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我眼中的中国
依然是这个题目,只是时间改变了,从2011到2012,再到到来的新年2013,每年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停下来去盘点什么,说点什么,有时候会把这样停留变成吐槽,而后变成发牢骚,固定到最后都是一种希望,大意都是新的一年会好,以后会好点的,过去就让它过去了,这些话说多了,似乎从违心变成了自然,而后好像已经是脱口而出,琢磨不透这到底是真是假。
我已经忘记去年在写总结的时候怀着的是什么样的心情,愿望是什么,我大体也忘记了,这是人的忘性使然还是代表我们真的老了呢?我到现在也没想通,其实想没想通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我们已经到了2013了。这一年,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很多事情,大事小事,我也一其见证着观察着思考着,2011年年末的时候,我一直在想2012年我一定要从观察者到行动者去转变,做个行动青年,只是,愿望没来得及去实现,2013就来了,这能说明我懒吗?还是只是口号上喊喊,还是这就是我们很多青年人的通病。
这一年,我正式走在了新闻路上,从原来的通讯员、校园信使,到实习生,而后转战多家媒体,也曾一度怀疑自己,甚至想过放弃,但幸好,我的坚持总是赢了懦弱,我的吃苦也一次次告诉我,下一次会好的,所以我坚持到了现在,你如果现在问我,此刻还有当初对新闻的热情吗?我会这样回答,依然有,只是减少了,但多了一份冷静和思考。
看见,我们的思考
2012年,柴静出书了,喜欢柴静很多年了。
我喜欢柴静的时候,很多人并未认识甚至不知道她,那个时候,她还在做《新闻调查》,她在新闻事件面前的那份冷静,以及新闻背后的思考触动了我,只是,那个时候还未足够吸引我进入传媒行业。后来,我每几周便能在《读者》上看到柴静的文字,多是摘自她的博客,但文字那种细心打磨和锤炼都在一遍遍地敲击我的心,很少看到一种文字能这么入心,柴静的文字做到了。她的新书叫《看见》,顾名思义,书名和它现在在央视主持的一档节目联系在了一起,央视《看见》第一期播出的时候,柴静解释了为什么节目名字叫看见,她说,有颗石头放在你的面前,我们的目的就是让你看见。这句话很深刻,我至今未弄懂,只是我想,看见或许最大的含义就是,带动你去思考。
《壹读》杂志在采访柴静的时候,将题目定为“她出道以来最高调的几天”,是的,这是十年来柴静最为高调的几天。后来,我也在网上看了她新书首发会上的视频,来了很多大腕和前辈,一张照片明显震动了我的眼球,柴静坐在椅子,后面站着一群人,手拿柴静新书《看见》,你能才猜到拿着柴静书的都是什么人吗?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读库》主编老六、罗永浩、盲人歌手、诗人周云蓬等等,还有已经离开央视、投奔湖南卫视的邱启明,阵容强大,无疑让人艳羡,那个时候的柴静,积累十年的光芒在这一刻绽放无疑。再后来,柴静来广州方所,可想而知,离开场前两个小时,场地已经爆满,最后不得已,方所提前关门清场,我想,就连柴静都没想到,她在遥远的广州都有这么一群忠实的粉丝吧。
其实说实话,今年我不怎么喜欢柴静,但后来仔细一想,其实不怎么喜欢的不是柴静,而是狂呼后拥的柴静粉丝,无论是资深的媒体前辈,还是在读的新闻学子,都是柴静的粉丝。我曾经在搭地铁时,遇见两个女生谈论柴静,一个女生拼命向另一个女生推荐柴静,她说,柴静是央视很有名的主持人,新书首发式上来了很多业界大腕助阵,她现在在主持央视一档新节目《看见》。说到这,我就想笑了,首先,柴静因为记者这个身份而出名,并非主持人,此外,她对新闻的冷静把握,做新闻调查的执着、客观以及专业、以及十年来的低调都是她受人赞誉的原因,其次,《看见》并不是一档新节目,至少她已经播出了一年多了。我又想,其实我也没资格嘲笑别人,试问你是想和人家比谁更了解更喜欢柴静吗?还是说你真的以为自己很了解柴静,真的很喜欢柴静?
