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经典台词出处溯源《转》
某日看网友问“爱欲之人……”的出处,有空查了查钱、代的经典台词出处,总结出来,与朋友们共享。疏漏之处,请指正。
聪者听于无声, 明者见于无行 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出自《文选》朱叔元(后汉人)《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盖闻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窃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於郑也”。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这本书相当于佛家的论语。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谷:一说是稻、黍、稷、麦、菽。另一说是黍、稷、麻、麦、菽。
五果:是指杏、李、桃、栗、枣。
五畜:是指猪、牛、羊、犬、鸡。
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 出自《论语 季氏》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他当时准备去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权力。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内部。“萧墙之内”即宫内,隐指当时的鲁国国君哀公。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的专横跋扈,因此内变将作。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内部祸乱称作“萧墙之乱”或“祸起萧墙”。
一案牵十起, 一案飞十里. 案上一点墨, 民间千点血 出自 明代民歌 《沅湘耆旧集》反映明代官僚机构的残酷凶暴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骑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出自《古越谣歌》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出自 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 是明代谚语 晚明文学家谢肇淛所撰的《五杂俎》中提到该句。《五杂俎》是谢肇淛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事理分析、政局时事、风土人情等,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清代被列为禁书。书中描述明代士大夫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时他提到了这句话:“长安有谚曰:‘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用来形容明末社会已经处于堕落颓废的穷途末路之中。
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 也是明代百姓用来形容北京沙尘弥漫的谚语。闲扯一句:明代文学家陈大声作词嘲北京沙尘天气,有这样的句子:“门前一阵骡车过,灰扬,那里有踏花归去马蹄香?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后还有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
原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出处:《孔子集语》 这本书是清代学者孙星衍搜集古书如《庄子》《吕氏春秋》等引用孔子的话和有关孔子的事迹传说编成,是除论语外,更生动全面了解孔子思想的著作。
记得初识此句是刚上大学时,食堂放饭盒的柜子上有学长用粉笔写了前半句,当时觉得这话说得真美,从此深植心中。
回首十余年的经历,世间事常常验证了这句话,想保持“静”的状态太不易了,耳边风、枕边风非把人吹得随了俗才做罢。
下面这两句出处易找,我只要想寻求资料的完整,才贴出来,和朋友们共享,绝无卖弄之意。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夫子曰:“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云: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注:无羞耻之心这句,“耻”疑为“恶”,几个版本的说法不一,私下以为“恶”字更准确,朋友们可以再找找
聪者听于无声, 明者见于无行 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出自《文选》朱叔元(后汉人)《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盖闻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窃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於郑也”。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这本书相当于佛家的论语。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谷:一说是稻、黍、稷、麦、菽。另一说是黍、稷、麻、麦、菽。
五果:是指杏、李、桃、栗、枣。
五畜:是指猪、牛、羊、犬、鸡。
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 出自《论语 季氏》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他当时准备去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权力。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内部。“萧墙之内”即宫内,隐指当时的鲁国国君哀公。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的专横跋扈,因此内变将作。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内部祸乱称作“萧墙之乱”或“祸起萧墙”。
一案牵十起, 一案飞十里. 案上一点墨, 民间千点血 出自 明代民歌 《沅湘耆旧集》反映明代官僚机构的残酷凶暴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骑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出自《古越谣歌》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出自 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 是明代谚语 晚明文学家谢肇淛所撰的《五杂俎》中提到该句。《五杂俎》是谢肇淛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事理分析、政局时事、风土人情等,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清代被列为禁书。书中描述明代士大夫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时他提到了这句话:“长安有谚曰:‘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用来形容明末社会已经处于堕落颓废的穷途末路之中。
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 也是明代百姓用来形容北京沙尘弥漫的谚语。闲扯一句:明代文学家陈大声作词嘲北京沙尘天气,有这样的句子:“门前一阵骡车过,灰扬,那里有踏花归去马蹄香?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后还有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
原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出处:《孔子集语》 这本书是清代学者孙星衍搜集古书如《庄子》《吕氏春秋》等引用孔子的话和有关孔子的事迹传说编成,是除论语外,更生动全面了解孔子思想的著作。
记得初识此句是刚上大学时,食堂放饭盒的柜子上有学长用粉笔写了前半句,当时觉得这话说得真美,从此深植心中。
回首十余年的经历,世间事常常验证了这句话,想保持“静”的状态太不易了,耳边风、枕边风非把人吹得随了俗才做罢。
下面这两句出处易找,我只要想寻求资料的完整,才贴出来,和朋友们共享,绝无卖弄之意。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夫子曰:“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云: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注:无羞耻之心这句,“耻”疑为“恶”,几个版本的说法不一,私下以为“恶”字更准确,朋友们可以再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