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房地产投资的秘诀是什么?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人生投资的秘诀是什么?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Well, it used to be so. Not now.
周末看了两条纪录片。
一、Why poverty? 一个关于内地教育、高考、底层年轻人出路的港产纪录片。
二、Stephen Fry-The Secret Life Of The Manic Depressive。一个天才的英国喜剧演员的精神疾病史。
第一条纪录片看得我有些唏嘘。三年未见,原来内地的教育进一步成为了凝固阶级的工具。这大概和“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产业化初衷背道而驰吧。
纪录片采访了三个人:
1、出身农村家庭的高中女生A,高考没有考上公立大学,但家里希望她能上大学,“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她自己也希望“通过念书让爸妈过上好日子”。于是全家举债,向亲戚们借了6万多元,去上所谓的民办大学。
2、毕业于湖北某大学民办学院的男生B,出去找工作屡屡碰壁,而工作起薪低至1000元,他无法糊口,无奈只好搬离武汉再作打算。
3、某民办大学的教师C,正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后招生的宣传征途上,他们有任务必须为学校找来多少学生。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做演讲, 用百度上找到的图片虚构他们的学校设施,为上不了公立大学的学生和家长们送去虚假的美梦。C面对着那些贫穷而热切的目光,最终无法忍受道德的煎熬,半年前已经离职。
NOTE:这个湖北的民办大学叫做“弘博软件教育”,我上网查了一下,竟然是“湖北省最具影响力的IT教育机构”和“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指定的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虽然也就是技校,但就C反映的情况来看,竟是个骗人骗钱的黑店,连技术也学不到。不知道这个节目播出之后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这三个人的记录放在一起开,你会发现,所谓教育产业化,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多么可笑而可悲的链条,把贫穷的人牢牢锁在贫穷的柱子上。
认识一个师兄,近四十岁,如今做到美资大行的招牌人物。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他,到了高中才入得县城的中学学习,考了当时的省状元,然后进北大,去美帝读博士,直到今天,算是彻底打了翻身仗了。一次他很平静地说:“我庆幸我早生了二十年。若是现在上中学,再走我的轨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是的,那个时代,当阶级还没有世代相传、层层凝固,当贫富还没有那么不均,当寻租还没有那么普遍,一切通过努力向上流动都是有可能的,我们也曾经有我们的美国梦。
好了,说说另一个纪录片。
英国人Stephen Fry似乎是一个相反的例子,是一个“教育改变命运”的正面例子。他中学时代两次被开除,更因为伪造信用卡而入狱三个月。出狱后发奋学习,进了剑桥大学学英国文学,参加了学校的戏剧社Cambridge University Footlights Club,发现了他一生的职业和一生的搭档Hugh Laurie. 从此之后,他就踏上了喜剧演员的康庄大道,脱口秀、主持人、作家、记者、电影演员,各种角色他都游刃有余,他成了英国的intellectual and witty的标志,简直就是王尔德附身。
难道不是剑桥大学改变了他的命运么?
但这个大明星的问题是:他是一个manic depressive,一种所谓两极化的精神疾病,一会儿亢奋异常,一会儿抑郁异常。导致他有好几次自杀的冲动。海明威也患有这种疾病。在纪录片里他自己作为病人还走访了好几个事业成功的患者。
Seriously, why?
科学家到现在还没有研究出来。
这简直是一个惊天的玩笑,不是么?当你事业和智慧上同时辉煌至此的时候,你不想其他的,却只想杀了自己。而当你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时候——这时候你有足够的理由自杀——你却不想其他的,只想养活自己苟延残喘。去他妈的文学艺术机智幽默。不是么?
外在的压迫让一代代人失去希望。而内在的更加无法言表的压迫亦让一个个时代的精华(the cream of our era)陷入绝望。
啊哈,这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不是么?最幸福的就是那最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中产阶级,如你,如我。
09年硕士课程快毕业时,班上俩美国同学申请去美国联邦教育部工作(虽然美帝的教育部比天朝的管辖小多了),导师痛快地给熟人写了推荐信,爽爽当当俩人都成功了。我看了眼红,问导师:“要不您也给天朝教育部写封推荐信吧?我也老想去教育部的!”
导师为难了一阵说:“额,恐怕难。要不我也推荐你去美国教育部吧?”
我:“….”
我知道,这是一条没有捷径的独木桥,老老实实参加公务员考试,侥幸挤进体制内,安安分分排资历,也许有一天,忽然就做了一件好事。但也可能只是忽然。
于是我就be where I am now了。
美国第一夫人有个很有名的演讲,说“success is not abo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it's about the difference you make in people's lives.”
同事答曰:“don’t worry, we also make a difference in people’s lives. We screw them up.”
