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交响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 K364) —— 品味生活的苦涩
当年少成名、风靡全欧的音乐天才来到人生的第21个年头,本来顺风顺水的事业生活被第二次的巴黎之行粗暴打断。演奏的冷场、爱情的失落、和父亲日益升级的争吵,加上母亲的突然不幸离世的沉重打击,恍惚间青年莫扎特感受到人生的第一丝无奈和悲凉。创作于这一时期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第二乐章,用前所未有悲伤沉郁的慢板抒发了心头盘桓萦绕的伤痛,而其中小提琴与中提琴哀戚优美的对话成了莫扎特一生作品里最迷人的旋律之一。
人生难免挫折,亨德尔将其升华成对上帝感恩救赎的眼泪,贝多芬将其化成与命运的叩问和斗争,而对于莫扎特这个永远创造和谐音律的天才,每次心灵触动的痕迹都隐隐约约地藏在”美“的编织中,如同微风轻轻吹落的几片黄叶,在半空划过优美的曲线后即消失不见。K364正是这样的杰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莫扎特的"第一次忧伤”。
而事实上,随着莫扎特的入世渐深,生活的艰辛窘迫从此开始紧追着他,天才的”世俗““悲哀”也愈发明显,但其音乐的”高尚““乐观”从未改变。不论这之间存在多大的反差和多么不可思议,莫扎特的精神却一直在向永恒的和谐迈进,直到他自己也融入最高的和谐之中。
Sinfonia Concertante, K364也许不是莫扎特最好的协奏曲作品,但它铭刻了天才一生重要的时光和情感。这是莫扎特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最动人的一面。
-----------------------------------------------------------------------------------------------------------------------------------------
(转自天涯)
莫扎特作品K364号——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这部作品创作于莫扎特23岁,其中使用小提琴和中提琴作为独奏、对话,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同期的莫扎特作品中,虽然还是莫扎特有的干净透亮。晶莹璀璨,但是主题却略有点沉重,仿佛在湛蓝的天空里,一片乌云掠过,阳光忽然有些晦暗。终于乌云散去,阳光又照耀在白云上闪着灿烂的光。正因为如此,整个画面才更有层次、纵深,更耐人寻味。
听这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一点资料,1777年9月的一天,21岁的莫扎特在母亲的陪同下离开萨尔茨堡,开始了又一次长途旅行。莫扎特9月启程,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到巴黎,不算太遥远的路程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主要时间都消磨在曼海姆了。是什么使莫扎特在曼海姆滞留了长达五个多月的时间呢?所有莫扎特的传记里都有详细的记载,是音乐、友谊和爱情把他留在了曼海姆。
莫扎特除了与曼海姆的音乐家们结下友谊之外,走动得最勤的就是韦柏的家庭了。韦柏膝下有四位妙龄少女,其中第二位小姐阿洛西亚不仅生得美貌动人,还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在歌剧院里唱女高音。莫扎特对阿洛西亚一见钟情,为她写咏叹调,还计划着与韦柏全家去意大利旅行,许诺要为阿洛西亚写意大利歌剧,让她用华丽的女高音征服歌剧之乡。此时的莫扎特完全堕入了情网。
老家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在信里大发脾气,他连连写信,催促莫扎特马上动身去巴黎,他知道,莫扎特在音乐上还只是刚刚踏入大门,远没有成熟,荒唐的生活会把一个天才毁掉,他要求儿子“到伟人中间去寻找自己的位置”。莫扎特起初对父亲的信置之不理,一直拖延了两三个月,才动身去巴黎。
1779年,莫扎特沒有找到工作,失恋和母亲去世这多重的打击让一个活泼快乐的青年忽然长大成熟起来。在这部K364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话,既有无奈又饱含期待。在曼海姆和巴黎的学习生活期间,使得他对协奏曲有了新的认识,在协奏曲中有意识地运用了曼海姆节奏,乐曲类似交响曲的结构,显然,表达的主题更丰富了。
