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总编辑也不好当(陈海春)
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这本书从1956年3月17日“初进颐年堂”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写起,到文化大革命前,跨度为十年,书中充满了吴冷西对主席的尊敬,也披露了许多史实,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毛主席对吴冷西如何做好大报总编辑的内容。1957年6月13日晚,毛主席找吴冷西和胡乔木到他的住所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谈话。毛主席一开始就告诉吴冷西,中央已经决定调他去人民日报社,同时还兼新华社的工作。谈到如何办报纸时,毛主席讲了一段很长的话。中心思想是,领导的任务不外决策和用人,治理国家是这样,办报纸也是这样。就这样吴冷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大报总编辑生涯,在毛主席的指点下,吴冷西得到了锻炼,也得到了提高。
一、大报总编辑要讲政治
讲政治就是抓大事。在一次会议结束时,毛主席说,希望各省第一书记,恐怕还要加一个书记及其他某些同志,从繁忙工作中解放一点出来,做一些研究工作,注意一些重大的问题。比如吴冷西同志,我们谈过几次,要他学大公报的张季鸾,到处串门子,打听消息,聊聊天,看看市场,参加这样的会议。中央的报纸也好,省市的报纸也好,总主笔不能每天沉埋在那些事务工作里头,必须解放一点。如何解放法,大家去研究。总而言之,少管一点事,少管一点就能多管一点。抓方向和抓重点是一致的。毛主席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毛主席曾经批评过前任总编辑,说他们不仅不是政治家办报,甚至也不是书生办报,而是死人办报。大鸣大放。真是百家争鸣,唯独马家不鸣(按:“马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家)。抓大事还包括抓动向,主席认为,至少当时吴冷西还不懂。毛主席说,凡事要抓住时机。对一些重大的问题要敏感,出手要快。报纸办得好坏,要看你是政治家办报还是书生办报。我是提倡政治家办报的,但有些同志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优柔寡断。办报也要多谋善断,要一眼看准,立即抓住、抓紧,形势一变,要转得快。吴冷西有一段话说得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形势转换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思想总赶不上毛主席。”
讲政治就是讲辩证法。毛主席说,做新闻宣传工作的,记者和编辑,看问题要全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侧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缺点。这叫做辩证法,两点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不让讲缺点,不让讲怪话,不让讲坏话。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好的事情不是一切都好,也还有坏的一面,反之,坏的事情不是一切都坏,也还有好的一面,只不过主次不同罢了、听到人家都说好,你就得问一问是否一点坏处也没有?听到人家都说坏,你就得问一问是否一点好处也没有?毛主席强调,做新闻工作,无论记者或编辑,都要头脑冷静,要实事求是。下去采访,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报道什么。要自己动脑筋想想,是否真实,是否有理。
讲政治就是留余地。不要把话说满,说满了就漏了水。对一些指标性的东西,一般不要登。主席说,真的全做到了,也不要登报。人民日报硬是卡死。否则这个省登报,那个省登报,大家抢先,搞得天下大乱。一年完成不登报,两年完成恐怕也不要登报。各省提口号恐怕时间以长一点比较好。我就是有点机会主义,要留有余地。主席还说,现在报纸宣传报道上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订指标要留有余地。主席特别提醒吴冷西:办报的、做记者的,凡事要有分析,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主席归结为三条:第一,要实事求是,报道时要弄清事实真相。第二,现在要下明矾,把混乱的思想加以澄清。第三,要考虑国际影响。可是,这些话,吴冷西只听了一半,日后他也做了反省。这本书我最欣赏的一段话是:“虽然不能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应对1958年的浮夸风和共产风负有主要责任,但我主持这两个单位的宣传工作在这期间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今仍深感内疚。”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不像现在某些人死不认错,像一只被最追急了的鸵鸟,顾头不顾尾。
