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是一种成长 —— 本学期小结
学期还没结束呢,明天还有presentation呢,后天一篇大paper due呢,今晚没准又要通宵呢,可是就是想来写点什么。本来打算把所有论文交了再来写个学期小结的,不过或许到时候没这个心境了。嗯,现在有感动就写点吧。
正好八点半回到家吃了好多东西。罪恶啊,熬夜加宵夜,这不等于自杀吗?
可是写论文的时候就是想吃啊,一不小心就饿了,而且不饿也想吃。
脑力劳动者其实真心伤不起啊。
言归正传,本学期小结。
秋季学期转眼就要在日渐浓郁的圣诞节日气氛中结束了。学校本科生早已经结束final打包回家,只剩下少许苦逼的phd同学们还在苦苦挣扎,比如我。本学期在忙碌紧张的coding中开始,在高强度的论文写作中接近尾声。三个月,如驹过隙,一晃而过。刚开学两周,每周工作50个小时各种coding啊,因为导师要数据参加会议。终于在他们出发前两天所有数据出来了。不过因为我没去参加会议把我的名字从第三作者变成了第四作者。那两个星期真的辛苦啊,每天三点多爬起来看书准备自己上课的reading,白天都在办公室盯着电脑高强度的工作。不过从那以后,我就没事干了。闲了一个多月。
期间导师说我们准备用这些数据写两篇论文,争取在圣诞节之前发出去。于是我开始找文献,找idea。可是导师发完那封邮件就再无下文了。而我也始终停留在读论文,迟迟没有下笔去写的阶段。中间认真准备了两门课的presentation,效果都还不错。
然后如冬天般残酷的期末如期而至了。导师发来一封邮件,说明年六月的会议,你应该以第一作者参加presentation。我小心翼翼的打开会议网站,三个星期之后就deadline啊,日期跟我各种final和due的时间完全重合。压力瞬间山大。不过还是礼貌的发了封邮件说,好。
于是,我开始准备写论文。
感恩节一个朋友北上西雅图,两天毁了。感恩节之前交了一篇research paper。
感恩节之后,开始找论文,读论文,却迟迟写不出来。
第一个晚上,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了一整宿,写了半页纸。
早上六点多,在冰凉的暮霭中走回家,除了沮丧,还有毫无头绪写不出来的忧虑和压力。
从那晚上到现在,两个多星期,写了四篇论文(一篇正在进行时,今晚应该能把初稿写出来),做了一个PPT。其中两篇准备投会议。
每天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至少十个小时,除了查资料,读论文,就是写和改。时不时打开FB和豆瓣看看别人更新换换脑子。
就这样,我在跟导师说发给他论文那天准时把一篇论文发给了他。他说很好,等他加上regression我们就可以投了。
然后我说还有个conceptual paper想一起投了试一试。他说好。于是又开始改另一篇。
过程很艰辛,熬夜,长痘,吃了很多冰淇淋,估计长了好几斤。
不过,真的,觉得自己进步了好多。从找文献,读论文,写论文,整个过程虽然很辛苦,却真的让自己对于学术写作越来越有感觉。当挣扎于寻找和表达各个概念间的内部逻辑关系,绞尽脑汁却依旧混乱时真的抓狂恶心想吐,可是当理清楚脉络,建立了一个模型时,却又异常满足和开心。当学会更加熟练而正确的引用和论证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四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严谨。以至于在写不用resource的essay时,每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总会下意识的想要去找相关文献来作为支撑。
现在想来,这一年半的训练,真的长进不少。这得益于我之前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美国的学术比起国内确实严格很多(至少比我研究生时写毕业论文的要求高了好几倍),老师也非常负责。交上去一篇paper会逐字逐句的看,甚至是语法错误都不会放过。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也不敢敷衍怠慢,总会很小心。而会议论文投稿和学术杂志投稿更是谨小慎微,不敢有半分差池。否则查出来,学术生涯也就此画上破折号了。
小结:本学期论文写作经历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什么事情都是一点点达成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咬着牙坚持挺下来,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好晚了,得滚回去跟论文玩了。先写到这里吧。
西雅图的十二月,嗯,像故乡的冬天,阴沉沉的,有些冷!
