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寻访义和团的脚印——我为什么要写《1900》?
茌平:寻访义和团的脚印——我为什么要写《1900》?
作者:金满楼(本文刊于《炎黄地理》2012年第12期)
一、
茌平(cipin)是鲁西北平原上一个平凡的县治,平凡到很多人未必能将它的读音正确读对。巧合的是,笔者在写作《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一书时发现,近代史上的一些事件都曾发生在那里,如太平天国北伐军将领李开芳当年败死于荏平县冯官屯;捻军首领张宗禹最后“投徒骇河而死”,其中极有可能发生茌平县境内;而历史教科书上所称颂的义和拳领袖朱红灯,当年也曾在茌平县一带活动。
民间说法中的的朱红灯与主流描述有颇大差异。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东大学就义和团问题做了一次针对性的调查访问,据朱红灯所在村庄的村民李连武回忆:“朱红灯小名叫小朱子,是个老实孩子。……这个人个子不高,一脸大黑麻子,身子很粗很胖。他在这庄学神拳有四五年功夫,为人很好,常常给人家治病、治疮的,给人家治病他也不要钱。……这庄的人都很喜欢他。”
因为事隔六十多年,能想起当年事情的人大都上了年纪,因此回忆中出现偏差所难免,据笔者在茌平县所做的有限调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几乎没有听说过朱红灯,当地人也几乎不知道这个人。这段历史,在当地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与主流历史奉送的“英雄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庚子年前后,在茌平、高唐县一带活动的除朱红灯外,还有另外几位神拳首领如心诚和尚及于清水等人。心诚和尚俗名杨顺天,茌平杨庄人,后学得一身好武艺,人称为“铜头铁和尚”;茌平郝庄人于清水也是长期练拳,当地人说他“没爷没娘,有些流氓”。“神拳”兴起后,朱红灯与心诚和尚等人的拳会彼此连成一片,互相声援,并与高唐、平原等地的拳会相联络。另外,大李庄李会献、吕官屯李潼关、梁官屯关东岭、后朱楼朱启明和赵官镇李延起等人也在各庄成立“神拳”组织,并与朱红灯等人互通声气。
刚开始时,茌平一带的“神拳”还是秘密活动,1898年连续旱灾后,各村纷纷设场,全县“八百六十余庄,习拳者多至八百余处”,声势一时鼎盛。1899后,朱红灯等人更是公开打出“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口号,并与平原、长清等地教民及官军发生剧烈冲突,这也可以说是庚子年义和团运动的先声。直到1900年初,袁世凯出动新军将之镇压,茌平一带的义和拳势力才向北往南直隶(今河北南部)扩散,并最终酿成惊天巨祸。
二、
笔者对茌平历史感兴趣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笔者夫人来自茌平县。在随夫人多次回山东老家并经过齐鲁大地时,笔者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地区,何以会在一百多年前接受“降神附体”这种类似于迷信的观念,并使得这一运动不断传播扩展,以至于引发了一场浩劫呢?
如果单纯依靠书上记载,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唯有实地的考察、亲身的体验,才能部分探究到历史进程中潜藏的动力和原因。据笔者的观察,鲁西北地区大都是平原地带,它和济南一带、胶东地区乃至鲁西南地区都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一地区,并没有因为邻近孔子故里而文风茂盛,反而由于人口密集、土地贫瘠并且容易遭受灾荒,这一带的人口流动性非常大,而由此往北的河北地区、京津以南,和鲁西北一带的情况极为类似,加上华北地区的乡民大都淳朴单纯,习武成风,这也解释了义和拳迅速向北扩展而不是转向其他地区。
说到习武成风,笔者想起清末袁世凯练新军时,招兵通常在山东、河南一带,原因是那里的男子身材魁梧且多不识字,这样的兵利于掌控,多出“忠君爱国”之士。袁世凯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辛亥之役中,造反的都是南方新军,袁世凯一手练成的北洋新军则成为镇压起义的主力。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倒是应了袁世凯的那句话,“毕竟不识字的可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鲁西北平原或者说整个华北平原,在气候、土壤构成、农业作物甚至民情民风大都雷同。通常而言,这片区域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为主,其他则有大豆、花生、土豆、棉花等,品种并不算多。和南方相比,这里的作物以高杆为主,笔者某年秋天从保定到石家庄,一路看到的华北大地,全是染黄的“青纱帐”,和茌平所见几乎一模一样。或许因为当地气候干燥而风沙较大的缘故,这一带的人群看上去也有些相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以《红高粱》一作成名,其老家山东高密,想必也是遍地青纱帐罢?
