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不安全感的劳什子长篇大论
我忘了一年还是两年前的冬天,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的几个死党在我家复习高数,而我在沙发上睡午觉。结果一睁眼摸到手机,意外收到一条来自一个早就删掉的号码发来的短信。内容是无比轻松随意的闲聊句末还理所当然地带着一串“哈哈哈哈哈”。
我可是一点点都哈哈哈不出。事实上,因为收到了这条短信,我郁郁寡欢了一整个下午和晚上。最后我看起来很没种地回复道:对不起,我还没准备好和你做朋友。
于是对方再无音讯。
好像每一次我都要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来结束一段什么。我没有太想明白是为什么,表层的原因是我想:会让我伤心的东西就不要再去看了。我现在仍不确定这是不是个好办法,但无疑要get over什么,这是个对我来说见效最快的办法。
这种心态在我身上多有体现。比如我状态一不好就会自己一个人躲起来搞自闭。不是鸵鸟政策,只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影响别人——呃,听起来好像很伟大的样子。
宝贝说过我好几次:你觉得你不需要任何人,其实你需要的。我也知道我需要的,可是我真的很难很难在别人面前暴露负面情绪。即使是最最亲密的人。
前两天回家的时候,我妈还在说,她最近两年反省了自己很多,脾气也改了很多,所以我现在和她乱发脾气她也能包容了。我很无奈地跟她说,可是我现在已经不需要“乱发脾气”了呀。她露出一种担心的表情,又说了一遍这段时间来她说过好几次的话:妈妈其实还挺担心你这点的,因为有时候你实在是太理性了,我觉得你太压抑自己了。
也许吧。我知道情绪化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我知道人的心情起起落落再正常不过了,我知道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愤怒、伤心、委屈等等的负面感情是第一时间会反应出的东西,我知道偶尔表现出这样的一面才是正常的——但问题是: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所以每一次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压抑”自己。我孜孜不倦地和自己对话,费尽全力开导自己——想起来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都说我有种“韧性”,恐怕都用在这了吧。
你都恐惧些什么?
不要说那些人人都可能恐惧的东西,比如死亡,比如亲人离散,比如痛失吾爱。对于我来说,到目前为止,我恐惧的东西有两样:我喜欢的人另觅所爱,以及别人真正的关心。
因为前一点,我在发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仁兄有了女朋友之后,彻底崩溃了。甚至比发现他那个伤人的拒绝理由的时候还要崩溃——我写博客的时候都忘了打当天的日期了。啊啊啊不要觉得这算什么,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几乎不会在routine work中犯错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件means something的事了。哦,对,写博客对我来说是这两年来每日必行的routine work。
至于后一点,是有点莫名其妙吧。我竟然恐惧别人的关心。这个“为什么”我也想了很久,大概是,觉得很不安全吧。
废话讲了一大屏,我终于点出重点了。这一定是篇不合格的中学生作文,我长到21了,还是不会写文章,what a shame,唉。
好吧,切入正题,“安全感”。
首先我觉得很可笑,因为我记得好清楚,一年多前在那辆狂奔在无垠荒漠中央的小破客车的前座,我特别认真地和身边还不是太熟的朋友说: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活过于幸福了。
卧槽,同志们,这种话不能乱说的啊,因为老天有眼,你说你幸福,你他妈还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啊,那就让你不幸福一下吧。相信我,他真的会这么干的。
呃又他妈扯远了。总而言之,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特别特别有安全感的人,因为——我特别幸福呀。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我发现“生活幸福”和“有安全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我恐惧我喜欢的人另觅所爱,但是如果我喜欢他的时候他已有所爱,那只会让我有点失落。我恐惧的是变化。是我无法不抱希望喜欢他的时候,他却喜欢上别人,让我的希望重重摔死——哦不这太可怕了。
这种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存在的不安全感,是我恐惧的来源。
同样,在被别人关心的时候,我恐惧的是暴露自己内心会带来的不安全感。我说过不止一次:能够说出来的问题,都不算是问题。因此在受到别人关心的时候,我同时恐惧那些我还不能说出口的问题,会被发现。
基于这两个恐惧的来源,我开始怀疑:难道我是个没有安全感或者缺乏安全感的人?
