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一点感想
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是贯穿中文教育始终 争议最大 非议最多的部分 小时候我也极其讨厌这个考试形式 尽管我初中这部分永远得不到一半分 高中永远扣不过两分 经历了从差到好的大起大落 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应该迅速被删掉的 但是我的看法在后来终于发生了改变 我甚至认为这是除了古文断句以外出的最好的题型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我发现在我认识的人里只要是读过大量书籍阅读能力出众 并且懂得考试的答题原理的人 全都没有在这个部分得低分的 所以我稍加讨论希望对还在中学的同学答题有些帮助 也让自己阅读水平真的有欠缺的人发现问题而不是盲目的责备体制
我们说一个考试形式好 无外乎就是能让水平真的高的学生得高分 水平低的学生得低分 水平不高但拼命准备考试花了心思的学生得介于水平高和水平低之间 这样一个考试形式就算比较好了 我知道比如韩寒这样的人从小就批评中国的这种语文考试 尤其是现代文考试 他会说 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和你考官不一样 凭什么我就要按你的来 这种理由的追加论据还有比如某某人自己的文章被当成了现代文考题 然后自己按照自己的写作意图答 结果得了很低的分数 首先我要声明 我认为韩寒对所谓教育制度和考试方法的议论大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我这里只是借他的意见提出一个很多人都有的观点 而不是要反驳他的意见 我觉得他反对教育制度的最失败之处就在于他在受正统教育之后的几年内 尚且写出了三重门来 没想到自己脱离这个制度坚持自己的理念很多年后 居然只能写写太平洋的风了 所以虽然正统教育很不咋地 但韩寒的理解往往更不咋地 所以我们只回到他代替很多学生说出心声的那个原始问题
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和你考官不一样 凭什么我就要按你的来
这就是我说的没有理解考试的原理的典型情况 我知道有很多资深的语文老师喜欢通过训练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能沿着高考答案的普遍思路打出对应的点来以此得分 但遗憾的是 由于我也不愿意让我服从考官的脑子 所以我从不去学习这种所谓思路 实际上如果大家发现一个事实就会明白为什么没有必要一定遵守考官的思路 因为答题答多了不扣分 比如一个题有3个给分点 你答了4个 考了多年现代文阅读的人都应该知道 这样你还是满分 也就是你只要答出所有你从一段文字里看出来的点 并且这些点足够深入 那么他势必能包括你认为对的点 考官认为对的点 和作者认为对的点
为什么我要在之前提韩寒的例子 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总是基于自身利益片面的考察一个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考察一个中国学生对一段汉语的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汉语你可能能对一个词语或者一个表达理解到他更丰富的表现能力 而其他人或许不行 那么你的汉语阅读能力就是比他强 如果仅仅是停留在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理解 那么汉语水平难道大家就真的没有差异吗 我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如果我们能从一段汉语里读出5个意思 那么我设置其中两个作为给分点 这两个一个意思比较表面 一个比较深入 如果你5个都写在了考卷上 势必是满分 或者去掉过于个人的感觉 然后你写上三到四个 那么基本也是满分 因为除了质量很差的考试题 一般不会考察特别奇怪的理解 也就是标准答案的理解可能和我们不同 但是我们很少觉得标准答案给出的理解非常牵强 非常奇怪 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读出来 如果一个人读出了5个点的2个点答了上去 其中一个点和答案吻合 另一个不吻合 那么他一定会抱怨凭什么我和考官思路不一样我就没分 甚至作者可能确实只想表达这两个点的意思 根本没想表达另外三个点的意思 但不得不说 这个题目叫现代文阅读 而不是叫揣测作者意图 我们要做的是对一段给定汉语的深入理解 如果我说给定一段汉语有人能读出五点大家都会承认的理解 而其他人只能读出两点 那么那个五点的人比那个两点的人阅读能力更强 会有很多人反对吗 如果你能读出五点 而你非得只写你认为对的两点 那么这就叫不懂答题原理 如果你只能读出两点 这就叫你阅读水平不够 所以阅读水平够并且懂得答题原理的人 基本都能得高分 当然这个体制看似还有问题就是万一一个人只读出了两点碰巧和考官一样怎么办 所以阅读理解有很多道题 如果你每到题都读的不明不白还碰巧和考官一样 大家也不要羡慕他了 还是羡慕一下直接买彩票中几千万的吧 反正都是碰运气那个更直接有效一点