华北平原是骑兵驰骋的天堂,昔日的战场如今早已为风沙所淹埋。在北京有一次路过僧格林沁祠,想起当年这位猛将在荏平冯官屯将太平天国北伐军余部一举剿杀,后以此功进亲王衔,世袭罔替,神勇可知。如今茌平冯官屯西有条新河,过太平桥西行三里地有一村名叫范庄,范庄村东头有一片洼地,据说就是活埋李开芳手下那些太平军的地方。不过,僧格林沁没有想到的是,十年后他的蒙古铁骑被同样以骑兵为主的捻军打得全军覆没,老僧王仓惶中躲进麦田,结果被捻军小鬼张皮鲠一头撞上,当下就给一刀砍成了两段!一代名将,居然死在一个十几岁的小鬼手里,真可谓历史的捉弄。细说起来,僧格林沁死的地方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今菏泽),离荏平县冯官屯其实并不远,也就百里之遥而已。
三、
茌平县于夏商时代属兖州,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自秦置县以来,茌平因黄河多次改道而三移县城,数易归属。元、明、清三朝,茌平属东昌府(今聊城)管辖。据笔者有限的调查,当地居民很多都声称来自山西大槐树,估计与元末战乱及明初靖难之役有关,很多家族自山西迁来。(注1)
就古时交通而言,茌平旱路有官道,水路有运河,自古属通衢大道必经之处。在笔者夫人所在的肖庄乡朱启虎村,笔者意外地发现一块立于同治年间的石碑,碑长三米,宽约一米余,碑文标题曰“计开车马田诸村公约”,所记之事系因官道上来往差使频繁,当地不胜其扰而特捐出公田数十顷为“车马田”,并指定某村专门耕种,以供来往差役之需。此碑早已断裂,碑头雕刻精美(所刻两字不知为何字),倒卧在村西,碑身则侧卧在村东,两者相距约200米,保存相当完整,当地文物部门似应关注下。
茌平位于京杭大运河东昌府至临清府(即《金瓶梅》主要背景地)之间,目前运河早已废弃。在茌平期间,笔者多次探访这段古运河,但河道中已无水,有也是污水潭子,周边杂树丛生,依稀能辨认出是人工挖成的沟壑。在其中的一段,笔者看到一个完全被毁弃的闸口,只剩下重达数百斤的大麻石条残存于两岸,依稀能看出当年运河的一丝风采。有意思的是,运河虽早已废弃不用,当地人却仍保留了它的古名——“运粮河”,这倒是符合历史的叫法。
茌平段运河北接德州段运河,原为汉屯氏河,即隋之永济渠。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南北货物互济,其中又以“南粮北运”为主。自北宋后,因黄河改道淤积或战乱等原因,运河时通时断,直到明清两代,运河中兴并达到鼎盛,德州段运河成为漕粮转运的重地,一时“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几成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清代中叶后,海运兴起,河运日渐衰落,特别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运河淤积受埋,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漕运全线停止。民国后,德州段运河虽趋残破但仍保持2米水深,可航载重20至30吨的木船。70年代末,因河道常年干涸而彻底停航,也就是今日看到的景象。
黄河在山东境内的改道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义和拳的兴起。黄河改道对当地水系造成巨大冲击,破坏了原有的天然水系和灌溉系统,导致水系紊乱、河湖淤浅,严重削弱了河湖的容泄能力和灌溉能力,形成了“非涝即旱”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庚子年前连续两三年的水涝旱灾让灾民无所事事,“练拳”与“打教”(拳民认为天不下雨是洋传教士与教民信教所致)一时风起,并非是没有原因的。
注1:窃以为,“大槐树”或许更多只是传说,当地人很可能是宋朝后女真人、蒙古人乃至元时期色目人与汉人杂处而成的结果,特别在明朝后,已融入当地的族群为避免迫害而改称汉人,很多人更是附会“山西大槐树”之说,实则“大槐树”哪里出得了这么多人。
当当网、卓越网热销中: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14273
作者:金满楼(本文刊于《炎黄地理》2012年第12期)
一、
茌平(cipin)是鲁西北平原上一个平凡的县治,平凡到很多人未必能将它的读音正确读对。巧合的是,笔者在写作《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一书时发现,近代史上的一些事件都曾发生在那里,如太平天国北伐军将领李开芳当年败死于荏平县冯官屯;捻军首领张宗禹最后“投徒骇河而死”,其中极有可能发生茌平县境内;而历史教科书上所称颂的义和拳领袖朱红灯,当年也曾在茌平县一带活动。
