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梦想的方向站立--[我理想中的儿童教育]
[前言-不搭后语]
一直有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其实并不大,但在这样一个被物质充斥着的时代,这样一个简单有爱的理想却离得我们越来越远。
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但是当“品质”与名牌、豪宅豪车、功成名就等画上等号时,其实我们已经在距离“品质”越来越远了;当理想的双翼被物质的铡刀拦腰斩断,当梦想因为现实的束缚而陷入泥泞而步履蹒跚时,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论“生活品质”呢?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作为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高级物种,变得尚且不如动物那样更加追求生活的本真时,我们其实不是在前进,而是倒推。至少人类文明是在进行着畸形的延续。
纵观如今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良知者越来越少,悲凉的事实和事实背后的当事人却无数。
我在看了一个合作伙伴即将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满口的利润而产品本身却粗制滥造时,我的心冰冷到了极点,也愤怒到了极点。说实话,那一刻有想翻脸吵翻天的冲动。我当然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策划者和产品炒作者,尤其在让我面对一个粗制滥造的产品时;在面对这些时,我更愿意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孩子的妈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审视。我知道对于我自己来说,不在于专业,而在于内心萌动的那种情结。我了解我自己,我自己这一道关通不过,便再无心无力进行产品包装和推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尽管我也做出过一点成绩,但我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策划者。
记得08~09年时与一个合作伙伴一起把一个德国引进的出版品牌推向市场,并且获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我在公司资源允许和我能力上限的范围内,使出浑身解数,用心而不只是用力推广产品、运作市场。那首先不是因为我与合作伙伴关系好(事实上尽管我们的确很投缘),也并非因为那个产品利润高(事实上那个产品利润非常之薄,而却因产品形态的特殊性要花费比常规出版物几倍的心力去付出),更多是因为我从心里认可它。一种情结可以激发出并支撑运作一个产品的动力,这事在我身上很凑效。
做与心相悖、内心并不认可的东西追究是无法将能力发挥和演绎到极致的。而处女座的我无法容忍自己“未到极致”的结果。
今天,我想说的是儿童教育。其实,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我想拥有一家“超级棒”的儿童教育机构。它,关乎于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关乎于爱,关乎于责任;而不是其它。
它会到底会“超级棒”到什么程度?
一、[关于地理位置和所谓的“建筑风格”]
它应该在远离了城市喧哗和浮躁的郊区或者背后一隅,与任何地王楼盘和知名写字楼无关。最好是一个独立的建筑:或简单朴素,或乡土别致。总之,从外观上一看,它便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像是一座充满魔幻的儿童城堡。而永远让外人好奇,里面充满着什么故事。
二、[关于教育和实施的理念]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不盲目吹捧或追随任何机构或个人、大打某一知名理念或者人物的招牌偏重于务虚少于务实;但我们认同并尊重一切有利于孩子身心灵积极、健康发展的个人和做法。同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一样,认为我们该与孩子一样,做我们做好的自己。我们会兼容各家之所长,会重视理论体系的架构和实践总结,坚持在动态和实践中找寻教育真谛。
我们只是想尽力做到:不让孩子如成人所想,而该如他们所是。--尽管做到这已经很难,但愿意为此而不懈去追求和努力。教育不仅仅是用力,更需要用心去做。
三、[关于内部环境的创设]
再强调一下内部环境的创设:
理想中那里的样子,应该必须有一个专业阅览室,里面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丰富藏书。涉及到自然、科普、图画、语言、文化……一切与孩子de 兴趣有关。
各个房间之间会有一道曲径幽深的长廊,长廊两侧全都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各种手工、绘画、艺术、游戏的作品,很“庄重”地用相框或者其它别的装裱而成,总之,一看上去就知道是很了不起的作品。而作品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童趣无限;当然,也可以有成人们的作品或者是儿童与成人的共同杰作。
多数的房间之间都是半开放的,可以在一种相互影响而又互不打扰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因为我们充分相信成人可以给孩子们充分的示范和积极引导,让每个人都养成一种自觉性。而作为成人的所谓的“办公环境”呢,更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让任何一个孩子随时走进那里,与成人开始“心与心的对话”。
