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毕加索老头终究是要有个交代的吧
——记中国馆《毕加索画展》之行对艺术这种主观的东西究竟需不需要多加详解呢?毕加索such fierce,little old man却在他的画里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把他的情绪赤裸裸地表现在画里,这比那些借物抒情的文艺者们又多了几分纯真除了古典主义几幅体现了老毕当时安逸的情绪,像沙滩上躺着的男子和妻子,小孩和《罗森贝尔格夫人和女儿的肖像》外,其余大量的画作都带着一丝躁动和不安人物画中处于核心内容的眼神往往是涣散的,默然地望视着远方,仿佛不愿意被读者看透,没有毕加索本人照片中的咄咄逼人,幽怨也说不上,但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早期《赤脚少女》中的人物比例不和谐似乎想传达出一些信息,当然每个人对于那双大脚和被模糊掉的一块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艺术的魅力也就是一种观察下的多元化解读,未必要去框死一个标准答案,那我的理解就是老毕就有那样一个喜欢在所学上多跨出一步的人吧,不能说是博出位而是性格使然,我实不能为这样一个充盈着对世界各种信息都保持着强烈兴趣的大师多下定义,但他的生命的确是绽放出了很灿烂的花朵,as to speak,就像他自己说的,用一生来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画画,只有保持最澄澈的心境才能真的达到如此境界,所以有时候他的人生经历想来多多少少像一个不讲道理,乱耍无赖的小孩,他才华横溢同时也伤透了爱他之人的心,并且一而再再而三,但如果他真如成人般险恶也未必就能故伎重演,带了点“阿飞”的味道,让人觉得他可恨也很可怜,他可爱也可敬。不管怎样,他旺盛的生命力和创作欲,他孜孜不倦对爱情的追求(虽则太坦率了一点,灵魂暴露得比身体还彻底)都是让人很羡慕的地方。在馆内参观,带着一颗童心,静静地,跟大师对话,体会他的悲怒喜。在留白中,穿越到那个时代身临其境,一个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