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乡村婚礼筹备》读后随笔
先分享一下在网上找文章解读的时候看到的一段:
“拉班觉得,他也还能够经受住后两周漫长而难熬的时光。因为总共也只有两周,也就是说时间有限,即便令人恼火的事情越来越多,时间却在不断地减少,这段时间必须挺过去。因此毫无疑问,他的勇气在增长。所有想折磨我并且满满一屋子围着我的人会由于那些天顺顺当当地度过而渐渐地变得不那么咄咄逼人,而无需我再去帮什么忙。我自然是顺乎其然,不吭一声,随他们摆弄我,不过,随着时间一天天消逝,一切都会好的。”
换一种思维,你就不会那么痛苦
http://hi.baidu.com/li0tao0/item/fbc817be576c7a4abb0e121c
“《乡村婚礼筹备》表现出卡夫卡对真实环境的刻意描绘,而前言中所说的人物矛盾心理则隐含在毫无主观色彩的描写之中。”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57672/
很喜欢文章中的描写,如:
“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向前行驶时,马匹便挤靠在一起,马嚼子的皮带来回地晃动着。牲口拉拽着车辕,车轮滚动着,摇摇晃晃地朝前赶去,直到绕过前面的车,并排走着的马儿之间才又拉开了距离,只有瘦长而安详的马头还靠在一起。”
有动作描写“挤靠”、“来回晃动”、“拉拽”、“滚动”、“摇摇晃晃地超前赶去”、“绕过”、“拉开了距离”、“靠在一起”等。肖像描写有“瘦长而安详”。这段将马车超车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段让我思考:
“人们在机关里超时超量地工作,于是甚至疲劳得过了头,连自己的假期都不能好好享受。但是不管怎么卖力地工作,人们还没有资格受到大家友爱相待,在大家心目中人们反倒成了陌生人了。只要你说“人们”不说“我”,那就什么事也没有,人们就可以背诵这则故事。可是一旦你承认这是你自己,那么你简直就会被人鄙视得吓破了胆。”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对自己悲惨的处境心知肚明,或者说,被这种环境折磨的苦不堪言,但是我们害怕被别人嘲笑,所以宁愿对外宣称是其他人的处境很悲惨,其他人被那种环境折磨得苦不堪言。因此听众便会去怜悯你所说的“其他人”,我们便也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来怜悯那个“其他人”——就是你自己。这样也许会好受些,至少听众不会当场嘲笑你,觉得你窝囊。而至于你在说的“其他人”是谁,听众大多不会太追究。于是你就觉得很庆幸你没有被嘲笑。但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欺骗了自己......怎么会呢,我们永远都欺骗不了自己。比起自己面对一种困境,我们更喜欢用“其他人”来代替我们面对。这也许可以暂时改变外界对你的看法,但本质上,你需要积极的面对自己。
正如作者随后立刻写道:“但是如果我自己也区分‘人们’和‘我’,那么,我怎么可以埋怨别人呢?“
文章环境也描写得很细致,如:
”他走到一个开着的、位于陡峭的胡同的高处的圆拱形大门,门通向一个小形广场,周围有很多灯火通明的商店,由于灯光在广场的边上,所以广场的中间显得有些暗淡,那里竖着一个坐着沉思的男人的小纪念碑。走动着的人们就像灯前一扇扇窄窄的遮光板,由于水坑把灯的亮光照得又远又深,广场的景象也在不停地变化。“
关于这段人物心理描写:
“她的背驼得多厉害,”拉班看到那张照片时想,“她其实从来就没直起过腰,也许她的背是圆的。我要好好注意才是。她的嘴那么宽,毫无疑问,下嘴唇在这儿突了出来,对,我现在也还记得。那件长裙!当然,我对衣服这类事情一窍不通,不过那两只好不容易才凑合着缝上去的袖子一定很难看,看上去就像裹着一条绷带。还有那顶帽子,它的边也随着脸部每个地方的高低弯曲而抬起。不过她的眼睛很美,要是我没搞错的话,她的眼睛是褐色的。大家都说,她的眼睛长得很漂亮。”
我不是很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加这一段。一开始我认为主人公并不喜欢他的未婚妻,整篇文章一直在对外界环境进行描写,显得主人公对这次回乡结婚毫无欣喜,心不在焉的。但是后来我觉得主人公应该是喜欢她的,毕竟他说”她的眼睛很美“,而且他这样不远千里冒着大雨坐火车坐马车来到乡下,虽然他内心是非常渴望呆在城里的床上舒舒服服地睡觉,他希望他躺在床上,命令他的躯体回乡。但他毕竟还是去了,而且拒绝了朋友留在城里过夜的请求,即便他在旅途中后悔过。文章后面也提到”贝蒂是他的新娘嘛,他喜欢她。“
