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掩的古镇
文/聂作平
我的老家富顺地处川南,俱是一色的矮丘陵。沱江逶迤北来,县境分割为东西两岸。在县境东侧,当矮丘陵次第消失之时,视野尽头便跳出一脉青黛的山岭,那就是全县的制高点。这列绵延数十里,被沱江的激流活生生截断的山脉,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青山岭。
就像泰山高不过千余米,却因置身于齐鲁平原便显得异常高峻,从而让诗人杜甫感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样,青山岭主峰海拔虽只有区区600米左右,却也因四周都是些只有几十米的矮丘陵而成为众山之王。
顺着沱江,青山岭一侧的富顺境内有几个古老的小镇,分别名叫双鹿、琵琶、杜快,志书记载,大约清朝初年,当地文人将这几个古镇的名字嵌为一联,据说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联曰:骑双鹿过青山闻琵琶而独快。
从富顺县城东门大桥出发,顺着沱江流水远逝的方向,入目的是遍野的稻菽,这是整个川南最肥沃的精耕细作农业区,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以那种年复一年的耐心和技术从紫色土上创造一季季的丰收与歉收。二十分钟车程后,地势渐次抬升,苍苍林海代替了郁郁桑麻,顺着盘山公路盘旋而上,原本被丘陵遮挡了的沱江又一次闯进眼帘。青山岭到了。
尽管山上与山下的直线距离不过一二公里,但到了山上,土壤竟然也改变了颜色,由略呈淡红的紫土变成了油亮的黑土,大片大片的松林覆盖了山岗。志书载,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由于人烟稀少,更由于森林比今天更茂密,青山岭一带常有金钱豹出没。当地的一家大户家里所养的鸡犬不时失踪,这家人觉得很奇怪,以为是强盗所为,于是令家丁把两只鸡放进院中的竹笼,然后躲在一旁的屋内观察。晚上,“强盗”果然来了,只见它轻轻地从近两米高的山墙上跳下来,落地无声,直扑竹笼。这家人点燃灯火之后大吃一惊:所谓强盗,原是一只健壮的金钱豹。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大炼钢铁,青山岭也遭受了亘古未遇的惨剧:它几乎被推光头式的全部剃光,只留下了无尽的树桩和悬崖上那些不方便砍伐的漏网之鱼。因此,今天青山岭上郁郁苍苍的森林,全都是后来人工所植,地理上把这种森林叫做次生林或人工林。与它相对的,是那些没有经历过人工斧锯的天然林,即原始森林。
青山岭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它的西南边缘,沱江硬生生地把它一分为二,与青山岭隔河相望的是另一座名叫金钱寺的山。金钱寺与青山岭如同富顺这片矮丘陵之上两个惺惺相惜的英雄,相互尊重而又保持必要的距离。
事实上,就像青城山是一系列山的总称一样,青山岭也包含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山峰。这些有名或无名的山峰中,最为人知的是小峨山,从它的名字我们也许就能猜测到它的地位。峨山,肯定是指峨眉山,而小峨山,自然就是小峨眉山,那么它也应该像峨眉山一样,以佛寺而著称了。
正如俗语所云,天下名山僧占却。作为富顺乃至川南一带的名山,自古以来青山岭就有不少寺庙,而最重要最古老的寺庙大多建在小峨山上。小峨山在青山岭深处,这里岭峦叠嶂,一条林区公路蛇行而至,山间有一块小小的平坝,平坝上,因地制宜地散布着几家农舍,几条目光善良的看家狗躺在初春的阳光下,连眼皮也懒得动一动,似乎它们也正聆听着从百米开外的山顶传来的梵音。
据考证,小峨山的古庙始建于隋唐,后来几度毁于兵火,又几度重建――由此可以看出,战乱于中国是何其频繁。有专家曾经感叹,英国还能找到一千年前的古堡,而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明代的建筑了。
今天的小峨山上仍有一座庙宇,大殿还没有完工,堆放着大量的建筑材料。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偏离了林区公路,直抵庙门。庙很小,香火却很旺,也许因为是春天,许多人不过以烧香为名来做一次舒适的春游罢了。庙后的长廊上立着几块石碑,原以为是介绍庙宇历史的,走近了才知是功德碑,不过是张三捐钱五百,李四捐钱三百的记载。很令人感兴趣的是,我居然从中发现了好几个熟人的名字,而其中某人是当地的小官员,去年因为贪污东窗事发,此刻正在川东某监狱劳动改造呢。看来,菩萨并没有保佑他,也许因为他善款不善吧。
