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的激情和形而上的狡黠
形而上的激情和形而上的狡黠
有学界人士认为博尔赫斯具有一种形而上的狡黠而不具有形而上的激情。谁具有形而上的激情呢?翻开世界人类文化哲学的历史,可以说如数家珍,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到近代欧洲文学史上的雨果、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包括他传记笔下的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诸如俄国的思想家舍斯托夫、别尔嘉耶夫、作家妥斯托耶夫斯基;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他们全都具有形而上的激情,即一种强烈的宗教感,一种殉道主义的奉献精神,一种信仰的激情。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登峰造极的德国思想巨匠尼采:他大胆的宣称“上帝死了”,我所理解的尼采所说的“上帝”,应该是市俗世界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即代表传统价值体系的“上帝”。他也许具有一种强烈的反宗教的激情,他是一个现代的异教徒——是另一种形而上的激情。一个传统价值体系中的“上帝”死了,但人总会创造另一个“上帝”取而代之,不然人的灵魂如何获得救赎?尼采的形而上的激情是一种勇敢无畏的叛逆的激情,张扬强大的自我的激情……虽然他反宗教,但他仍然有一种信仰的激情,这是一种从绝望出发的激情,发现新信仰、探索新自我的激情。诗化的激情由于灵魂潮水般的涌流甚或燃烧呈火焰般的翻卷,这熊熊的火焰涅槃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灵魂的躁动使尼采内在火焰的燃烧发展成自我膨胀的疯狂……而克尔凯郭尔的激情则是无数次的在矛盾中反躬自省,最后则选择了放弃个人命运中的两个层次的生活方式:即审美的生活和伦理的生活。他放弃了世俗的婚姻生活,克制住了自己的爱和肉欲,皈依了超越尘世生活的宗教生活,用肉身之爱去祭奠精神之大爱……而在加缪的笔下则描绘出一个努力承担明朗的虚无性结局的勇敢者西绪弗斯,西绪弗斯这个通向虚无性结局的过程呈现出非凡的意义而淡化了结局的虚无性质,使其悬置在自身的行动之外而对其进行精神性否定,从而昭示出主观性的超越感和胜利感。他在此承担接受上帝惩罚的命运的过程中表现出自我的勇敢努力和毅力以履行自己的责任,这种承担的虔诚和坚定得到来自他自身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他自身勇气的明证性的自我肯定,这种信心十足的走向绝望而履行自己使命的激情绝对是一种形而上的令人崇敬的激情……石头永远不会被稳定的搁置在山顶上,但上帝让它无数次坠落以考验西绪弗斯的人格力量……尼采的激情是张扬的,狂风暴雨般的,而克尔凯郭尔及加缪等人的激情则是内敛的、隐秘的激情,那种隐秘的激情使克尔凯郭尔经历了“恐惧和战粟”的思想波澜之后义无反顾的投身崇高的宗教信仰;加缪则以“西绪弗斯的神话”激励自己来迎接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导致绝望的真实结局而选择与其抗争的勇气最后使其抗争的过程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现在来谈及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则素有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之称,他的确富于超常的睿智和广博的学识,而且又具有一种淡定、从容的生命姿态。这个出身于阿根廷小国度的思想家具有世界主义的思考方式,他以这种思考方式反驳来自某些思想狭隘的目光短浅者对他思考问题的视阈不具有民族性的指责,他自信的宣称小国度的人也具有思考世界终极意义甚至宇宙意义的问题的权利,大国的思想家也不一定拥有对于人类世界终极性命题的思考霸权。他思考着从古至今纠缠着无数代哲人的终极问题:诸如时间、空间、有限与无限……他的思考结果没有确定性的答案,只是若隐若现的闪闪烁烁的敞显出开放性的意义,在通往终极道路的两旁树立一些暗示性的标志……他用寓言的方式阐释时间,在《沙之书》中,他所诠释的永生——无始无终,没有过去和未来,没有变化……他玩弄着故事情节机巧编排的魔术圈套:在《叛徒和英雄》的故事中,主人公设计陷害对手的圈套,这圈套又成为敌人的应付策略所设计的另一个圈套的环节,最后他在一步一步的以英雄的姿势走向敌人公开设计的圈套而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在《死亡与罗盘》中,主人公却蒙眛的步入暗藏的对手的圈套,隐匿的圈套……这种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由于人性之恶的驱使互设明暗圈套进行陷害的荒诞性的巧妙性的想象是多么富于智慧的构思!