内部环境随处可见到孩子们的童趣与生活中随时捕捉到的创作灵感。每一个小的细节、每一处哪怕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角落,都充满着生机与童趣。
房间内整洁有序、温馨生动。我们相信生动与整洁不是相互矛盾的说辞,而同样会是每个人用心创设的作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才能释放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灵感,生命才可以大放异彩。
房间里可以没有奖励墙,但是一定要有可以展示孩子日常生活习得和进步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我们将会摒弃掉排名和优劣之分。我们会给予每个表现各异的孩子们平等展示的机会和积极的信念和信心的引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做做好的自己。
比起桌椅板凳,我们更加看重诸如地垫、游戏垫、娃娃家、多元智能开发空间这样活生生、充满着灵动的设施。房间内是否有多媒体或电脑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不一定是必须的,但是每一位走入的人进去后会忘记时间,愿意在里面停留而出来后又有留恋和不舍将会是空间更加追求的目标。
四、[关于硬件和软件]
提倡轻硬件重软件的设施投入。硬件简单、朴实但是契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不需要有多豪华,但诸如“没找到合适的蒙氏老师却要上蒙氏教具作为装点门店的摆设”这样的事是一定不会发生的。室内外空间的所有设备设施,都尊重儿童身心灵感知和发展,可以与儿童的灵魂发生触碰和交流。让孩子置身于其中,被认为那些本该就是他们需要而非成人强加的。
而软件呢?是被更加看重的学习素材。那里的老师更像是朋友、合作伙伴和儿童工作和学习的协助者,而不再是趾高气昂的“权威”。那里没有固定的谁对和谁错,只有针对不同问题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除了科学和真理,可以不必完全服从于谁。
每一个孩子,如果寄宿,则必定是在一个充满了鸟语花香和太阳光线的照耀中的房间,在每天或是鸟儿叫或是任何其它孩子们感兴趣的声音中从美梦中被唤醒。然后自觉地完成个人清洁和卫生工作;如果是全日班,则在太阳当空和鸟语花香中迎接新一天的到来。那个地方不是孩子们的梦魇或排斥的地方,而是每天晚上最留恋、早上最想去的天堂。是一个充满魔幻的地方。那里的老师面带笑意地迎接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与他们相互道着“早上好!或您好!”然后踏着欢乐的节奏步入各自的教室。
五、[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教法]
那里可以借鉴和采纳目前教育环境中比较成熟了的教材,但对于教材的依赖程度没有常规体制学校那么高。成人的教育实施的实践中将更注重孩子所需和教法的灵活性。我们的课程体系不一定按照传统的技能维度来,又或者盲目去追捧有个教育专家的理论却“画虎不成反类犬”。当然,并非说完全教无章法。因为身、心、灵的积极健康成长是最终的教育目标和方向。而关于自然、人文、语言、智能、社会性发展等完整人的塑造会是各项具体课程沿袭的主脉。除了理论课程选择性地沿袭,社会实践课将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作为必修而非选修。
这是换了一种思路的课程设置,或者说我们不再去谈课程设置的问题。而是将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创设可以满足他们各种学习和游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们可以抵达“他们本来的样子”,如果孩子爱厨艺,那应该有可以施展他们厨艺的环境;如果孩子爱木工或者女红,那一定也可以信手拈来……孩子们因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和喜爱之情,而非被强制去完成属于他们的工作。
当然,所有的工作都不是杂乱无章和放纵的。如果工作的过程将会伤害或打扰到到自己或别人的身心灵,是不被允许的。有此,在一种既自由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又有规则和责任意识的环境中逐渐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让孩子们自主创设一种适合并能适应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所谓的“老师”们,要做的事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持续不断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环境的创设、工作中的合作和协助、适度地引导和帮助……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没有固守陈规的教法、没有排名和优劣生的区分,我们甚至可以不要那个所谓的“三尺讲台”和教鞭,我们的课程可以上的不必那么“有板有眼”让孩子们心存畏惧。所谓的课堂,无非是一个小的工作生活区的一隅,如果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感恩,我们甚至不必那么强调所谓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在完全放松地状态下才能实现真实地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梦想的双翼才不会被折断。
