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柴静的那些挣扎与困窘
南方都市报 2012-12-23 作者:穆尔
拿到《看见》,最直接的想法是:这么煽情的书,随便翻翻得了。
“煽情”一直是外界给予柴静职业生涯的显著标签。作为一名记者,她确立的充满个人风格的采访在大部分时候被认为是煽情的:《双城记》中,蹲下身给受访男孩擦眼泪的瞬间是她最初的经典;她承受的种种议论同样来自于此:“不客观”、“缺乏冷静”、“带入感太强”、“不够专业”。
再看看书封上的那张照片吧,用微博ID为“安德鲁-宝树”的评论说:“不带这样的,只PS柴静的脸,任由大爷们一个个跟陈忠实似的。”话是促狭了点,但不是没有道理:满脸褶子的农民大叔们众星拱月地围着你,半大个孩子为你端板凳来,而这样的照片不论是不是工作照,被用于一本书的封面———的确够让人反感的。你是谁?凭什么?还有说得更狠的,ID为“刘化童”的在微博上评价:“柴静只是徐静蕾和朱军的合体。她无非是用文艺腔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变成诉诸感动与否的简单判断。”
煽情和文艺腔,都是了最初想要“随便翻翻”的理由。
《看见》有405页,挺厚。书的体例简单明白:以一个个新闻事件为由,详细叙述采访前后的故事。我花三个晚上看完了。准确地说:看得很快很流畅,但绝不疏忽,“随便翻翻”的情况没有发生。
流畅中发生了许多次停顿。刚开始是因为柴静写的那些穿插在新闻采访前后的“感慨”,或说“喟叹”。这些感受都非常私人,也都非常抒情。从奶奶的青布斜襟棉大褂到冬夜里烤红薯花生,从水凤仙丁香胡枝子野豌豆到闺密在美国街头赤脚穿她送的红裙子———读得心里“咯噔”“咯噔”的,心想“嗨柴静也还真是脱不了文艺腔啊!”单纯写些采访故事不就行了?搞这些题外的花招子,得多招人挑毛病啊!(看完整本书后,对先前嫌弃的这些段落,我的判断发生了变化:也许正是这些,才是柴静做新闻的最初源头和动力。)
更多的停顿来自柴静回忆采访过程本身。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找什么落点?从什么地方切入?怎么联系当事人?最重要的:怎么采访当事人?她有晚上写笔记的习惯,除了记录对节目的思考,更多时候是在拷问自己,自己跟自己较劲。较劲到了什么程度?做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节目,柴静要再做一次之前节目涉及过多次的土地政策问题。在咨询了不愿接受采访的专家周其仁后,她回来,在纸上一步一步地左右手互搏:买卖土地的双方是谁?政府在中间担当什么角色?结果一直追问到:如果是宪法上的土地法规有问题呢?
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一个能够这样追问的记者,她的文艺腔不会伤害新闻的核心。但是,不追问、不较劲、人云亦云,却是使新闻夭折的最佳途径。
在书里,看不到柴静有什么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的地方。实际上,她从来没有回避过自己最大的问题“煽情”———岂止不回避,她简直从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就在用非常笨但非常实在的方法,自己咬着自己的尾巴反省。对于中肯的批评,一副掰开了揉碎了吞进去才好的架势。观众和她的交流基本在她的博客上,让人惊奇的是,这些粉丝的水平实在太高了。不得不照录一段:“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准确是这一工种(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看见》照录了这条评论,柴静说,“说得真好”。
在柴静的“煽情”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表演性发问”。书里也可以明显看到在这个问题上,她的思考路线。从一开始不自觉地“表演”,到中期刻意地回避,努力保持客观,后来又回过头认为,其实刻意的回避也是一种表演。最后她总结说,自然流露就是一种客观———前提是让事件的双方都有充分的时间说话。
《看见》的首发式在微博引起很大争议,有同行说柴静“刻奇”,善于讨好自己、迎合自己。可是对于这样的段落,你们又会怎么评价?这个其实本身就意味刻奇的舶来词,到底代表着一种暂时的状态还是一个永不磨灭的烙印?谁此时刻奇就永远刻奇?去翻翻《看见》吧,去看看柴静的那些挣扎与困窘。