这篇文章有点看不大明白,觉得主人公是个矛盾体,作者将其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细腻,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心理活动一直都很复杂,以至于他本人也不是很明白他在想什么,只是在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并与之斗争着。其实每个人都是以一个矛盾体的形式存在着,人总是想得很多,很复杂,纠结很久也得不出答案,这就是一种矛盾。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主人公觉得售票员找的钱比他想象中少,但由于火车要开了,他又被推上了站台,上了火车,过了好久,想起数钱,后来发现钱没找错。
我认为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我们对某事表示怀疑的时候,总是想找出真相。而有时候知道了真相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像主人公数钱,如果发现售票员真的少给他钱了,他也不可能再返回问他要钱。如果钱没有少给,那他就放心。我们急于发现真相,很多时候就是想放心。这是一场赌注,如果赌输了,我们就会很烦恼,即使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我们不去打这场赌,我们不会很开心也不会有烦恼。他在车上数钱,是一种矛盾,他既希望钱没有少给,也担心万一少给,这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普遍存在的矛盾吧。如果主人公没有去数钱,虽然他依旧怀疑钱是不是少给了,但同时也除去了他因为钱少给了而产生的烦恼,这种烦恼很有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这个时候,我想我们还是不要打赌的好,不要过度去追究一些你了解真相后也无法改变结局的事,忘掉它,某一程度上便是远离了烦恼。
以上是我阅读完本篇之后的一部分感想。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主人公到底喜不喜欢他的未婚妻?文中出现那么多场景的描绘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火车上的那两个销售员和他们旁边的女人,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和他对面的女孩,车站上打着伞的女孩,如果他们的出现都是为了衬托主人公,那到底是衬托他的什么呢?
“拉班觉得,他也还能够经受住后两周漫长而难熬的时光。因为总共也只有两周,也就是说时间有限,即便令人恼火的事情越来越多,时间却在不断地减少,这段时间必须挺过去。因此毫无疑问,他的勇气在增长。所有想折磨我并且满满一屋子围着我的人会由于那些天顺顺当当地度过而渐渐地变得不那么咄咄逼人,而无需我再去帮什么忙。我自然是顺乎其然,不吭一声,随他们摆弄我,不过,随着时间一天天消逝,一切都会好的。”
换一种思维,你就不会那么痛苦
http://hi.baidu.com/li0tao0/item/fbc817be576c7a4abb0e121c
“《乡村婚礼筹备》表现出卡夫卡对真实环境的刻意描绘,而前言中所说的人物矛盾心理则隐含在毫无主观色彩的描写之中。”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57672/
很喜欢文章中的描写,如:
“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向前行驶时,马匹便挤靠在一起,马嚼子的皮带来回地晃动着。牲口拉拽着车辕,车轮滚动着,摇摇晃晃地朝前赶去,直到绕过前面的车,并排走着的马儿之间才又拉开了距离,只有瘦长而安详的马头还靠在一起。”
有动作描写“挤靠”、“来回晃动”、“拉拽”、“滚动”、“摇摇晃晃地超前赶去”、“绕过”、“拉开了距离”、“靠在一起”等。肖像描写有“瘦长而安详”。这段将马车超车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段让我思考:
“人们在机关里超时超量地工作,于是甚至疲劳得过了头,连自己的假期都不能好好享受。但是不管怎么卖力地工作,人们还没有资格受到大家友爱相待,在大家心目中人们反倒成了陌生人了。只要你说“人们”不说“我”,那就什么事也没有,人们就可以背诵这则故事。可是一旦你承认这是你自己,那么你简直就会被人鄙视得吓破了胆。”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对自己悲惨的处境心知肚明,或者说,被这种环境折磨的苦不堪言,但是我们害怕被别人嘲笑,所以宁愿对外宣称是其他人的处境很悲惨,其他人被那种环境折磨得苦不堪言。因此听众便会去怜悯你所说的“其他人”,我们便也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来怜悯那个“其他人”——就是你自己。这样也许会好受些,至少听众不会当场嘲笑你,觉得你窝囊。而至于你在说的“其他人”是谁,听众大多不会太追究。于是你就觉得很庆幸你没有被嘲笑。但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欺骗了自己......怎么会呢,我们永远都欺骗不了自己。比起自己面对一种困境,我们更喜欢用“其他人”来代替我们面对。这也许可以暂时改变外界对你的看法,但本质上,你需要积极的面对自己。