博氏总是设计出两个高明的博弈者,一方设计出克敌的缜密思考的棋路,却最终落入另一高人对手棋局思路的陷阱中……这些关于圈套的迷宫般的描写均和死亡相关联,指归人类智慧的终极有限性。在《皇宫的寓言》中,则说明语言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否定和毁灭一切市俗意义的象征。皇宫代表荣誉,市俗世界的权力荣耀,但皇帝并不满足于此,他奢望一种与之相悖的形而上的诗化色彩来附庸风雅。所以他盛情的邀请诗人,而诗人却将皇宫变成了一首诗,这个结果导致皇权的意义被虚无掉,失去了世俗存在的价值,形而下的权力领地绝对不能被形而上的诗化权利所取消和占领的,于是皇帝在震怒中杀害了诗人,因为他抢走了皇帝至尊无上的市俗荣誉,最终物化的王权威信的现实性高于艺术,但诗歌是不会被轻易的被市俗现实否定和杀死的。时间的流逝肯定了她们生命的永恒价值,并被强化放大出来,成为世代嬗承,众口传唱的佳音名句,诗人因此而赢得了不朽。而历史上的帝王只在史书的记载下留下一串可以相互代替的符号。博尔赫斯在生命的晚年成为了一个盲人,这具有巨大的命运讽刺意味,一个钟爱文字游戏的思考者与文字阴阳两隔,并被安排在图书馆作管理员。整日抚摸给他带来过无数智慧和喜悦的书籍,但他没有像尼采那样痛苦得发疯,仍能超然从容的继续宁静玄思、营造他无数令人费解的思想迷宫,这是一位典型的具有形而上的狡黠的思想家。而另一位作家也不能不提到,他就是意大利的著名作家卡尔维诺,他的作品同样具有形而上的狡黠。他也运用寓言的方式在作品中隐匿所有具有可能开放性昭显的内涵。如《命运交叉的城堡》,将扑克牌局的场面作为关于命运进行哲学思考的载体,以及人们一进入城堡就不能说话。前者,即以出牌的方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人的个体命运的阶段性相似与其丰富的差异性,个体命运之线条的偶然相交相遇也具有了非同小可的意义,这种相遇和碰撞又互相改变了个人预设的命运前景,人的悲喜剧结局由此产生。玩扑克牌的方式只是碰巧与人类的生存状况相似而已,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上帝设计的游戏。至于后者,所有的人一进入城堡就不能说话或不会说话?是谁剥夺了他们用语言的方式进行直接交流的权利?为什么一种完全可以用透明方式展现的生存图景却用一种暧昧的、模糊化的处理方式进行暗示,这种暗示来自于某种文化的禁忌抑或人类自身的能力,这是一个关于主动缄默和被动缄默的命题。卡尔维诺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屏蔽在寓言的形式背后,睿智而狡黠的微笑着,如同一个先知俯视芸芸众生……这毫无疑问也是一位出色的具有形而上的狡黠的伟大作家。而中国的庄子也具有形而上的狡黠,他具有逍遥、散淡、与自然交融的、有限的内敛之思但无欲无为的平和生存姿态,无任何张扬自我的激情。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在远距离的审视之后在东方哲学的庄子学说中能找到自己人生态度的部分认同性回应。从庄子“亦或我梦蝶,亦或蝶梦我”的名句中不难看出形而上狡黠的精神境界,东西方哲人的思考向度虽然有所区别,但他们各自玄妙的人生感悟均殊途同归于一种类似的精神境界,鉴于东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和过程中的宽度和深度均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重于感性化的随意潇洒,后者偏重于理性化的缜密严谨,比较而言,我更钟情于西方式的形而上的狡黠。
形而上的激情和形而上的狡黠并非精神世界的两极对立,她们是同一精神层面的人生坐标系中的位于对称互补位置的呈抛物线螺旋上升的灵魂走向。她们分属于智性和诗性两种不同生存方式,均超越世俗生活使灵魂得到升华。智性的狡黠由于老谋深算的构思呈示着人类生存本质的有限和无奈。诗性的激情则始终保持着对人类生命未来的热烈憧憬和追索,对无限多的可能性的纯美的诉求和对上帝与自然的皈依的势不可当的心理趋向,这是蓝色与红色的非对抗性的精神世界的对比映衬,狡黠和激情在人类形而上的至高纯净层次的呼应和互补,是人类灵魂文化发展史上的两座不可替代的差异性的伟大丰碑。