正好八点半回到家吃了好多东西。罪恶啊,熬夜加宵夜,这不等于自杀吗?
可是写论文的时候就是想吃啊,一不小心就饿了,而且不饿也想吃。
脑力劳动者其实真心伤不起啊。
言归正传,本学期小结。
秋季学期转眼就要在日渐浓郁的圣诞节日气氛中结束了。学校本科生早已经结束final打包回家,只剩下少许苦逼的phd同学们还在苦苦挣扎,比如我。本学期在忙碌紧张的coding中开始,在高强度的论文写作中接近尾声。三个月,如驹过隙,一晃而过。刚开学两周,每周工作50个小时各种coding啊,因为导师要数据参加会议。终于在他们出发前两天所有数据出来了。不过因为我没去参加会议把我的名字从第三作者变成了第四作者。那两个星期真的辛苦啊,每天三点多爬起来看书准备自己上课的reading,白天都在办公室盯着电脑高强度的工作。不过从那以后,我就没事干了。闲了一个多月。
期间导师说我们准备用这些数据写两篇论文,争取在圣诞节之前发出去。于是我开始找文献,找idea。可是导师发完那封邮件就再无下文了。而我也始终停留在读论文,迟迟没有下笔去写的阶段。中间认真准备了两门课的presentation,效果都还不错。
然后如冬天般残酷的期末如期而至了。导师发来一封邮件,说明年六月的会议,你应该以第一作者参加presentation。我小心翼翼的打开会议网站,三个星期之后就deadline啊,日期跟我各种final和due的时间完全重合。压力瞬间山大。不过还是礼貌的发了封邮件说,好。
于是,我开始准备写论文。
感恩节一个朋友北上西雅图,两天毁了。感恩节之前交了一篇research paper。
感恩节之后,开始找论文,读论文,却迟迟写不出来。
第一个晚上,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了一整宿,写了半页纸。
早上六点多,在冰凉的暮霭中走回家,除了沮丧,还有毫无头绪写不出来的忧虑和压力。
从那晚上到现在,两个多星期,写了四篇论文(一篇正在进行时,今晚应该能把初稿写出来),做了一个PPT。其中两篇准备投会议。
每天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至少十个小时,除了查资料,读论文,就是写和改。时不时打开FB和豆瓣看看别人更新换换脑子。
就这样,我在跟导师说发给他论文那天准时把一篇论文发给了他。他说很好,等他加上regression我们就可以投了。
然后我说还有个conceptual paper想一起投了试一试。他说好。于是又开始改另一篇。
过程很艰辛,熬夜,长痘,吃了很多冰淇淋,估计长了好几斤。
不过,真的,觉得自己进步了好多。从找文献,读论文,写论文,整个过程虽然很辛苦,却真的让自己对于学术写作越来越有感觉。当挣扎于寻找和表达各个概念间的内部逻辑关系,绞尽脑汁却依旧混乱时真的抓狂恶心想吐,可是当理清楚脉络,建立了一个模型时,却又异常满足和开心。当学会更加熟练而正确的引用和论证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四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严谨。以至于在写不用resource的essay时,每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总会下意识的想要去找相关文献来作为支撑。
现在想来,这一年半的训练,真的长进不少。这得益于我之前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美国的学术比起国内确实严格很多(至少比我研究生时写毕业论文的要求高了好几倍),老师也非常负责。交上去一篇paper会逐字逐句的看,甚至是语法错误都不会放过。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也不敢敷衍怠慢,总会很小心。而会议论文投稿和学术杂志投稿更是谨小慎微,不敢有半分差池。否则查出来,学术生涯也就此画上破折号了。
小结:本学期论文写作经历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什么事情都是一点点达成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咬着牙坚持挺下来,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好晚了,得滚回去跟论文玩了。先写到这里吧。
西雅图的十二月,嗯,像故乡的冬天,阴沉沉的,有些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