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禁毒的经济学
来源:Learn Liberty
禁令不会消灭不正当商品的市场。但是禁令确实可以增加暴力和服用过量的危险。
美国的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禁令期:联邦政府从1920-1933年间的禁酒,与从1971年开始的当下的禁毒战争。在这两段时期,我们目睹了与此类禁令执行相对应的杀人犯罪至死率的上升。
为什么禁令会导致暴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禁止某种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并不能彻底杜绝其使用。几乎有一半的中学高年级学生承认曾经使用过一种非法药物。
禁令只不过令毒品市场转移到了地下。生产者在黑市经营,消费者也掩藏其交易行为。
经济学指出许多黑市的负面影响,有证据证实了这些负面影响的存在。在黑市里,一旦出现因毒贩的势力范围、毒品质量、找零钱数是否足够而起的纠纷,
没有法律系统可以依赖。
毒贩和消费者必须自己解决纠纷并且很可能会诉诸暴力。
黑市的隐秘性质还有其他的负面作用。若毒贩卖给消费者的是劣质可卡因,他不能向商业改进局举报毒贩。由于没有合法公开的方式来打击奸商的信誉,毒品质量不仅会更低,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会更不可预测,这增加了中毒与过量服用的危险。
而且,禁毒执法需要花费资源。警察用来追捕毒贩和瘾君子的时间就不能用来追捕谋杀犯、小偷或者强奸犯。
监狱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关押了毒贩就不能关押其他罪行更恶劣的犯人。
一项估算指出因为禁毒令的存在,谋杀率比起没有禁毒令的情形高出了25%至75%。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大麻、可卡因、冰毒或者海洛因的消费量,有其他的政策供选择。例如我们在应对烟草时使用的高税率、最低吸烟年龄限制和广泛的教育运动,都可以将这些毒品的消费量控制在相对较低的程度,并且避免暴力及与黑市关联的其他问题。
可能看起来与直觉得出的结论相反,禁令并非最有效的降低对某种商品消费的方式,但经济学指出禁毒会催生黑市,而黑市又会导致其他负面效应。
![]() |
禁令不会消灭不正当商品的市场。但是禁令确实可以增加暴力和服用过量的危险。
![]() |
美国的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禁令期:联邦政府从1920-1933年间的禁酒,与从1971年开始的当下的禁毒战争。在这两段时期,我们目睹了与此类禁令执行相对应的杀人犯罪至死率的上升。
![]() |
为什么禁令会导致暴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禁止某种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并不能彻底杜绝其使用。几乎有一半的中学高年级学生承认曾经使用过一种非法药物。
![]() |
禁令只不过令毒品市场转移到了地下。生产者在黑市经营,消费者也掩藏其交易行为。
![]() |
经济学指出许多黑市的负面影响,有证据证实了这些负面影响的存在。在黑市里,一旦出现因毒贩的势力范围、毒品质量、找零钱数是否足够而起的纠纷,
![]() |
![]() |
没有法律系统可以依赖。
![]() |
![]() |
![]() |
![]() |
毒贩和消费者必须自己解决纠纷并且很可能会诉诸暴力。
![]() |
![]() |
黑市的隐秘性质还有其他的负面作用。若毒贩卖给消费者的是劣质可卡因,他不能向商业改进局举报毒贩。由于没有合法公开的方式来打击奸商的信誉,毒品质量不仅会更低,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会更不可预测,这增加了中毒与过量服用的危险。
![]() |
![]() |
而且,禁毒执法需要花费资源。警察用来追捕毒贩和瘾君子的时间就不能用来追捕谋杀犯、小偷或者强奸犯。
![]() |
监狱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关押了毒贩就不能关押其他罪行更恶劣的犯人。
![]() |
一项估算指出因为禁毒令的存在,谋杀率比起没有禁毒令的情形高出了25%至75%。
![]() |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大麻、可卡因、冰毒或者海洛因的消费量,有其他的政策供选择。例如我们在应对烟草时使用的高税率、最低吸烟年龄限制和广泛的教育运动,都可以将这些毒品的消费量控制在相对较低的程度,并且避免暴力及与黑市关联的其他问题。
![]() |
可能看起来与直觉得出的结论相反,禁令并非最有效的降低对某种商品消费的方式,但经济学指出禁毒会催生黑市,而黑市又会导致其他负面效应。
NewmanLoathesU
(P'yŏngyang, North Korea)
You are what you read. Read to feel alive. (出门不带Kindle会死星人...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