这两天我心情一直不太好,想了很久终于想出来原因:因为还不能回家住。装修这三个月基本上耗尽了我本来就不那么多的精力和脑细胞,个中事由无法一一赘述,总而言之——在“无家可归”的这段日子里,我也想了很多关于“家”的问题。
其实从七岁起举家迁居上海之后,我的生活就没有一刻不在变动。走的时候我以为我还会回来,还和一个院儿里长大的小朋友说:我2001年就回来了!
为什么当时会那么天真又那么理所当然地认为:就去两年,两年我就会回来了,然后什么都不会改变,都会像我走之前一样,按下开始键,一切继续。
但事实是,我再也没有回去,那个小朋友的名字,我都忘了。
我并不是这么健忘的人,相反对于细节的记忆力好得要命。比如我五岁时候胳膊上那个疤是怎么摔出来的,幼儿园里那个老咬我胳膊的小男孩儿叫什么名字,小学一年级因为多错了几道数学题第一次被老师骂的感觉。
可是记忆就停留在这里了。虽然我每年都会回家过年,虽然我深深感到我出生的这座城市给我的一些东西已经融进血液里永远不会改变——但我无法阻止这座城市对我来说一年又一年,越来越陌生——在我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意识到之前。
其实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会让人烦恼的问题了。在上海生活了这么多年之后,这座城市毫无疑问已经是我的“家”了。我知道现在这么宽敞漂亮的常德路以前是什么样子,我知道五原路乌鲁木齐中路路口每天下午都会有露天小菜场出现,我知道93路从我家开始的线路几乎通过了上海最漂亮的小马路——我对这座城市始终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并且每多了解一点她,就会多爱上她一点。
但极限也在这里了。因为她和我的童年无关,所以她能留下的印记永远不会有那么深了。
我并非为此感到惆怅,相反觉得拥有这种旁人少有的成长经历对我来说是极端宝贵的经验。每一年从中国的最西端到最东边——我跨越的可不仅仅是四千多公里的距离啊。
只是在之前几个辗转难眠的夜里,我忽然第一次觉得自己,怎么有那么一点,Homeless呢。
这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一家三口都分隔三地。爸妈第一次扔下我远赴边疆的时候,我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仿佛这偌大的上海,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但后来也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夜里回家拿钥匙开门,习惯了下课以后先思考晚上吃什么,习惯了选着阳光明媚的日子打扫卫生洗衣服,习惯了操心每张账单的最后缴款日期。
现在我想想,那时候的心情并非“回家”那么简单,更多的倾向于:回去和这城市里唯一能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待在一起。
孤独感就是在这样的时日里无声剧增的吧。
所以在前段装修看起来遥遥无期的时间里,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想要“回家”,也第一次发现,我真正想回的那个“家”,其实并不存在了。
属于我的乌鲁木齐停留在七岁之前,我再也找不回来。属于我的上海——其实我从来不敢说她属于我。
我真正想要回去的地方,是一个无论我在外漂泊多久,我都知道会有人等着我的地方,是我根本不用怀疑敲开门桌上一定有热的饭菜的地方,是我的小床无论多久没睡,熟悉的味道都不会变的地方。
但这样的地方对我来说不存在。我的成长在七岁那年被一切两断,一段永远停留在回不去的地方,一段无论如何努力也生不出原始的根来。
所以我猜,这是我缺乏安全感的来源。
因为缺乏的安全感,反而使我自己成为了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安全感的人——已经不止一个人这么说过了。
小时候为数不多和我爸单独出门的时候,他每次都会跟我说:我没带钱。他从来不是宠女儿的老爸,他对我的了解可能还没有身边朋友对我的了解多。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凡事都要靠自己。
凡事靠自己并不代表不信任别人,而是不到逼不得已,就不要依赖别人。
现在想想,这恐怕是我童年教育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课啊。对,“我没带钱。”
缺乏安全感并非坏事,少年派说,老虎的存在让他警醒,他因此活了下来。而我缺乏的安全感,让我明白时刻都要脚踏实地,要凭自己的力量牢牢站住。
最后说,缺乏安全感绝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大概现代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问题,只不过程度深浅而已。
而我是这里面最爱钻牛角尖的一个——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探出个根源来。这是个性所致,没有办法啦。