青山岭是富顺乃至整个自贡最大的林区,这里建有一座很有些历史的国营林场。林场总部离小峨山数里之遥,居于富顺到泸州的公路边上。富顺到泸州,以前通常选择的路线是经行沱江西岸的富泸公路,后来由于富顺到青山岭的水泥路全线贯通,于是往来汽车都改走青山岭,而青山岭林间的十来里路,肯定是沿途风光最美之处。
林场有两座青灰色的楼房,年代久远而破旧,附设一个能容纳近百客人住宿的招待所。富顺号称才子之乡,历来文风鼎盛,青山岭则是文人们开笔会的好去处。十五年前,我刚高考完毕就接到县文协通知:到青山岭林场招待所开一次为期七天的笔会。那是愉快而忧伤的七天。愉快者乃是,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笔会,数十位来自本县和自贡、成都的文友们住在简陋的四人乃至八人的房间里,吃的则是林场食堂大师傅做的豆花和回锅肉,然而青春的激情和文学的激情能使人忘却条件的艰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本身就是文人最擅长的啊。忧伤的则是,高考已毕,前途未卜,不知道命运将把我送进梦想的高校还是打回生长桑麻的农村。就是在这次笔会上,我们分别从收音机和电话里获悉了两个意外的消息,其一是苏联巨变,其二是著名作家周克芹去世。
十五年后我又一次来到这座林场,招待所更加地破旧,倒是林场外的几家农家乐颇有些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十五年前曾登临过的林区瞭望台,那座可以看到几十里外的富顺县城和几里外的沱江的瞭望台,已经被改做了电视发射塔。记忆中的瞭望台下只有大片大片的松林,今天的松林中竟然摆出了几家茶馆,热情的老板娘大老远就打着招呼,差点误以为是和某位熟人不期而遇。
青山岭中古老的青石驿道隔三差五地还能看到,岁月已经让那些铺做驿路的石头磨得十分光洁。三月的雨水里,驿路旁不时有小块的油菜地和一棵接一棵的梨树。油菜和梨树正值花期,满目青山的郁郁中,油菜金黄,梨花粉白,让人以为行走在一个古老而凄婉的梦里。
顺着古驿道的方向,水泥公路向远处延伸,山下,是一座古老的小镇,那就是双鹿。
双鹿得名的由来,果然和鹿子有关。父老相传,双鹿原本是富顺到泸州官道上的一处驿站――想想也是:那些翻越了青山岭而累得口吐白沫的驿马和疲惫不堪的驿卒到了双鹿这个小小的驿站,正好停下来歇上一脚,人吃饭,马饮水,然后继续赶那遥远的路。
双鹿作为驿站时大约没有名字。到了清朝初期,遭到明末兵火大乱的四川处于百废待兴的复苏中,双鹿开始建设场镇。建镇期间,人们从地下发掘出一对巨石,巨石看上去宛如一对鹿子。中国古人的观念看来,鹿是和禄相通的,兴高采烈的人们以为这预示着新兴的小镇将走向灿烂与辉煌,于是就把小镇命名为双鹿。到今天,这座小镇已经走过了三百多载的岁月,十几代人的光阴如同镇外的沱江水一样流走了。
然而相当长的时间,双鹿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它背后的青山岭阻挡了它,从双鹿到富顺县城,必须南辕北辙地绕行童寺,必须画上大半个圆弧,才能抵达原本只有不到三十公里的县城。因此,那条从童寺过来的公路,到了双鹿镇尾便宣告结束,那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断头路。路的尽头,青山岭像一道屏嶂令人望而止步。
直到有一天,当那条沿着古老驿路修建的公路穿过青山岭腹地,一直从富顺县城延伸到双鹿,并把双鹿作为富泸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连接起来时,双鹿才像一个大梦初醒的孩子,开始好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
就我的个人生活而言,双鹿于我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穿开裆裤的孩子,我就和这座并不是我的家乡的古镇有了亲密接触。就像千万个中国农村家庭一样,那时候我家十分贫穷,而住在双鹿的姨妈家却相对较富裕,因为姨父是一位全镇闻名的木匠。于是,有一年我被姨妈接到了她的家,一座离双鹿镇不到两里的农舍。虽然姨妈家生活相对较好,但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孩子,仍然不可抑止地想回家,想回母亲的怀抱。我不知道回家的路,我只知道必须从那个叫双鹿的古镇窄窄的街道上穿过去,然后再坐车,再过河,就能回到我的家。有一天,我趁姨妈不注意,偷偷开了后门跑到镇上。那天恰好赶集,满眼都是人流,满耳都是市声,我站在双鹿街头不知所措,最后哇哇地哭了起来。对一个五岁的孩子而言,痛哭也许就是他面对困境的惟一武器。而双鹿,这座被青山岭遮掩的古镇,我和它最深刻的记忆就缘于这场五岁时的痛哭。
