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腑如能言,医者面如土”之文学概论课程新生高端给力语录
如题:在高中毕业,学了一个学期的的文学概论之后,已经如此给力。。。不愧是985。
我的脸皮不那么重要。新生的话重要。
另,篇幅所限,挂一漏万,忍痛割爱者多矣。。。切切!
另外我可以根据数年经验,有把握地说,文学概论课对于同学们来说最艰难痛苦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下学期会舒服和享受起来。
原因有二:
第一,课程设置问题。最抽象大而化之的东西都放在第一学期了;第二学期在课本上说的都是比较具体的局部问题了,自然让人有兴趣。
第二,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加上寒假的阅读,大家的阅读底子、存货会开始起作用的。
********************************************************************************
一、困惑篇
目前的人生状态是极端鄙视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文盲”,除了无知,一无所长。要好好看书!。。。还没有学会在没有准绳(定论)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飞翔模式。一下子从2D切换到3D,十分激动欣喜,十分混乱恐惧。。。。就像把眼睛上面的老旧薄膜剥掉了,世界好像一下子高清立体了。
【批注:hilarious。好阿凡达,也好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话很多同学引用: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的无知。这真地已经很靠谱了。这是基础,是苏格拉底的智慧和我们的智慧的基础。】
在我看来,文学理论的书本是个老谋深算的艰涩老头,叫我读不懂;而文学理论的课堂则是个古灵精怪的妙龄少女,叫我猜不透;文学理论的老师则是个脚踏风火轮的哪吒,叫我跟不上。也许是我读的文学作品还不够多,想得还不够深,所以我看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就犹如井底之蛙看天空缥缈不定的浮云,即使我拥有一颗跳跃的心,但也够不着云所在的高度。但不能否定,这门文学理论的确从某种程度上开启了我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兴趣。我们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能只是肤浅地下一个“好”的评论,而要深刻地表达出它为什么好,它又好在哪里。所以我相信只要经过下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再涉及多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的觉悟应该也会相应地提高了。
【批注:对头。下学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潜意识“走起”篇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看见一个男子,中国的文化背景会促使人们去关注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学识是否渊博,干活是否勤劳,然而在西洋人眼中,男人的身体的力量美和内在的勇敢与睿智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批注:。。。】
如此看来,文本解读是感性的、不期而遇的,而理论依据是理性的、蓄谋已久的。打个不好的比方,文本解读像艳遇,而理论依据像女友。一天到晚只幻想艳遇的人未免有点花心和靠不住,而整天只会守着女朋友的总是一本正经,一脸呆滞。人生总是需要调剂的,阅读亦然。
鲁迅他不仅是个文学家,他还是个革命家是个笔锋战士,是个愿意为了救国。。。。的男人。
三、可爱小清新篇
每一次拿到《文学理论教程》,便激动地翻开,可是当我浏览了一会儿,便不由自主的感到厌烦,甚至有点心生厌恶。因为书上的东西对我来说,太过于枯燥。什么什么论,什么什么论,什么马克思主义文学,真是把我的脑子整得一团糟。
第一次上老师的课,便感觉到了“自由”、“开放”、“感性”。这是我自己的感受。从“夜行火车的车窗”开始,我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景象:一个人,穿着牛仔衬衫,休闲裤,手捧一杯蓝山咖啡,坐在火车硬座的窗边,嘴角微微上扬,凝望着一片黑的车窗,偶尔掠过一条条黄光的车窗。她的脑海里无数场面掠过,她想象着窗外发生的故事,她不知道窗外发生了什么,但她认为是好的,她那脑海中的一切也温暖着她。
【多可爱的小清新!父母精心培养的结果。不愧是985高校的生源。】
四、质疑篇
老师曾在Station中提到过辩论队之弊,“一群小孩儿在浅水里扑腾争胜,可谁都不能进到深水中。”文概课上老师介绍的理论毕竟有限,是否嫌课上欢快扑腾的我们由于理论跟进不足,习惯了自己思考,却总难迈出某个深入文学的“一大步”?
此外老师提及过不同文学理论在我们缺乏分辨能力时往往弊害巨大。可人往往是在“受骗”中积累经验的,总没有第一次受骗,是否就成了永远活在襁褓中的小老头了呢!
【这同学看来是“鹰派”。】
五、“治愈”篇
我觉得“听不懂”只是因为听到的东西与自己内心默认的东西不能相容,固执却毫无理由地坚持己见而不愿了解是种病,当解放思想 free your mind 时,一切都不会“听不懂”了。
希望在下学期能真正做到“听得懂”。
老师说一个特别注重学生自由思考的老师,而且很可爱,尤其是不让我们划重点、不让我们死记硬背、不考书本内容这一点。为什么王敦老师不让我们这么做?怕脏水、怕思维定势么?我带着这个疑问翻书时,总是保持警惕:这个观点不一定对!久而久之居然也有了批判式阅读的思维,且有成习惯之势。这是我高中所没有的,也是我觉得很重大的收获。离“独立之精神”又近一步矣!