我可是一点点都哈哈哈不出。事实上,因为收到了这条短信,我郁郁寡欢了一整个下午和晚上。最后我看起来很没种地回复道:对不起,我还没准备好和你做朋友。
于是对方再无音讯。
好像每一次我都要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来结束一段什么。我没有太想明白是为什么,表层的原因是我想:会让我伤心的东西就不要再去看了。我现在仍不确定这是不是个好办法,但无疑要get over什么,这是个对我来说见效最快的办法。
这种心态在我身上多有体现。比如我状态一不好就会自己一个人躲起来搞自闭。不是鸵鸟政策,只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影响别人——呃,听起来好像很伟大的样子。
宝贝说过我好几次:你觉得你不需要任何人,其实你需要的。我也知道我需要的,可是我真的很难很难在别人面前暴露负面情绪。即使是最最亲密的人。
前两天回家的时候,我妈还在说,她最近两年反省了自己很多,脾气也改了很多,所以我现在和她乱发脾气她也能包容了。我很无奈地跟她说,可是我现在已经不需要“乱发脾气”了呀。她露出一种担心的表情,又说了一遍这段时间来她说过好几次的话:妈妈其实还挺担心你这点的,因为有时候你实在是太理性了,我觉得你太压抑自己了。
也许吧。我知道情绪化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我知道人的心情起起落落再正常不过了,我知道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愤怒、伤心、委屈等等的负面感情是第一时间会反应出的东西,我知道偶尔表现出这样的一面才是正常的——但问题是: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所以每一次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压抑”自己。我孜孜不倦地和自己对话,费尽全力开导自己——想起来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都说我有种“韧性”,恐怕都用在这了吧。
你都恐惧些什么?
不要说那些人人都可能恐惧的东西,比如死亡,比如亲人离散,比如痛失吾爱。对于我来说,到目前为止,我恐惧的东西有两样:我喜欢的人另觅所爱,以及别人真正的关心。
因为前一点,我在发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仁兄有了女朋友之后,彻底崩溃了。甚至比发现他那个伤人的拒绝理由的时候还要崩溃——我写博客的时候都忘了打当天的日期了。啊啊啊不要觉得这算什么,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几乎不会在routine work中犯错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件means something的事了。哦,对,写博客对我来说是这两年来每日必行的routine work。
至于后一点,是有点莫名其妙吧。我竟然恐惧别人的关心。这个“为什么”我也想了很久,大概是,觉得很不安全吧。
废话讲了一大屏,我终于点出重点了。这一定是篇不合格的中学生作文,我长到21了,还是不会写文章,what a shame,唉。
好吧,切入正题,“安全感”。
首先我觉得很可笑,因为我记得好清楚,一年多前在那辆狂奔在无垠荒漠中央的小破客车的前座,我特别认真地和身边还不是太熟的朋友说: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活过于幸福了。
卧槽,同志们,这种话不能乱说的啊,因为老天有眼,你说你幸福,你他妈还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啊,那就让你不幸福一下吧。相信我,他真的会这么干的。
呃又他妈扯远了。总而言之,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特别特别有安全感的人,因为——我特别幸福呀。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我发现“生活幸福”和“有安全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我恐惧我喜欢的人另觅所爱,但是如果我喜欢他的时候他已有所爱,那只会让我有点失落。我恐惧的是变化。是我无法不抱希望喜欢他的时候,他却喜欢上别人,让我的希望重重摔死——哦不这太可怕了。
这种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存在的不安全感,是我恐惧的来源。
同样,在被别人关心的时候,我恐惧的是暴露自己内心会带来的不安全感。我说过不止一次:能够说出来的问题,都不算是问题。因此在受到别人关心的时候,我同时恐惧那些我还不能说出口的问题,会被发现。
基于这两个恐惧的来源,我开始怀疑:难道我是个没有安全感或者缺乏安全感的人?
