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宋江与宋清踏上了不归之途,不知该奔向何方。之前朱仝在地窨子里曾问及宋江的打算,也是作者借此将宋江的前路埋下线索,宋江说:“小可寻思,有三个安身之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是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他有两个孩儿,长男叫做‘毛头星’孔明,次子叫做‘独火星’孔亮,多曾来县里相会。”现在,他与宋清兄弟二人做了决定,打算投奔柴进,其实,在不远的将来,这三个去处,宋江都是要去经历一遍的。
之所以投奔柴进,除了作者的安排,宋清道是“人都说他仗义疏财,专一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是个现世的孟尝君”。宋江道是“他虽和我常常书信来往,无缘分上,不曾得会”。宋清所说的理由,前面已经论过,柴进就是个专与“政治白社会”对着干的“武力黑社会”老大,只怕不是罪犯还不收呢!而宋江所说的理由,就有些奇怪,一个郓城县的押司,与白衣的前朝皇裔,本自素未谋面,做个笔友,频繁往来的书信中,能说些什么呢?必不是公案事,也不是文章事,更不可能谈论天下事——这对双方而言都是敏感话题,需要回避。大概,也不过是互道些好汉的钦慕之意吧,这些书信,是“及时雨”与“小旋风”之间的交流。及至到了柴进庄上,宋江表白来意的时候,又说了一句话:“久闻大官人大名,如雷贯耳。虽然节次收得华翰,只恨贱役无闲,不能够相会。”言下之意,不是相互倾慕,乃是柴进主动勾搭宋江久矣!想来,是宋江被这武力黑社会老大看上,想要拉拢提拔他,为己所用。宋江可用之处,最重要的,自然是“及时雨”三字的号召力。
宋江说出自己杀人之事,无处安身,特来投奔,柴进一番豪言壮语:“兄长放心。遮莫做下十恶大罪,既到敝庄,但不用忧心……便杀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柴进也敢藏在庄里。”炫耀的是底气,泄露的还有底细。有能力包庇十恶不赦者,是一回事,愿意包庇十恶不赦者,又是一回事。十恶者,乃多在对君权、宗族的的背叛和忤逆,不赦者,乃是“白社会”的严令,柴进有铁券丹书在手,敢于挑战“十恶不赦”,公然自赦之,不是想要以此显示权力,而是想要告诉这些“白社会”里沦落的人们,这里有可安居处。
但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矛盾可笑:宋江以好善乐施的“及时雨”之名为柴进所重视,到头来,投奔柴进而来的,却是一个逃走在外的杀人犯,显见的名不副实,前后不一。可是这柴进依然不改初衷,照收不误,待为上宾。难怪我们的老祖宗无一不坚执于“正名”运动,在这个民族里,人品的好坏像一团笼罩在身上的浓云,看起来黑白分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但若要走近去追究一下好在那里坏在哪里,为什么好为什么坏,则又什么具体的事实依据都摸不到抓不着。你要是个好人,那么做一两件坏事其实无损于你的美名,也并不会有人追问你到底凭着什么行为成为好人的。坏人也一样,做上两件好事,全同于无用功,只要认定了你本质上是坏的,再做什么行动上的改变,都是徒劳的。当然,好坏之间的转化也不是不可能,但中间的鸿沟,大概两万件好事或者坏事也还不能够完全填平。但在最初,我们又并不是靠两万件的事情积累起来才被判定的好坏——若是这样,那绝对是值得赞赏的客观主义。我们的祖宗,好“见机知命”,判定你是好人坏人,慧眼一扫,仿佛就看清了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本质。至多,考察一下你最初做的那件事,一锤定音。所以,先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宋江最初有钱,爱好散金以使穷苦人感恩戴德,美名成就,所以,从今以后他杀人、吃人、陷害人,但还是可以凭着亘古不变的“及时雨”名头走遍天下。
武松正因为一场小病,耽搁在这里,等着病好回家看武大,好路过景阳冈,来一场千古闻名的醉打老虎。
这武松又因何在柴进庄上?犯错误咯。宋江问时,武松自陈:“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出来,投奔大官人处来躲灾避难,今已一年有余。”看官,这武松,据此看,就是个酒气之徒而已,借了天生就有的蛮力,加上酒精的怂恿,便不管不顾,醉来触怀便怒,怒来提拳便打,打来抬脚就逃。甚么好汉?枉教人笑破口!