【对头。大家不是也答得洋洋洒洒、头头是道么?】
六、建议篇
老师,既然您不认可教材的编排,可不可以从在学期初时印发整个学期的教学提纲,不需要太详细,只需一个框架就好。我们也可以在启发式教育中追寻自己的方向,也不至于跑出去了就回不来。
七、领悟篇
可见语言其实为我们的经验创造了一个容器,或是一个检索目录。大千世界,全在这个容器或目录中。既然事物有被语言赋予了意义,那么进一步的,人们可以将这些事物变成符号,好比“玫瑰”象征“热烈的爱”,“竹”象征“正直不屈”,这样一来,“文学”就慢慢成为了“文学”,先有语言制造了意义,才有文学的出现。。。。虽然语言在文学活动中如此重要,但是语言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只能尽可能地贴近,因此有了所谓的“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我们之前对于文学的一腔热爱,在遇到这门课时才体现出盲目性。
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思考真的占了文概课的大部分。就好像我的思维僵化了一周而在周五的这课上突然跳跃,有些像去天文馆抬头看漫天的星座一样。
我将会把它形容为一场怀疑和追逐的游戏。怀疑的最初对象是“十三耻十五荣”条例,一开始老师就给我们制造了一种抓不着摸不到看不见的飘浮的迷雾,然后告诉我们要脱下之前的镣铐。。。在这场游戏中,后来怀疑的便是每一句话,但不是仅仅不相信,而是思考、推敲与深化。至于追逐,便从原来的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到大步流星,再到随意释放全身精力去奔跑,去追逐意义。这个过程确实会充满了不安全感,会感到无所适从,但老师的回信中有一句话让我放心放开手脚去怀疑去追逐,那便是“不要为了获取‘安全感’,而被别人‘包养’”。。。
老师在“十三耻十五荣”中说“以死记硬背为耻”,书上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这点我极其赞同。但关键,我们往往只是做到了“赞同”却没了下一步。我们在考前仍有许多人死记硬背。但王老师一直强调的一种独特的见解确实让我很受鼓舞。高中时的“言之成理即可”一般都是空话。现在真的是现实。
当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充满新理论的世界时,就如同即将被割去辫子的清朝人,充满了惶惑与抵触。不同的是,辫子的割与不割,选择权在我们,老师只是提供了一把剪刀。至于剪断以后会不会束起新的辫子,那便是后话了。
关于理论,我想说:信仰与怀疑并存。此种信仰,不同于宗教徒对超验世界无知的信仰,而是在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做出的有保留的信任。一旦产生怀疑,此种信任便发生动摇甚至解除。那过程必定是痛苦的。老师春风化雨般的疏导与启发,却能够提供些许慰藉。解除的决心,仍旧在自己。
现在的我可能无法表达那种在课堂上的恐慌、喜悦甚至是期待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哪一秒你所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会被连根拔起,所以恐慌,但同时又喜悦,因为没有这一堂课我或许永远不知道自己思维漏洞,不能了解经过无数知识浇灌而成独特的老师的思维,所以又期待,下一次的惊喜。。。。我开始重新搭建自我的思维框架。或许可能又被一次次推翻,又须一次次重建,但这是个好事,因为我没有停止思考,没有停止前进。
在其他课上常有种感觉,大学老师就像一阵风,上课就像一阵风吹来,于是我就有了风的形状。我的脑子尚处于混沌状态,思想的模子还没成型,上完课后我就照着别人思想的模子被塑造了,然后我还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听懂了,得了新知。我最怕这样。后来我发现文概是唯一一门听完之后,“我还是没有轮廓的我”的课。。。。老师课上提出过“不要抵触迷茫”。我十分感同身受。曾经我会对某个问题的“是”、“非”,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可是我一旦深入去了解,便会发现我之前所知的是那么浅表,于是便会退回到“中立”与“摇摆不定”。我想这就是老师说的“迷茫是必须的”。大概是要不畏迷茫,不在这个阶段退缩,才能真地“拨开云雾见天明”,才能真正是有理有据地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会迷茫,说明我已经在道上。。。。还有一点,发现很难在老师嘴里听见“简单”这两个字,一般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大概就是文学的不同之处。它不像理科“一是一,二是二”。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标准答案。
八、给力篇
每一个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都是一个极爱说谎的女人,而每一个沉浸在文学作品中的读者则是一个极爱听谎言的女人。而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则更像一群围坐在一起的女人在胡扯,两者都因内容的无限扩充而笑得格外阴险。。。。
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想必是那极具喜感的笑声了。老师每次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发出那种笑声的时候,总能调动全场气氛。我有时听到老师的笑声就像在脑海中浮现了老师张开口露出獠牙的形象。。。。
我的脸皮不那么重要。新生的话重要。
另,篇幅所限,挂一漏万,忍痛割爱者多矣。。。切切!