民间说法中的的朱红灯与主流描述有颇大差异。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东大学就义和团问题做了一次针对性的调查访问,据朱红灯所在村庄的村民李连武回忆:“朱红灯小名叫小朱子,是个老实孩子。……这个人个子不高,一脸大黑麻子,身子很粗很胖。他在这庄学神拳有四五年功夫,为人很好,常常给人家治病、治疮的,给人家治病他也不要钱。……这庄的人都很喜欢他。”
因为事隔六十多年,能想起当年事情的人大都上了年纪,因此回忆中出现偏差所难免,据笔者在茌平县所做的有限调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几乎没有听说过朱红灯,当地人也几乎不知道这个人。这段历史,在当地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与主流历史奉送的“英雄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庚子年前后,在茌平、高唐县一带活动的除朱红灯外,还有另外几位神拳首领如心诚和尚及于清水等人。心诚和尚俗名杨顺天,茌平杨庄人,后学得一身好武艺,人称为“铜头铁和尚”;茌平郝庄人于清水也是长期练拳,当地人说他“没爷没娘,有些流氓”。“神拳”兴起后,朱红灯与心诚和尚等人的拳会彼此连成一片,互相声援,并与高唐、平原等地的拳会相联络。另外,大李庄李会献、吕官屯李潼关、梁官屯关东岭、后朱楼朱启明和赵官镇李延起等人也在各庄成立“神拳”组织,并与朱红灯等人互通声气。
刚开始时,茌平一带的“神拳”还是秘密活动,1898年连续旱灾后,各村纷纷设场,全县“八百六十余庄,习拳者多至八百余处”,声势一时鼎盛。1899后,朱红灯等人更是公开打出“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口号,并与平原、长清等地教民及官军发生剧烈冲突,这也可以说是庚子年义和团运动的先声。直到1900年初,袁世凯出动新军将之镇压,茌平一带的义和拳势力才向北往南直隶(今河北南部)扩散,并最终酿成惊天巨祸。
二、
笔者对茌平历史感兴趣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笔者夫人来自茌平县。在随夫人多次回山东老家并经过齐鲁大地时,笔者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地区,何以会在一百多年前接受“降神附体”这种类似于迷信的观念,并使得这一运动不断传播扩展,以至于引发了一场浩劫呢?
如果单纯依靠书上记载,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唯有实地的考察、亲身的体验,才能部分探究到历史进程中潜藏的动力和原因。据笔者的观察,鲁西北地区大都是平原地带,它和济南一带、胶东地区乃至鲁西南地区都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一地区,并没有因为邻近孔子故里而文风茂盛,反而由于人口密集、土地贫瘠并且容易遭受灾荒,这一带的人口流动性非常大,而由此往北的河北地区、京津以南,和鲁西北一带的情况极为类似,加上华北地区的乡民大都淳朴单纯,习武成风,这也解释了义和拳迅速向北扩展而不是转向其他地区。
说到习武成风,笔者想起清末袁世凯练新军时,招兵通常在山东、河南一带,原因是那里的男子身材魁梧且多不识字,这样的兵利于掌控,多出“忠君爱国”之士。袁世凯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辛亥之役中,造反的都是南方新军,袁世凯一手练成的北洋新军则成为镇压起义的主力。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倒是应了袁世凯的那句话,“毕竟不识字的可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鲁西北平原或者说整个华北平原,在气候、土壤构成、农业作物甚至民情民风大都雷同。通常而言,这片区域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为主,其他则有大豆、花生、土豆、棉花等,品种并不算多。和南方相比,这里的作物以高杆为主,笔者某年秋天从保定到石家庄,一路看到的华北大地,全是染黄的“青纱帐”,和茌平所见几乎一模一样。或许因为当地气候干燥而风沙较大的缘故,这一带的人群看上去也有些相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以《红高粱》一作成名,其老家山东高密,想必也是遍地青纱帐罢?