又或者说,武松是标准的好汉,因为,“好汉”二字的标准,在施公这里,本就如此。话说,这武松,好酒好打,当真不是普通水平的,清河县打倒机密还不算甚么,到了这柴进庄上,也依然“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诚然,滥酒鬼一个,就是好汉伙内,这暴脾气也总有惹人嫌的时候。机密没死,武松打算回家去,却发了疟疾,正在廊下对着一铁锨炭火发寒打哆嗦,谁知这宋江躲酒出来,一脚踩翻了炭火,倒霉的武松就算没醉,怎能不怒?庄客来劝架,说宋江是“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武松忘了自己是个好汉,不小心发出真情的话来:“‘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最相待’过,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这是汉民族儒家价值体系最真实的逻辑:客官就要受客官的待遇,不管是好酒好醉还是不问皂白好打人,不在客官我做得对错,而在于你主人做得合不合礼法,你应该无视我的对错而专注于你的礼数,否则我就要抱怨你的前恭后倨,拿“人无千日好”来讥讽和不满!柴进虽然“相待得他慢了”,但毕竟没有赶走武松,到底还是因为顾及礼数的缘故,不过稍考虑了一下受苦的庄客们的感受而已。
宋江险些挨打,柴进劝架,想不到却发现武松是“及时雨”的铁杆粉丝一枚,话说,为甚的那武松崇拜“及时雨”呢?要在那“及时雨”在传闻中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就是说,换作宋江,就绝对不会不满于客官滥饮醉后乱打自己手下仆人,而只是重视主宾之仪待客之道,把客人当成个恒定不变的概念来对待,而不会去分解客官作为人的是非对错。
再看宋江,对这枚“一表人物“的粉丝,“及时雨”与“孝义黑三郎”两重神功并力齐发,一拳打倒了武松。先是邀之对饮,再是留之一处安歇,又是将出体己银两来给武松做衣裳,每日同行同止。武松打算回家去看哥哥,柴进抬酒食送路,送到庄门口,而宋江带了银两和宋清,从庄门口一送五七里,又送二三里,再送到官道边酒店里,置酒再辞,白银相赠。之前先是武松酒后失德的“前病”被宋江治好了,至此,终于感动得屈膝跪下,四拜认兄,堕泪作别。这“恩宠”不是武松凭能力赢来的,而是宋江免费发放的,这种“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端的是威力无穷,任他什么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死不怕活比老虎还凶狠还不可理喻的好汉,至此岂有不“死命向前”者哉!
武松来到景阳冈下,全不管酒店的买卖规矩和人文关怀,先是利诱,又是威逼,什么“三碗不过冈”,“休要引老爹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吃光了店里存酒,前后十八碗,提条哨棒上山。店家劝说官司发了榜文,冈上有大虫,不可晚上独自过冈,不然有性命危险,且公家店家概不负责。武松听了不信,因为这路走过一二十遭了,没见过老虎——这种经验判断法十分常见,但也十分粗陋,但凡比武松这等蛮汉有点脑子的人,都该知道,老虎不是哪座山上的石头,它有脚,会走的。不过,除此之外,武松的不信,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你看他喝道:“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吓唬我?”行到了冈子下,又见一大树去皮,上书两行字:“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依然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这个场景只怕是所有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毫不会感到惊诧的:店家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只是要你掏腰包甚至是要掏你腰包,利字在先,店家的什么话你都不能信,实在是骗怕了,就算真遇见个为你考虑的实诚店家,你也不敢信了,光怪陆离的乱象,质监部门都整不明白,何况消费者,真假谁能明辨?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头不抬眼不睁,捂紧自己的腰包。在这个民族的商业领域,诚信没能成长成一种制度,甚至没能成长成“诚信”本身。到底是重农抑商造成了商业为求生存而不计代价,还是商业本身的唯利是图没有底线催生了重农抑商的制度?无从得知。