另外我可以根据数年经验,有把握地说,文学概论课对于同学们来说最艰难痛苦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下学期会舒服和享受起来。
原因有二:
第一,课程设置问题。最抽象大而化之的东西都放在第一学期了;第二学期在课本上说的都是比较具体的局部问题了,自然让人有兴趣。
第二,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加上寒假的阅读,大家的阅读底子、存货会开始起作用的。
********************************************************************************
一、困惑篇
目前的人生状态是极端鄙视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文盲”,除了无知,一无所长。要好好看书!。。。还没有学会在没有准绳(定论)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飞翔模式。一下子从2D切换到3D,十分激动欣喜,十分混乱恐惧。。。。就像把眼睛上面的老旧薄膜剥掉了,世界好像一下子高清立体了。
【批注:hilarious。好阿凡达,也好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话很多同学引用: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的无知。这真地已经很靠谱了。这是基础,是苏格拉底的智慧和我们的智慧的基础。】
在我看来,文学理论的书本是个老谋深算的艰涩老头,叫我读不懂;而文学理论的课堂则是个古灵精怪的妙龄少女,叫我猜不透;文学理论的老师则是个脚踏风火轮的哪吒,叫我跟不上。也许是我读的文学作品还不够多,想得还不够深,所以我看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就犹如井底之蛙看天空缥缈不定的浮云,即使我拥有一颗跳跃的心,但也够不着云所在的高度。但不能否定,这门文学理论的确从某种程度上开启了我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兴趣。我们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能只是肤浅地下一个“好”的评论,而要深刻地表达出它为什么好,它又好在哪里。所以我相信只要经过下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再涉及多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的觉悟应该也会相应地提高了。
【批注:对头。下学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潜意识“走起”篇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看见一个男子,中国的文化背景会促使人们去关注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学识是否渊博,干活是否勤劳,然而在西洋人眼中,男人的身体的力量美和内在的勇敢与睿智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批注:。。。】
如此看来,文本解读是感性的、不期而遇的,而理论依据是理性的、蓄谋已久的。打个不好的比方,文本解读像艳遇,而理论依据像女友。一天到晚只幻想艳遇的人未免有点花心和靠不住,而整天只会守着女朋友的总是一本正经,一脸呆滞。人生总是需要调剂的,阅读亦然。
鲁迅他不仅是个文学家,他还是个革命家是个笔锋战士,是个愿意为了救国。。。。的男人。
三、可爱小清新篇
每一次拿到《文学理论教程》,便激动地翻开,可是当我浏览了一会儿,便不由自主的感到厌烦,甚至有点心生厌恶。因为书上的东西对我来说,太过于枯燥。什么什么论,什么什么论,什么马克思主义文学,真是把我的脑子整得一团糟。
第一次上老师的课,便感觉到了“自由”、“开放”、“感性”。这是我自己的感受。从“夜行火车的车窗”开始,我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景象:一个人,穿着牛仔衬衫,休闲裤,手捧一杯蓝山咖啡,坐在火车硬座的窗边,嘴角微微上扬,凝望着一片黑的车窗,偶尔掠过一条条黄光的车窗。她的脑海里无数场面掠过,她想象着窗外发生的故事,她不知道窗外发生了什么,但她认为是好的,她那脑海中的一切也温暖着她。
【多可爱的小清新!父母精心培养的结果。不愧是985高校的生源。】
四、质疑篇
老师曾在Station中提到过辩论队之弊,“一群小孩儿在浅水里扑腾争胜,可谁都不能进到深水中。”文概课上老师介绍的理论毕竟有限,是否嫌课上欢快扑腾的我们由于理论跟进不足,习惯了自己思考,却总难迈出某个深入文学的“一大步”?
此外老师提及过不同文学理论在我们缺乏分辨能力时往往弊害巨大。可人往往是在“受骗”中积累经验的,总没有第一次受骗,是否就成了永远活在襁褓中的小老头了呢!
【这同学看来是“鹰派”。】
五、“治愈”篇
我觉得“听不懂”只是因为听到的东西与自己内心默认的东西不能相容,固执却毫无理由地坚持己见而不愿了解是种病,当解放思想 free your mind 时,一切都不会“听不懂”了。
希望在下学期能真正做到“听得懂”。
老师说一个特别注重学生自由思考的老师,而且很可爱,尤其是不让我们划重点、不让我们死记硬背、不考书本内容这一点。为什么王敦老师不让我们这么做?怕脏水、怕思维定势么?我带着这个疑问翻书时,总是保持警惕:这个观点不一定对!久而久之居然也有了批判式阅读的思维,且有成习惯之势。这是我高中所没有的,也是我觉得很重大的收获。离“独立之精神”又近一步矣!
