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父母皆祸害”
第一次知道“父母皆祸害”是在咨询室里,当我的一个来访者在娓娓向我道来她和父母相处的种种感受时,她告诉我她常来豆瓣上关注这个大多由80后的年轻人参与的群。
把父母和祸害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多少会让人听来不能接受,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一直在宣扬父爱母爱的伟大神圣。而这些80后的年轻人正是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日益渐增的年代,他们享受了父母没有享受的优越生活环境,以及独生子女的现状让他们享受父母不曾有的全家人的关注与疼爱。祸害之说从何而来呢?
我想,我们谈论爱是一回事,感受爱是另一回事;给予爱是一回事,对方能接收到你的爱是另一回事;用我们认为的爱的方式去爱人是一回事,对方因你的爱而感到幸福或满足是另一回事。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否则。。。
爱就这样隐藏着很多筹码出现了。
只要我们给出的说法是爱的,所有的东西都似乎是合理的,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最终我是爱你才会让你怎样怎样。
于是,有太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爱而没有自己的感受,有太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爱而感觉窒息和沉重,有太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爱而想逃离。。。我不可以对父母生气,我不可以和父母有不同的想法,我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可以成为我自己。。。。否则,我的父母是失望的,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是有罪的,是不孝的。。。我们对此充满深深的恐惧。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觉得快乐是有罪的,让妈妈高兴才是重要的,很小我就对她的眼神很敏感,她不高兴的时候我就很紧张,总是尝试各种办法让她高兴,而事实上,她很少笑过。。。终于有一天,我意识到我是永远也满足不了她的!”这是一段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的真实叙述,我相信她虽不典型,但也绝非个别。
成为父亲或者母亲也许是容易的,而在内心中真正有爱的力量给予孩子是困难的。难在我们先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个体,我们有能力搞定自己的情绪,有能力完成自己的社会认同,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婚姻。。。这些就足以挑战一个人了。当我们试图通过孩子来满足或完成自己的某些未完成事件的时候,孩子就不再是孩子他自己了,就是我们的衍生品,是我们理想化的自己。而当理想破灭的时候,我们生气,我们愤怒。。。一如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愤怒和不接受。。。
“为什么他如此让我失望。。。我怎么会生下这样一个孩子,我有时真的很恨他!”这也是一个妈妈在咨询过程中真实的一段叙述。
能够看到并体会到自己是在通过爱孩子而爱自己的父母是一个觉知的父母,也是孩子的福音,至少,他们在尝试改变,他们在学习不用爱的筹码去控制,他们在尝试着转嫁情绪的时候踩刹车。。。他们在尝试着先改变自己,或者说尝试着医治自己,让自己先成为那个阳光、温暖、内心装满爱的人。
咨询做的越久,带着来访者进入她的内心越深处,那份最原始的情感都无一例外的回到父母那里去,不管他们是因为人际困扰前来咨询,因为婚姻问题前来咨询,还是因为神经症性的症状(抑郁、焦虑、强迫、惊恐。。。)前来咨询,最原始的呼声和最强烈的伤痛都回到对父母真正之爱的渴求。
在家庭治疗中,当家庭中的人际互动方式被逐渐展开的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往往是惊人的“忠诚”于自己的家庭。家庭中有一些隐藏的动力,所有的成员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当一个孩子感觉到父母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的时候,他会本能的贡献出自己来试图保持家庭的完整,于是,他滋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父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他,忙于对付他的上网,逃学,成绩下滑。。。当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家庭分裂的时候,他会感觉都是因为他不好,深深的罪恶感也许就潜藏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当一个父母在无意识中对自己充满了挑剔苛刻不接受的时候,他通过挑剔孩子试图弥补自我的不接受感。而这个孩子以后无论做了什么,都很难真的对自己满意,一如父母对自己的挑剔。
“我意识到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不会认可我自己,一直以来,我都试图向父母求证。。。”
“在我的意识深处,我知道自己不配得到那些美好的东西,爱情、婚姻、财富、美貌。。当一些机会来的时候,我总是会错过他们或者亲手毁掉那些我可以抓住的美好。。。”
这是隐藏在家庭中的盲目的爱的动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结婚,如何互动,我们的人际关系如何,我们的社会成就感、面对冲突的方式、面对竞争的态度、深藏于内心的生存法则。。。都和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相处的经验息息相关。
