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解读 摘抄整理
长城由一个异域建筑变成一个有待解读“发明”的文化符号,西方文化在长城与某种“中国特性”之间,一点一点地建立起似是而非的类比关系,比如长城与广阔的帝国、封闭保守、停滞与空间化的、高度组织与奴役的文明等等,长城由历史变成神话。
小说戏拟某种学术(历史或汉学的)论文形式,不断解析修建长城的方式(分段修建)与目的(防御北方民族)之间的矛盾。“长城之建造意在防御北方民族。但它造得并不连贯,又如何起防御作用呢?”“长城非但不能起防御作用,这一建筑物本身就存在着经常性的危险”,或许这向伟大的工程本身就有某种不可思议的荒诞性。小说继续解构有关长城的“各种传说”。不仅长城修筑的方式与目的相矛盾,就连所谓的防御北方民族的说法也值得怀疑。
《万里长城建造时》初读上去让人感到不知所云。首先,它讲述的并不是那个现实中国的长城,而是某种有关长城的传说。所谓“围绕着长城的许许多多传说之一”。叙事者试图解析这些传说,但很快发现经不起深思。其次,它的意义似乎也不在长城,而在有关长城的某种隐喻。他希望在修筑长城的工程中,发现帝国组织的秘密。叙事者说他的比较民族史研究揭示,“中国人有某些民间的和国家的机构特别明确,而有些又特别含混”。而长城的建筑实质上与中国的国家机构密切相关。
《万里长城建造时》文本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解构长城的建筑方式与目的,发现长城的意义并不在于长城本身。长城只是一种隐喻。第二部分解构帝国的组织机构,发现这个在空间上广阔无边、时间上静止不动的长城帝国,在权力结构上竟像是激流中的漩涡,它迅速有效地流动,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核心不过是一个空洞。
小说中出现四类角色:一,像孩子一样性情飘忽不定、天真或幼稚、质朴或愚昧的百姓;二,像家长一样深谋远虑、仁慈却专横、可敬又可怕的领导者;三,享有神明般的权威却拥有俗人一样的生命、强大又脆弱、实有又虚无的皇帝;四,论证高妙的“迷雾一般”的理论的学者与教授“崇山”一样的信条的教师。这四类角色是修筑长城的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帝国的构成者。
分段而筑长城,是领导者根据百姓的天性与帝国的利益而制定的计划。它的意义不在于防御边患,而在组织帝国,其真正的意义是“如何集中民众的力量参加强大的新的工程”。
卡夫卡在小说中一再通过不同意象强调长城帝国在空间上的广阔与时间中静止的永恒性。
卡夫卡真正表现的是权威中心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人的存在状况,专制制度下个人与集体、领导与民众的关系,以及权力效率规模与组织一体化的问题。修筑长城不过是一个象征。
http://www.ruiwen.com/news/20474.htm
http://3xb.nbu.edu.cn/rw/rw200902015.pdf
通过对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的细读分析,试图解答卡夫卡为何及如何想象中国以及异域想象在其作品中发挥的叙事功能问题.指出卡夫卡的中国想象不是关于中国的想象,而是关于现代官僚体制如何自我复制、自我衍生的一则寓言,是关于自身文化身份焦虑的一种表征,也是关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一种想象性反思.古老的中华帝国及其建造的万里长城只不过给他提供了展开这种想象的支点.借助这种想象和表述,他成功地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逼真与仿真、叙事与反讽之间的矛盾和悖论.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bdxxb200902003.aspx
卡夫卡不懂中国历史,然而对于运用故事创造共同体、创造国家,他有着惊人的直觉掌握与理解。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539345/
我阅读的书的前言:
如果说巴别塔的建造表现了人类的反抗精神:以自身的力量上天,与上帝匹敌,那么中国的长城则正好相反,是一道始终存在缺口的围墙,因为它是分段建造的。这些未完工的墙面是否定和怀疑在生活里打开的黑色缺口的形象,建造围墙将使人的生活自我封闭。
小说戏拟某种学术(历史或汉学的)论文形式,不断解析修建长城的方式(分段修建)与目的(防御北方民族)之间的矛盾。“长城之建造意在防御北方民族。但它造得并不连贯,又如何起防御作用呢?”“长城非但不能起防御作用,这一建筑物本身就存在着经常性的危险”,或许这向伟大的工程本身就有某种不可思议的荒诞性。小说继续解构有关长城的“各种传说”。不仅长城修筑的方式与目的相矛盾,就连所谓的防御北方民族的说法也值得怀疑。
《万里长城建造时》初读上去让人感到不知所云。首先,它讲述的并不是那个现实中国的长城,而是某种有关长城的传说。所谓“围绕着长城的许许多多传说之一”。叙事者试图解析这些传说,但很快发现经不起深思。其次,它的意义似乎也不在长城,而在有关长城的某种隐喻。他希望在修筑长城的工程中,发现帝国组织的秘密。叙事者说他的比较民族史研究揭示,“中国人有某些民间的和国家的机构特别明确,而有些又特别含混”。而长城的建筑实质上与中国的国家机构密切相关。
《万里长城建造时》文本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解构长城的建筑方式与目的,发现长城的意义并不在于长城本身。长城只是一种隐喻。第二部分解构帝国的组织机构,发现这个在空间上广阔无边、时间上静止不动的长城帝国,在权力结构上竟像是激流中的漩涡,它迅速有效地流动,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核心不过是一个空洞。
小说中出现四类角色:一,像孩子一样性情飘忽不定、天真或幼稚、质朴或愚昧的百姓;二,像家长一样深谋远虑、仁慈却专横、可敬又可怕的领导者;三,享有神明般的权威却拥有俗人一样的生命、强大又脆弱、实有又虚无的皇帝;四,论证高妙的“迷雾一般”的理论的学者与教授“崇山”一样的信条的教师。这四类角色是修筑长城的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帝国的构成者。
分段而筑长城,是领导者根据百姓的天性与帝国的利益而制定的计划。它的意义不在于防御边患,而在组织帝国,其真正的意义是“如何集中民众的力量参加强大的新的工程”。
卡夫卡在小说中一再通过不同意象强调长城帝国在空间上的广阔与时间中静止的永恒性。
卡夫卡真正表现的是权威中心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人的存在状况,专制制度下个人与集体、领导与民众的关系,以及权力效率规模与组织一体化的问题。修筑长城不过是一个象征。
http://www.ruiwen.com/news/20474.htm
http://3xb.nbu.edu.cn/rw/rw200902015.pdf
通过对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的细读分析,试图解答卡夫卡为何及如何想象中国以及异域想象在其作品中发挥的叙事功能问题.指出卡夫卡的中国想象不是关于中国的想象,而是关于现代官僚体制如何自我复制、自我衍生的一则寓言,是关于自身文化身份焦虑的一种表征,也是关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一种想象性反思.古老的中华帝国及其建造的万里长城只不过给他提供了展开这种想象的支点.借助这种想象和表述,他成功地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逼真与仿真、叙事与反讽之间的矛盾和悖论.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bdxxb200902003.aspx
卡夫卡不懂中国历史,然而对于运用故事创造共同体、创造国家,他有着惊人的直觉掌握与理解。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539345/
我阅读的书的前言:
如果说巴别塔的建造表现了人类的反抗精神:以自身的力量上天,与上帝匹敌,那么中国的长城则正好相反,是一道始终存在缺口的围墙,因为它是分段建造的。这些未完工的墙面是否定和怀疑在生活里打开的黑色缺口的形象,建造围墙将使人的生活自我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