讲政治还要会用人。毛主席在吴冷西当总编辑之初,就告诉他要会用人。主席称赞刘邦会用人。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据史记载,刘邦称帝之初,曾问群臣:何以他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群臣应对不一。刘邦均不以为然。毛主席这时背诵《史记》中刘邦说的一段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主席还告诉吴冷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用他的长处,帮助他克服短处。你不要搞一言堂,要让不同的意见能充分发表。古人就提倡“兼听”,共产党人应该更能“兼听”。“兼听则明”,听到各方面的反应,就能够从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二、大报总编辑要讲学习
主席历来强调学习,学理论,学方法。1964年1月7日,元旦刚过,毛主席在颐年堂西厅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七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在会议过程中,毛主席提出人民日报的问题。他说,人民日报要发表学术方面的文章,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章,抓活的哲学。现在报上政治新闻太多,尽是送往迎来,这个会议那个会议。这些事情完全不登也困难,但可以少登。如果要登,可以增加一两个版,多登学术力面的文章。毛主席2月3日在人民日报的报告上写了批语:“少奇、小平同志:人民日报历来不重视思想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文章很少,把这个阵地送给光明日报、文汇报和新建设月刊。这种情况必须改过来才好。现在他们有了改的主意了,请书记处讨论一下,并给他们解决干部问题。” 3月21日,毛主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八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稿时,吴冷西趁机谈了人民日报筹备《学术研究》专刊的情况。毛主席又一次强调,人民日报要抓理论工作,不能只搞政治。
讲方法,主要是要坚持党性和群众性,既体现党的意志,又能让读者读得进去。毛主席曾经对人民日报提了要求:一是报纸的宣传,要联系当前的政治,写新闻、文章要这样,写社论更要这样。二是中央的每一重要决策,报纸都要有具体布置,要订出写哪些社论、文章和新闻的计划,并贯彻执行。三是人民日报要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改进工作,包括领导工作。编委会可以扩大些,开会要讨论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实质问题,可以争论。报纸的编排和文风,不要刻板,要生动活泼。文章要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要醒目些,使读者爱看。四是要吸收报社以外的专家、学者、作家参加报纸工作,要团结好他们。理论版和文艺版要设专门的编委会,请报社外的人参加,属半独立性质。
主席还告诉他们如何写文章,一是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二是文章要形象化。你们写文章偏于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三是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词、谓语、宾词。其实西洋人说话,也经常省去主词或宾词的。你们的文章洋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这可能是看惯了翻译过来的西方文章。主席还要他们多登一些科学讨论的文章:“科学讨论,《人民日报》要多起来,要多得占篇幅五分之一左右,岂不是很好吗?请你们于衣食住行用五大要政讨论一下。一塘死水,需要搅动一下了。”
三、大报总编辑要不怕鬼
主席自己就从来不怕鬼,他非常喜欢《聊斋志异》,他说,《聊斋志异》中写了很多不怕鬼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名《青风》,说的是狂生耿去病夜读于荒宅,“一鬼披发入,面黑如漆,张目视生。生笑,染指砚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鬼惭而去。”你不怕鬼,鬼也无可奈何。要坚持原则,就有可能受打击,就有可能挨整。毛主席严肃地对吴冷西说,要政治家办报,不是书生办报,就得担风险。你到人民日报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遇到最坏情况,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受到错误的处分,可能这样对自己反而有益处。毛主席举例说,屈原流放而后有《离骚》,司马迁受腐刑乃发愤著《史记》。他自己也有这个体会。受打击后,可能一时没有工作可做,那就可以多读书,用读书来打发日子。主席说,他讲打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时,并没有看过《孙子兵法》。后来王明“左”倾路线领导讥讽说十六字诀来自过时的《孙子兵法》,而反“围剿”打的是现代战争。这时他才找到《孙子兵法》来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也是这时看的。那时他被解除指挥中央红军的职务,就利用空闲看了不少从红军走过的县城中弄来的书籍。
