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撤点并校的不幸立人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撤点并校的不幸立人可以做些什么?
此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撤点并校:即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
这一政策造成的问题包括,农村出现了大量低龄失学的现象、低龄儿童过早地离开父母从而缺失家庭教育,以及进入城镇学校的学生,不得不承受一个班半百甚至过百的人数……
另一个重大的负面影响是乡村小学原本往往承担的是一个乡村文化中心的作用,因为有这样一个中心的存在、因为有这样一个(一些)代表一定知识的人的存在,村民会愿意去请教相关的知识,去了解相关的信息。而现在由于这个中心的缺失,本质上使的乡村生活更加平庸和无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一些人、有一些老师选择留了下来,为了村里二三十个孩子不至于辍学、不至于小小年纪就没有亲人在身边,选择不再拿国家的钱,在村里自己组织学校。
上周参加一个公益活动的时候,正好有一位大姐和我说起她的家乡,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他非常需要书。如果他能够有书,不仅仅是孩子能够受益,整个村子都会因此带来一种文化的改良。(然而有关方面还不允许他们向外公开地求助,以免给当地形象抹黑。)大姐问我,立人是否能帮忙筹措一些书?我思考良久,虽然非常想促成此事,但不敢把话说死。
————————————————————
因为立人的理念是:“教育立人而非书本扶贫”,本质上我们不希望也无力承担起众多可能缺书乡村学校的期许。我们更希望所筹集到的每一本书都能长期地被孩子们看下去,能在乡村发挥重要的文化作用,能把一系列的基于阅读的教育模式推广到这些地方,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送书。
但是目前的情势或许值得我们更深地思考可能的做事方式。我想到了一盏灯图书室(http://weibo.com/yzdtss)他们就是一群公立学校的老师对阅读有领悟、对图书馆有热情,就在自己学校做起来了。
我想那些在撤点并校后艰难地留下来的老师和学生,面对着种种压力的封口,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的理解与支持。
当然我依然坚持立人不该去做那种单纯募书把书送过去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一盏灯当时发起时和我们互动的方式:发起人找到立人、来立人做短期志愿者,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的运营方式,阅读推广的价值,阅读活动的操作……
如果村小的老师有意愿创建图书室,尤其像这种脱离了体制的有责任有担当的老师想要办自己的图书馆室,也可以经过这样一个既像培训又像考核的过程。这些老师由此建立起必要的对于图书馆运营的认识,并且我们也能确定他将会长期持续地做下去。
老师的差旅、培训费用将采取:老师、立人、公益基金会各承担一部分。差旅费将主要由老师自己支付,除非确定有经济条件限制的情况。目的就是希望参与的老师确实有足够的决心和信心来从事这一事业。后续如果办得好,能持续良好地运作再返还不迟。而老师在培训中的表现将决定我们给予的图书支持程度。
惟愿如此能真正找到那些乡村中有想法有热情的好老师,通过阅读改变更多更多乡村地区。当然这仅是我的一些想法,尚有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尤其是诸位同事指正。谢谢。
此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撤点并校:即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
这一政策造成的问题包括,农村出现了大量低龄失学的现象、低龄儿童过早地离开父母从而缺失家庭教育,以及进入城镇学校的学生,不得不承受一个班半百甚至过百的人数……
另一个重大的负面影响是乡村小学原本往往承担的是一个乡村文化中心的作用,因为有这样一个中心的存在、因为有这样一个(一些)代表一定知识的人的存在,村民会愿意去请教相关的知识,去了解相关的信息。而现在由于这个中心的缺失,本质上使的乡村生活更加平庸和无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一些人、有一些老师选择留了下来,为了村里二三十个孩子不至于辍学、不至于小小年纪就没有亲人在身边,选择不再拿国家的钱,在村里自己组织学校。
上周参加一个公益活动的时候,正好有一位大姐和我说起她的家乡,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他非常需要书。如果他能够有书,不仅仅是孩子能够受益,整个村子都会因此带来一种文化的改良。(然而有关方面还不允许他们向外公开地求助,以免给当地形象抹黑。)大姐问我,立人是否能帮忙筹措一些书?我思考良久,虽然非常想促成此事,但不敢把话说死。
————————————————————
因为立人的理念是:“教育立人而非书本扶贫”,本质上我们不希望也无力承担起众多可能缺书乡村学校的期许。我们更希望所筹集到的每一本书都能长期地被孩子们看下去,能在乡村发挥重要的文化作用,能把一系列的基于阅读的教育模式推广到这些地方,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送书。
但是目前的情势或许值得我们更深地思考可能的做事方式。我想到了一盏灯图书室(http://weibo.com/yzdtss)他们就是一群公立学校的老师对阅读有领悟、对图书馆有热情,就在自己学校做起来了。
我想那些在撤点并校后艰难地留下来的老师和学生,面对着种种压力的封口,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的理解与支持。
当然我依然坚持立人不该去做那种单纯募书把书送过去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一盏灯当时发起时和我们互动的方式:发起人找到立人、来立人做短期志愿者,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的运营方式,阅读推广的价值,阅读活动的操作……
如果村小的老师有意愿创建图书室,尤其像这种脱离了体制的有责任有担当的老师想要办自己的图书馆室,也可以经过这样一个既像培训又像考核的过程。这些老师由此建立起必要的对于图书馆运营的认识,并且我们也能确定他将会长期持续地做下去。
老师的差旅、培训费用将采取:老师、立人、公益基金会各承担一部分。差旅费将主要由老师自己支付,除非确定有经济条件限制的情况。目的就是希望参与的老师确实有足够的决心和信心来从事这一事业。后续如果办得好,能持续良好地运作再返还不迟。而老师在培训中的表现将决定我们给予的图书支持程度。
惟愿如此能真正找到那些乡村中有想法有热情的好老师,通过阅读改变更多更多乡村地区。当然这仅是我的一些想法,尚有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尤其是诸位同事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