上山打老虎一节,倒真正是文章事,金圣叹说:“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时,真是大段着力不得。”“写虎能写活虎,写活虎能写其搏人,写虎搏人又能写其三搏不中。此皆是异样过人笔力。”“独今耐庵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这也当真是文章之论,好评。
武松与老虎狭路相逢,自然是喝了十八碗“出门倒”的一个得胜。得胜之后,救了难免挨吃的过路者,也救了立等挨限棒的捕虎猎户和乡夫,轰动了整个县治,阳谷县的人民,万人空巷,来看活武松,和死老虎。武松戴了大红花,到衙门接受县令大人的表扬。奖品是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不是来自公家府库,而是来自民间上户,这等吃人之事虽是厉害,但还算不到衙门的正经公事里去,也自然不会有钱花到这上面,那出钱的上户,据文中看,出钱实是因为家在岭下,迫不得已,不得不想办法自保。则县里着落当乡里正和猎户人等捕捉,不是落实工作,而是找人为这事买单:老虎在你乡里,你不出钱出力,难道真让我这日理万机的衙门去管?!这样,推来推去,推到最后,你就会发现,这天朝的衙门,除了抓叛贼拷打异党之外,什么都不归他管。百姓众生?自求多福吧。
武松倒是看不上这一千贯钱,当场就散给了一干担惊受怕、屁股挨了板子的众猎户去了。知县一见,觉得他“忠厚仁德”,金圣叹评曰:“一篇打虎天摇地震文字,却以‘忠厚仁德’四字结之,此恐并非史迁所知也。”也实在非我这区区小民所知也——就算是有惯用“见微知著”的传统,我也实在想不通,这知县是哪只眼睛看出武松“忠厚仁德”的。打虎不是为了除害,而是为了保命。保得了命,又已经被奉承表扬得晕晕乎乎,不是在柴进庄上又病又不受待见的时候了,一千贯钱在眼前不觉得珍贵也实在很正常,这中间夹杂的一点点谦虚体恤之意,就算得上“忠厚仁德”?这知县,只是不知道武松曾经一拳打倒清河县机密罢了!
既已“忠厚仁德”,知县免不得有心要抬举他,于是当场唤押司立了文案,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邪?只是表面上。要说这武松,力量大,可以做护院,酒量好,可以做侍宴,能搏虎,可以做猎户——但他如今,做的是步兵都头!要上堂点卯听差,下堂统部巡察,武松识的那几个字、能看榜文的本事,又不知道够不够用了。
被如此提拔的,古来至今,非止武松一个。踢毬踢得好的,不正在中央当殿帅府太尉?文学哲学学得好,升去搞政治做执法;当教授的,科学研究有成果,提拔去当院长,专门搞管理;县长秘书当得好,提拔成乡长镇长自然不在话下;勤务兵做得好,有机会当将军部下变成个团长营长也不过是近水楼台……这是我们的惯例。似乎最大的奖赏都和位次以及名头有关。本职工作做得好,若不升迁到别的职位上去,不仅是对被奖励者的轻视,更是对颁奖上级无能的侮辱。
对事业做得好的人,若给予本职权限的提高和和经济的支持,最大程度地释放他的能力,进而使整个社会获得益处,自然是最合理的办法,然而,在这个决不允许个人力量大过集体和组织的社会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甚至不允许个人意志的觉醒,何谈支持英雄的生成?我们宁可放弃诺贝尔奖,也不能让某个个体的人去领受发明人造胰岛素的功劳,就是最好的明证。恃才傲物,只有死路一条。能力再强,调动资源的权力捏在组织手里,组织不会怀着服务的意识向你的能力低头,而是必须得到你恭顺的态度,不然就会连你的能力一起抛弃掉。千百年来“官本位”的社会,位次等级森严,本自没有“才本位”萌芽的机会。