不怕鬼不是不要搞好关系,毛主席说,人民日报要经常注意搞好同全国各省委的关系,多听省委的意见,认真研究和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人民日报要办得好,不仅要同中央各部门搞好关系,还要取得各省的支持和帮助。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中央自然得管,各省委也有责任帮助把它办好。我们的一贯方针是全党办报。吴冷西告诉主席,人民日报同各省委的关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只是有几个省委对人民日报1955- 1956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央曾为此作过决定)时批评他们省里的某些工作有意见,一度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在会上还旧事重提。毛主席说,对省委提的意见,要作分析。对的要接受,认真改进。你们认为不对的可以提到小平同志主持的书记处会议上讨论,然后向有关省委作必要的解释。一般人都不太容易接受批评,你们在报纸上公开批评省委的某项工作中的缺点,人家有意见是正常的,何况你们的批评有时不免不够实事求是。因此你们的批评应当十分慎重,事实力求八九不离十。涉及省委本身的,事前可以听听中央书记处的意见。批评一般工作中的缺点,你们编辑部自己负责,当然也不要鲁莽从事。无论如何,你们要经常告诉记者、编辑,要搞好同各省委的关系,这是按党的原则办事的关系,不是庸俗化的关系。
不怕鬼,鬼还是来了。1966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好是把吴冷西训斥了一番,他说人民日报登过不少污七八糟的东西,提倡鬼戏,捧海瑞,犯了错误。我过去批评你们不搞理论,从报纸创办时起就批评,批评过多次。我说过我学蒋介石,他不看中央日报,我也不看人民日报,因为没有什么看头。你们的《学术研究》是我逼出来的。我看你是半马克思主义,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要不断进步,否则要垮台。批评你是希望你进步。我对一些没有希望的人,从来不批评。毛主席又说,你们的编辑也不高明,登了那么多坏东西,没有马克思主义,或者只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不犯错误的报纸是没有的。人民日报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可能以后还会犯错误,说从此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错了就改,改了就好。人民日报还是有进步,现在比过去好,我经常看。但要不断前进。毛主席这次批评,是吴冷西最后一次直接听到毛的谈话,距离他在1956年春初进颐年堂,刚好10年。
五、几点建议
学习了毛主席对吴冷西的教诲,好像我这个门外汉也看出点门道。谨列出几条供人民网总编辑同志参考,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就如一句戏里的台词:“说的对,吃我的药;说的不对,分文不取。”
第一,加强学习。建议人民网在春节之后,开展一次大学习,大讨论。主题可定为“如何做一个国家主流媒体的从业者”,从观念、心态和行为入手,打造一只“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队伍。
第二,建章建制。要防止以权谋私,要防止以网谋私。特别要注意不允许擅自在后台更改数据,将组织行为个人化。最近国家要求净化网站,要在网站上扫黄,其实强奸妇女和强奸民意是一回事情。
第三,引进人才。在中央宣传口其他部门抽调一些干部,充实到人民网来。人民网的现在编辑队伍,据了解主要是招聘的一些年轻人,这些人有一定的优势,但至少经验不足,还不足以担纲这样一个国家主流媒体。从几次大型活动的操作来看,两个词可以概括:嫩了,楞了。
第四,出去走走。要让人民网的编辑到基层走一走,到其他门户网站走走,特别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按照主席的要求:“你们办报的要经常下去呼吸新鲜空气,记者、编辑要这样做,总编辑也要经常下去。”
第五,开门办网。聘请一些有兴趣、有时间、有能力的人来为人民网把把脉。对这个组织的成员可以给一些酬劳,也可以不给。用一些真正的共产党人来干这个事情,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一、大报总编辑要讲政治