Well, it used to be so. Not now.
周末看了两条纪录片。
一、Why poverty? 一个关于内地教育、高考、底层年轻人出路的港产纪录片。
二、Stephen Fry-The Secret Life Of The Manic Depressive。一个天才的英国喜剧演员的精神疾病史。
第一条纪录片看得我有些唏嘘。三年未见,原来内地的教育进一步成为了凝固阶级的工具。这大概和“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产业化初衷背道而驰吧。
纪录片采访了三个人:
1、出身农村家庭的高中女生A,高考没有考上公立大学,但家里希望她能上大学,“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她自己也希望“通过念书让爸妈过上好日子”。于是全家举债,向亲戚们借了6万多元,去上所谓的民办大学。
2、毕业于湖北某大学民办学院的男生B,出去找工作屡屡碰壁,而工作起薪低至1000元,他无法糊口,无奈只好搬离武汉再作打算。
3、某民办大学的教师C,正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后招生的宣传征途上,他们有任务必须为学校找来多少学生。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做演讲, 用百度上找到的图片虚构他们的学校设施,为上不了公立大学的学生和家长们送去虚假的美梦。C面对着那些贫穷而热切的目光,最终无法忍受道德的煎熬,半年前已经离职。
NOTE:这个湖北的民办大学叫做“弘博软件教育”,我上网查了一下,竟然是“湖北省最具影响力的IT教育机构”和“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指定的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虽然也就是技校,但就C反映的情况来看,竟是个骗人骗钱的黑店,连技术也学不到。不知道这个节目播出之后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这三个人的记录放在一起开,你会发现,所谓教育产业化,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多么可笑而可悲的链条,把贫穷的人牢牢锁在贫穷的柱子上。
认识一个师兄,近四十岁,如今做到美资大行的招牌人物。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他,到了高中才入得县城的中学学习,考了当时的省状元,然后进北大,去美帝读博士,直到今天,算是彻底打了翻身仗了。一次他很平静地说:“我庆幸我早生了二十年。若是现在上中学,再走我的轨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是的,那个时代,当阶级还没有世代相传、层层凝固,当贫富还没有那么不均,当寻租还没有那么普遍,一切通过努力向上流动都是有可能的,我们也曾经有我们的美国梦。
好了,说说另一个纪录片。
英国人Stephen Fry似乎是一个相反的例子,是一个“教育改变命运”的正面例子。他中学时代两次被开除,更因为伪造信用卡而入狱三个月。出狱后发奋学习,进了剑桥大学学英国文学,参加了学校的戏剧社Cambridge University Footlights Club,发现了他一生的职业和一生的搭档Hugh Laurie. 从此之后,他就踏上了喜剧演员的康庄大道,脱口秀、主持人、作家、记者、电影演员,各种角色他都游刃有余,他成了英国的intellectual and witty的标志,简直就是王尔德附身。
难道不是剑桥大学改变了他的命运么?
但这个大明星的问题是:他是一个manic depressive,一种所谓两极化的精神疾病,一会儿亢奋异常,一会儿抑郁异常。导致他有好几次自杀的冲动。海明威也患有这种疾病。在纪录片里他自己作为病人还走访了好几个事业成功的患者。
Seriously, why?
科学家到现在还没有研究出来。
这简直是一个惊天的玩笑,不是么?当你事业和智慧上同时辉煌至此的时候,你不想其他的,却只想杀了自己。而当你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时候——这时候你有足够的理由自杀——你却不想其他的,只想养活自己苟延残喘。去他妈的文学艺术机智幽默。不是么?
外在的压迫让一代代人失去希望。而内在的更加无法言表的压迫亦让一个个时代的精华(the cream of our era)陷入绝望。
啊哈,这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不是么?最幸福的就是那最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中产阶级,如你,如我。
09年硕士课程快毕业时,班上俩美国同学申请去美国联邦教育部工作(虽然美帝的教育部比天朝的管辖小多了),导师痛快地给熟人写了推荐信,爽爽当当俩人都成功了。我看了眼红,问导师:“要不您也给天朝教育部写封推荐信吧?我也老想去教育部的!”
导师为难了一阵说:“额,恐怕难。要不我也推荐你去美国教育部吧?”
我:“….”
我知道,这是一条没有捷径的独木桥,老老实实参加公务员考试,侥幸挤进体制内,安安分分排资历,也许有一天,忽然就做了一件好事。但也可能只是忽然。
于是我就be where I am now了。
美国第一夫人有个很有名的演讲,说“success is not abo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it's about the difference you make in people's lives.”
同事答曰:“don’t worry, we also make a difference in people’s lives. We screw them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