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潇湘梦”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
历史上,就有很多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追求,或者抚慰人们的灵魂。
比较著名的,就有“扬州梦”。唐代诗人徐凝的《忆扬州》就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他眼里的扬州是“天下扬州”;杜牧《遣怀》就真的比较无赖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心情一定是比较痛苦的吧。而早在南朝,就有宋人殷芸在《小说》中说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真是完完全全在白日说梦,把所有的愿望都一网打尽,这可能吗?!
与“扬州梦”颇为不同的是“江南梦”。这个梦的内涵极为丰富,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就例举一下吧。韦庄有一首《含山店梦觉作》写到:“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据资料说,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含山店在今山西闻喜。也就是说,这里的“江南梦”,是就不可信来说的(连“江南梦”都不可信啊,还有什么可信呢),与白居易的“江南梦”,还不是一回事,属于事与愿违、比较尴尬的一种。
进一步阅读,我还发现,在总的“江南梦”的大背景下,还有一种梦,叫“潇湘梦”,最后登峰造极是曹雪芹,他为潇湘妃子林黛玉营造了一个别致万分的“潇湘馆”。也还是韦庄,他在《九江逢卢员外》一诗中就说,“莫怪相逢倍惆怅,九江烟月似潇湘”。何以要拿“潇湘”来打比方、做参照呢?原来,在中国文化的演进中,到了唐代,“潇湘”早已由地理上的蛮荒之地,变成了文化上的“象征之地”,获得了一种文化母题的独特韵味。韦庄同时代的诗人李中(大约920-974年在世),在一首题为《竹》的诗中说,“森森移得自山庄,植向空庭野兴长。便有好风来枕簟,更无闲梦到潇湘。荫来砌藓经疏雨,引下溪禽带夕阳。闲约羽人同赏处,安排棋局就清凉。” 在另一首《鸂鶒》,又吟唱到,“流品是鸳鸯,翻飞云水乡。风高离极浦,烟暝下方塘。比鹭行藏别,穿荷羽翼香。双双浴轻浪,谁见在潇湘。”稍稍仔细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他是把眼前景,与想象中的“潇湘”作比较。认为,何必一定是“潇湘”呢。郑重眼前时光,不也是很好吗?潜台词,当然还是“潇湘”在心里的分量是重的。
这里我们倒不一定是说诗本身了,我们更关心的是“潇湘”何以在这个乱世,竟然是一种和平、美好的象征。
大家知道,因为有传说中知人善任的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史记•五帝本纪》),大约是自唐朝开始吧,“潇湘”这一意象的某种内涵,就成为了失意文人士子的心灵寄托。而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以及屈原、贾谊的遭际,更加重了这种悲情。娥皇、女英,在寻舜的途中,泪洒青竹,竹上生斑,最后也死于江湘之间,可不悲哉。
不过,从五代十国开始,或者更早,“潇湘”还有云淡风轻的一面,这与“扬州梦”又是有显著区别的。当然,这里也是有休养生息之后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的,只是与扬州的暴发不应一锅混煮罢了。有研究者认为“没有宋代的全面发展,潇湘不可能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意象”,而我们多读一些唐诗宋词(也包括宋诗),对这一点就会有更真切的体验。大家比较熟悉的张孝祥就多次写到潇湘,《浣溪沙•洞庭》就有:“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现在,我们经常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需要一个又一个地方的造化,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更应该是文化上的一个故乡。这样,当我们的乡愁起时,我们的或痛苦或欣悦的灵魂才有徜徉的一片广阔天地。
历史上,就有很多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追求,或者抚慰人们的灵魂。
比较著名的,就有“扬州梦”。唐代诗人徐凝的《忆扬州》就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他眼里的扬州是“天下扬州”;杜牧《遣怀》就真的比较无赖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心情一定是比较痛苦的吧。而早在南朝,就有宋人殷芸在《小说》中说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真是完完全全在白日说梦,把所有的愿望都一网打尽,这可能吗?!
与“扬州梦”颇为不同的是“江南梦”。这个梦的内涵极为丰富,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就例举一下吧。韦庄有一首《含山店梦觉作》写到:“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据资料说,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含山店在今山西闻喜。也就是说,这里的“江南梦”,是就不可信来说的(连“江南梦”都不可信啊,还有什么可信呢),与白居易的“江南梦”,还不是一回事,属于事与愿违、比较尴尬的一种。
进一步阅读,我还发现,在总的“江南梦”的大背景下,还有一种梦,叫“潇湘梦”,最后登峰造极是曹雪芹,他为潇湘妃子林黛玉营造了一个别致万分的“潇湘馆”。也还是韦庄,他在《九江逢卢员外》一诗中就说,“莫怪相逢倍惆怅,九江烟月似潇湘”。何以要拿“潇湘”来打比方、做参照呢?原来,在中国文化的演进中,到了唐代,“潇湘”早已由地理上的蛮荒之地,变成了文化上的“象征之地”,获得了一种文化母题的独特韵味。韦庄同时代的诗人李中(大约920-974年在世),在一首题为《竹》的诗中说,“森森移得自山庄,植向空庭野兴长。便有好风来枕簟,更无闲梦到潇湘。荫来砌藓经疏雨,引下溪禽带夕阳。闲约羽人同赏处,安排棋局就清凉。” 在另一首《鸂鶒》,又吟唱到,“流品是鸳鸯,翻飞云水乡。风高离极浦,烟暝下方塘。比鹭行藏别,穿荷羽翼香。双双浴轻浪,谁见在潇湘。”稍稍仔细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他是把眼前景,与想象中的“潇湘”作比较。认为,何必一定是“潇湘”呢。郑重眼前时光,不也是很好吗?潜台词,当然还是“潇湘”在心里的分量是重的。
这里我们倒不一定是说诗本身了,我们更关心的是“潇湘”何以在这个乱世,竟然是一种和平、美好的象征。
大家知道,因为有传说中知人善任的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史记•五帝本纪》),大约是自唐朝开始吧,“潇湘”这一意象的某种内涵,就成为了失意文人士子的心灵寄托。而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以及屈原、贾谊的遭际,更加重了这种悲情。娥皇、女英,在寻舜的途中,泪洒青竹,竹上生斑,最后也死于江湘之间,可不悲哉。
不过,从五代十国开始,或者更早,“潇湘”还有云淡风轻的一面,这与“扬州梦”又是有显著区别的。当然,这里也是有休养生息之后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的,只是与扬州的暴发不应一锅混煮罢了。有研究者认为“没有宋代的全面发展,潇湘不可能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意象”,而我们多读一些唐诗宋词(也包括宋诗),对这一点就会有更真切的体验。大家比较熟悉的张孝祥就多次写到潇湘,《浣溪沙•洞庭》就有:“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现在,我们经常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需要一个又一个地方的造化,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更应该是文化上的一个故乡。这样,当我们的乡愁起时,我们的或痛苦或欣悦的灵魂才有徜徉的一片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