调职升迁,则可以解决奖赏的问题,又因为造成了“职”与“才”的错位,可以消灭能力突出个人独大的隐患,一举两得。于是,我们几乎没有人能各安其位,要么是为了位次身在曹营心在汉,绞尽脑汁“谋权篡位”,要么是被升迁到自己不能驾驭的位子上尸位素餐道貌岸然。武松打虎的本事被搁起,做起区区一个小都头,实在还不算为祸人间。
之所以投奔柴进,除了作者的安排,宋清道是“人都说他仗义疏财,专一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是个现世的孟尝君”。宋江道是“他虽和我常常书信来往,无缘分上,不曾得会”。宋清所说的理由,前面已经论过,柴进就是个专与“政治白社会”对着干的“武力黑社会”老大,只怕不是罪犯还不收呢!而宋江所说的理由,就有些奇怪,一个郓城县的押司,与白衣的前朝皇裔,本自素未谋面,做个笔友,频繁往来的书信中,能说些什么呢?必不是公案事,也不是文章事,更不可能谈论天下事——这对双方而言都是敏感话题,需要回避。大概,也不过是互道些好汉的钦慕之意吧,这些书信,是“及时雨”与“小旋风”之间的交流。及至到了柴进庄上,宋江表白来意的时候,又说了一句话:“久闻大官人大名,如雷贯耳。虽然节次收得华翰,只恨贱役无闲,不能够相会。”言下之意,不是相互倾慕,乃是柴进主动勾搭宋江久矣!想来,是宋江被这武力黑社会老大看上,想要拉拢提拔他,为己所用。宋江可用之处,最重要的,自然是“及时雨”三字的号召力。
宋江说出自己杀人之事,无处安身,特来投奔,柴进一番豪言壮语:“兄长放心。遮莫做下十恶大罪,既到敝庄,但不用忧心……便杀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柴进也敢藏在庄里。”炫耀的是底气,泄露的还有底细。有能力包庇十恶不赦者,是一回事,愿意包庇十恶不赦者,又是一回事。十恶者,乃多在对君权、宗族的的背叛和忤逆,不赦者,乃是“白社会”的严令,柴进有铁券丹书在手,敢于挑战“十恶不赦”,公然自赦之,不是想要以此显示权力,而是想要告诉这些“白社会”里沦落的人们,这里有可安居处。
但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矛盾可笑:宋江以好善乐施的“及时雨”之名为柴进所重视,到头来,投奔柴进而来的,却是一个逃走在外的杀人犯,显见的名不副实,前后不一。可是这柴进依然不改初衷,照收不误,待为上宾。难怪我们的老祖宗无一不坚执于“正名”运动,在这个民族里,人品的好坏像一团笼罩在身上的浓云,看起来黑白分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但若要走近去追究一下好在那里坏在哪里,为什么好为什么坏,则又什么具体的事实依据都摸不到抓不着。你要是个好人,那么做一两件坏事其实无损于你的美名,也并不会有人追问你到底凭着什么行为成为好人的。坏人也一样,做上两件好事,全同于无用功,只要认定了你本质上是坏的,再做什么行动上的改变,都是徒劳的。当然,好坏之间的转化也不是不可能,但中间的鸿沟,大概两万件好事或者坏事也还不能够完全填平。但在最初,我们又并不是靠两万件的事情积累起来才被判定的好坏——若是这样,那绝对是值得赞赏的客观主义。我们的祖宗,好“见机知命”,判定你是好人坏人,慧眼一扫,仿佛就看清了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本质。至多,考察一下你最初做的那件事,一锤定音。所以,先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宋江最初有钱,爱好散金以使穷苦人感恩戴德,美名成就,所以,从今以后他杀人、吃人、陷害人,但还是可以凭着亘古不变的“及时雨”名头走遍天下。
武松正因为一场小病,耽搁在这里,等着病好回家看武大,好路过景阳冈,来一场千古闻名的醉打老虎。
这武松又因何在柴进庄上?犯错误咯。宋江问时,武松自陈:“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出来,投奔大官人处来躲灾避难,今已一年有余。”看官,这武松,据此看,就是个酒气之徒而已,借了天生就有的蛮力,加上酒精的怂恿,便不管不顾,醉来触怀便怒,怒来提拳便打,打来抬脚就逃。甚么好汉?枉教人笑破口!