六、[关于“问题孩子”和“严师”]
在那里,没有“问题孩子”。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有的只是成人协助与付出努力程度的大小。那里更没有“严师”和“严师出高徒”的说法。我们更相信在爱和尊重的环境之下长大的孩子远远比刻板而生涩的威严更能滋养和感化心灵。孩子们身边是一个个的大朋友、合作伙伴和工作协助者,成人与孩子的视角将形成很好的互补和重构,相互影响、改变和建构着新的积极价值观和人生心态。
七、[关于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成人之间没有内部争斗、利益纷争,因为心中都有大爱,所以有海一样包容和强大的内心;因为会被更多有意义的事务缠身,所以根本无暇关注于“小我”和日常生活中无关重要的琐事。
当然,那里会提供相对优越的报酬,报酬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提供可以确保足以满足日常生活之必须;而在精神上,可以足以富足到内心收获满满,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家都因得在做着自己喜欢的而非去为生活而奔波劳累,因兴趣和爱好而使内部能量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没有明显的职位等级划分,因为不涉及太多利益上的冲突,大家为着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努力。同孩子们一样,成人的世界里更多展现着美好,而非争斗。成败、得失和荣辱,都是大家的。因为我们相信,抛却了功利和“小我”的概念后,一切都变得归于自然。我们愿意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舞台上自由而忘情地舞蹈。
八、[关于……]
(它的轮廓,将会越想象、越勾勒,越清晰)
九、[关于它的未来]
尽管不能准确地预判它将会走多远,但是面对未来的不可知,我们并不畏惧,内心也不会有任何恐惧感。因为我们心底有一个愿望和笃信之信念:我们内心坚定一切好的东西最终都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相信善因终会有善果。因此,我们只追求和做美好的东西。
……
这个地方在哪里?我离它还会有多远?这是我的一个梦,但可能未必只是一个梦。
梦想虽然很远,但是,我在朝着梦想的方向站立。
一直有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其实并不大,但在这样一个被物质充斥着的时代,这样一个简单有爱的理想却离得我们越来越远。
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但是当“品质”与名牌、豪宅豪车、功成名就等画上等号时,其实我们已经在距离“品质”越来越远了;当理想的双翼被物质的铡刀拦腰斩断,当梦想因为现实的束缚而陷入泥泞而步履蹒跚时,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论“生活品质”呢?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作为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高级物种,变得尚且不如动物那样更加追求生活的本真时,我们其实不是在前进,而是倒推。至少人类文明是在进行着畸形的延续。
纵观如今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良知者越来越少,悲凉的事实和事实背后的当事人却无数。
我在看了一个合作伙伴即将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满口的利润而产品本身却粗制滥造时,我的心冰冷到了极点,也愤怒到了极点。说实话,那一刻有想翻脸吵翻天的冲动。我当然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策划者和产品炒作者,尤其在让我面对一个粗制滥造的产品时;在面对这些时,我更愿意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孩子的妈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审视。我知道对于我自己来说,不在于专业,而在于内心萌动的那种情结。我了解我自己,我自己这一道关通不过,便再无心无力进行产品包装和推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尽管我也做出过一点成绩,但我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策划者。
记得08~09年时与一个合作伙伴一起把一个德国引进的出版品牌推向市场,并且获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我在公司资源允许和我能力上限的范围内,使出浑身解数,用心而不只是用力推广产品、运作市场。那首先不是因为我与合作伙伴关系好(事实上尽管我们的确很投缘),也并非因为那个产品利润高(事实上那个产品利润非常之薄,而却因产品形态的特殊性要花费比常规出版物几倍的心力去付出),更多是因为我从心里认可它。一种情结可以激发出并支撑运作一个产品的动力,这事在我身上很凑效。
做与心相悖、内心并不认可的东西追究是无法将能力发挥和演绎到极致的。而处女座的我无法容忍自己“未到极致”的结果。
今天,我想说的是儿童教育。其实,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我想拥有一家“超级棒”的儿童教育机构。它,关乎于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关乎于爱,关乎于责任;而不是其它。
它会到底会“超级棒”到什么程度?