讲政治就是抓大事。在一次会议结束时,毛主席说,希望各省第一书记,恐怕还要加一个书记及其他某些同志,从繁忙工作中解放一点出来,做一些研究工作,注意一些重大的问题。比如吴冷西同志,我们谈过几次,要他学大公报的张季鸾,到处串门子,打听消息,聊聊天,看看市场,参加这样的会议。中央的报纸也好,省市的报纸也好,总主笔不能每天沉埋在那些事务工作里头,必须解放一点。如何解放法,大家去研究。总而言之,少管一点事,少管一点就能多管一点。抓方向和抓重点是一致的。毛主席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毛主席曾经批评过前任总编辑,说他们不仅不是政治家办报,甚至也不是书生办报,而是死人办报。大鸣大放。真是百家争鸣,唯独马家不鸣(按:“马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家)。抓大事还包括抓动向,主席认为,至少当时吴冷西还不懂。毛主席说,凡事要抓住时机。对一些重大的问题要敏感,出手要快。报纸办得好坏,要看你是政治家办报还是书生办报。我是提倡政治家办报的,但有些同志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优柔寡断。办报也要多谋善断,要一眼看准,立即抓住、抓紧,形势一变,要转得快。吴冷西有一段话说得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形势转换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思想总赶不上毛主席。”
讲政治就是讲辩证法。毛主席说,做新闻宣传工作的,记者和编辑,看问题要全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侧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缺点。这叫做辩证法,两点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不让讲缺点,不让讲怪话,不让讲坏话。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好的事情不是一切都好,也还有坏的一面,反之,坏的事情不是一切都坏,也还有好的一面,只不过主次不同罢了、听到人家都说好,你就得问一问是否一点坏处也没有?听到人家都说坏,你就得问一问是否一点好处也没有?毛主席强调,做新闻工作,无论记者或编辑,都要头脑冷静,要实事求是。下去采访,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报道什么。要自己动脑筋想想,是否真实,是否有理。
讲政治就是留余地。不要把话说满,说满了就漏了水。对一些指标性的东西,一般不要登。主席说,真的全做到了,也不要登报。人民日报硬是卡死。否则这个省登报,那个省登报,大家抢先,搞得天下大乱。一年完成不登报,两年完成恐怕也不要登报。各省提口号恐怕时间以长一点比较好。我就是有点机会主义,要留有余地。主席还说,现在报纸宣传报道上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订指标要留有余地。主席特别提醒吴冷西:办报的、做记者的,凡事要有分析,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主席归结为三条:第一,要实事求是,报道时要弄清事实真相。第二,现在要下明矾,把混乱的思想加以澄清。第三,要考虑国际影响。可是,这些话,吴冷西只听了一半,日后他也做了反省。这本书我最欣赏的一段话是:“虽然不能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应对1958年的浮夸风和共产风负有主要责任,但我主持这两个单位的宣传工作在这期间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今仍深感内疚。”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不像现在某些人死不认错,像一只被最追急了的鸵鸟,顾头不顾尾。
讲政治还要会用人。毛主席在吴冷西当总编辑之初,就告诉他要会用人。主席称赞刘邦会用人。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据史记载,刘邦称帝之初,曾问群臣:何以他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群臣应对不一。刘邦均不以为然。毛主席这时背诵《史记》中刘邦说的一段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主席还告诉吴冷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用他的长处,帮助他克服短处。你不要搞一言堂,要让不同的意见能充分发表。古人就提倡“兼听”,共产党人应该更能“兼听”。“兼听则明”,听到各方面的反应,就能够从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二、大报总编辑要讲学习
主席历来强调学习,学理论,学方法。1964年1月7日,元旦刚过,毛主席在颐年堂西厅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七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在会议过程中,毛主席提出人民日报的问题。他说,人民日报要发表学术方面的文章,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章,抓活的哲学。现在报上政治新闻太多,尽是送往迎来,这个会议那个会议。这些事情完全不登也困难,但可以少登。如果要登,可以增加一两个版,多登学术力面的文章。毛主席2月3日在人民日报的报告上写了批语:“少奇、小平同志:人民日报历来不重视思想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文章很少,把这个阵地送给光明日报、文汇报和新建设月刊。这种情况必须改过来才好。现在他们有了改的主意了,请书记处讨论一下,并给他们解决干部问题。” 3月21日,毛主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八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稿时,吴冷西趁机谈了人民日报筹备《学术研究》专刊的情况。毛主席又一次强调,人民日报要抓理论工作,不能只搞政治。