事实证明没错,后来微博突然冒出了一个类似柴静语录的微博,和白岩松语录等等如出一辙,冒着名人开微博,借名人的口说出我们想说的话在当今中国已经越来也多了,究竟这其中有多少话是假意捏造,还是纯粹的微博营销,我们不得而知。言归正传,柴静热的背后,其实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冷静,盲目的人和不理智的人常常容易跟风,他们的内心缺乏思考,缺乏一个天平去衡量,就像今年轰轰烈烈的反日游行,有多少人的爱国热情被有机分子利用,多少年前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抵制日货这样不理智行动,如今又像一个笑话一样去重演。
什么叫思考?是行动比别人晚一点吗?其实,思考就是当别人在做的时候,我能想到如果我是他,我会跟着她这么做吗?当我要做的时候,我能想到最好和最坏的后果是什么,这就是思考,2012年发生的很多事情,无论大事小事,都足够说明我们缺乏思考,就好比有颗石头明明放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就是看不见,或者假装看不见,这是很可怕的。
行动远比言语要强大
同性恋,当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你是一惊还是一乍,还是表示很正常。我是从前年开始关注同性恋这个群体的,那个时候,看了南方人物周刊中的《同妻》,开始渐渐关注这个群体,再后来,看到凤凰卫视闾丘露薇《走读大中华》的一期关于同性恋、同妻的报道,更加让我对这个群体充满好奇和关注,再然后,我就开始行动了,首先想到的是去圈内人流传很广的同志会所,当然,现实总是充满残酷,也让我看到了很多新闻中看不到,比如一些圈内术语,比如所谓的健身桑拿等等。
微博上我也渐渐关注了一些同性恋微博,包括同志之声、同志权威资讯等,我有幸也参与了信息时报一起“大学生同性恋深度调查”的报道,报道最后呈现的仍然显得过于中规中矩,甚至也只能仅仅局限在大学校园中的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同性恋的生存状态相比,仍然缺乏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同性恋者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无论是官员、职场白领、媒体人,还是大学生、农民工、公务员、教师等,也因此,这个群体不可再被忽视,当然,随着社会包容度和开放度的提高,同性恋也慢慢由地下走入和公众生活里面。
我曾经见过深圳一个90后同性恋,他叫“弄弄”,说起名字,他说他本名不叫弄弄,是自己拿着户口本去改了名字,从此就叫弄弄,问起为什么会改名字,他说因为好听,而他改名字甚至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他说,改好后他告诉父母,父母也没有反对。事实上,他早已向家人出柜,甚至有一次,他带着男朋友回家见父母,“爷爷喜欢他(男朋友)甚至多过喜欢我”,他这样跟我说。这个90后男孩在我面前的谈起时候,全然一副不在意样子,没有压力,没有未来的担忧。和他相比,85年的张合(化名)选择了形婚,几年前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深圳工作,后来,他经圈内一朋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他说他准备带他回家见父母,当然形式上的婚姻不包括性,他们以后依然会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因为做艾滋病的专题,我找到了同志妈妈吴幼坚,她回复我的最后一句话触动了我,她说,她愿意接受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因为她已经60多岁了,她想做更多的事情。欣喜的是,这一年,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人,从关注到行动的转变。我去采访梁文辉,广东外语外貌大学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也是一名同性恋,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广州“直同道合(异性恋撑同性恋)”公益组织的联合创办人,问起他的新年愿望,他说,他希望新的一年能向家人出柜成功,而这,他需要好好准备。
2012年,福建的陆忠和刘万强结婚了,他们的婚礼、他们的大胆举动被媒体称作“福建首对结婚的男同性恋者”,而后,质疑、不理解、误会接踵而来,当然,还有祝福,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勇敢的,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去推动同志婚姻的合法化,希望同性恋能更多的被社会认同和尊重理解,只是,他们多少有些鸡蛋碰石头,甚至遭来了很多非议,这一切,似乎还没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紧接着,同性恋者是否可以抚养孩子的讨论又跟着来,在《成报》实习的时候,记者曾经想做这个题,但讨论的结果是,中国连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都未认同,讨论是否应该抚养孩子未免为时过早。
幸福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
