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生命,你就什么也不是
1、
昨天上完第一大节课后就泡在机房刷小时数,几乎泡了一天。吃过药后老是有困意,机房里又格外地暖和,不知不觉就趴在桌上枕着手臂小憩起来。闭上眼之前瞥了一眼屏幕右下角的时钟,默记下来,便安然合眼休息。然电脑桌总是太硬,不一会儿全身都麻了,睡得并不舒服,不过还是觉得得到了些调整,再一看表,其实才过了区区十几分钟罢了。
我不知道是否只我一个有这种错觉。在除了床之外的任何地方,其实只是趴了十分钟,但是却恍惚间觉得已经过了很久很久。似乎只有在看老照片以及这种时候我会感叹时光的确奇妙,不可捉摸。
醒过来的一瞬间,看上去就很温暖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落在身旁积了一层灰的坏掉的机器上,那些细小的灰尘就像纤细的绒毛一样,毛茸茸的,看上去很想用手摸一摸,但你却清楚那很脏,摸不得。久而久之,你就对它敬而远之。因你知道,那只是阳光的魅力,黑暗中的尘埃低微得吓人,没有了阳光,它什么也不是。
而阳光吻抚过我的脸颊我的惺忪的睡眼我的四肢百骸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温暖。是源源不断的安宁与幸福,或许还有感恩。而最直接的念头只有一个——想就这样活下去,多活一些时间,只是为了这样美好的阳光,这样宁适的午后。
2、
小时候住在姥姥家,隔壁有位郭姥姥,据说年轻时非常厉害,在那样的年代里,靠自学考取了律师执照,那一片的老人们都尊称她为郭律师,其过世多年的丈夫则是法官。从我记事起,郭姥姥就已经半身不遂,但却坚持不和儿孙们同住,请了一个保姆,因为家里还有一位更老的老人——郭姥姥的小姨。
那位太姨姥是个干瘦矮小的老人,似乎从没出过屋,听说是上了年纪再加上年轻时经历了些事,头脑不太清醒。我印象里的她是超乎小孩子能够理解范围的存在。那时只知她很老很老,郭姥姥已经是个老太太,而她是郭的小姨,却竟然还活着,简直太不可思议。
老人家患了很多老年病,大小便失禁,吃饭需要人喂,衣服永远是黑蓝灰三色的“老人装”,衣襟上永远有沥拉的流体食物干涸白迹。裹着小脚,但几乎不走路。记得有一次老人家在家人不注意时不知怎的跨了一只腿坐在窗台上,吓坏了一干人。不过最后有惊无险。再后来,我上了中学,很少再去姥姥家,现在回想起来,老人家似乎挺了很久,超过了百岁才过世。
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回到那里,去看了看郭姥姥。她身体不大健康了,愈发走下坡路,三儿子也搬过来陪伴母亲。屋里弥漫着干果的气味和一种衰老的,濒临死亡的气息,人一走进去,就被立刻包裹住,透不过气来。我坐在硬硬的木椅上,听着郭姥姥依旧洪亮的声音,却越加衰老的熟悉的记忆里的脸庞,一瞬间眼泪险些喷涌而出。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突然地情绪失控,也许是在这里我又感受到了我的已逝的童年,和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我清楚地知道眼前这位看着我长大的老人没准哪一天就不在了,而这一天并不遥远。即是为老人家即将走到尽头的生命而感伤,也为自己感到凄然。
儿童时期,矮矮的我欢乐地在楼梯上奔跑,和那栋楼里同龄的玩伴大声地笑闹,老人们也并不训斥,只是探出头来说,到外面的小花园里去玩,摔着了就又该哭了,听话。那时并不觉得已经脱落墙皮的墙壁斑驳老旧,甚至觉得这里脱落后的形状像只小狗,那里像电视里皇帝的妃子。大概用童真的眼看这个世界都是不同的。年少的心是轻的,不会思考太多,亦不会在乎太多,心轻,身也就轻,因此就能轻易地奔跑跳跃,雀动花间。
那时几乎就不会走路的,全是蹦蹦跳跳,得到个漂亮的小帖画就会开心很久。而现在我死宅,不喜欢出门,厌恶运动,也似乎再也动不起来,行将就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也不会隔老远就大声地呼唤对方,如果眼神没有交汇那么就干脆低头装鸵鸟,免得自己打了招呼而对方没看到而感觉尴尬。
人一长大,就顾虑太多,欲望太多,心就沉了,意志却不见得会坚强。
3、