多年以后,当我的脚步再一次重合了童年的印迹,曾经年轻的姨妈早已衰老不堪,而能干的姨父则在十年前就已经去世,只有镇头那株高大的黄桷树,比记忆中更高大更茂盛了。感叹与怀念之中,我为这座青山岭下的小镇写了一首诗,诗的标题就是《双鹿:青山岭下的小镇》,诗云:
如果真有一双鹿子,从山上来到小镇
那么请问它们的性别和年龄,以及怀才不遇的死因
如果没有一双鹿子,从山上来到小镇,
那么也请问:为什么它们长年隐居深山,从不欣然光临
一座小镇就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对于遥远往事
它保持清晰的记忆,对于亲切未来
它缺少必要的敏感与热情,它生活在它的记忆里
就像街头那株大树,它无法赶走自己的阴影:
比如唐宋,比如明清,比如一九四二年
一群扛着枪的土匪从这里列队而行
居民区很小,很零乱,像是一些新奇而不讲究语法的
比喻句。一些人在比喻句里出生,长大
然后慢慢而又从容地死去。在这些比喻句里
我试图找出一些熟悉的面孔,就像一个修辞学家
在别人的文章里,寻找着病句和才华
最终,我只看见川流不息的岁月
为它缀上了更加零乱的补丁
那双传说中的鹿子,那双鄙视补丁的高贵生灵
它们也许从来就不曾存在,我们所看到的
只是一些幸福的蝉蜕
今天的双鹿依然很微型,加上近年撤区并乡,它已经丧失了作为乡级政权的功能,隶属于距它十余里的另一个镇。幸好还有集市,每逢三天一次的集市之日,穿场而过的公路便成为货物集散地和最大的集市,四乡八里的人们背着竹篓走向这里。从青山岭的千山万岭中走出来的这些人子,千百年来,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也许再过千百年,他们的后代还将生活在这里。这座被青山遮掩的古镇,它的形象在集市的喧闹声中变得鲜活而生动,更远处,青山岭如一抹黛色的水墨画静静地拂过去。
我的老家富顺地处川南,俱是一色的矮丘陵。沱江逶迤北来,县境分割为东西两岸。在县境东侧,当矮丘陵次第消失之时,视野尽头便跳出一脉青黛的山岭,那就是全县的制高点。这列绵延数十里,被沱江的激流活生生截断的山脉,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青山岭。
就像泰山高不过千余米,却因置身于齐鲁平原便显得异常高峻,从而让诗人杜甫感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样,青山岭主峰海拔虽只有区区600米左右,却也因四周都是些只有几十米的矮丘陵而成为众山之王。
顺着沱江,青山岭一侧的富顺境内有几个古老的小镇,分别名叫双鹿、琵琶、杜快,志书记载,大约清朝初年,当地文人将这几个古镇的名字嵌为一联,据说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联曰:骑双鹿过青山闻琵琶而独快。
从富顺县城东门大桥出发,顺着沱江流水远逝的方向,入目的是遍野的稻菽,这是整个川南最肥沃的精耕细作农业区,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以那种年复一年的耐心和技术从紫色土上创造一季季的丰收与歉收。二十分钟车程后,地势渐次抬升,苍苍林海代替了郁郁桑麻,顺着盘山公路盘旋而上,原本被丘陵遮挡了的沱江又一次闯进眼帘。青山岭到了。
尽管山上与山下的直线距离不过一二公里,但到了山上,土壤竟然也改变了颜色,由略呈淡红的紫土变成了油亮的黑土,大片大片的松林覆盖了山岗。志书载,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由于人烟稀少,更由于森林比今天更茂密,青山岭一带常有金钱豹出没。当地的一家大户家里所养的鸡犬不时失踪,这家人觉得很奇怪,以为是强盗所为,于是令家丁把两只鸡放进院中的竹笼,然后躲在一旁的屋内观察。晚上,“强盗”果然来了,只见它轻轻地从近两米高的山墙上跳下来,落地无声,直扑竹笼。这家人点燃灯火之后大吃一惊:所谓强盗,原是一只健壮的金钱豹。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大炼钢铁,青山岭也遭受了亘古未遇的惨剧:它几乎被推光头式的全部剃光,只留下了无尽的树桩和悬崖上那些不方便砍伐的漏网之鱼。因此,今天青山岭上郁郁苍苍的森林,全都是后来人工所植,地理上把这种森林叫做次生林或人工林。与它相对的,是那些没有经历过人工斧锯的天然林,即原始森林。