你幸福吗?这个一度成为2012年流行问语,经过央视《新闻联播》频出现神回复的发酵,让幸福一词一度成为网络热词,也多次被媒体拿出来做选题讨论。延续这个热度,我拿着这个被人批驳的问题去问了来自社会不同行业近30个人,得到了五花八门的热度,有人觉得我的问题太老旧,没有新意,拒绝了;有人觉得问题太大,幸福具体是指什么幸福;有人认为,我幸不幸福关你们什么事情;当然,这30个人还是都是接受我的采访,也都回答我的“你幸福吗”的提问。
其实,“你幸福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多被媒体人诟病,认为问的太大,也表示不出记者采访的张力和活力,多有可能受到受访者的拒绝,此外,许多人认为,幸福从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情,幸福与否和其他人无关,和记者无关,记者一上前就问这么突兀的问题,自然让人无法回答和接受,于是才产生了这么多的神回复。其实问题问的多好,很多时候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我们更想知道,这答的人究竟幸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他的回答究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哪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改进和加强,当然,出于这个原因,我还是挺赞同这样的提问的,简洁明了。
其实,幸福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情,你的幸福或许关乎着你家人的幸福,你朋友的幸福,你所处的这个环境的幸福,甚至整个社会的幸福,就像情绪容易传递一样,幸福也容易传递,当然,现在谈论幸福,为时尚早,只是,我想说,个人的幸福也关乎着这个国家的幸福,你的幸福与这个社会、国家的幸福息息相关。
我的愿望是明年我们还能说话
说起自己的新年愿望,我的愿望就是明年我们还能说话。你或许会笑话我,觉得这个愿望有点离谱,但其实你没明白我的意思,能说话,代表你的言论权没被剥夺,不会被和谐、不会被屏蔽、不会被禁言,甚至不会因此被劳教,代表你还活着,你还能思考这个世界带给你的冷暖,如此看来,这样的愿望似乎就是一种奢侈了。
在青年之声网站做编辑的时候,我策划了一期《2013 给新年一双美丽的翅膀》专题,主要是想让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总结过去的这一年,并且说说他们的新年愿望,太过于理想的问题往往不是很靠谱,反而简单的问题才显得实在,30多个人给出的愿望同样五花八门,问广州一个资深媒体人,他今年的愿望是什么,他说,我的愿望是明年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换言之,他的新年愿望太敏感,以至于一说出来可能被和谐,可能被屏蔽,甚至可能遭来喝茶的待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有人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人仅仅希望明年的自己、家人朋友能健健康康,这些普普通通的愿望构成了2013中国愿景,愿望没有高低,你的愿望是什么?或许,已经到来的这一年可以让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实现,但愿,到2013年末的时候,我们能够坦然的说,这一年,我们努力了,即便我们的愿望还未实现。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2113111242808/
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16r23.html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i/2127315640(欢迎关注哈)
我已经忘记去年在写总结的时候怀着的是什么样的心情,愿望是什么,我大体也忘记了,这是人的忘性使然还是代表我们真的老了呢?我到现在也没想通,其实想没想通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我们已经到了2013了。这一年,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很多事情,大事小事,我也一其见证着观察着思考着,2011年年末的时候,我一直在想2012年我一定要从观察者到行动者去转变,做个行动青年,只是,愿望没来得及去实现,2013就来了,这能说明我懒吗?还是只是口号上喊喊,还是这就是我们很多青年人的通病。
这一年,我正式走在了新闻路上,从原来的通讯员、校园信使,到实习生,而后转战多家媒体,也曾一度怀疑自己,甚至想过放弃,但幸好,我的坚持总是赢了懦弱,我的吃苦也一次次告诉我,下一次会好的,所以我坚持到了现在,你如果现在问我,此刻还有当初对新闻的热情吗?我会这样回答,依然有,只是减少了,但多了一份冷静和思考。
看见,我们的思考
2012年,柴静出书了,喜欢柴静很多年了。
我喜欢柴静的时候,很多人并未认识甚至不知道她,那个时候,她还在做《新闻调查》,她在新闻事件面前的那份冷静,以及新闻背后的思考触动了我,只是,那个时候还未足够吸引我进入传媒行业。后来,我每几周便能在《读者》上看到柴静的文字,多是摘自她的博客,但文字那种细心打磨和锤炼都在一遍遍地敲击我的心,很少看到一种文字能这么入心,柴静的文字做到了。她的新书叫《看见》,顾名思义,书名和它现在在央视主持的一档节目联系在了一起,央视《看见》第一期播出的时候,柴静解释了为什么节目名字叫看见,她说,有颗石头放在你的面前,我们的目的就是让你看见。这句话很深刻,我至今未弄懂,只是我想,看见或许最大的含义就是,带动你去思考。