华北平原是骑兵驰骋的天堂,昔日的战场如今早已为风沙所淹埋。在北京有一次路过僧格林沁祠,想起当年这位猛将在荏平冯官屯将太平天国北伐军余部一举剿杀,后以此功进亲王衔,世袭罔替,神勇可知。如今茌平冯官屯西有条新河,过太平桥西行三里地有一村名叫范庄,范庄村东头有一片洼地,据说就是活埋李开芳手下那些太平军的地方。不过,僧格林沁没有想到的是,十年后他的蒙古铁骑被同样以骑兵为主的捻军打得全军覆没,老僧王仓惶中躲进麦田,结果被捻军小鬼张皮鲠一头撞上,当下就给一刀砍成了两段!一代名将,居然死在一个十几岁的小鬼手里,真可谓历史的捉弄。细说起来,僧格林沁死的地方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今菏泽),离荏平县冯官屯其实并不远,也就百里之遥而已。
三、
茌平县于夏商时代属兖州,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自秦置县以来,茌平因黄河多次改道而三移县城,数易归属。元、明、清三朝,茌平属东昌府(今聊城)管辖。据笔者有限的调查,当地居民很多都声称来自山西大槐树,估计与元末战乱及明初靖难之役有关,很多家族自山西迁来。(注1)
就古时交通而言,茌平旱路有官道,水路有运河,自古属通衢大道必经之处。在笔者夫人所在的肖庄乡朱启虎村,笔者意外地发现一块立于同治年间的石碑,碑长三米,宽约一米余,碑文标题曰“计开车马田诸村公约”,所记之事系因官道上来往差使频繁,当地不胜其扰而特捐出公田数十顷为“车马田”,并指定某村专门耕种,以供来往差役之需。此碑早已断裂,碑头雕刻精美(所刻两字不知为何字),倒卧在村西,碑身则侧卧在村东,两者相距约200米,保存相当完整,当地文物部门似应关注下。
茌平位于京杭大运河东昌府至临清府(即《金瓶梅》主要背景地)之间,目前运河早已废弃。在茌平期间,笔者多次探访这段古运河,但河道中已无水,有也是污水潭子,周边杂树丛生,依稀能辨认出是人工挖成的沟壑。在其中的一段,笔者看到一个完全被毁弃的闸口,只剩下重达数百斤的大麻石条残存于两岸,依稀能看出当年运河的一丝风采。有意思的是,运河虽早已废弃不用,当地人却仍保留了它的古名——“运粮河”,这倒是符合历史的叫法。
茌平段运河北接德州段运河,原为汉屯氏河,即隋之永济渠。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南北货物互济,其中又以“南粮北运”为主。自北宋后,因黄河改道淤积或战乱等原因,运河时通时断,直到明清两代,运河中兴并达到鼎盛,德州段运河成为漕粮转运的重地,一时“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几成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清代中叶后,海运兴起,河运日渐衰落,特别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运河淤积受埋,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漕运全线停止。民国后,德州段运河虽趋残破但仍保持2米水深,可航载重20至30吨的木船。70年代末,因河道常年干涸而彻底停航,也就是今日看到的景象。
黄河在山东境内的改道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义和拳的兴起。黄河改道对当地水系造成巨大冲击,破坏了原有的天然水系和灌溉系统,导致水系紊乱、河湖淤浅,严重削弱了河湖的容泄能力和灌溉能力,形成了“非涝即旱”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庚子年前连续两三年的水涝旱灾让灾民无所事事,“练拳”与“打教”(拳民认为天不下雨是洋传教士与教民信教所致)一时风起,并非是没有原因的。
注1:窃以为,“大槐树”或许更多只是传说,当地人很可能是宋朝后女真人、蒙古人乃至元时期色目人与汉人杂处而成的结果,特别在明朝后,已融入当地的族群为避免迫害而改称汉人,很多人更是附会“山西大槐树”之说,实则“大槐树”哪里出得了这么多人。
当当网、卓越网热销中: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142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