这两天我心情一直不太好,想了很久终于想出来原因:因为还不能回家住。装修这三个月基本上耗尽了我本来就不那么多的精力和脑细胞,个中事由无法一一赘述,总而言之——在“无家可归”的这段日子里,我也想了很多关于“家”的问题。
其实从七岁起举家迁居上海之后,我的生活就没有一刻不在变动。走的时候我以为我还会回来,还和一个院儿里长大的小朋友说:我2001年就回来了!
为什么当时会那么天真又那么理所当然地认为:就去两年,两年我就会回来了,然后什么都不会改变,都会像我走之前一样,按下开始键,一切继续。
但事实是,我再也没有回去,那个小朋友的名字,我都忘了。
我并不是这么健忘的人,相反对于细节的记忆力好得要命。比如我五岁时候胳膊上那个疤是怎么摔出来的,幼儿园里那个老咬我胳膊的小男孩儿叫什么名字,小学一年级因为多错了几道数学题第一次被老师骂的感觉。
可是记忆就停留在这里了。虽然我每年都会回家过年,虽然我深深感到我出生的这座城市给我的一些东西已经融进血液里永远不会改变——但我无法阻止这座城市对我来说一年又一年,越来越陌生——在我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意识到之前。
其实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会让人烦恼的问题了。在上海生活了这么多年之后,这座城市毫无疑问已经是我的“家”了。我知道现在这么宽敞漂亮的常德路以前是什么样子,我知道五原路乌鲁木齐中路路口每天下午都会有露天小菜场出现,我知道93路从我家开始的线路几乎通过了上海最漂亮的小马路——我对这座城市始终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并且每多了解一点她,就会多爱上她一点。
但极限也在这里了。因为她和我的童年无关,所以她能留下的印记永远不会有那么深了。
我并非为此感到惆怅,相反觉得拥有这种旁人少有的成长经历对我来说是极端宝贵的经验。每一年从中国的最西端到最东边——我跨越的可不仅仅是四千多公里的距离啊。
只是在之前几个辗转难眠的夜里,我忽然第一次觉得自己,怎么有那么一点,Homeless呢。
这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一家三口都分隔三地。爸妈第一次扔下我远赴边疆的时候,我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仿佛这偌大的上海,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但后来也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夜里回家拿钥匙开门,习惯了下课以后先思考晚上吃什么,习惯了选着阳光明媚的日子打扫卫生洗衣服,习惯了操心每张账单的最后缴款日期。
现在我想想,那时候的心情并非“回家”那么简单,更多的倾向于:回去和这城市里唯一能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待在一起。
孤独感就是在这样的时日里无声剧增的吧。
所以在前段装修看起来遥遥无期的时间里,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想要“回家”,也第一次发现,我真正想回的那个“家”,其实并不存在了。
属于我的乌鲁木齐停留在七岁之前,我再也找不回来。属于我的上海——其实我从来不敢说她属于我。
我真正想要回去的地方,是一个无论我在外漂泊多久,我都知道会有人等着我的地方,是我根本不用怀疑敲开门桌上一定有热的饭菜的地方,是我的小床无论多久没睡,熟悉的味道都不会变的地方。
但这样的地方对我来说不存在。我的成长在七岁那年被一切两断,一段永远停留在回不去的地方,一段无论如何努力也生不出原始的根来。
所以我猜,这是我缺乏安全感的来源。
因为缺乏的安全感,反而使我自己成为了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安全感的人——已经不止一个人这么说过了。
小时候为数不多和我爸单独出门的时候,他每次都会跟我说:我没带钱。他从来不是宠女儿的老爸,他对我的了解可能还没有身边朋友对我的了解多。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凡事都要靠自己。
凡事靠自己并不代表不信任别人,而是不到逼不得已,就不要依赖别人。
现在想想,这恐怕是我童年教育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课啊。对,“我没带钱。”
缺乏安全感并非坏事,少年派说,老虎的存在让他警醒,他因此活了下来。而我缺乏的安全感,让我明白时刻都要脚踏实地,要凭自己的力量牢牢站住。
最后说,缺乏安全感绝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大概现代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问题,只不过程度深浅而已。
而我是这里面最爱钻牛角尖的一个——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探出个根源来。这是个性所致,没有办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