一、[关于地理位置和所谓的“建筑风格”]
它应该在远离了城市喧哗和浮躁的郊区或者背后一隅,与任何地王楼盘和知名写字楼无关。最好是一个独立的建筑:或简单朴素,或乡土别致。总之,从外观上一看,它便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像是一座充满魔幻的儿童城堡。而永远让外人好奇,里面充满着什么故事。
二、[关于教育和实施的理念]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不盲目吹捧或追随任何机构或个人、大打某一知名理念或者人物的招牌偏重于务虚少于务实;但我们认同并尊重一切有利于孩子身心灵积极、健康发展的个人和做法。同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一样,认为我们该与孩子一样,做我们做好的自己。我们会兼容各家之所长,会重视理论体系的架构和实践总结,坚持在动态和实践中找寻教育真谛。
我们只是想尽力做到:不让孩子如成人所想,而该如他们所是。--尽管做到这已经很难,但愿意为此而不懈去追求和努力。教育不仅仅是用力,更需要用心去做。
三、[关于内部环境的创设]
再强调一下内部环境的创设:
理想中那里的样子,应该必须有一个专业阅览室,里面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丰富藏书。涉及到自然、科普、图画、语言、文化……一切与孩子de 兴趣有关。
各个房间之间会有一道曲径幽深的长廊,长廊两侧全都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各种手工、绘画、艺术、游戏的作品,很“庄重”地用相框或者其它别的装裱而成,总之,一看上去就知道是很了不起的作品。而作品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童趣无限;当然,也可以有成人们的作品或者是儿童与成人的共同杰作。
多数的房间之间都是半开放的,可以在一种相互影响而又互不打扰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因为我们充分相信成人可以给孩子们充分的示范和积极引导,让每个人都养成一种自觉性。而作为成人的所谓的“办公环境”呢,更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让任何一个孩子随时走进那里,与成人开始“心与心的对话”。
内部环境随处可见到孩子们的童趣与生活中随时捕捉到的创作灵感。每一个小的细节、每一处哪怕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角落,都充满着生机与童趣。
房间内整洁有序、温馨生动。我们相信生动与整洁不是相互矛盾的说辞,而同样会是每个人用心创设的作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才能释放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灵感,生命才可以大放异彩。
房间里可以没有奖励墙,但是一定要有可以展示孩子日常生活习得和进步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我们将会摒弃掉排名和优劣之分。我们会给予每个表现各异的孩子们平等展示的机会和积极的信念和信心的引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做做好的自己。
比起桌椅板凳,我们更加看重诸如地垫、游戏垫、娃娃家、多元智能开发空间这样活生生、充满着灵动的设施。房间内是否有多媒体或电脑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不一定是必须的,但是每一位走入的人进去后会忘记时间,愿意在里面停留而出来后又有留恋和不舍将会是空间更加追求的目标。
四、[关于硬件和软件]
提倡轻硬件重软件的设施投入。硬件简单、朴实但是契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不需要有多豪华,但诸如“没找到合适的蒙氏老师却要上蒙氏教具作为装点门店的摆设”这样的事是一定不会发生的。室内外空间的所有设备设施,都尊重儿童身心灵感知和发展,可以与儿童的灵魂发生触碰和交流。让孩子置身于其中,被认为那些本该就是他们需要而非成人强加的。
而软件呢?是被更加看重的学习素材。那里的老师更像是朋友、合作伙伴和儿童工作和学习的协助者,而不再是趾高气昂的“权威”。那里没有固定的谁对和谁错,只有针对不同问题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除了科学和真理,可以不必完全服从于谁。
每一个孩子,如果寄宿,则必定是在一个充满了鸟语花香和太阳光线的照耀中的房间,在每天或是鸟儿叫或是任何其它孩子们感兴趣的声音中从美梦中被唤醒。然后自觉地完成个人清洁和卫生工作;如果是全日班,则在太阳当空和鸟语花香中迎接新一天的到来。那个地方不是孩子们的梦魇或排斥的地方,而是每天晚上最留恋、早上最想去的天堂。是一个充满魔幻的地方。那里的老师面带笑意地迎接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与他们相互道着“早上好!或您好!”然后踏着欢乐的节奏步入各自的教室。
五、[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教法]
