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思想汇报(教学故事——“傍晚”和“晚上”)
2012.12.18.上午第二节是我的语文课。我正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练习3”,李书记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我们班的窗外,透过窗子看孩子们在学习什么。以往她看一会儿就走了,今天,她却敲了敲前门。我打开门,“我听几分钟。”李书记轻柔地说。
毕竟是领导突然“推门”,我多少有些紧张,不过,上的是练习,学习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心里也就稍稍沉住了气。
孩子们的思维挺活跃的,情绪比较高涨。我在孩子们的感染下,渐渐恢复了常态。学到最后一题——“如果是傍晚,怎么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呢?”我让孩子先自己借助拼音读通题,再请一个孩子为大家读题。
“汪恒生,你来读题。”我看见他又忙到了桌肚下,有意以此提醒他,注意听课。
“如果是晚上,怎么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呢?”果然,思想不集中的他,把“傍晚”读成了“晚上”。显然刚才在让他们自己读的时候,他只读了个大概,并没有看着拼音用心地读。其他孩子也听出了他的错误,有的还发出了嘲笑声(我非常不赞成当别人出错时,其他孩子发出这样不算友好,也不算善意的笑声。强烈希望幼儿园老师、家长们都能对孩子们的这一反应提出要求,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善待他人。)
“汪恒生,看清楚,拼音是什么?”我边说边用红笔在“傍晚”的拼音处做了标记。
这时,李书记站了起来,她问道:“你知道,傍晚和晚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知道。”可也许是自己出了错,一时有点缓不过神,汪恒生虽然说“知道”,但却说不出下面的话。
“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傍晚和晚上的不同?”李书记饶有兴趣地问孩子们。
坐在第一排的李沁怡把手举得高高,“傍晚就是晚上的一半。”
“还有谁知道?”李书记继续和孩子们进行着对话。
“傍晚还有太阳,晚上就没有太阳了。”
“傍晚还没有到晚上。”
“傍晚和晚上,谁排在前面?”李书记俨然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我则在一旁欣赏着这生动的画面。
“傍晚在前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高声答道。
……
课后,李书记和我进行了简短地交流,可却点醒了我教学中的许多“沉睡区”。
孩子将“傍晚”读成了“晚上”,在我眼里,我只看到了学生的错误,便急于让学生通过拼音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也许通过这次的错误,知道了看拼音读字的作用,但,难保下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的“不仔细”的错误。而且,孩子会视这次在课堂上出的错为“羞耻”,对自己犯了错而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如我这样的简单行为,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仍有可能再次出错的暂时性改正,而对孩子语文学习的帮助,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几乎是“零”!我仍是处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
上次李书记特意与我交谈,并推荐我看了鲁洁教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理论的学习,教育理念的更新,不仅要多看、多了解,更要能够把看到的,知道的,运用到实践中,在教育教学中,有这样的思考,有这样的思想,有这样的行为,而非仅停留在文字上。
“傍晚”和“晚上”,学生常会出现的错误现象之一。如果老师有敏锐的语文视角,有温暖的儿童情怀,就会抓住这个“错误”,利用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还让学生明白了“错误”与“正确”的区别、关系,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语文的魅力。学生同样明白自己出错了,可一个得到的是失败的体验,沮丧的心情;一个留给孩子的是语文的美好,老师的温暖……
毕竟是领导突然“推门”,我多少有些紧张,不过,上的是练习,学习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心里也就稍稍沉住了气。
孩子们的思维挺活跃的,情绪比较高涨。我在孩子们的感染下,渐渐恢复了常态。学到最后一题——“如果是傍晚,怎么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呢?”我让孩子先自己借助拼音读通题,再请一个孩子为大家读题。
“汪恒生,你来读题。”我看见他又忙到了桌肚下,有意以此提醒他,注意听课。
“如果是晚上,怎么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呢?”果然,思想不集中的他,把“傍晚”读成了“晚上”。显然刚才在让他们自己读的时候,他只读了个大概,并没有看着拼音用心地读。其他孩子也听出了他的错误,有的还发出了嘲笑声(我非常不赞成当别人出错时,其他孩子发出这样不算友好,也不算善意的笑声。强烈希望幼儿园老师、家长们都能对孩子们的这一反应提出要求,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善待他人。)
“汪恒生,看清楚,拼音是什么?”我边说边用红笔在“傍晚”的拼音处做了标记。
这时,李书记站了起来,她问道:“你知道,傍晚和晚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知道。”可也许是自己出了错,一时有点缓不过神,汪恒生虽然说“知道”,但却说不出下面的话。
“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傍晚和晚上的不同?”李书记饶有兴趣地问孩子们。
坐在第一排的李沁怡把手举得高高,“傍晚就是晚上的一半。”
“还有谁知道?”李书记继续和孩子们进行着对话。
“傍晚还有太阳,晚上就没有太阳了。”
“傍晚还没有到晚上。”
“傍晚和晚上,谁排在前面?”李书记俨然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我则在一旁欣赏着这生动的画面。
“傍晚在前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高声答道。
……
课后,李书记和我进行了简短地交流,可却点醒了我教学中的许多“沉睡区”。
孩子将“傍晚”读成了“晚上”,在我眼里,我只看到了学生的错误,便急于让学生通过拼音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也许通过这次的错误,知道了看拼音读字的作用,但,难保下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的“不仔细”的错误。而且,孩子会视这次在课堂上出的错为“羞耻”,对自己犯了错而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如我这样的简单行为,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仍有可能再次出错的暂时性改正,而对孩子语文学习的帮助,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几乎是“零”!我仍是处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
上次李书记特意与我交谈,并推荐我看了鲁洁教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理论的学习,教育理念的更新,不仅要多看、多了解,更要能够把看到的,知道的,运用到实践中,在教育教学中,有这样的思考,有这样的思想,有这样的行为,而非仅停留在文字上。
“傍晚”和“晚上”,学生常会出现的错误现象之一。如果老师有敏锐的语文视角,有温暖的儿童情怀,就会抓住这个“错误”,利用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还让学生明白了“错误”与“正确”的区别、关系,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语文的魅力。学生同样明白自己出错了,可一个得到的是失败的体验,沮丧的心情;一个留给孩子的是语文的美好,老师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