也许更刻奇的是我们,是电视观众、报纸读者、微博用户,是新闻受众。柴静的挣扎与困窘是她个人的,还有更多渠道的新闻,正是以还没有或刚好“走到逻辑链的半山腰”的状态就呈现给我们了———这个时候,看客们是“嚎啕大哭”还是保持冷静,同样值得思考。
《看见》里,有几页,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就想搞清楚某个采访到底是从哪里突破而成的?怎么联系到当事人的?看似完全无可能的采访,后来怎么就做成了?除了坚持坚持再坚持,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在那些轰动的硬新闻中,当事人常常在接不接受采访的问题上发生戏剧性变化:突然就肯了,成了。但是想想吧,在我们的普通采访中,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对此,有一种解释是:当事人常常不觉得自己是坏人,所以才有说话(接受采访)的欲望。其实这句话再延展一下,大概后面还得再接一句:何况你是C C T V的。这个平台会不会也是很多人讨厌柴静的原因之一?这地方是够讨厌的。柴静刚来的时候,摄像嫌她眼里没人,制片嫌她矫揉造作,她自己呼吸困难。直到做了一期新疆地震的节目,“从来不理我的节目策划陈耀文在食堂里端一盘菜坐我对面:‘现在终于可以跟你说话了,节目有人味了’”。读到这里,好想摔盘!
最后讲点八卦。前方记者说,在《看见》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众老男人出场为她站台,最后合影:柴静坐前面,众男列后排。有人戏称她是当代林徽因,意思是总有人围着她捧着她供着她,“这是一场新的造神运动”。多少人听到这种比喻,挤眉弄眼哈哈一笑,自以为站在了少数人代表的真相这边。记者于是拐弯抹角问她“造女神”的问题,她的回答是:“我不关心。”
我怎么就这么喜欢这个答案呢?透着一股无可奈何还非得倔强的意思。但是贵国度的快速消费能力实在太高了,所以呢,柴静啊,无论人家说你是法拉奇第二还是当代林徽因,都要挺住啊,永不关心。
拿到《看见》,最直接的想法是:这么煽情的书,随便翻翻得了。
“煽情”一直是外界给予柴静职业生涯的显著标签。作为一名记者,她确立的充满个人风格的采访在大部分时候被认为是煽情的:《双城记》中,蹲下身给受访男孩擦眼泪的瞬间是她最初的经典;她承受的种种议论同样来自于此:“不客观”、“缺乏冷静”、“带入感太强”、“不够专业”。
再看看书封上的那张照片吧,用微博ID为“安德鲁-宝树”的评论说:“不带这样的,只PS柴静的脸,任由大爷们一个个跟陈忠实似的。”话是促狭了点,但不是没有道理:满脸褶子的农民大叔们众星拱月地围着你,半大个孩子为你端板凳来,而这样的照片不论是不是工作照,被用于一本书的封面———的确够让人反感的。你是谁?凭什么?还有说得更狠的,ID为“刘化童”的在微博上评价:“柴静只是徐静蕾和朱军的合体。她无非是用文艺腔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变成诉诸感动与否的简单判断。”
煽情和文艺腔,都是了最初想要“随便翻翻”的理由。
《看见》有405页,挺厚。书的体例简单明白:以一个个新闻事件为由,详细叙述采访前后的故事。我花三个晚上看完了。准确地说:看得很快很流畅,但绝不疏忽,“随便翻翻”的情况没有发生。
流畅中发生了许多次停顿。刚开始是因为柴静写的那些穿插在新闻采访前后的“感慨”,或说“喟叹”。这些感受都非常私人,也都非常抒情。从奶奶的青布斜襟棉大褂到冬夜里烤红薯花生,从水凤仙丁香胡枝子野豌豆到闺密在美国街头赤脚穿她送的红裙子———读得心里“咯噔”“咯噔”的,心想“嗨柴静也还真是脱不了文艺腔啊!”单纯写些采访故事不就行了?搞这些题外的花招子,得多招人挑毛病啊!(看完整本书后,对先前嫌弃的这些段落,我的判断发生了变化:也许正是这些,才是柴静做新闻的最初源头和动力。)
更多的停顿来自柴静回忆采访过程本身。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找什么落点?从什么地方切入?怎么联系当事人?最重要的:怎么采访当事人?她有晚上写笔记的习惯,除了记录对节目的思考,更多时候是在拷问自己,自己跟自己较劲。较劲到了什么程度?做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节目,柴静要再做一次之前节目涉及过多次的土地政策问题。在咨询了不愿接受采访的专家周其仁后,她回来,在纸上一步一步地左右手互搏:买卖土地的双方是谁?政府在中间担当什么角色?结果一直追问到:如果是宪法上的土地法规有问题呢?