有学界人士认为博尔赫斯具有一种形而上的狡黠而不具有形而上的激情。谁具有形而上的激情呢?翻开世界人类文化哲学的历史,可以说如数家珍,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到近代欧洲文学史上的雨果、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包括他传记笔下的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诸如俄国的思想家舍斯托夫、别尔嘉耶夫、作家妥斯托耶夫斯基;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他们全都具有形而上的激情,即一种强烈的宗教感,一种殉道主义的奉献精神,一种信仰的激情。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登峰造极的德国思想巨匠尼采:他大胆的宣称“上帝死了”,我所理解的尼采所说的“上帝”,应该是市俗世界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即代表传统价值体系的“上帝”。他也许具有一种强烈的反宗教的激情,他是一个现代的异教徒——是另一种形而上的激情。一个传统价值体系中的“上帝”死了,但人总会创造另一个“上帝”取而代之,不然人的灵魂如何获得救赎?尼采的形而上的激情是一种勇敢无畏的叛逆的激情,张扬强大的自我的激情……虽然他反宗教,但他仍然有一种信仰的激情,这是一种从绝望出发的激情,发现新信仰、探索新自我的激情。诗化的激情由于灵魂潮水般的涌流甚或燃烧呈火焰般的翻卷,这熊熊的火焰涅槃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灵魂的躁动使尼采内在火焰的燃烧发展成自我膨胀的疯狂……而克尔凯郭尔的激情则是无数次的在矛盾中反躬自省,最后则选择了放弃个人命运中的两个层次的生活方式:即审美的生活和伦理的生活。他放弃了世俗的婚姻生活,克制住了自己的爱和肉欲,皈依了超越尘世生活的宗教生活,用肉身之爱去祭奠精神之大爱……而在加缪的笔下则描绘出一个努力承担明朗的虚无性结局的勇敢者西绪弗斯,西绪弗斯这个通向虚无性结局的过程呈现出非凡的意义而淡化了结局的虚无性质,使其悬置在自身的行动之外而对其进行精神性否定,从而昭示出主观性的超越感和胜利感。他在此承担接受上帝惩罚的命运的过程中表现出自我的勇敢努力和毅力以履行自己的责任,这种承担的虔诚和坚定得到来自他自身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他自身勇气的明证性的自我肯定,这种信心十足的走向绝望而履行自己使命的激情绝对是一种形而上的令人崇敬的激情……石头永远不会被稳定的搁置在山顶上,但上帝让它无数次坠落以考验西绪弗斯的人格力量……尼采的激情是张扬的,狂风暴雨般的,而克尔凯郭尔及加缪等人的激情则是内敛的、隐秘的激情,那种隐秘的激情使克尔凯郭尔经历了“恐惧和战粟”的思想波澜之后义无反顾的投身崇高的宗教信仰;加缪则以“西绪弗斯的神话”激励自己来迎接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导致绝望的真实结局而选择与其抗争的勇气最后使其抗争的过程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现在来谈及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则素有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之称,他的确富于超常的睿智和广博的学识,而且又具有一种淡定、从容的生命姿态。这个出身于阿根廷小国度的思想家具有世界主义的思考方式,他以这种思考方式反驳来自某些思想狭隘的目光短浅者对他思考问题的视阈不具有民族性的指责,他自信的宣称小国度的人也具有思考世界终极意义甚至宇宙意义的问题的权利,大国的思想家也不一定拥有对于人类世界终极性命题的思考霸权。他思考着从古至今纠缠着无数代哲人的终极问题:诸如时间、空间、有限与无限……他的思考结果没有确定性的答案,只是若隐若现的闪闪烁烁的敞显出开放性的意义,在通往终极道路的两旁树立一些暗示性的标志……他用寓言的方式阐释时间,在《沙之书》中,他所诠释的永生——无始无终,没有过去和未来,没有变化……他玩弄着故事情节机巧编排的魔术圈套:在《叛徒和英雄》的故事中,主人公设计陷害对手的圈套,这圈套又成为敌人的应付策略所设计的另一个圈套的环节,最后他在一步一步的以英雄的姿势走向敌人公开设计的圈套而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在《死亡与罗盘》中,主人公却蒙眛的步入暗藏的对手的圈套,隐匿的圈套……这种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由于人性之恶的驱使互设明暗圈套进行陷害的荒诞性的巧妙性的想象是多么富于智慧的构思!