【对头。大家不是也答得洋洋洒洒、头头是道么?】
六、建议篇
老师,既然您不认可教材的编排,可不可以从在学期初时印发整个学期的教学提纲,不需要太详细,只需一个框架就好。我们也可以在启发式教育中追寻自己的方向,也不至于跑出去了就回不来。
七、领悟篇
可见语言其实为我们的经验创造了一个容器,或是一个检索目录。大千世界,全在这个容器或目录中。既然事物有被语言赋予了意义,那么进一步的,人们可以将这些事物变成符号,好比“玫瑰”象征“热烈的爱”,“竹”象征“正直不屈”,这样一来,“文学”就慢慢成为了“文学”,先有语言制造了意义,才有文学的出现。。。。虽然语言在文学活动中如此重要,但是语言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只能尽可能地贴近,因此有了所谓的“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我们之前对于文学的一腔热爱,在遇到这门课时才体现出盲目性。
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思考真的占了文概课的大部分。就好像我的思维僵化了一周而在周五的这课上突然跳跃,有些像去天文馆抬头看漫天的星座一样。
我将会把它形容为一场怀疑和追逐的游戏。怀疑的最初对象是“十三耻十五荣”条例,一开始老师就给我们制造了一种抓不着摸不到看不见的飘浮的迷雾,然后告诉我们要脱下之前的镣铐。。。在这场游戏中,后来怀疑的便是每一句话,但不是仅仅不相信,而是思考、推敲与深化。至于追逐,便从原来的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到大步流星,再到随意释放全身精力去奔跑,去追逐意义。这个过程确实会充满了不安全感,会感到无所适从,但老师的回信中有一句话让我放心放开手脚去怀疑去追逐,那便是“不要为了获取‘安全感’,而被别人‘包养’”。。。
老师在“十三耻十五荣”中说“以死记硬背为耻”,书上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这点我极其赞同。但关键,我们往往只是做到了“赞同”却没了下一步。我们在考前仍有许多人死记硬背。但王老师一直强调的一种独特的见解确实让我很受鼓舞。高中时的“言之成理即可”一般都是空话。现在真的是现实。
当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充满新理论的世界时,就如同即将被割去辫子的清朝人,充满了惶惑与抵触。不同的是,辫子的割与不割,选择权在我们,老师只是提供了一把剪刀。至于剪断以后会不会束起新的辫子,那便是后话了。
关于理论,我想说:信仰与怀疑并存。此种信仰,不同于宗教徒对超验世界无知的信仰,而是在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做出的有保留的信任。一旦产生怀疑,此种信任便发生动摇甚至解除。那过程必定是痛苦的。老师春风化雨般的疏导与启发,却能够提供些许慰藉。解除的决心,仍旧在自己。
现在的我可能无法表达那种在课堂上的恐慌、喜悦甚至是期待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哪一秒你所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会被连根拔起,所以恐慌,但同时又喜悦,因为没有这一堂课我或许永远不知道自己思维漏洞,不能了解经过无数知识浇灌而成独特的老师的思维,所以又期待,下一次的惊喜。。。。我开始重新搭建自我的思维框架。或许可能又被一次次推翻,又须一次次重建,但这是个好事,因为我没有停止思考,没有停止前进。
在其他课上常有种感觉,大学老师就像一阵风,上课就像一阵风吹来,于是我就有了风的形状。我的脑子尚处于混沌状态,思想的模子还没成型,上完课后我就照着别人思想的模子被塑造了,然后我还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听懂了,得了新知。我最怕这样。后来我发现文概是唯一一门听完之后,“我还是没有轮廓的我”的课。。。。老师课上提出过“不要抵触迷茫”。我十分感同身受。曾经我会对某个问题的“是”、“非”,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可是我一旦深入去了解,便会发现我之前所知的是那么浅表,于是便会退回到“中立”与“摇摆不定”。我想这就是老师说的“迷茫是必须的”。大概是要不畏迷茫,不在这个阶段退缩,才能真地“拨开云雾见天明”,才能真正是有理有据地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会迷茫,说明我已经在道上。。。。还有一点,发现很难在老师嘴里听见“简单”这两个字,一般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大概就是文学的不同之处。它不像理科“一是一,二是二”。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标准答案。
八、给力篇
每一个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都是一个极爱说谎的女人,而每一个沉浸在文学作品中的读者则是一个极爱听谎言的女人。而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则更像一群围坐在一起的女人在胡扯,两者都因内容的无限扩充而笑得格外阴险。。。。
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想必是那极具喜感的笑声了。老师每次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发出那种笑声的时候,总能调动全场气氛。我有时听到老师的笑声就像在脑海中浮现了老师张开口露出獠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