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一直看《非诚勿扰》
这是我刚考完《媒介文化》回到宿舍后,迫不及待要写下的一篇文章。在试卷上写下最后一句话:这是我们这些忠实粉丝每期不落地观看《非诚勿扰》的原因。走出考场,我不自觉笑了。蓦然间,才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情况,这是一个和高中时代在作文中司马迁被宫刑无数次、屈原被跳江无数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动感动无数次的现象有相似又不相似地方的情况。
学业
已经考完的三科是《文化产业》、《媒介批评》、《媒介文化》。乍一看,三科都有互通之处,我们复习的资料中,都出现了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雷蒙威廉斯、霍克海默等等字眼。在《文化产业》的试卷上,《中国好声音》 、《声动亚洲》 、《江南style》 、 美剧《打工姐妹花》 、《舌尖上的中国》和韩国泡菜 出现在我的答案里,而不只是银幕里。《媒介批评》最后一次大作业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非诚勿扰》 ,在最后的试卷上,我又从符号学角度解析了《非诚勿扰》,作为最后一道大题的答案。《媒介文化》试卷最后一题,我从大众文化的视野探析了一次《非诚勿扰》。总结而得,从传播学、符号学、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等角度,从空间的说说,微博的发表,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每一次小的运用,是140个字,每一次大的运用,都是在千字左右,论文是四千多字,所以这个学期我花了一万多字去聊《非诚勿扰》 。
我想起的是高中三年司马迁、屈原、丛飞和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在作文中那些伤那些痛那些感动,被我们无数次提及,从一定程度折射出材料的匮乏,这也是当年我自身的短板。然而,我觉得相似又不相似的原因是,在这些天中运用《非诚勿扰》那么多次,也不是完全因为积累材料少,因为根据我这些年看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电影以及听的音乐,是可以有足够的例子运用到试卷中。因为对《非诚勿扰》近三年的观看时间,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所以可以更好地运用理论去解读,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考试时间上的限制,只能选择自己最在行的。我甚至想象过,大四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其中一个选择方向就是《非诚勿扰》。
在我们这种院系中,是要看电视节目看电视剧看电影听音乐的,一种学业上的需求,正好是我生活中的需求,也是我的兴趣爱好所在,写到这里又想感慨一句:选对专业还是很幸运的。
生活+感情
我也曾说过《非诚勿扰》对我来说就是一部连续剧,剧情的跌宕起伏,也常是我的情绪跌宕。每一次看到一个很喜欢的女嘉宾走,我都有种闺蜜们出嫁的感觉,很不舍又很感动,然后歪歪他和她未来的爱情故事又是十分容易入戏的时刻。生活中倒是很少有让我一下子哭出来的事,可是看这种节目或者电视剧,就总是赚取我的眼泪。刘佳妮、李芊墨、文晓艳、刘苏曼和孟雪被牵走的时候,我都哭了,而且内心似乎存在了真实的感情。每一次都有电视剧大结局的千不舍万不忍之感。幸好这是一个会持续下去的节目,也幸而还有让我慢慢喜欢上的女嘉宾。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我的一条座右铭。我想《非诚勿扰》也是我审美观不断转变修正的地方。喜欢上一个女嘉宾,就像是我认定一个朋友值得交往一样有观念的影响。最看重的还是一个人的品德以及性格,总而是一种气质。最近在看李零的《丧家狗》里面说孔子的一句话:无友不如己者。李零说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我的个人解读是:没有哪一个朋友不如自己。似乎和李零的背道了。可是孔子不是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我喜欢学习朋友身上的优点,也正如要在《非诚勿扰》的观看过程中多多反省自身。价值观、婚恋观、生活观、审美观、乃至世界观都或多或少受到《非诚勿扰》的影响。
也有人会说《非诚勿扰》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看了会使人观念产生偏差。我觉得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每个人的自控性不一样。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现象:星座控。我还不算是一个星座控,可是也十分关注并且一定程度上相信着星座说,所以常常自称摩羯女。记得好些人跟我说星座说都是骗人的,常常是一段性格分析改改星座名后就套在另一个星座身上,而且都好像都说的通。事实上,确实是很多这样的情况,换汤不换药,然后还说医百病。有选择性地相信,是我个人的方式。有人说:你看星座说,其实你并不是那样的人,但是你自己就以为自己是那样的人,这是一个错觉。可是,我是看到摩羯座性格里好的方面我会相信自己是这样的人,并且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看到摩羯座解析中不好的地方,又警惕着不要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这就是我认为看星座说的最好方式了。
同理可证,在观看任何电视电影节目过程中,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按自己的利益去消费其中的意义,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看《非诚勿扰》,就是这样看的。
