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
京广高铁开通了,从北京到岳阳只要4个多小时。
这个事情很重大,得写文章纪念一下。
离家十年,我不知道在京广线上往返了多少次。T1,T1,K185,K186……每次买火车票,坐火车像打仗一样。无论怎样的打扮,怎样的妆容,14小时,下火车,都是一副狼狈。坐火车真是一种煎熬。
2002年,爸爸送我到北广上学,一张卧铺一张座位票,我睡他坐,一宿。我睡的很坦然,他打牌也得这么坐通宵的。那时候爸还年轻。
2003年5月,非典,学校放假回家,一车人都带着口罩。我睡上铺,车上所有的窗户都开着,吹着华北平原的风,窗帘床单飞了一夜。
2004年,寒假回家,只买到186的座位票,坐了快20小时,一夜半梦半醒,早上脚都肿了,满车臭烘烘的,地上都坐满了人,无处下脚。7点时候广播说,早上好,硬座的朋友们,你们辛苦了。这是我对火车仅存的一点好感。一路盼石家庄,盼了石家庄盼郑州,盼到郑州,过了武汉,一路平原变山地,就快到家了。
2006年,华北大雪,铁路被封了,我和章鱼,大玫,被困在北京西站候车室。那天进不得进,出不得出,很饿很挤。地上到处坐满了人。章鱼杀出重围去买了几个饭,打开,一盒米,一块肉点缀在上面。三个人也笑着骂着吃完。那天西客站滞留了二十万回家的人上了新闻头条。火车误点了十几个小时后终于开往南方。一车厢都是学生,我们玩杀人游戏,流连忘返舍不得下车。
上铺拥挤像躺在棺材里,下铺常要面临在别人脚底下吃面的危险,所以我最喜欢中铺。
火车上有各种各样的人,遇到过一个白胡子老头,说自己是中医,分析邓丽君的死因,说是唱情歌太多,走了心伤了肺脾,得了痨病而终。
遇到过一对中年妇女,从石家庄上车,那是个冬天,一上车二位把外套长裤都脱了,穿着一身秋衣秋裤,换上拖鞋,坐在过道的椅子上,嗑瓜子聊了一夜。我没听懂她们聊什么,一身红,一身紫的秋衣印象很难磨灭。我心里管她们叫北极绒婶婶。
早年遇到一个东北大哥。我问他为什么留在北京,他说你在老家可能每个月挣一千块钱,就永远这样下去,看到头。你在北京也可能每个月就挣一千块钱,很辛苦,但是有那么一种可能,你有机会挣到2万或者20万。这就是城市。这么多年,这是我听过留北京理由里最透彻的一个。
有一对父子,儿子总问爸爸,什么时候到北京,爸爸说,你从一数到200就到了,儿子从1数,两分钟后,他说,怎么还没到,爸爸很淡定的说,我说的是用英文数,过了五分钟,儿子默默的数出声来:one hundred and ninety one、one hundred and ninet two……
在火车上不爱说话跟人聊天。有时候听人说话也很有意思。有一次,背后一个年轻女士在跟一个大学生讲职场规则。给他分析社会很复杂,你是刺猬人格还是长颈鹿人格还是神马人格……云云。前者嚣张颐指气使,后者维诺恨不得做笔记。我当时很怕自己也变成那样。
火车上有很多样本,以在外闯荡的时间为刻度。口音,眼神,语气,打扮相比对照,十分有趣。出门多年的总是淡定沉默,大学生有一种刚见世面的雀跃,儿女在北京定居的家长脸上总有点自豪感,刚工作的姑娘穿衣打扮有点乡转城的生涩,自信的很,眼神有光。旅行的人,到保定就迫不及待探头。还有那异地的恋人们,总是带着一衣领的吻痕和惆怅。
这两年学会对自己好些,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参加火车炼狱。前天先生问我,为什么活着,我说,为了父母活着。他说,你为了父母活就得回湖南。所以还是为了自己活着。
湖南到北京,往往返返,顺利的时候14小时,漫长36小时也走过。我想每次送完我,妈妈肯定都有泪。我倒从来没有过。时间长了,分不清哪里是此岸哪里是彼岸。时间更长了,成了异乡人,无所谓哪里是此岸哪里是彼岸。
中国人口有13亿,有3亿人都是流动状态。3亿人家庭离散。距离和空间真的隔绝和改变很多东西。爱情亲情苦情悲情。火车仪式感很强,颠簸蜿蜒,在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渡人。我从未觉得哪列火车开往春天。只有在火车上,你会觉得中国人真多,真臭。
横着看分类,物理化学文学绘画音乐科学宗教,纵着看历史,五千年中外古今。人类其实只在跟两样东西较劲——空间和时间。空间对抗这里还是那里,时间对抗过去与未来。
想起洞庭湖大桥修好的时候,从岳阳到君山终于不用坐船了,外公从桥头走到桥尾,深深感谢党感谢朱镕基。此时我有同样的感受。14小时到4个小时,形式有时决定内容。很多事情会因为这几个小时而酝酿改变,又从小的量变积累成质变。一个科技或者一个政策可以改变很多感情,甚至很多家庭,或者是很多历史。
从此空吃空吃的T1就像洞庭湖里的船一样,变成记忆一种情结。还好,票我都留着。