那里可以借鉴和采纳目前教育环境中比较成熟了的教材,但对于教材的依赖程度没有常规体制学校那么高。成人的教育实施的实践中将更注重孩子所需和教法的灵活性。我们的课程体系不一定按照传统的技能维度来,又或者盲目去追捧有个教育专家的理论却“画虎不成反类犬”。当然,并非说完全教无章法。因为身、心、灵的积极健康成长是最终的教育目标和方向。而关于自然、人文、语言、智能、社会性发展等完整人的塑造会是各项具体课程沿袭的主脉。除了理论课程选择性地沿袭,社会实践课将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作为必修而非选修。
这是换了一种思路的课程设置,或者说我们不再去谈课程设置的问题。而是将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创设可以满足他们各种学习和游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们可以抵达“他们本来的样子”,如果孩子爱厨艺,那应该有可以施展他们厨艺的环境;如果孩子爱木工或者女红,那一定也可以信手拈来……孩子们因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和喜爱之情,而非被强制去完成属于他们的工作。
当然,所有的工作都不是杂乱无章和放纵的。如果工作的过程将会伤害或打扰到到自己或别人的身心灵,是不被允许的。有此,在一种既自由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又有规则和责任意识的环境中逐渐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让孩子们自主创设一种适合并能适应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所谓的“老师”们,要做的事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持续不断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环境的创设、工作中的合作和协助、适度地引导和帮助……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没有固守陈规的教法、没有排名和优劣生的区分,我们甚至可以不要那个所谓的“三尺讲台”和教鞭,我们的课程可以上的不必那么“有板有眼”让孩子们心存畏惧。所谓的课堂,无非是一个小的工作生活区的一隅,如果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感恩,我们甚至不必那么强调所谓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在完全放松地状态下才能实现真实地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梦想的双翼才不会被折断。
六、[关于“问题孩子”和“严师”]
在那里,没有“问题孩子”。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有的只是成人协助与付出努力程度的大小。那里更没有“严师”和“严师出高徒”的说法。我们更相信在爱和尊重的环境之下长大的孩子远远比刻板而生涩的威严更能滋养和感化心灵。孩子们身边是一个个的大朋友、合作伙伴和工作协助者,成人与孩子的视角将形成很好的互补和重构,相互影响、改变和建构着新的积极价值观和人生心态。
七、[关于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成人之间没有内部争斗、利益纷争,因为心中都有大爱,所以有海一样包容和强大的内心;因为会被更多有意义的事务缠身,所以根本无暇关注于“小我”和日常生活中无关重要的琐事。
当然,那里会提供相对优越的报酬,报酬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提供可以确保足以满足日常生活之必须;而在精神上,可以足以富足到内心收获满满,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家都因得在做着自己喜欢的而非去为生活而奔波劳累,因兴趣和爱好而使内部能量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没有明显的职位等级划分,因为不涉及太多利益上的冲突,大家为着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努力。同孩子们一样,成人的世界里更多展现着美好,而非争斗。成败、得失和荣辱,都是大家的。因为我们相信,抛却了功利和“小我”的概念后,一切都变得归于自然。我们愿意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舞台上自由而忘情地舞蹈。
八、[关于……]
(它的轮廓,将会越想象、越勾勒,越清晰)
九、[关于它的未来]
尽管不能准确地预判它将会走多远,但是面对未来的不可知,我们并不畏惧,内心也不会有任何恐惧感。因为我们心底有一个愿望和笃信之信念:我们内心坚定一切好的东西最终都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相信善因终会有善果。因此,我们只追求和做美好的东西。
……
这个地方在哪里?我离它还会有多远?这是我的一个梦,但可能未必只是一个梦。
梦想虽然很远,但是,我在朝着梦想的方向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