天形成的,长期不用的习惯渐渐被废弃,长期得不到强化的方法渐渐生疏,长期不触碰的印象渐渐遗忘
【形成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是大脑皮层】——习惯的养成是高级的精神活动,选择培养什么样的习惯,是否抛弃一个习惯,最终取决于自己的选择。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并运用意志去执行。
【生理意义是使机体更能精确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们常说,激情活力,坚持下去,顽强不屈,似乎做每件事都像打仗一样。而事情上,一旦你形成了习惯,行动起来根本毫不费力,不再需要思考,不再要求强大的意志力,这些每天必做的事就好像洗澡吃饭一样的自然。
为什么培养不同的习惯难易程度不同?
条件反射的强化:生理学 P327
【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而建立。】前者是理性在起作用,选择减肥,选择运动,选择背单词,选择读书,这些事虽然是好的、正确的、有价值的,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欲望想违背的、刻意的、难受的;而后者是欲望在起作用,觉得舒适、获得安全、满足需要,是不经过任何思考的人之本能。
前面说过,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培养习惯的过程,首先必须满足原始的欲望。而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过于强调激情、意志、坚持的作用,而忽视了对于欲望的满足。假如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做起来往往会容易很多。
【若非条件刺激能够激动奖赏或惩罚系统引起愉快或痛苦的情绪活动,则条件反射比较容易建立】——就人的本性而言,花费大量的时间读书和学习是很痛苦的。但假如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则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建立。
虽然习惯养成后做事比较不费力,但在培养某个习惯之前,就应该想清楚了:你是否真正愿意做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这是一件好事。)你培养这个习惯是否能引起你积极的情绪体验,亦即你是否因此而快乐、满足?(而不是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好习惯,知道它是对的并不能让你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你也不会真去这么做。)
这是一个行动产生情绪,从而对行动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反馈过程。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助手,才能真正帮你省时省力。否则终日困顿于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将每次的失败都归因于意志薄弱、生性懒惰。拥有良好心智的人,则通常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首先思考什么是对的、应该做的,然后能够产生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用强大的毅力坚持执行下去。
条件反射的消退:
【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假如一个好习惯长期得不到强化和执行,某个功能长期得不到不用,那么摆在显眼、顺手的地方,对于其他习惯的培养与执行,是很大的妨碍和干扰,于是大脑就自动将其收进柜子的底层了。
PS:
以上特别标注部分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5年制教科书《生理学》(第7版),已将其中“可能”等字眼删去。作为一本基础性的通识教科书,对大脑、神经、认知等复杂的东西,讲得还是比较简单概括的。仅以此为基础,未参考其他资料,其他部分得出的结论则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和自娱自乐,只有趣味性没有科学性。正是这种自得其乐的浮想联翩,让我觉得学习、读书的过程,有趣大于有用,享受多于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