这个事情很重大,得写文章纪念一下。
离家十年,我不知道在京广线上往返了多少次。T1,T1,K185,K186……每次买火车票,坐火车像打仗一样。无论怎样的打扮,怎样的妆容,14小时,下火车,都是一副狼狈。坐火车真是一种煎熬。
2002年,爸爸送我到北广上学,一张卧铺一张座位票,我睡他坐,一宿。我睡的很坦然,他打牌也得这么坐通宵的。那时候爸还年轻。
2003年5月,非典,学校放假回家,一车人都带着口罩。我睡上铺,车上所有的窗户都开着,吹着华北平原的风,窗帘床单飞了一夜。
2004年,寒假回家,只买到186的座位票,坐了快20小时,一夜半梦半醒,早上脚都肿了,满车臭烘烘的,地上都坐满了人,无处下脚。7点时候广播说,早上好,硬座的朋友们,你们辛苦了。这是我对火车仅存的一点好感。一路盼石家庄,盼了石家庄盼郑州,盼到郑州,过了武汉,一路平原变山地,就快到家了。
2006年,华北大雪,铁路被封了,我和章鱼,大玫,被困在北京西站候车室。那天进不得进,出不得出,很饿很挤。地上到处坐满了人。章鱼杀出重围去买了几个饭,打开,一盒米,一块肉点缀在上面。三个人也笑着骂着吃完。那天西客站滞留了二十万回家的人上了新闻头条。火车误点了十几个小时后终于开往南方。一车厢都是学生,我们玩杀人游戏,流连忘返舍不得下车。
上铺拥挤像躺在棺材里,下铺常要面临在别人脚底下吃面的危险,所以我最喜欢中铺。
火车上有各种各样的人,遇到过一个白胡子老头,说自己是中医,分析邓丽君的死因,说是唱情歌太多,走了心伤了肺脾,得了痨病而终。
遇到过一对中年妇女,从石家庄上车,那是个冬天,一上车二位把外套长裤都脱了,穿着一身秋衣秋裤,换上拖鞋,坐在过道的椅子上,嗑瓜子聊了一夜。我没听懂她们聊什么,一身红,一身紫的秋衣印象很难磨灭。我心里管她们叫北极绒婶婶。
早年遇到一个东北大哥。我问他为什么留在北京,他说你在老家可能每个月挣一千块钱,就永远这样下去,看到头。你在北京也可能每个月就挣一千块钱,很辛苦,但是有那么一种可能,你有机会挣到2万或者20万。这就是城市。这么多年,这是我听过留北京理由里最透彻的一个。
有一对父子,儿子总问爸爸,什么时候到北京,爸爸说,你从一数到200就到了,儿子从1数,两分钟后,他说,怎么还没到,爸爸很淡定的说,我说的是用英文数,过了五分钟,儿子默默的数出声来:one hundred and ninety one、one hundred and ninet two……
在火车上不爱说话跟人聊天。有时候听人说话也很有意思。有一次,背后一个年轻女士在跟一个大学生讲职场规则。给他分析社会很复杂,你是刺猬人格还是长颈鹿人格还是神马人格……云云。前者嚣张颐指气使,后者维诺恨不得做笔记。我当时很怕自己也变成那样。
火车上有很多样本,以在外闯荡的时间为刻度。口音,眼神,语气,打扮相比对照,十分有趣。出门多年的总是淡定沉默,大学生有一种刚见世面的雀跃,儿女在北京定居的家长脸上总有点自豪感,刚工作的姑娘穿衣打扮有点乡转城的生涩,自信的很,眼神有光。旅行的人,到保定就迫不及待探头。还有那异地的恋人们,总是带着一衣领的吻痕和惆怅。
这两年学会对自己好些,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参加火车炼狱。前天先生问我,为什么活着,我说,为了父母活着。他说,你为了父母活就得回湖南。所以还是为了自己活着。
湖南到北京,往往返返,顺利的时候14小时,漫长36小时也走过。我想每次送完我,妈妈肯定都有泪。我倒从来没有过。时间长了,分不清哪里是此岸哪里是彼岸。时间更长了,成了异乡人,无所谓哪里是此岸哪里是彼岸。
中国人口有13亿,有3亿人都是流动状态。3亿人家庭离散。距离和空间真的隔绝和改变很多东西。爱情亲情苦情悲情。火车仪式感很强,颠簸蜿蜒,在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渡人。我从未觉得哪列火车开往春天。只有在火车上,你会觉得中国人真多,真臭。
横着看分类,物理化学文学绘画音乐科学宗教,纵着看历史,五千年中外古今。人类其实只在跟两样东西较劲——空间和时间。空间对抗这里还是那里,时间对抗过去与未来。
想起洞庭湖大桥修好的时候,从岳阳到君山终于不用坐船了,外公从桥头走到桥尾,深深感谢党感谢朱镕基。此时我有同样的感受。14小时到4个小时,形式有时决定内容。很多事情会因为这几个小时而酝酿改变,又从小的量变积累成质变。一个科技或者一个政策可以改变很多感情,甚至很多家庭,或者是很多历史。
从此空吃空吃的T1就像洞庭湖里的船一样,变成记忆一种情结。还好,票我都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