青山岭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它的西南边缘,沱江硬生生地把它一分为二,与青山岭隔河相望的是另一座名叫金钱寺的山。金钱寺与青山岭如同富顺这片矮丘陵之上两个惺惺相惜的英雄,相互尊重而又保持必要的距离。
事实上,就像青城山是一系列山的总称一样,青山岭也包含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山峰。这些有名或无名的山峰中,最为人知的是小峨山,从它的名字我们也许就能猜测到它的地位。峨山,肯定是指峨眉山,而小峨山,自然就是小峨眉山,那么它也应该像峨眉山一样,以佛寺而著称了。
正如俗语所云,天下名山僧占却。作为富顺乃至川南一带的名山,自古以来青山岭就有不少寺庙,而最重要最古老的寺庙大多建在小峨山上。小峨山在青山岭深处,这里岭峦叠嶂,一条林区公路蛇行而至,山间有一块小小的平坝,平坝上,因地制宜地散布着几家农舍,几条目光善良的看家狗躺在初春的阳光下,连眼皮也懒得动一动,似乎它们也正聆听着从百米开外的山顶传来的梵音。
据考证,小峨山的古庙始建于隋唐,后来几度毁于兵火,又几度重建――由此可以看出,战乱于中国是何其频繁。有专家曾经感叹,英国还能找到一千年前的古堡,而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明代的建筑了。
今天的小峨山上仍有一座庙宇,大殿还没有完工,堆放着大量的建筑材料。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偏离了林区公路,直抵庙门。庙很小,香火却很旺,也许因为是春天,许多人不过以烧香为名来做一次舒适的春游罢了。庙后的长廊上立着几块石碑,原以为是介绍庙宇历史的,走近了才知是功德碑,不过是张三捐钱五百,李四捐钱三百的记载。很令人感兴趣的是,我居然从中发现了好几个熟人的名字,而其中某人是当地的小官员,去年因为贪污东窗事发,此刻正在川东某监狱劳动改造呢。看来,菩萨并没有保佑他,也许因为他善款不善吧。
青山岭是富顺乃至整个自贡最大的林区,这里建有一座很有些历史的国营林场。林场总部离小峨山数里之遥,居于富顺到泸州的公路边上。富顺到泸州,以前通常选择的路线是经行沱江西岸的富泸公路,后来由于富顺到青山岭的水泥路全线贯通,于是往来汽车都改走青山岭,而青山岭林间的十来里路,肯定是沿途风光最美之处。
林场有两座青灰色的楼房,年代久远而破旧,附设一个能容纳近百客人住宿的招待所。富顺号称才子之乡,历来文风鼎盛,青山岭则是文人们开笔会的好去处。十五年前,我刚高考完毕就接到县文协通知:到青山岭林场招待所开一次为期七天的笔会。那是愉快而忧伤的七天。愉快者乃是,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笔会,数十位来自本县和自贡、成都的文友们住在简陋的四人乃至八人的房间里,吃的则是林场食堂大师傅做的豆花和回锅肉,然而青春的激情和文学的激情能使人忘却条件的艰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本身就是文人最擅长的啊。忧伤的则是,高考已毕,前途未卜,不知道命运将把我送进梦想的高校还是打回生长桑麻的农村。就是在这次笔会上,我们分别从收音机和电话里获悉了两个意外的消息,其一是苏联巨变,其二是著名作家周克芹去世。
十五年后我又一次来到这座林场,招待所更加地破旧,倒是林场外的几家农家乐颇有些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十五年前曾登临过的林区瞭望台,那座可以看到几十里外的富顺县城和几里外的沱江的瞭望台,已经被改做了电视发射塔。记忆中的瞭望台下只有大片大片的松林,今天的松林中竟然摆出了几家茶馆,热情的老板娘大老远就打着招呼,差点误以为是和某位熟人不期而遇。
青山岭中古老的青石驿道隔三差五地还能看到,岁月已经让那些铺做驿路的石头磨得十分光洁。三月的雨水里,驿路旁不时有小块的油菜地和一棵接一棵的梨树。油菜和梨树正值花期,满目青山的郁郁中,油菜金黄,梨花粉白,让人以为行走在一个古老而凄婉的梦里。
顺着古驿道的方向,水泥公路向远处延伸,山下,是一座古老的小镇,那就是双鹿。