正如作者随后立刻写道:“但是如果我自己也区分‘人们’和‘我’,那么,我怎么可以埋怨别人呢?“
文章环境也描写得很细致,如:
”他走到一个开着的、位于陡峭的胡同的高处的圆拱形大门,门通向一个小形广场,周围有很多灯火通明的商店,由于灯光在广场的边上,所以广场的中间显得有些暗淡,那里竖着一个坐着沉思的男人的小纪念碑。走动着的人们就像灯前一扇扇窄窄的遮光板,由于水坑把灯的亮光照得又远又深,广场的景象也在不停地变化。“
关于这段人物心理描写:
“她的背驼得多厉害,”拉班看到那张照片时想,“她其实从来就没直起过腰,也许她的背是圆的。我要好好注意才是。她的嘴那么宽,毫无疑问,下嘴唇在这儿突了出来,对,我现在也还记得。那件长裙!当然,我对衣服这类事情一窍不通,不过那两只好不容易才凑合着缝上去的袖子一定很难看,看上去就像裹着一条绷带。还有那顶帽子,它的边也随着脸部每个地方的高低弯曲而抬起。不过她的眼睛很美,要是我没搞错的话,她的眼睛是褐色的。大家都说,她的眼睛长得很漂亮。”
我不是很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加这一段。一开始我认为主人公并不喜欢他的未婚妻,整篇文章一直在对外界环境进行描写,显得主人公对这次回乡结婚毫无欣喜,心不在焉的。但是后来我觉得主人公应该是喜欢她的,毕竟他说”她的眼睛很美“,而且他这样不远千里冒着大雨坐火车坐马车来到乡下,虽然他内心是非常渴望呆在城里的床上舒舒服服地睡觉,他希望他躺在床上,命令他的躯体回乡。但他毕竟还是去了,而且拒绝了朋友留在城里过夜的请求,即便他在旅途中后悔过。文章后面也提到”贝蒂是他的新娘嘛,他喜欢她。“
这篇文章有点看不大明白,觉得主人公是个矛盾体,作者将其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细腻,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心理活动一直都很复杂,以至于他本人也不是很明白他在想什么,只是在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并与之斗争着。其实每个人都是以一个矛盾体的形式存在着,人总是想得很多,很复杂,纠结很久也得不出答案,这就是一种矛盾。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主人公觉得售票员找的钱比他想象中少,但由于火车要开了,他又被推上了站台,上了火车,过了好久,想起数钱,后来发现钱没找错。
我认为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我们对某事表示怀疑的时候,总是想找出真相。而有时候知道了真相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像主人公数钱,如果发现售票员真的少给他钱了,他也不可能再返回问他要钱。如果钱没有少给,那他就放心。我们急于发现真相,很多时候就是想放心。这是一场赌注,如果赌输了,我们就会很烦恼,即使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我们不去打这场赌,我们不会很开心也不会有烦恼。他在车上数钱,是一种矛盾,他既希望钱没有少给,也担心万一少给,这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普遍存在的矛盾吧。如果主人公没有去数钱,虽然他依旧怀疑钱是不是少给了,但同时也除去了他因为钱少给了而产生的烦恼,这种烦恼很有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这个时候,我想我们还是不要打赌的好,不要过度去追究一些你了解真相后也无法改变结局的事,忘掉它,某一程度上便是远离了烦恼。
以上是我阅读完本篇之后的一部分感想。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主人公到底喜不喜欢他的未婚妻?文中出现那么多场景的描绘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火车上的那两个销售员和他们旁边的女人,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和他对面的女孩,车站上打着伞的女孩,如果他们的出现都是为了衬托主人公,那到底是衬托他的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