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红楼梦》中“两个世界”的理解(替基友捉刀代笔的一篇碎文)
红楼梦中有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虚幻的即是太虚幻境,现实的便是主人公们所处的这个人间,而在这个人间,也有现实与虚幻之分,比如大观园和外边的荣宁两府,当然,大观园并不是虚幻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美好,纯粹,像是一个遮蔽风雨的伊甸园,而大观园中也有两种人,以宝黛为代表的是一种,是纯粹的园中人,不求名利,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而宝钗是另外一种,她是出入在园内外之间的,她对精神物质都有需求,权衡利益下,她选择还是外边那个现实接地气的世界。
下面就来说说大观园和园中人,曹雪芹写这么一个亭台楼阁俱全的园林,其实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从物质上看,他小时候随祖父曹寅居住在南京这样一个金陵繁华地,曹寅作为织造官员,位高权重,且他又是个文人,对精神享受比较重视,曹寅喜欢戏曲,家中养了班社,有兴致的时候就会让家班在自家的园子里表演。曹雪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耳濡目染,对南方的风土人情有了记忆,所以在红楼梦里他也写了园林,家班,昆曲方面的内容。从精神上看,明清的士大夫在官场不如意时,大多选择了退隐,回到南方的家乡,营造园林。为什么要选择园林,因为中国的士大夫自古就有一种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比如东晋的陶渊明,他就写过一篇归田园赋,园林外有高墙隔绝了外边的纷扰喧嚣,给人安全和宁静,园林内有小桥流水,花木扶疏,还有家班檀板清歌,对于士大夫们来说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向往了。曹雪芹写了这样一个大观园,这样一群少年人,我认为,他是把自己的兴趣和向往融入在里面了,他希望这群少年在园中安度自己的青春,赏花,饮酒,作诗,不要被外边的世界所同化影响。所以,大观园代表了作者心目中一个世界,青春,纯净,美好,自由。
而大观园中的人,比如黛玉,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出世形象,她又住的是潇湘馆,有翠竹掩映,竹也是历来为文人歌咏的对象,比如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样的诗句,追求的就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
而大观园外呢,就是以荣宁两府的家长为代表的,捍卫封建传统的那群人,他们就是活在俗世里的人,比如王夫人,她对宝玉这样的个性十分不满,也对大观园中这些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表示担忧,她觉得这是一种玩物丧志。于是在查抄大观园中,她命王熙凤破坏了园中的和谐平静,并赶走了她认为不可靠的人。
园内园外就是一种对立,现实与理想的对立。有人想从园中出去,比如宝钗,有人想从园外进来,比如香菱,也有人一生都活在园林世界,精神世界,比如黛玉。
所以,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也是我们现在人们所矛盾其中的两个世界,是追逐理想,还是妥协现世?我想,这个话题值得一再讨论。
下面就来说说大观园和园中人,曹雪芹写这么一个亭台楼阁俱全的园林,其实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从物质上看,他小时候随祖父曹寅居住在南京这样一个金陵繁华地,曹寅作为织造官员,位高权重,且他又是个文人,对精神享受比较重视,曹寅喜欢戏曲,家中养了班社,有兴致的时候就会让家班在自家的园子里表演。曹雪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耳濡目染,对南方的风土人情有了记忆,所以在红楼梦里他也写了园林,家班,昆曲方面的内容。从精神上看,明清的士大夫在官场不如意时,大多选择了退隐,回到南方的家乡,营造园林。为什么要选择园林,因为中国的士大夫自古就有一种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比如东晋的陶渊明,他就写过一篇归田园赋,园林外有高墙隔绝了外边的纷扰喧嚣,给人安全和宁静,园林内有小桥流水,花木扶疏,还有家班檀板清歌,对于士大夫们来说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向往了。曹雪芹写了这样一个大观园,这样一群少年人,我认为,他是把自己的兴趣和向往融入在里面了,他希望这群少年在园中安度自己的青春,赏花,饮酒,作诗,不要被外边的世界所同化影响。所以,大观园代表了作者心目中一个世界,青春,纯净,美好,自由。
而大观园中的人,比如黛玉,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出世形象,她又住的是潇湘馆,有翠竹掩映,竹也是历来为文人歌咏的对象,比如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样的诗句,追求的就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
而大观园外呢,就是以荣宁两府的家长为代表的,捍卫封建传统的那群人,他们就是活在俗世里的人,比如王夫人,她对宝玉这样的个性十分不满,也对大观园中这些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表示担忧,她觉得这是一种玩物丧志。于是在查抄大观园中,她命王熙凤破坏了园中的和谐平静,并赶走了她认为不可靠的人。
园内园外就是一种对立,现实与理想的对立。有人想从园中出去,比如宝钗,有人想从园外进来,比如香菱,也有人一生都活在园林世界,精神世界,比如黛玉。
所以,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也是我们现在人们所矛盾其中的两个世界,是追逐理想,还是妥协现世?我想,这个话题值得一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