又或者说,武松是标准的好汉,因为,“好汉”二字的标准,在施公这里,本就如此。话说,这武松,好酒好打,当真不是普通水平的,清河县打倒机密还不算甚么,到了这柴进庄上,也依然“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诚然,滥酒鬼一个,就是好汉伙内,这暴脾气也总有惹人嫌的时候。机密没死,武松打算回家去,却发了疟疾,正在廊下对着一铁锨炭火发寒打哆嗦,谁知这宋江躲酒出来,一脚踩翻了炭火,倒霉的武松就算没醉,怎能不怒?庄客来劝架,说宋江是“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武松忘了自己是个好汉,不小心发出真情的话来:“‘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最相待’过,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这是汉民族儒家价值体系最真实的逻辑:客官就要受客官的待遇,不管是好酒好醉还是不问皂白好打人,不在客官我做得对错,而在于你主人做得合不合礼法,你应该无视我的对错而专注于你的礼数,否则我就要抱怨你的前恭后倨,拿“人无千日好”来讥讽和不满!柴进虽然“相待得他慢了”,但毕竟没有赶走武松,到底还是因为顾及礼数的缘故,不过稍考虑了一下受苦的庄客们的感受而已。
宋江险些挨打,柴进劝架,想不到却发现武松是“及时雨”的铁杆粉丝一枚,话说,为甚的那武松崇拜“及时雨”呢?要在那“及时雨”在传闻中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就是说,换作宋江,就绝对不会不满于客官滥饮醉后乱打自己手下仆人,而只是重视主宾之仪待客之道,把客人当成个恒定不变的概念来对待,而不会去分解客官作为人的是非对错。
再看宋江,对这枚“一表人物“的粉丝,“及时雨”与“孝义黑三郎”两重神功并力齐发,一拳打倒了武松。先是邀之对饮,再是留之一处安歇,又是将出体己银两来给武松做衣裳,每日同行同止。武松打算回家去看哥哥,柴进抬酒食送路,送到庄门口,而宋江带了银两和宋清,从庄门口一送五七里,又送二三里,再送到官道边酒店里,置酒再辞,白银相赠。之前先是武松酒后失德的“前病”被宋江治好了,至此,终于感动得屈膝跪下,四拜认兄,堕泪作别。这“恩宠”不是武松凭能力赢来的,而是宋江免费发放的,这种“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端的是威力无穷,任他什么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死不怕活比老虎还凶狠还不可理喻的好汉,至此岂有不“死命向前”者哉!
武松来到景阳冈下,全不管酒店的买卖规矩和人文关怀,先是利诱,又是威逼,什么“三碗不过冈”,“休要引老爹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吃光了店里存酒,前后十八碗,提条哨棒上山。店家劝说官司发了榜文,冈上有大虫,不可晚上独自过冈,不然有性命危险,且公家店家概不负责。武松听了不信,因为这路走过一二十遭了,没见过老虎——这种经验判断法十分常见,但也十分粗陋,但凡比武松这等蛮汉有点脑子的人,都该知道,老虎不是哪座山上的石头,它有脚,会走的。不过,除此之外,武松的不信,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你看他喝道:“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吓唬我?”行到了冈子下,又见一大树去皮,上书两行字:“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依然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这个场景只怕是所有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毫不会感到惊诧的:店家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只是要你掏腰包甚至是要掏你腰包,利字在先,店家的什么话你都不能信,实在是骗怕了,就算真遇见个为你考虑的实诚店家,你也不敢信了,光怪陆离的乱象,质监部门都整不明白,何况消费者,真假谁能明辨?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头不抬眼不睁,捂紧自己的腰包。在这个民族的商业领域,诚信没能成长成一种制度,甚至没能成长成“诚信”本身。到底是重农抑商造成了商业为求生存而不计代价,还是商业本身的唯利是图没有底线催生了重农抑商的制度?无从得知。