《壹读》杂志在采访柴静的时候,将题目定为“她出道以来最高调的几天”,是的,这是十年来柴静最为高调的几天。后来,我也在网上看了她新书首发会上的视频,来了很多大腕和前辈,一张照片明显震动了我的眼球,柴静坐在椅子,后面站着一群人,手拿柴静新书《看见》,你能才猜到拿着柴静书的都是什么人吗?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读库》主编老六、罗永浩、盲人歌手、诗人周云蓬等等,还有已经离开央视、投奔湖南卫视的邱启明,阵容强大,无疑让人艳羡,那个时候的柴静,积累十年的光芒在这一刻绽放无疑。再后来,柴静来广州方所,可想而知,离开场前两个小时,场地已经爆满,最后不得已,方所提前关门清场,我想,就连柴静都没想到,她在遥远的广州都有这么一群忠实的粉丝吧。
其实说实话,今年我不怎么喜欢柴静,但后来仔细一想,其实不怎么喜欢的不是柴静,而是狂呼后拥的柴静粉丝,无论是资深的媒体前辈,还是在读的新闻学子,都是柴静的粉丝。我曾经在搭地铁时,遇见两个女生谈论柴静,一个女生拼命向另一个女生推荐柴静,她说,柴静是央视很有名的主持人,新书首发式上来了很多业界大腕助阵,她现在在主持央视一档新节目《看见》。说到这,我就想笑了,首先,柴静因为记者这个身份而出名,并非主持人,此外,她对新闻的冷静把握,做新闻调查的执着、客观以及专业、以及十年来的低调都是她受人赞誉的原因,其次,《看见》并不是一档新节目,至少她已经播出了一年多了。我又想,其实我也没资格嘲笑别人,试问你是想和人家比谁更了解更喜欢柴静吗?还是说你真的以为自己很了解柴静,真的很喜欢柴静?
事实证明没错,后来微博突然冒出了一个类似柴静语录的微博,和白岩松语录等等如出一辙,冒着名人开微博,借名人的口说出我们想说的话在当今中国已经越来也多了,究竟这其中有多少话是假意捏造,还是纯粹的微博营销,我们不得而知。言归正传,柴静热的背后,其实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冷静,盲目的人和不理智的人常常容易跟风,他们的内心缺乏思考,缺乏一个天平去衡量,就像今年轰轰烈烈的反日游行,有多少人的爱国热情被有机分子利用,多少年前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抵制日货这样不理智行动,如今又像一个笑话一样去重演。
什么叫思考?是行动比别人晚一点吗?其实,思考就是当别人在做的时候,我能想到如果我是他,我会跟着她这么做吗?当我要做的时候,我能想到最好和最坏的后果是什么,这就是思考,2012年发生的很多事情,无论大事小事,都足够说明我们缺乏思考,就好比有颗石头明明放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就是看不见,或者假装看不见,这是很可怕的。
行动远比言语要强大
同性恋,当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你是一惊还是一乍,还是表示很正常。我是从前年开始关注同性恋这个群体的,那个时候,看了南方人物周刊中的《同妻》,开始渐渐关注这个群体,再后来,看到凤凰卫视闾丘露薇《走读大中华》的一期关于同性恋、同妻的报道,更加让我对这个群体充满好奇和关注,再然后,我就开始行动了,首先想到的是去圈内人流传很广的同志会所,当然,现实总是充满残酷,也让我看到了很多新闻中看不到,比如一些圈内术语,比如所谓的健身桑拿等等。
微博上我也渐渐关注了一些同性恋微博,包括同志之声、同志权威资讯等,我有幸也参与了信息时报一起“大学生同性恋深度调查”的报道,报道最后呈现的仍然显得过于中规中矩,甚至也只能仅仅局限在大学校园中的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同性恋的生存状态相比,仍然缺乏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同性恋者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无论是官员、职场白领、媒体人,还是大学生、农民工、公务员、教师等,也因此,这个群体不可再被忽视,当然,随着社会包容度和开放度的提高,同性恋也慢慢由地下走入和公众生活里面。
我曾经见过深圳一个90后同性恋,他叫“弄弄”,说起名字,他说他本名不叫弄弄,是自己拿着户口本去改了名字,从此就叫弄弄,问起为什么会改名字,他说因为好听,而他改名字甚至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他说,改好后他告诉父母,父母也没有反对。事实上,他早已向家人出柜,甚至有一次,他带着男朋友回家见父母,“爷爷喜欢他(男朋友)甚至多过喜欢我”,他这样跟我说。这个90后男孩在我面前的谈起时候,全然一副不在意样子,没有压力,没有未来的担忧。和他相比,85年的张合(化名)选择了形婚,几年前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深圳工作,后来,他经圈内一朋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他说他准备带他回家见父母,当然形式上的婚姻不包括性,他们以后依然会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因为做艾滋病的专题,我找到了同志妈妈吴幼坚,她回复我的最后一句话触动了我,她说,她愿意接受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因为她已经60多岁了,她想做更多的事情。欣喜的是,这一年,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人,从关注到行动的转变。我去采访梁文辉,广东外语外貌大学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也是一名同性恋,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广州“直同道合(异性恋撑同性恋)”公益组织的联合创办人,问起他的新年愿望,他说,他希望新的一年能向家人出柜成功,而这,他需要好好准备。