这样说来,这是一种因果定论吗?父母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吗?我想不,把所有孩子的问题归结于父母是不公平的,每个人最终都是社会中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为自己承担和负责。存在主义治疗中一直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担当,当一个来访者在内心深处拒绝改变的时候,拒绝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任何人做任何事可能都帮不了他。父母无意识中需要孩子长不大来获得自身的好感觉是一回事,孩子害怕长大而拒绝长大是另一回事。后者在咨询中面临的困难一般会比前者小的多。也就是说,父母无意中的这个需要会隐藏的更深,工作起来需要的时间越久,面临的防御也更多。
有的网友说一味指责父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毕竟愤怒是不能修复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的。我想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我们注意到,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正在用他们体验到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的父母,指责、挑剔,也许他们也会这样指责他们的伴侣、孩子。。。他们需要这样的一群人来倾诉自己和最亲近、最依赖的人之间发生的复杂感受,他们希望被了解,被理解、被认同。
指责谁或评论谁的错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的时候,看看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自己成为医治性的一代,让家庭中盲目的爱回归到良性循环的爱,让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受益,让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受益,也许这是最终大家渴望得到的东西。
有个叫做包瑞斯的诗人有这样一首诗拿来分享:
黄金球
因为爱,爸爸给了我
我无以回报。
年纪小,这份礼物的价值,我不知道。
长大后,用成人的脑袋,无法思考。
现在我儿子长大成人,爱传给他,
在父亲的心中,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个宝。
我曾将接受的东西,现在付出,
这来自不再回来的人,没法回赠。
当儿子长大成人,像男人一样思考,
他将像我一样,踏上自己的路途。
我给他的爱,他将交给自己的儿子。
我注视他,带着渴望而没有嫉妒。
我的目光跟随生命的游戏,
深入时间的殿堂,
人人含笑抛出黄金球,没有人抛给传球给他的人。
把父母和祸害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多少会让人听来不能接受,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一直在宣扬父爱母爱的伟大神圣。而这些80后的年轻人正是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日益渐增的年代,他们享受了父母没有享受的优越生活环境,以及独生子女的现状让他们享受父母不曾有的全家人的关注与疼爱。祸害之说从何而来呢?
我想,我们谈论爱是一回事,感受爱是另一回事;给予爱是一回事,对方能接收到你的爱是另一回事;用我们认为的爱的方式去爱人是一回事,对方因你的爱而感到幸福或满足是另一回事。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否则。。。
爱就这样隐藏着很多筹码出现了。
只要我们给出的说法是爱的,所有的东西都似乎是合理的,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最终我是爱你才会让你怎样怎样。
于是,有太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爱而没有自己的感受,有太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爱而感觉窒息和沉重,有太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爱而想逃离。。。我不可以对父母生气,我不可以和父母有不同的想法,我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可以成为我自己。。。。否则,我的父母是失望的,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是有罪的,是不孝的。。。我们对此充满深深的恐惧。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觉得快乐是有罪的,让妈妈高兴才是重要的,很小我就对她的眼神很敏感,她不高兴的时候我就很紧张,总是尝试各种办法让她高兴,而事实上,她很少笑过。。。终于有一天,我意识到我是永远也满足不了她的!”这是一段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的真实叙述,我相信她虽不典型,但也绝非个别。
成为父亲或者母亲也许是容易的,而在内心中真正有爱的力量给予孩子是困难的。难在我们先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个体,我们有能力搞定自己的情绪,有能力完成自己的社会认同,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婚姻。。。这些就足以挑战一个人了。当我们试图通过孩子来满足或完成自己的某些未完成事件的时候,孩子就不再是孩子他自己了,就是我们的衍生品,是我们理想化的自己。而当理想破灭的时候,我们生气,我们愤怒。。。一如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愤怒和不接受。。。