上山打老虎一节,倒真正是文章事,金圣叹说:“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时,真是大段着力不得。”“写虎能写活虎,写活虎能写其搏人,写虎搏人又能写其三搏不中。此皆是异样过人笔力。”“独今耐庵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这也当真是文章之论,好评。
武松与老虎狭路相逢,自然是喝了十八碗“出门倒”的一个得胜。得胜之后,救了难免挨吃的过路者,也救了立等挨限棒的捕虎猎户和乡夫,轰动了整个县治,阳谷县的人民,万人空巷,来看活武松,和死老虎。武松戴了大红花,到衙门接受县令大人的表扬。奖品是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不是来自公家府库,而是来自民间上户,这等吃人之事虽是厉害,但还算不到衙门的正经公事里去,也自然不会有钱花到这上面,那出钱的上户,据文中看,出钱实是因为家在岭下,迫不得已,不得不想办法自保。则县里着落当乡里正和猎户人等捕捉,不是落实工作,而是找人为这事买单:老虎在你乡里,你不出钱出力,难道真让我这日理万机的衙门去管?!这样,推来推去,推到最后,你就会发现,这天朝的衙门,除了抓叛贼拷打异党之外,什么都不归他管。百姓众生?自求多福吧。
武松倒是看不上这一千贯钱,当场就散给了一干担惊受怕、屁股挨了板子的众猎户去了。知县一见,觉得他“忠厚仁德”,金圣叹评曰:“一篇打虎天摇地震文字,却以‘忠厚仁德’四字结之,此恐并非史迁所知也。”也实在非我这区区小民所知也——就算是有惯用“见微知著”的传统,我也实在想不通,这知县是哪只眼睛看出武松“忠厚仁德”的。打虎不是为了除害,而是为了保命。保得了命,又已经被奉承表扬得晕晕乎乎,不是在柴进庄上又病又不受待见的时候了,一千贯钱在眼前不觉得珍贵也实在很正常,这中间夹杂的一点点谦虚体恤之意,就算得上“忠厚仁德”?这知县,只是不知道武松曾经一拳打倒清河县机密罢了!
既已“忠厚仁德”,知县免不得有心要抬举他,于是当场唤押司立了文案,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邪?只是表面上。要说这武松,力量大,可以做护院,酒量好,可以做侍宴,能搏虎,可以做猎户——但他如今,做的是步兵都头!要上堂点卯听差,下堂统部巡察,武松识的那几个字、能看榜文的本事,又不知道够不够用了。
被如此提拔的,古来至今,非止武松一个。踢毬踢得好的,不正在中央当殿帅府太尉?文学哲学学得好,升去搞政治做执法;当教授的,科学研究有成果,提拔去当院长,专门搞管理;县长秘书当得好,提拔成乡长镇长自然不在话下;勤务兵做得好,有机会当将军部下变成个团长营长也不过是近水楼台……这是我们的惯例。似乎最大的奖赏都和位次以及名头有关。本职工作做得好,若不升迁到别的职位上去,不仅是对被奖励者的轻视,更是对颁奖上级无能的侮辱。
对事业做得好的人,若给予本职权限的提高和和经济的支持,最大程度地释放他的能力,进而使整个社会获得益处,自然是最合理的办法,然而,在这个决不允许个人力量大过集体和组织的社会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甚至不允许个人意志的觉醒,何谈支持英雄的生成?我们宁可放弃诺贝尔奖,也不能让某个个体的人去领受发明人造胰岛素的功劳,就是最好的明证。恃才傲物,只有死路一条。能力再强,调动资源的权力捏在组织手里,组织不会怀着服务的意识向你的能力低头,而是必须得到你恭顺的态度,不然就会连你的能力一起抛弃掉。千百年来“官本位”的社会,位次等级森严,本自没有“才本位”萌芽的机会。
调职升迁,则可以解决奖赏的问题,又因为造成了“职”与“才”的错位,可以消灭能力突出个人独大的隐患,一举两得。于是,我们几乎没有人能各安其位,要么是为了位次身在曹营心在汉,绞尽脑汁“谋权篡位”,要么是被升迁到自己不能驾驭的位子上尸位素餐道貌岸然。武松打虎的本事被搁起,做起区区一个小都头,实在还不算为祸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