举一个经典例子 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鲁迅先生写大约的确为什么好 我敢肯定鲁迅先生自己的意思谁也不敢打着包票说出来 也不敢说一定就如经典的考法那样能联系到封建社会阴暗的现实一定不会给孔乙己生的机会 如我所说 我们不是揣测考官意图 也不是揣测作者意图 我们是面对一段汉语 大约的确 如果你只读出来没有亲见孔乙己死但是又觉得他应该是死了这个字面意思 就能说明我们的汉语没有问题了吗 联系全文 孔乙己处处受制 步步挫折 没有生机 每况愈下 行将就木 难道是我个人的理解或者考官或者作者的个人理解吗 我想大凡读了这个文章的人都会有这一感受 就如我们看电影一个艰难的任务 一个勇士说 我来 最后没有交代他死了 我们不就是也有大约的确的情感吗 但是我们看过很多类似的电影 如果让我们动笔写感受的时候 我们大多数未必想得出大约的确这个表达 我认为这个写不出来读不出来就是汉语还没到家 和任何考试形式都没有关系
另一个例子 比如说 盗跖其人 心如泳泉 意如飘风 强足以距敌 辩足以饰非 顺其心则喜 逆其心则怒 易辱人以言 虽然不是现代汉语 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下子 比如说 泳泉 飘风这两个词语用的好 为什么 如果我们只说生动形象的表达盗跖心意飘忽急躁的特点 我觉得肯定就是不全面 至少其人凶悍而有力量 心意难以琢磨 难以违背等等多层意思都有 当然 这是大才子笔法 简单的词语表达的含义太深 考试根本不可能考察到这么难的情况 但这还是和揣测别人的意思无关
如果说 我们不了解这个考试的形式 以及原理 比如现在让我去考现代文阅读 那肯定分数不会和我高中时一样高 很显然因为我不再熟悉这个考试的模式和答题的方式 这个我认为并不能怪考试 我们就算裸考托福 雅思 gre这些美国考试也一定没有好结果 考试都需要针对考试形式进行一些准备 如果这个准备时间被放大到几年 那么考试制度肯定是失败的 但现代文阅读肯定不需要准备几年 一个月足够了 阅读水平不行读一辈子也没戏 阅读水平够了研究一个月考试形式就会有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分数 如果明明是自己没怎么读过书 或者偏偏不按考试形式进行答题 那么就没必要怪考试 如果你考toefl 口语两道题自己想到点什么就随便扯几句 人家问你agree or disagree 你就随便说个自己的小故事然后就agree 还不是一样没分 考试只是一个game game就是在一定规则内发挥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比其他人强 现实生活中当然不是game 也没什么固定的规则 但你不能打星际打不过人家就赖tank开攻城模式不能移动不符合现实生活吧 好的game规则如我所说 让强的人胜利 弱的人失败 开始弱而通过努力的人变得更强 我认为在这种意义下现代文阅读还不错
我们说一个考试形式好 无外乎就是能让水平真的高的学生得高分 水平低的学生得低分 水平不高但拼命准备考试花了心思的学生得介于水平高和水平低之间 这样一个考试形式就算比较好了 我知道比如韩寒这样的人从小就批评中国的这种语文考试 尤其是现代文考试 他会说 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和你考官不一样 凭什么我就要按你的来 这种理由的追加论据还有比如某某人自己的文章被当成了现代文考题 然后自己按照自己的写作意图答 结果得了很低的分数 首先我要声明 我认为韩寒对所谓教育制度和考试方法的议论大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我这里只是借他的意见提出一个很多人都有的观点 而不是要反驳他的意见 我觉得他反对教育制度的最失败之处就在于他在受正统教育之后的几年内 尚且写出了三重门来 没想到自己脱离这个制度坚持自己的理念很多年后 居然只能写写太平洋的风了 所以虽然正统教育很不咋地 但韩寒的理解往往更不咋地 所以我们只回到他代替很多学生说出心声的那个原始问题
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和你考官不一样 凭什么我就要按你的来
这就是我说的没有理解考试的原理的典型情况 我知道有很多资深的语文老师喜欢通过训练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能沿着高考答案的普遍思路打出对应的点来以此得分 但遗憾的是 由于我也不愿意让我服从考官的脑子 所以我从不去学习这种所谓思路 实际上如果大家发现一个事实就会明白为什么没有必要一定遵守考官的思路 因为答题答多了不扣分 比如一个题有3个给分点 你答了4个 考了多年现代文阅读的人都应该知道 这样你还是满分 也就是你只要答出所有你从一段文字里看出来的点 并且这些点足够深入 那么他势必能包括你认为对的点 考官认为对的点 和作者认为对的点