第一乐章Allegro Maestoso,庄严而宏伟的快板。开头的弦乐略显严肃庄重,这个在莫扎特的青年作品很少见,似乎预示一个不怎么愉快的主题。一段轻松的木管独奏之后,乐队以一个弱声起始,渐渐增强的快板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气氛。这种所谓的交响曲式的乐队合奏应该是莫扎特在曼海姆期间的收获。听来一种朔风渐起,秋寒料峭的感觉油然而生。随后,小提琴和中提琴进入了一段精彩优美的独奏,交替表达着各自的看法,时而委屈,略带忧愁,时而温柔,带着怜惜。不时,华美的提琴被乐队略带冷峻的合奏打断,应该是深秋的季节吧,灿烂的树叶飘落水面,湿透的树叶不复金黄的光泽与轻盈,落叶在水面徒然地打转,翻滚,不甘心地随着激流跌宕起伏。在第一乐章结束前2分钟,小提琴表达着挣扎,困惑,终于被乐队的合奏淹没。仿佛一切终于被激流卷走。
第二乐章Andante,慢板,这是莫扎特少有的悲伤沉郁的乐章。每次听的感觉都是阴郁、灰暗、无可奈何。小提琴无力挣扎着,23岁的莫扎特经历了什么呢?在安静的深夜听来如此低落,哀伤。乐队渐渐进入,渲染着沉重阴暗的气氛。小提琴和中提琴开始了沉重哀伤的对话,满腹心事娓娓从琴弦上流出,旋律依然是莫扎特特有的优美圆润,哀而不泣,伤而不绝。这段对话,可以理解成父子之间的交流,恋人之间的絮语,朋友之间的倾谈,甚至是莫扎特与命运的辩论或者是莫扎特自问自答,莫扎特依然在克制、忍受。站在绝望的悬崖边缘,空山无人,孤单寂寞,是厌倦旅途了吗?是就此歇息吗?莫扎特在徘徊,犹豫。乐队的合奏沉重严峻,仿佛内心情绪在激荡。慢慢地,小提琴的旋律渐渐舒缓平静,弦乐渐起,小提琴奏出一段华彩和乐队融为一体,莫扎特找到了答案,欣喜之余,内心恢复了平静安宁。旅人不再孤单,悬崖边缘的莫扎特转身离开,缓缓挪动步子,继续踏上漫漫旅途,身影消失在山下。
第三乐章Presto,急板。少见的快速,少见的光芒。经过第二乐章的起落,一时间很让人诧异,一开始小提琴的主题就充满了希望和光明,圆号吹响了充满希望的号声,乌云散去,天空又显现出蔚蓝,阳光灿烂,白云舒卷,世界又有了生气。中提琴也恢复了精神,神采奕奕跟着歌唱。发出爽朗的笑声。小提琴和中提琴交相辉映,生气勃勃。听起来如顽皮的微风吹拂,抚弄着发丝,衣衫。心胸为之敞开,低落的情绪一扫而光。那个常见的莫扎特又蹦了出来,朝着我们微笑,快活地眨着眼睛,嘴边露着狡黠的笑意。最后,小提琴、中提琴相继朝高音区爬升,与乐队合奏,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束
人生难免挫折,亨德尔将其升华成对上帝感恩救赎的眼泪,贝多芬将其化成与命运的叩问和斗争,而对于莫扎特这个永远创造和谐音律的天才,每次心灵触动的痕迹都隐隐约约地藏在”美“的编织中,如同微风轻轻吹落的几片黄叶,在半空划过优美的曲线后即消失不见。K364正是这样的杰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莫扎特的"第一次忧伤”。
而事实上,随着莫扎特的入世渐深,生活的艰辛窘迫从此开始紧追着他,天才的”世俗““悲哀”也愈发明显,但其音乐的”高尚““乐观”从未改变。不论这之间存在多大的反差和多么不可思议,莫扎特的精神却一直在向永恒的和谐迈进,直到他自己也融入最高的和谐之中。
Sinfonia Concertante, K364也许不是莫扎特最好的协奏曲作品,但它铭刻了天才一生重要的时光和情感。这是莫扎特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最动人的一面。
-----------------------------------------------------------------------------------------------------------------------------------------
(转自天涯)
![]() |
莫扎特作品K364号——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这部作品创作于莫扎特23岁,其中使用小提琴和中提琴作为独奏、对话,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同期的莫扎特作品中,虽然还是莫扎特有的干净透亮。晶莹璀璨,但是主题却略有点沉重,仿佛在湛蓝的天空里,一片乌云掠过,阳光忽然有些晦暗。终于乌云散去,阳光又照耀在白云上闪着灿烂的光。正因为如此,整个画面才更有层次、纵深,更耐人寻味。
