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金门大桥




从远处看,橘红色的金门大桥在浓雾中忽隐忽显,十分神秘;而在阳光下,又显得那么柔和;只有到桥头,抬头看那高耸入云的铁塔,才真正体会到大桥的雄奇。 旧金山海湾就像是太平洋伸向陆地的一个口袋,口袋的袋口是一条总长五六千公尺名为金门的海峡。海峡的南北两边各有一个海岬地角突出到海峡中,相距仍有整两千公尺。就在这两个地角之间,金门大桥横跨在海峡上,从而使1号公路能从南到北贯通整个西海岸,也开创了悬索桥和斜拉桥的历史,而单跨长度达一千二百多公尺,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第一的美誉。 在海峡中,首先要做好两个相距两千多公尺的稳固的桥墩,再在桥墩上各竖起高达二百二十多公尺的铁塔。铁塔的顶端各有两条钢缆连到地角边的桥墩;铁塔之间又有两条钢缆垂向桥面;纲缆的直径有小汽车的轮胎那么粗,从纲缆上再垂下一条条拉索吊起桥面的钢桁架。力的传递路线非常清楚,简洁。桥面离海面六十多公尺,再大的海轮也能从桥下通过;从太平洋驶向海湾内的码头,或在码头上装满了美国货驶向太平洋。桥面宽六股道,每天,无数车辆往来于南边的旧金山市和北边的马林县。而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在桥头或桥下流连观光,或在渔人码头遥望,为这座神奇而雄伟壮丽的大桥发出各种赞叹。 1932年,大桥提出方案,需耗资三千五百万美元,这在当时乃是个天文数字。反对者提出桥上的交通不可能收回投资,而轮渡公司为自身利益更想方设法干扰大桥的规划和设计。大桥直到1937年才建成通车,中间还经历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桥建设的困难可想而知。现在,大桥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上的意义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分。 大桥的设计不太难,但在海峡中,如何筑起那两个桥墩;二百多公尺高的铁塔如何竖起来;上万吨重的钢缆又如何架上去,这些,都是极困难的事。而在海峡上空,少不了有八级台风似的海风;在脚手架上要站稳都困难,工人们又如何操作,劳动?真难以想象。确也发生过脚手架倒塌,数十名工人葬身海峡的事故。但大桥毕竟建起来了。 现在大桥南端下辟为公园,也有停车场;公园里竖着大桥设计者的纪念铜像;陈列有一段大桥主钢缆和拉索的模型;还有说明详细的导游牌。大桥建设的真正的英雄当是大桥的施工工人,他们都是些什么人?没有看到资料,应该有的,需用心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