“为什么他如此让我失望。。。我怎么会生下这样一个孩子,我有时真的很恨他!”这也是一个妈妈在咨询过程中真实的一段叙述。
能够看到并体会到自己是在通过爱孩子而爱自己的父母是一个觉知的父母,也是孩子的福音,至少,他们在尝试改变,他们在学习不用爱的筹码去控制,他们在尝试着转嫁情绪的时候踩刹车。。。他们在尝试着先改变自己,或者说尝试着医治自己,让自己先成为那个阳光、温暖、内心装满爱的人。
咨询做的越久,带着来访者进入她的内心越深处,那份最原始的情感都无一例外的回到父母那里去,不管他们是因为人际困扰前来咨询,因为婚姻问题前来咨询,还是因为神经症性的症状(抑郁、焦虑、强迫、惊恐。。。)前来咨询,最原始的呼声和最强烈的伤痛都回到对父母真正之爱的渴求。
在家庭治疗中,当家庭中的人际互动方式被逐渐展开的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往往是惊人的“忠诚”于自己的家庭。家庭中有一些隐藏的动力,所有的成员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当一个孩子感觉到父母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的时候,他会本能的贡献出自己来试图保持家庭的完整,于是,他滋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父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他,忙于对付他的上网,逃学,成绩下滑。。。当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家庭分裂的时候,他会感觉都是因为他不好,深深的罪恶感也许就潜藏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当一个父母在无意识中对自己充满了挑剔苛刻不接受的时候,他通过挑剔孩子试图弥补自我的不接受感。而这个孩子以后无论做了什么,都很难真的对自己满意,一如父母对自己的挑剔。
“我意识到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不会认可我自己,一直以来,我都试图向父母求证。。。”
“在我的意识深处,我知道自己不配得到那些美好的东西,爱情、婚姻、财富、美貌。。当一些机会来的时候,我总是会错过他们或者亲手毁掉那些我可以抓住的美好。。。”
这是隐藏在家庭中的盲目的爱的动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结婚,如何互动,我们的人际关系如何,我们的社会成就感、面对冲突的方式、面对竞争的态度、深藏于内心的生存法则。。。都和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相处的经验息息相关。
这样说来,这是一种因果定论吗?父母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吗?我想不,把所有孩子的问题归结于父母是不公平的,每个人最终都是社会中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为自己承担和负责。存在主义治疗中一直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担当,当一个来访者在内心深处拒绝改变的时候,拒绝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任何人做任何事可能都帮不了他。父母无意识中需要孩子长不大来获得自身的好感觉是一回事,孩子害怕长大而拒绝长大是另一回事。后者在咨询中面临的困难一般会比前者小的多。也就是说,父母无意中的这个需要会隐藏的更深,工作起来需要的时间越久,面临的防御也更多。
有的网友说一味指责父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毕竟愤怒是不能修复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的。我想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我们注意到,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正在用他们体验到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的父母,指责、挑剔,也许他们也会这样指责他们的伴侣、孩子。。。他们需要这样的一群人来倾诉自己和最亲近、最依赖的人之间发生的复杂感受,他们希望被了解,被理解、被认同。
指责谁或评论谁的错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的时候,看看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自己成为医治性的一代,让家庭中盲目的爱回归到良性循环的爱,让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受益,让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受益,也许这是最终大家渴望得到的东西。
有个叫做包瑞斯的诗人有这样一首诗拿来分享:
黄金球
因为爱,爸爸给了我
我无以回报。
年纪小,这份礼物的价值,我不知道。
长大后,用成人的脑袋,无法思考。
现在我儿子长大成人,爱传给他,
在父亲的心中,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个宝。
我曾将接受的东西,现在付出,
这来自不再回来的人,没法回赠。
当儿子长大成人,像男人一样思考,
他将像我一样,踏上自己的路途。
我给他的爱,他将交给自己的儿子。
我注视他,带着渴望而没有嫉妒。
我的目光跟随生命的游戏,
深入时间的殿堂,
人人含笑抛出黄金球,没有人抛给传球给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