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一个能够这样追问的记者,她的文艺腔不会伤害新闻的核心。但是,不追问、不较劲、人云亦云,却是使新闻夭折的最佳途径。
在书里,看不到柴静有什么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的地方。实际上,她从来没有回避过自己最大的问题“煽情”———岂止不回避,她简直从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就在用非常笨但非常实在的方法,自己咬着自己的尾巴反省。对于中肯的批评,一副掰开了揉碎了吞进去才好的架势。观众和她的交流基本在她的博客上,让人惊奇的是,这些粉丝的水平实在太高了。不得不照录一段:“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准确是这一工种(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看见》照录了这条评论,柴静说,“说得真好”。
在柴静的“煽情”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表演性发问”。书里也可以明显看到在这个问题上,她的思考路线。从一开始不自觉地“表演”,到中期刻意地回避,努力保持客观,后来又回过头认为,其实刻意的回避也是一种表演。最后她总结说,自然流露就是一种客观———前提是让事件的双方都有充分的时间说话。
《看见》的首发式在微博引起很大争议,有同行说柴静“刻奇”,善于讨好自己、迎合自己。可是对于这样的段落,你们又会怎么评价?这个其实本身就意味刻奇的舶来词,到底代表着一种暂时的状态还是一个永不磨灭的烙印?谁此时刻奇就永远刻奇?去翻翻《看见》吧,去看看柴静的那些挣扎与困窘。
也许更刻奇的是我们,是电视观众、报纸读者、微博用户,是新闻受众。柴静的挣扎与困窘是她个人的,还有更多渠道的新闻,正是以还没有或刚好“走到逻辑链的半山腰”的状态就呈现给我们了———这个时候,看客们是“嚎啕大哭”还是保持冷静,同样值得思考。
《看见》里,有几页,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就想搞清楚某个采访到底是从哪里突破而成的?怎么联系到当事人的?看似完全无可能的采访,后来怎么就做成了?除了坚持坚持再坚持,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在那些轰动的硬新闻中,当事人常常在接不接受采访的问题上发生戏剧性变化:突然就肯了,成了。但是想想吧,在我们的普通采访中,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对此,有一种解释是:当事人常常不觉得自己是坏人,所以才有说话(接受采访)的欲望。其实这句话再延展一下,大概后面还得再接一句:何况你是C C T V的。这个平台会不会也是很多人讨厌柴静的原因之一?这地方是够讨厌的。柴静刚来的时候,摄像嫌她眼里没人,制片嫌她矫揉造作,她自己呼吸困难。直到做了一期新疆地震的节目,“从来不理我的节目策划陈耀文在食堂里端一盘菜坐我对面:‘现在终于可以跟你说话了,节目有人味了’”。读到这里,好想摔盘!
最后讲点八卦。前方记者说,在《看见》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众老男人出场为她站台,最后合影:柴静坐前面,众男列后排。有人戏称她是当代林徽因,意思是总有人围着她捧着她供着她,“这是一场新的造神运动”。多少人听到这种比喻,挤眉弄眼哈哈一笑,自以为站在了少数人代表的真相这边。记者于是拐弯抹角问她“造女神”的问题,她的回答是:“我不关心。”
我怎么就这么喜欢这个答案呢?透着一股无可奈何还非得倔强的意思。但是贵国度的快速消费能力实在太高了,所以呢,柴静啊,无论人家说你是法拉奇第二还是当代林徽因,都要挺住啊,永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