听这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一点资料,1777年9月的一天,21岁的莫扎特在母亲的陪同下离开萨尔茨堡,开始了又一次长途旅行。莫扎特9月启程,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到巴黎,不算太遥远的路程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主要时间都消磨在曼海姆了。是什么使莫扎特在曼海姆滞留了长达五个多月的时间呢?所有莫扎特的传记里都有详细的记载,是音乐、友谊和爱情把他留在了曼海姆。
莫扎特除了与曼海姆的音乐家们结下友谊之外,走动得最勤的就是韦柏的家庭了。韦柏膝下有四位妙龄少女,其中第二位小姐阿洛西亚不仅生得美貌动人,还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在歌剧院里唱女高音。莫扎特对阿洛西亚一见钟情,为她写咏叹调,还计划着与韦柏全家去意大利旅行,许诺要为阿洛西亚写意大利歌剧,让她用华丽的女高音征服歌剧之乡。此时的莫扎特完全堕入了情网。
老家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在信里大发脾气,他连连写信,催促莫扎特马上动身去巴黎,他知道,莫扎特在音乐上还只是刚刚踏入大门,远没有成熟,荒唐的生活会把一个天才毁掉,他要求儿子“到伟人中间去寻找自己的位置”。莫扎特起初对父亲的信置之不理,一直拖延了两三个月,才动身去巴黎。
1779年,莫扎特沒有找到工作,失恋和母亲去世这多重的打击让一个活泼快乐的青年忽然长大成熟起来。在这部K364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话,既有无奈又饱含期待。在曼海姆和巴黎的学习生活期间,使得他对协奏曲有了新的认识,在协奏曲中有意识地运用了曼海姆节奏,乐曲类似交响曲的结构,显然,表达的主题更丰富了。
第一乐章Allegro Maestoso,庄严而宏伟的快板。开头的弦乐略显严肃庄重,这个在莫扎特的青年作品很少见,似乎预示一个不怎么愉快的主题。一段轻松的木管独奏之后,乐队以一个弱声起始,渐渐增强的快板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气氛。这种所谓的交响曲式的乐队合奏应该是莫扎特在曼海姆期间的收获。听来一种朔风渐起,秋寒料峭的感觉油然而生。随后,小提琴和中提琴进入了一段精彩优美的独奏,交替表达着各自的看法,时而委屈,略带忧愁,时而温柔,带着怜惜。不时,华美的提琴被乐队略带冷峻的合奏打断,应该是深秋的季节吧,灿烂的树叶飘落水面,湿透的树叶不复金黄的光泽与轻盈,落叶在水面徒然地打转,翻滚,不甘心地随着激流跌宕起伏。在第一乐章结束前2分钟,小提琴表达着挣扎,困惑,终于被乐队的合奏淹没。仿佛一切终于被激流卷走。
第二乐章Andante,慢板,这是莫扎特少有的悲伤沉郁的乐章。每次听的感觉都是阴郁、灰暗、无可奈何。小提琴无力挣扎着,23岁的莫扎特经历了什么呢?在安静的深夜听来如此低落,哀伤。乐队渐渐进入,渲染着沉重阴暗的气氛。小提琴和中提琴开始了沉重哀伤的对话,满腹心事娓娓从琴弦上流出,旋律依然是莫扎特特有的优美圆润,哀而不泣,伤而不绝。这段对话,可以理解成父子之间的交流,恋人之间的絮语,朋友之间的倾谈,甚至是莫扎特与命运的辩论或者是莫扎特自问自答,莫扎特依然在克制、忍受。站在绝望的悬崖边缘,空山无人,孤单寂寞,是厌倦旅途了吗?是就此歇息吗?莫扎特在徘徊,犹豫。乐队的合奏沉重严峻,仿佛内心情绪在激荡。慢慢地,小提琴的旋律渐渐舒缓平静,弦乐渐起,小提琴奏出一段华彩和乐队融为一体,莫扎特找到了答案,欣喜之余,内心恢复了平静安宁。旅人不再孤单,悬崖边缘的莫扎特转身离开,缓缓挪动步子,继续踏上漫漫旅途,身影消失在山下。
第三乐章Presto,急板。少见的快速,少见的光芒。经过第二乐章的起落,一时间很让人诧异,一开始小提琴的主题就充满了希望和光明,圆号吹响了充满希望的号声,乌云散去,天空又显现出蔚蓝,阳光灿烂,白云舒卷,世界又有了生气。中提琴也恢复了精神,神采奕奕跟着歌唱。发出爽朗的笑声。小提琴和中提琴交相辉映,生气勃勃。听起来如顽皮的微风吹拂,抚弄着发丝,衣衫。心胸为之敞开,低落的情绪一扫而光。那个常见的莫扎特又蹦了出来,朝着我们微笑,快活地眨着眼睛,嘴边露着狡黠的笑意。最后,小提琴、中提琴相继朝高音区爬升,与乐队合奏,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