我之前年少轻狂时曾想过一个问题——人上了年纪之后,痴呆僵硬,思想也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啰里啰嗦一堆旧观念,过个马路也无人敢搀扶更别提了摔倒了路人看到只恨不得躲得远远地生怕讹上谁。这样的老家伙只会给儿女添麻烦,算是拖累。而且那时看着镜子里满脸老年斑肌肉松弛的自己,大概也会觉得厌恶吧。既然这样,那还不如在盛年之末静静地死去,总算是一朵花在绽放的尾声被采撷下来,支撑了标本,即使没有了生命,也还能永久地保持着美丽的样子。
就像我极爱的邓丽君,终年四十二岁,看她生命中倒数的几场演出已显老态,嗓音其实也不复年轻时那样的清丽动人。不过巨星的风采依旧,就如林青霞,岁月已不是问题。
但我在想,若她不是在尚好的年华里逝去,而是一直坚持着唱着跳着,那么人们定会评说邓姊才尽,不如退隐;若林青霞没在她最美的时候告别银幕,大概影迷心中的她也会大打折扣吧。
不服老的刘晓庆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年轻时那样明眸皓齿的何翠姑,如今却已经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料。
可是在那一瞬间,我忽然顿悟了一部分,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活得艰难,还是要咬牙拼命活下去。
或许那些人并没什么文化,不是冒着什么活着就有希望之类的励志话而坚持的,而是只有活着,才能感受,才能享受。
死尸就算是葬在了山花烂漫的山岗上也无法体会带着不知名花香的风吹过脸庞的感觉,蝴蝶标本再美得惊心动魄也再也不能真正振翅飞在山野小巷。同样的,没有了生命,你就什么也不是。
4、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总是陷入沉思。而且这沉思还想电视剧,一集一集,断了还能再衔接起来,继续想。越想越深邃,越想越投入,每一遍地追溯前缘都能悟出更多的东西。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被拘在教室里读书学习而不怎么接触自然与外界,猛地一下子被告知已经成年,适应也不适应。在这种彷徨中,人本能的思考反应吧。
就像青春期时在夜里拔节的个子,能听到清脆的咔吧声,真切,清晰,令人喜悦。
因为无论如何,思考或者说是迷恋上思考,都是件令人欢喜的事情。
昨天上完第一大节课后就泡在机房刷小时数,几乎泡了一天。吃过药后老是有困意,机房里又格外地暖和,不知不觉就趴在桌上枕着手臂小憩起来。闭上眼之前瞥了一眼屏幕右下角的时钟,默记下来,便安然合眼休息。然电脑桌总是太硬,不一会儿全身都麻了,睡得并不舒服,不过还是觉得得到了些调整,再一看表,其实才过了区区十几分钟罢了。
我不知道是否只我一个有这种错觉。在除了床之外的任何地方,其实只是趴了十分钟,但是却恍惚间觉得已经过了很久很久。似乎只有在看老照片以及这种时候我会感叹时光的确奇妙,不可捉摸。
醒过来的一瞬间,看上去就很温暖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落在身旁积了一层灰的坏掉的机器上,那些细小的灰尘就像纤细的绒毛一样,毛茸茸的,看上去很想用手摸一摸,但你却清楚那很脏,摸不得。久而久之,你就对它敬而远之。因你知道,那只是阳光的魅力,黑暗中的尘埃低微得吓人,没有了阳光,它什么也不是。
而阳光吻抚过我的脸颊我的惺忪的睡眼我的四肢百骸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温暖。是源源不断的安宁与幸福,或许还有感恩。而最直接的念头只有一个——想就这样活下去,多活一些时间,只是为了这样美好的阳光,这样宁适的午后。
2、
小时候住在姥姥家,隔壁有位郭姥姥,据说年轻时非常厉害,在那样的年代里,靠自学考取了律师执照,那一片的老人们都尊称她为郭律师,其过世多年的丈夫则是法官。从我记事起,郭姥姥就已经半身不遂,但却坚持不和儿孙们同住,请了一个保姆,因为家里还有一位更老的老人——郭姥姥的小姨。
那位太姨姥是个干瘦矮小的老人,似乎从没出过屋,听说是上了年纪再加上年轻时经历了些事,头脑不太清醒。我印象里的她是超乎小孩子能够理解范围的存在。那时只知她很老很老,郭姥姥已经是个老太太,而她是郭的小姨,却竟然还活着,简直太不可思议。
老人家患了很多老年病,大小便失禁,吃饭需要人喂,衣服永远是黑蓝灰三色的“老人装”,衣襟上永远有沥拉的流体食物干涸白迹。裹着小脚,但几乎不走路。记得有一次老人家在家人不注意时不知怎的跨了一只腿坐在窗台上,吓坏了一干人。不过最后有惊无险。再后来,我上了中学,很少再去姥姥家,现在回想起来,老人家似乎挺了很久,超过了百岁才过世。
