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大概是在凌晨一点看完了赛吉奥.考布希在1966年导演的《姜戈》。
最近,由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被解放的迪亚哥》被炒得火热,电影尚未上映,强大的演员阵容也足够引起影迷的关注。
突然联想到“像经典致敬”这几个字。
细数自己看过的电影,翻拍的也好,致敬的也好,数量不在少数。
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在1957年指导的电影《十二怒汉》,成为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1997年美国导演威廉•弗莱德金又重新将此片搬上荧幕。再到2007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第三次将这部经典的电影改编。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的不可复制性。
而近几年,所谓的这些向“经典致敬”的电影不过是观众强加给导演的一种主观意识。如果说翻拍就叫所谓的向经典致敬的话,那么某导演的作品被很多导演欣赏,那么他的电影可以无数次的被翻拍,这样的电影意义何在?
我一直坚定一个想法,评价一部电影,首先得根据一个国家的年代,脱离时代来评价一部电影未免有些信口开河。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谈到历史与传统的珍贵时,说道“当过去不在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同理,电影也是一样,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到一战二战前后各个国家掀起的电影运动,再到今天3D电影的普及。在漫长的电影史中,从形式到内容,从镜头到技术都在不断的进步。今天的电影人在过去的电影中得到启发和冥想,各个国家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质量口碑都褒贬不一。很多根据经典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当年赢得了不少口碑和票房。双重成功对于时下把电影作为商品的年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所以各个版本的“经典”就诞生了。
如果说电影可以作为对时代的见证,那么他便成为一种有责任的艺术形式。看电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新电影出现的速度,观影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可是,久而久之的重复会让我觉得疲惫和空洞。电影的生命力来自与创造,技术的更新,内容的更新,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最近,由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被解放的迪亚哥》被炒得火热,电影尚未上映,强大的演员阵容也足够引起影迷的关注。
突然联想到“像经典致敬”这几个字。
细数自己看过的电影,翻拍的也好,致敬的也好,数量不在少数。
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在1957年指导的电影《十二怒汉》,成为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1997年美国导演威廉•弗莱德金又重新将此片搬上荧幕。再到2007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第三次将这部经典的电影改编。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的不可复制性。
而近几年,所谓的这些向“经典致敬”的电影不过是观众强加给导演的一种主观意识。如果说翻拍就叫所谓的向经典致敬的话,那么某导演的作品被很多导演欣赏,那么他的电影可以无数次的被翻拍,这样的电影意义何在?
我一直坚定一个想法,评价一部电影,首先得根据一个国家的年代,脱离时代来评价一部电影未免有些信口开河。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谈到历史与传统的珍贵时,说道“当过去不在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同理,电影也是一样,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到一战二战前后各个国家掀起的电影运动,再到今天3D电影的普及。在漫长的电影史中,从形式到内容,从镜头到技术都在不断的进步。今天的电影人在过去的电影中得到启发和冥想,各个国家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质量口碑都褒贬不一。很多根据经典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当年赢得了不少口碑和票房。双重成功对于时下把电影作为商品的年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所以各个版本的“经典”就诞生了。
如果说电影可以作为对时代的见证,那么他便成为一种有责任的艺术形式。看电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新电影出现的速度,观影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可是,久而久之的重复会让我觉得疲惫和空洞。电影的生命力来自与创造,技术的更新,内容的更新,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