为什么我要在之前提韩寒的例子 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总是基于自身利益片面的考察一个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考察一个中国学生对一段汉语的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汉语你可能能对一个词语或者一个表达理解到他更丰富的表现能力 而其他人或许不行 那么你的汉语阅读能力就是比他强 如果仅仅是停留在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理解 那么汉语水平难道大家就真的没有差异吗 我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如果我们能从一段汉语里读出5个意思 那么我设置其中两个作为给分点 这两个一个意思比较表面 一个比较深入 如果你5个都写在了考卷上 势必是满分 或者去掉过于个人的感觉 然后你写上三到四个 那么基本也是满分 因为除了质量很差的考试题 一般不会考察特别奇怪的理解 也就是标准答案的理解可能和我们不同 但是我们很少觉得标准答案给出的理解非常牵强 非常奇怪 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读出来 如果一个人读出了5个点的2个点答了上去 其中一个点和答案吻合 另一个不吻合 那么他一定会抱怨凭什么我和考官思路不一样我就没分 甚至作者可能确实只想表达这两个点的意思 根本没想表达另外三个点的意思 但不得不说 这个题目叫现代文阅读 而不是叫揣测作者意图 我们要做的是对一段给定汉语的深入理解 如果我说给定一段汉语有人能读出五点大家都会承认的理解 而其他人只能读出两点 那么那个五点的人比那个两点的人阅读能力更强 会有很多人反对吗 如果你能读出五点 而你非得只写你认为对的两点 那么这就叫不懂答题原理 如果你只能读出两点 这就叫你阅读水平不够 所以阅读水平够并且懂得答题原理的人 基本都能得高分 当然这个体制看似还有问题就是万一一个人只读出了两点碰巧和考官一样怎么办 所以阅读理解有很多道题 如果你每到题都读的不明不白还碰巧和考官一样 大家也不要羡慕他了 还是羡慕一下直接买彩票中几千万的吧 反正都是碰运气那个更直接有效一点
举一个经典例子 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鲁迅先生写大约的确为什么好 我敢肯定鲁迅先生自己的意思谁也不敢打着包票说出来 也不敢说一定就如经典的考法那样能联系到封建社会阴暗的现实一定不会给孔乙己生的机会 如我所说 我们不是揣测考官意图 也不是揣测作者意图 我们是面对一段汉语 大约的确 如果你只读出来没有亲见孔乙己死但是又觉得他应该是死了这个字面意思 就能说明我们的汉语没有问题了吗 联系全文 孔乙己处处受制 步步挫折 没有生机 每况愈下 行将就木 难道是我个人的理解或者考官或者作者的个人理解吗 我想大凡读了这个文章的人都会有这一感受 就如我们看电影一个艰难的任务 一个勇士说 我来 最后没有交代他死了 我们不就是也有大约的确的情感吗 但是我们看过很多类似的电影 如果让我们动笔写感受的时候 我们大多数未必想得出大约的确这个表达 我认为这个写不出来读不出来就是汉语还没到家 和任何考试形式都没有关系
另一个例子 比如说 盗跖其人 心如泳泉 意如飘风 强足以距敌 辩足以饰非 顺其心则喜 逆其心则怒 易辱人以言 虽然不是现代汉语 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下子 比如说 泳泉 飘风这两个词语用的好 为什么 如果我们只说生动形象的表达盗跖心意飘忽急躁的特点 我觉得肯定就是不全面 至少其人凶悍而有力量 心意难以琢磨 难以违背等等多层意思都有 当然 这是大才子笔法 简单的词语表达的含义太深 考试根本不可能考察到这么难的情况 但这还是和揣测别人的意思无关
如果说 我们不了解这个考试的形式 以及原理 比如现在让我去考现代文阅读 那肯定分数不会和我高中时一样高 很显然因为我不再熟悉这个考试的模式和答题的方式 这个我认为并不能怪考试 我们就算裸考托福 雅思 gre这些美国考试也一定没有好结果 考试都需要针对考试形式进行一些准备 如果这个准备时间被放大到几年 那么考试制度肯定是失败的 但现代文阅读肯定不需要准备几年 一个月足够了 阅读水平不行读一辈子也没戏 阅读水平够了研究一个月考试形式就会有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分数 如果明明是自己没怎么读过书 或者偏偏不按考试形式进行答题 那么就没必要怪考试 如果你考toefl 口语两道题自己想到点什么就随便扯几句 人家问你agree or disagree 你就随便说个自己的小故事然后就agree 还不是一样没分 考试只是一个game game就是在一定规则内发挥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比其他人强 现实生活中当然不是game 也没什么固定的规则 但你不能打星际打不过人家就赖tank开攻城模式不能移动不符合现实生活吧 好的game规则如我所说 让强的人胜利 弱的人失败 开始弱而通过努力的人变得更强 我认为在这种意义下现代文阅读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