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溪红蓼映风蒲
从前,在乡下,时常看见一种叫辣蒿蓼子的植物,夏末秋初的时候,它会开出很是艳丽、热烈的花,一反它平时碰不得的模样。因为他的汁液很是辛辣,如果不小心辣了眼睛,可就遭罪了,大半天恢复不过来。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用处,就是夏天的时候,砍下一大抱来,把他放在正在燃烧的土粪堆上(燃烧四处扫起来的垃圾,然后用作灰肥,点种油菜、小麦什么的,用场很大),不大一会儿,就把门前起球(真是一抓一大把)的蚊子驱得罄尽。这样就好在门前纳凉、吃晚饭了。
辣蒿蓼子,多么不起眼的植物。竟然也是《诗经》中就有,《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中的“游龙”就是。“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有什么办法呢?不同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一样。
可是,从前人们瞧不起的植物,也不等于永远就被人瞧不起。在唐宋朝代,这种渺小的植物,就突然大气起来。在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中,它就像火把一样让人眼前一亮:“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在张孝祥《浣溪沙•洞庭》一词中,它就更加生动了。“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它成为了一种境界的标志性植物了。
而等到我看到那幅珍贵无比的《红蓼水禽图》,我的惊讶简直没有法子比拟了。是不是北宋画家徐崇矩画的,或者是不是宋徽宗赵佶所作,已经不重要了。多么简单的画面,又是多么传神的笔墨。“西风红蓼香,水禽破苍茫。小虾清滩里,涟漪泛斜阳。”还不仅仅是这首诗里说的一些东西。如何看待我们身外的世界,如何看待我们自己,这幅画是可以让我们长久地沉默的。
看见水里一丝动静,这鸟从远处倏地就飞来了。停在一根红蓼上,红蓼不堪其负,枝叶压向水面,而鱼虾似乎还不知道水面上的动静,依然在怡然自得地自顾自地游动。而在颤动中的红蓼,是更朝向鱼虾呢,还是为那鸟保持着自己的一份坚韧,似乎分它不清了。我们说这幅画特别,也就在这里。鱼虾、红蓼、水鸟,三者既环环相扣,又各自生动。“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还只有红蓼、白鱼,而没有水鸟。这是多么美丽、凌厉的一只水鸟了,仿佛把历史和现实都一齐盯住了。它是一幅古画中水鸟,而又永远立在当前;它紧盯着现实的水面下面的动静,又时刻准备向簇新的未来飞去;它把一个卑微的地方、一个瞬间无限地放大了;它真正成为了一只金色的水鸟。金色,就是不朽者。
中国另一个喜欢画红蓼的是齐白石。他是在衰年变法之后,甚至是在“烈士暮年”,才来涂抹这红蓼的。开始还有竹鸡、群虾、蜻蜓、蚂蚱什么的,最后,干脆就是一枝红蓼,比一枝梅花来得更加朴素而庄严。
与宋代的那幅《红蓼水禽图》不同的是,其他画家也一如齐白石,红蓼只是红蓼,除了朴素和热烈,或者还有闲逸和散淡,但都没有了那一份担当。唐云的《红蓼肥蟹》、娄师白的《红蓼游虾》、许麟庐的《红蓼戏鸭图》、江宏伟的《红蓼白天鹅》,我都在网上找来看了,皆如此。
但是,这幅《红蓼水禽图》告诉我,古画,不仅仅是只有时间价值,哪怕是一棵不起眼的野生植物。
还有,诗词也好,书画也好,无论是什么追求,总得有点趣味。这里不妨抄一则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讲《红楼梦》的故事:“......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讲过的我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蓼汀花溆’。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到这幅题字,笑道:‘花溆’二字更好,何必蓼汀?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
真是为“蓼”字更进一解,好不笑煞人也。
辣蒿蓼子,多么不起眼的植物。竟然也是《诗经》中就有,《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中的“游龙”就是。“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有什么办法呢?不同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一样。
可是,从前人们瞧不起的植物,也不等于永远就被人瞧不起。在唐宋朝代,这种渺小的植物,就突然大气起来。在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中,它就像火把一样让人眼前一亮:“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在张孝祥《浣溪沙•洞庭》一词中,它就更加生动了。“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它成为了一种境界的标志性植物了。
而等到我看到那幅珍贵无比的《红蓼水禽图》,我的惊讶简直没有法子比拟了。是不是北宋画家徐崇矩画的,或者是不是宋徽宗赵佶所作,已经不重要了。多么简单的画面,又是多么传神的笔墨。“西风红蓼香,水禽破苍茫。小虾清滩里,涟漪泛斜阳。”还不仅仅是这首诗里说的一些东西。如何看待我们身外的世界,如何看待我们自己,这幅画是可以让我们长久地沉默的。
看见水里一丝动静,这鸟从远处倏地就飞来了。停在一根红蓼上,红蓼不堪其负,枝叶压向水面,而鱼虾似乎还不知道水面上的动静,依然在怡然自得地自顾自地游动。而在颤动中的红蓼,是更朝向鱼虾呢,还是为那鸟保持着自己的一份坚韧,似乎分它不清了。我们说这幅画特别,也就在这里。鱼虾、红蓼、水鸟,三者既环环相扣,又各自生动。“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还只有红蓼、白鱼,而没有水鸟。这是多么美丽、凌厉的一只水鸟了,仿佛把历史和现实都一齐盯住了。它是一幅古画中水鸟,而又永远立在当前;它紧盯着现实的水面下面的动静,又时刻准备向簇新的未来飞去;它把一个卑微的地方、一个瞬间无限地放大了;它真正成为了一只金色的水鸟。金色,就是不朽者。
中国另一个喜欢画红蓼的是齐白石。他是在衰年变法之后,甚至是在“烈士暮年”,才来涂抹这红蓼的。开始还有竹鸡、群虾、蜻蜓、蚂蚱什么的,最后,干脆就是一枝红蓼,比一枝梅花来得更加朴素而庄严。
与宋代的那幅《红蓼水禽图》不同的是,其他画家也一如齐白石,红蓼只是红蓼,除了朴素和热烈,或者还有闲逸和散淡,但都没有了那一份担当。唐云的《红蓼肥蟹》、娄师白的《红蓼游虾》、许麟庐的《红蓼戏鸭图》、江宏伟的《红蓼白天鹅》,我都在网上找来看了,皆如此。
但是,这幅《红蓼水禽图》告诉我,古画,不仅仅是只有时间价值,哪怕是一棵不起眼的野生植物。
还有,诗词也好,书画也好,无论是什么追求,总得有点趣味。这里不妨抄一则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讲《红楼梦》的故事:“......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讲过的我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蓼汀花溆’。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到这幅题字,笑道:‘花溆’二字更好,何必蓼汀?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
真是为“蓼”字更进一解,好不笑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