2012年,福建的陆忠和刘万强结婚了,他们的婚礼、他们的大胆举动被媒体称作“福建首对结婚的男同性恋者”,而后,质疑、不理解、误会接踵而来,当然,还有祝福,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勇敢的,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去推动同志婚姻的合法化,希望同性恋能更多的被社会认同和尊重理解,只是,他们多少有些鸡蛋碰石头,甚至遭来了很多非议,这一切,似乎还没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紧接着,同性恋者是否可以抚养孩子的讨论又跟着来,在《成报》实习的时候,记者曾经想做这个题,但讨论的结果是,中国连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都未认同,讨论是否应该抚养孩子未免为时过早。
幸福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
你幸福吗?这个一度成为2012年流行问语,经过央视《新闻联播》频出现神回复的发酵,让幸福一词一度成为网络热词,也多次被媒体拿出来做选题讨论。延续这个热度,我拿着这个被人批驳的问题去问了来自社会不同行业近30个人,得到了五花八门的热度,有人觉得我的问题太老旧,没有新意,拒绝了;有人觉得问题太大,幸福具体是指什么幸福;有人认为,我幸不幸福关你们什么事情;当然,这30个人还是都是接受我的采访,也都回答我的“你幸福吗”的提问。
其实,“你幸福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多被媒体人诟病,认为问的太大,也表示不出记者采访的张力和活力,多有可能受到受访者的拒绝,此外,许多人认为,幸福从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情,幸福与否和其他人无关,和记者无关,记者一上前就问这么突兀的问题,自然让人无法回答和接受,于是才产生了这么多的神回复。其实问题问的多好,很多时候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我们更想知道,这答的人究竟幸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他的回答究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哪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改进和加强,当然,出于这个原因,我还是挺赞同这样的提问的,简洁明了。
其实,幸福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情,你的幸福或许关乎着你家人的幸福,你朋友的幸福,你所处的这个环境的幸福,甚至整个社会的幸福,就像情绪容易传递一样,幸福也容易传递,当然,现在谈论幸福,为时尚早,只是,我想说,个人的幸福也关乎着这个国家的幸福,你的幸福与这个社会、国家的幸福息息相关。
我的愿望是明年我们还能说话
说起自己的新年愿望,我的愿望就是明年我们还能说话。你或许会笑话我,觉得这个愿望有点离谱,但其实你没明白我的意思,能说话,代表你的言论权没被剥夺,不会被和谐、不会被屏蔽、不会被禁言,甚至不会因此被劳教,代表你还活着,你还能思考这个世界带给你的冷暖,如此看来,这样的愿望似乎就是一种奢侈了。
在青年之声网站做编辑的时候,我策划了一期《2013 给新年一双美丽的翅膀》专题,主要是想让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总结过去的这一年,并且说说他们的新年愿望,太过于理想的问题往往不是很靠谱,反而简单的问题才显得实在,30多个人给出的愿望同样五花八门,问广州一个资深媒体人,他今年的愿望是什么,他说,我的愿望是明年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换言之,他的新年愿望太敏感,以至于一说出来可能被和谐,可能被屏蔽,甚至可能遭来喝茶的待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有人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人仅仅希望明年的自己、家人朋友能健健康康,这些普普通通的愿望构成了2013中国愿景,愿望没有高低,你的愿望是什么?或许,已经到来的这一年可以让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实现,但愿,到2013年末的时候,我们能够坦然的说,这一年,我们努力了,即便我们的愿望还未实现。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2113111242808/
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16r23.html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i/2127315640(欢迎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