博氏总是设计出两个高明的博弈者,一方设计出克敌的缜密思考的棋路,却最终落入另一高人对手棋局思路的陷阱中……这些关于圈套的迷宫般的描写均和死亡相关联,指归人类智慧的终极有限性。在《皇宫的寓言》中,则说明语言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否定和毁灭一切市俗意义的象征。皇宫代表荣誉,市俗世界的权力荣耀,但皇帝并不满足于此,他奢望一种与之相悖的形而上的诗化色彩来附庸风雅。所以他盛情的邀请诗人,而诗人却将皇宫变成了一首诗,这个结果导致皇权的意义被虚无掉,失去了世俗存在的价值,形而下的权力领地绝对不能被形而上的诗化权利所取消和占领的,于是皇帝在震怒中杀害了诗人,因为他抢走了皇帝至尊无上的市俗荣誉,最终物化的王权威信的现实性高于艺术,但诗歌是不会被轻易的被市俗现实否定和杀死的。时间的流逝肯定了她们生命的永恒价值,并被强化放大出来,成为世代嬗承,众口传唱的佳音名句,诗人因此而赢得了不朽。而历史上的帝王只在史书的记载下留下一串可以相互代替的符号。博尔赫斯在生命的晚年成为了一个盲人,这具有巨大的命运讽刺意味,一个钟爱文字游戏的思考者与文字阴阳两隔,并被安排在图书馆作管理员。整日抚摸给他带来过无数智慧和喜悦的书籍,但他没有像尼采那样痛苦得发疯,仍能超然从容的继续宁静玄思、营造他无数令人费解的思想迷宫,这是一位典型的具有形而上的狡黠的思想家。而另一位作家也不能不提到,他就是意大利的著名作家卡尔维诺,他的作品同样具有形而上的狡黠。他也运用寓言的方式在作品中隐匿所有具有可能开放性昭显的内涵。如《命运交叉的城堡》,将扑克牌局的场面作为关于命运进行哲学思考的载体,以及人们一进入城堡就不能说话。前者,即以出牌的方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人的个体命运的阶段性相似与其丰富的差异性,个体命运之线条的偶然相交相遇也具有了非同小可的意义,这种相遇和碰撞又互相改变了个人预设的命运前景,人的悲喜剧结局由此产生。玩扑克牌的方式只是碰巧与人类的生存状况相似而已,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上帝设计的游戏。至于后者,所有的人一进入城堡就不能说话或不会说话?是谁剥夺了他们用语言的方式进行直接交流的权利?为什么一种完全可以用透明方式展现的生存图景却用一种暧昧的、模糊化的处理方式进行暗示,这种暗示来自于某种文化的禁忌抑或人类自身的能力,这是一个关于主动缄默和被动缄默的命题。卡尔维诺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屏蔽在寓言的形式背后,睿智而狡黠的微笑着,如同一个先知俯视芸芸众生……这毫无疑问也是一位出色的具有形而上的狡黠的伟大作家。而中国的庄子也具有形而上的狡黠,他具有逍遥、散淡、与自然交融的、有限的内敛之思但无欲无为的平和生存姿态,无任何张扬自我的激情。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在远距离的审视之后在东方哲学的庄子学说中能找到自己人生态度的部分认同性回应。从庄子“亦或我梦蝶,亦或蝶梦我”的名句中不难看出形而上狡黠的精神境界,东西方哲人的思考向度虽然有所区别,但他们各自玄妙的人生感悟均殊途同归于一种类似的精神境界,鉴于东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和过程中的宽度和深度均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重于感性化的随意潇洒,后者偏重于理性化的缜密严谨,比较而言,我更钟情于西方式的形而上的狡黠。
形而上的激情和形而上的狡黠并非精神世界的两极对立,她们是同一精神层面的人生坐标系中的位于对称互补位置的呈抛物线螺旋上升的灵魂走向。她们分属于智性和诗性两种不同生存方式,均超越世俗生活使灵魂得到升华。智性的狡黠由于老谋深算的构思呈示着人类生存本质的有限和无奈。诗性的激情则始终保持着对人类生命未来的热烈憧憬和追索,对无限多的可能性的纯美的诉求和对上帝与自然的皈依的势不可当的心理趋向,这是蓝色与红色的非对抗性的精神世界的对比映衬,狡黠和激情在人类形而上的至高纯净层次的呼应和互补,是人类灵魂文化发展史上的两座不可替代的差异性的伟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