双鹿得名的由来,果然和鹿子有关。父老相传,双鹿原本是富顺到泸州官道上的一处驿站――想想也是:那些翻越了青山岭而累得口吐白沫的驿马和疲惫不堪的驿卒到了双鹿这个小小的驿站,正好停下来歇上一脚,人吃饭,马饮水,然后继续赶那遥远的路。
双鹿作为驿站时大约没有名字。到了清朝初期,遭到明末兵火大乱的四川处于百废待兴的复苏中,双鹿开始建设场镇。建镇期间,人们从地下发掘出一对巨石,巨石看上去宛如一对鹿子。中国古人的观念看来,鹿是和禄相通的,兴高采烈的人们以为这预示着新兴的小镇将走向灿烂与辉煌,于是就把小镇命名为双鹿。到今天,这座小镇已经走过了三百多载的岁月,十几代人的光阴如同镇外的沱江水一样流走了。
然而相当长的时间,双鹿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它背后的青山岭阻挡了它,从双鹿到富顺县城,必须南辕北辙地绕行童寺,必须画上大半个圆弧,才能抵达原本只有不到三十公里的县城。因此,那条从童寺过来的公路,到了双鹿镇尾便宣告结束,那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断头路。路的尽头,青山岭像一道屏嶂令人望而止步。
直到有一天,当那条沿着古老驿路修建的公路穿过青山岭腹地,一直从富顺县城延伸到双鹿,并把双鹿作为富泸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连接起来时,双鹿才像一个大梦初醒的孩子,开始好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
就我的个人生活而言,双鹿于我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穿开裆裤的孩子,我就和这座并不是我的家乡的古镇有了亲密接触。就像千万个中国农村家庭一样,那时候我家十分贫穷,而住在双鹿的姨妈家却相对较富裕,因为姨父是一位全镇闻名的木匠。于是,有一年我被姨妈接到了她的家,一座离双鹿镇不到两里的农舍。虽然姨妈家生活相对较好,但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孩子,仍然不可抑止地想回家,想回母亲的怀抱。我不知道回家的路,我只知道必须从那个叫双鹿的古镇窄窄的街道上穿过去,然后再坐车,再过河,就能回到我的家。有一天,我趁姨妈不注意,偷偷开了后门跑到镇上。那天恰好赶集,满眼都是人流,满耳都是市声,我站在双鹿街头不知所措,最后哇哇地哭了起来。对一个五岁的孩子而言,痛哭也许就是他面对困境的惟一武器。而双鹿,这座被青山岭遮掩的古镇,我和它最深刻的记忆就缘于这场五岁时的痛哭。
多年以后,当我的脚步再一次重合了童年的印迹,曾经年轻的姨妈早已衰老不堪,而能干的姨父则在十年前就已经去世,只有镇头那株高大的黄桷树,比记忆中更高大更茂盛了。感叹与怀念之中,我为这座青山岭下的小镇写了一首诗,诗的标题就是《双鹿:青山岭下的小镇》,诗云:
如果真有一双鹿子,从山上来到小镇
那么请问它们的性别和年龄,以及怀才不遇的死因
如果没有一双鹿子,从山上来到小镇,
那么也请问:为什么它们长年隐居深山,从不欣然光临
一座小镇就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对于遥远往事
它保持清晰的记忆,对于亲切未来
它缺少必要的敏感与热情,它生活在它的记忆里
就像街头那株大树,它无法赶走自己的阴影:
比如唐宋,比如明清,比如一九四二年
一群扛着枪的土匪从这里列队而行
居民区很小,很零乱,像是一些新奇而不讲究语法的
比喻句。一些人在比喻句里出生,长大
然后慢慢而又从容地死去。在这些比喻句里
我试图找出一些熟悉的面孔,就像一个修辞学家
在别人的文章里,寻找着病句和才华
最终,我只看见川流不息的岁月
为它缀上了更加零乱的补丁
那双传说中的鹿子,那双鄙视补丁的高贵生灵
它们也许从来就不曾存在,我们所看到的
只是一些幸福的蝉蜕
今天的双鹿依然很微型,加上近年撤区并乡,它已经丧失了作为乡级政权的功能,隶属于距它十余里的另一个镇。幸好还有集市,每逢三天一次的集市之日,穿场而过的公路便成为货物集散地和最大的集市,四乡八里的人们背着竹篓走向这里。从青山岭的千山万岭中走出来的这些人子,千百年来,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也许再过千百年,他们的后代还将生活在这里。这座被青山遮掩的古镇,它的形象在集市的喧闹声中变得鲜活而生动,更远处,青山岭如一抹黛色的水墨画静静地拂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