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槐火有新诗
中国文化,有刻在甲骨上的、石头上的、青铜上的,也有刻在陶器上的。
晚近,还有刻在紫砂上的。
这些被称为壶铭,有的干脆就是诗词里现成的句子,有的非驴非马,古怪、别扭,但是十分有趣。
这些句子很多,特别的也很多。这就是其中一则:
“范佳果,试槐火,不能七椀(同“碗”),兴来惟我。”制刻的人是朱石梅,名坚,号石眉,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对此壶,杨彭年也有贡献焉。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浙江桐乡人。这壶一名圆角方础壶,一名柿形壶。既然上面明明白白写着“范佳果”,以一种美好的果实作模子,那么,说它是柿形壶,应该更加名至实归吧。
壶的体量看上去比较阔达,这才有“不能七椀”之说吧。但是,引起我好奇的是“槐火”这两个字。原来,在古代的中国,人们或者钻木取火,或者燧石取火,总之,有新火、活火之说。词典对“新火”,就解释得非常清楚。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还有,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清明》说得很清楚。启用新火,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与新火可以比美的是活火,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汲江煎茶》中就说:“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而既是新火,又是活火的,其中之一就是槐火了。而也有这样的说法,相传古时往往随季节变换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冬取槐火。唐代王勃在《守岁序》中说:“槐火灭而寒气消,芦灰用而春风起。”
而宋代诗人仇远在《饮陸静复山房分韵得时字》中又写到: “连辔行春自作期,寻芳却笑我来迟。三杯云液花前酌,一曲琼箫竹下吹。沧海桑田非旧日,石泉槐火有新诗。山中道士闲于鹤,门外红尘总不知。”也就是说,对于山中道士来说,春天是不是已经过去,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槐火,还在燃烧。这可能也反证,冬取槐火,是确凿无疑的。那么,“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都是确凿无疑的了。
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宋敏求(1019-1079)在《春明退朝录》中说:唐时惟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宋朝因袭了这一做法。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徐铉(916年—991年),就是与那个著名的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的。他在《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一诗中就写到:“力藉流黄暖,形模紫笋圆。正当钻柳火,遥想涌金泉。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轻瓯浮绿乳,孤灶散余烟。”北宋末期著名词人周邦彦(1056年-1121年)在《兰陵王》中也说“梨花榆火催寒食”。看来,榆柳之火,也不是传说了。
这样一来,就比较有趣了,“试槐火”,是初冬的事情。冬天就要来了,且做一只大大的紫砂壶吧。从前的人们是多么的认真啊,哪怕是在紫砂壶上写微博,也是字字有来历。
进一步来说,烹茶的槐火,应该是槐炭。还是据说,槐炭是用槐木段烧制成的木炭。它具有燃烧时间长、火焰旺、热值高、不冒烟、无异味的特点,正好用来烹茶。
以上都是道听途说,关于槐树,比较深切的感受是,从前在乡下,我们曾经嘲笑下放干部,用槐树花炖鸡蛋吃,好不稀罕也。就更别说,槐火烹茶了。
晚近,还有刻在紫砂上的。
这些被称为壶铭,有的干脆就是诗词里现成的句子,有的非驴非马,古怪、别扭,但是十分有趣。
这些句子很多,特别的也很多。这就是其中一则:
“范佳果,试槐火,不能七椀(同“碗”),兴来惟我。”制刻的人是朱石梅,名坚,号石眉,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对此壶,杨彭年也有贡献焉。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浙江桐乡人。这壶一名圆角方础壶,一名柿形壶。既然上面明明白白写着“范佳果”,以一种美好的果实作模子,那么,说它是柿形壶,应该更加名至实归吧。
壶的体量看上去比较阔达,这才有“不能七椀”之说吧。但是,引起我好奇的是“槐火”这两个字。原来,在古代的中国,人们或者钻木取火,或者燧石取火,总之,有新火、活火之说。词典对“新火”,就解释得非常清楚。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还有,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清明》说得很清楚。启用新火,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与新火可以比美的是活火,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汲江煎茶》中就说:“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而既是新火,又是活火的,其中之一就是槐火了。而也有这样的说法,相传古时往往随季节变换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冬取槐火。唐代王勃在《守岁序》中说:“槐火灭而寒气消,芦灰用而春风起。”
而宋代诗人仇远在《饮陸静复山房分韵得时字》中又写到: “连辔行春自作期,寻芳却笑我来迟。三杯云液花前酌,一曲琼箫竹下吹。沧海桑田非旧日,石泉槐火有新诗。山中道士闲于鹤,门外红尘总不知。”也就是说,对于山中道士来说,春天是不是已经过去,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槐火,还在燃烧。这可能也反证,冬取槐火,是确凿无疑的。那么,“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都是确凿无疑的了。
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宋敏求(1019-1079)在《春明退朝录》中说:唐时惟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宋朝因袭了这一做法。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徐铉(916年—991年),就是与那个著名的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的。他在《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一诗中就写到:“力藉流黄暖,形模紫笋圆。正当钻柳火,遥想涌金泉。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轻瓯浮绿乳,孤灶散余烟。”北宋末期著名词人周邦彦(1056年-1121年)在《兰陵王》中也说“梨花榆火催寒食”。看来,榆柳之火,也不是传说了。
这样一来,就比较有趣了,“试槐火”,是初冬的事情。冬天就要来了,且做一只大大的紫砂壶吧。从前的人们是多么的认真啊,哪怕是在紫砂壶上写微博,也是字字有来历。
进一步来说,烹茶的槐火,应该是槐炭。还是据说,槐炭是用槐木段烧制成的木炭。它具有燃烧时间长、火焰旺、热值高、不冒烟、无异味的特点,正好用来烹茶。
以上都是道听途说,关于槐树,比较深切的感受是,从前在乡下,我们曾经嘲笑下放干部,用槐树花炖鸡蛋吃,好不稀罕也。就更别说,槐火烹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