这次写了将近两千字,又再一次运用了《非诚勿扰》。其实,最终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做什么,从一而终,并且是自己喜欢的,能理性与感性并用,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能量,总是一件好事。
学业
已经考完的三科是《文化产业》、《媒介批评》、《媒介文化》。乍一看,三科都有互通之处,我们复习的资料中,都出现了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雷蒙威廉斯、霍克海默等等字眼。在《文化产业》的试卷上,《中国好声音》 、《声动亚洲》 、《江南style》 、 美剧《打工姐妹花》 、《舌尖上的中国》和韩国泡菜 出现在我的答案里,而不只是银幕里。《媒介批评》最后一次大作业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非诚勿扰》 ,在最后的试卷上,我又从符号学角度解析了《非诚勿扰》,作为最后一道大题的答案。《媒介文化》试卷最后一题,我从大众文化的视野探析了一次《非诚勿扰》。总结而得,从传播学、符号学、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等角度,从空间的说说,微博的发表,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每一次小的运用,是140个字,每一次大的运用,都是在千字左右,论文是四千多字,所以这个学期我花了一万多字去聊《非诚勿扰》 。
我想起的是高中三年司马迁、屈原、丛飞和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在作文中那些伤那些痛那些感动,被我们无数次提及,从一定程度折射出材料的匮乏,这也是当年我自身的短板。然而,我觉得相似又不相似的原因是,在这些天中运用《非诚勿扰》那么多次,也不是完全因为积累材料少,因为根据我这些年看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电影以及听的音乐,是可以有足够的例子运用到试卷中。因为对《非诚勿扰》近三年的观看时间,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所以可以更好地运用理论去解读,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考试时间上的限制,只能选择自己最在行的。我甚至想象过,大四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其中一个选择方向就是《非诚勿扰》。
在我们这种院系中,是要看电视节目看电视剧看电影听音乐的,一种学业上的需求,正好是我生活中的需求,也是我的兴趣爱好所在,写到这里又想感慨一句:选对专业还是很幸运的。
生活+感情
我也曾说过《非诚勿扰》对我来说就是一部连续剧,剧情的跌宕起伏,也常是我的情绪跌宕。每一次看到一个很喜欢的女嘉宾走,我都有种闺蜜们出嫁的感觉,很不舍又很感动,然后歪歪他和她未来的爱情故事又是十分容易入戏的时刻。生活中倒是很少有让我一下子哭出来的事,可是看这种节目或者电视剧,就总是赚取我的眼泪。刘佳妮、李芊墨、文晓艳、刘苏曼和孟雪被牵走的时候,我都哭了,而且内心似乎存在了真实的感情。每一次都有电视剧大结局的千不舍万不忍之感。幸好这是一个会持续下去的节目,也幸而还有让我慢慢喜欢上的女嘉宾。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我的一条座右铭。我想《非诚勿扰》也是我审美观不断转变修正的地方。喜欢上一个女嘉宾,就像是我认定一个朋友值得交往一样有观念的影响。最看重的还是一个人的品德以及性格,总而是一种气质。最近在看李零的《丧家狗》里面说孔子的一句话:无友不如己者。李零说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我的个人解读是:没有哪一个朋友不如自己。似乎和李零的背道了。可是孔子不是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我喜欢学习朋友身上的优点,也正如要在《非诚勿扰》的观看过程中多多反省自身。价值观、婚恋观、生活观、审美观、乃至世界观都或多或少受到《非诚勿扰》的影响。
也有人会说《非诚勿扰》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看了会使人观念产生偏差。我觉得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每个人的自控性不一样。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现象:星座控。我还不算是一个星座控,可是也十分关注并且一定程度上相信着星座说,所以常常自称摩羯女。记得好些人跟我说星座说都是骗人的,常常是一段性格分析改改星座名后就套在另一个星座身上,而且都好像都说的通。事实上,确实是很多这样的情况,换汤不换药,然后还说医百病。有选择性地相信,是我个人的方式。有人说:你看星座说,其实你并不是那样的人,但是你自己就以为自己是那样的人,这是一个错觉。可是,我是看到摩羯座性格里好的方面我会相信自己是这样的人,并且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看到摩羯座解析中不好的地方,又警惕着不要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这就是我认为看星座说的最好方式了。
同理可证,在观看任何电视电影节目过程中,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按自己的利益去消费其中的意义,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看《非诚勿扰》,就是这样看的。
这次写了将近两千字,又再一次运用了《非诚勿扰》。其实,最终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做什么,从一而终,并且是自己喜欢的,能理性与感性并用,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能量,总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