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回到那里,去看了看郭姥姥。她身体不大健康了,愈发走下坡路,三儿子也搬过来陪伴母亲。屋里弥漫着干果的气味和一种衰老的,濒临死亡的气息,人一走进去,就被立刻包裹住,透不过气来。我坐在硬硬的木椅上,听着郭姥姥依旧洪亮的声音,却越加衰老的熟悉的记忆里的脸庞,一瞬间眼泪险些喷涌而出。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突然地情绪失控,也许是在这里我又感受到了我的已逝的童年,和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我清楚地知道眼前这位看着我长大的老人没准哪一天就不在了,而这一天并不遥远。即是为老人家即将走到尽头的生命而感伤,也为自己感到凄然。
儿童时期,矮矮的我欢乐地在楼梯上奔跑,和那栋楼里同龄的玩伴大声地笑闹,老人们也并不训斥,只是探出头来说,到外面的小花园里去玩,摔着了就又该哭了,听话。那时并不觉得已经脱落墙皮的墙壁斑驳老旧,甚至觉得这里脱落后的形状像只小狗,那里像电视里皇帝的妃子。大概用童真的眼看这个世界都是不同的。年少的心是轻的,不会思考太多,亦不会在乎太多,心轻,身也就轻,因此就能轻易地奔跑跳跃,雀动花间。
那时几乎就不会走路的,全是蹦蹦跳跳,得到个漂亮的小帖画就会开心很久。而现在我死宅,不喜欢出门,厌恶运动,也似乎再也动不起来,行将就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也不会隔老远就大声地呼唤对方,如果眼神没有交汇那么就干脆低头装鸵鸟,免得自己打了招呼而对方没看到而感觉尴尬。
人一长大,就顾虑太多,欲望太多,心就沉了,意志却不见得会坚强。
3、
我之前年少轻狂时曾想过一个问题——人上了年纪之后,痴呆僵硬,思想也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啰里啰嗦一堆旧观念,过个马路也无人敢搀扶更别提了摔倒了路人看到只恨不得躲得远远地生怕讹上谁。这样的老家伙只会给儿女添麻烦,算是拖累。而且那时看着镜子里满脸老年斑肌肉松弛的自己,大概也会觉得厌恶吧。既然这样,那还不如在盛年之末静静地死去,总算是一朵花在绽放的尾声被采撷下来,支撑了标本,即使没有了生命,也还能永久地保持着美丽的样子。
就像我极爱的邓丽君,终年四十二岁,看她生命中倒数的几场演出已显老态,嗓音其实也不复年轻时那样的清丽动人。不过巨星的风采依旧,就如林青霞,岁月已不是问题。
但我在想,若她不是在尚好的年华里逝去,而是一直坚持着唱着跳着,那么人们定会评说邓姊才尽,不如退隐;若林青霞没在她最美的时候告别银幕,大概影迷心中的她也会大打折扣吧。
不服老的刘晓庆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年轻时那样明眸皓齿的何翠姑,如今却已经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料。
可是在那一瞬间,我忽然顿悟了一部分,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活得艰难,还是要咬牙拼命活下去。
或许那些人并没什么文化,不是冒着什么活着就有希望之类的励志话而坚持的,而是只有活着,才能感受,才能享受。
死尸就算是葬在了山花烂漫的山岗上也无法体会带着不知名花香的风吹过脸庞的感觉,蝴蝶标本再美得惊心动魄也再也不能真正振翅飞在山野小巷。同样的,没有了生命,你就什么也不是。
4、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总是陷入沉思。而且这沉思还想电视剧,一集一集,断了还能再衔接起来,继续想。越想越深邃,越想越投入,每一遍地追溯前缘都能悟出更多的东西。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被拘在教室里读书学习而不怎么接触自然与外界,猛地一下子被告知已经成年,适应也不适应。在这种彷徨中,人本能的思考反应吧。
就像青春期时在夜里拔节的个子,能听到清脆的咔吧声,真切,清晰,令人喜悦。
因为无论如何,思考或者说是迷恋上思考,都是件令人欢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