讲方法,主要是要坚持党性和群众性,既体现党的意志,又能让读者读得进去。毛主席曾经对人民日报提了要求:一是报纸的宣传,要联系当前的政治,写新闻、文章要这样,写社论更要这样。二是中央的每一重要决策,报纸都要有具体布置,要订出写哪些社论、文章和新闻的计划,并贯彻执行。三是人民日报要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改进工作,包括领导工作。编委会可以扩大些,开会要讨论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实质问题,可以争论。报纸的编排和文风,不要刻板,要生动活泼。文章要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要醒目些,使读者爱看。四是要吸收报社以外的专家、学者、作家参加报纸工作,要团结好他们。理论版和文艺版要设专门的编委会,请报社外的人参加,属半独立性质。
主席还告诉他们如何写文章,一是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二是文章要形象化。你们写文章偏于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三是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词、谓语、宾词。其实西洋人说话,也经常省去主词或宾词的。你们的文章洋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这可能是看惯了翻译过来的西方文章。主席还要他们多登一些科学讨论的文章:“科学讨论,《人民日报》要多起来,要多得占篇幅五分之一左右,岂不是很好吗?请你们于衣食住行用五大要政讨论一下。一塘死水,需要搅动一下了。”
三、大报总编辑要不怕鬼
主席自己就从来不怕鬼,他非常喜欢《聊斋志异》,他说,《聊斋志异》中写了很多不怕鬼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名《青风》,说的是狂生耿去病夜读于荒宅,“一鬼披发入,面黑如漆,张目视生。生笑,染指砚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鬼惭而去。”你不怕鬼,鬼也无可奈何。要坚持原则,就有可能受打击,就有可能挨整。毛主席严肃地对吴冷西说,要政治家办报,不是书生办报,就得担风险。你到人民日报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遇到最坏情况,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受到错误的处分,可能这样对自己反而有益处。毛主席举例说,屈原流放而后有《离骚》,司马迁受腐刑乃发愤著《史记》。他自己也有这个体会。受打击后,可能一时没有工作可做,那就可以多读书,用读书来打发日子。主席说,他讲打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时,并没有看过《孙子兵法》。后来王明“左”倾路线领导讥讽说十六字诀来自过时的《孙子兵法》,而反“围剿”打的是现代战争。这时他才找到《孙子兵法》来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也是这时看的。那时他被解除指挥中央红军的职务,就利用空闲看了不少从红军走过的县城中弄来的书籍。
不怕鬼不是不要搞好关系,毛主席说,人民日报要经常注意搞好同全国各省委的关系,多听省委的意见,认真研究和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人民日报要办得好,不仅要同中央各部门搞好关系,还要取得各省的支持和帮助。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中央自然得管,各省委也有责任帮助把它办好。我们的一贯方针是全党办报。吴冷西告诉主席,人民日报同各省委的关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只是有几个省委对人民日报1955- 1956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央曾为此作过决定)时批评他们省里的某些工作有意见,一度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在会上还旧事重提。毛主席说,对省委提的意见,要作分析。对的要接受,认真改进。你们认为不对的可以提到小平同志主持的书记处会议上讨论,然后向有关省委作必要的解释。一般人都不太容易接受批评,你们在报纸上公开批评省委的某项工作中的缺点,人家有意见是正常的,何况你们的批评有时不免不够实事求是。因此你们的批评应当十分慎重,事实力求八九不离十。涉及省委本身的,事前可以听听中央书记处的意见。批评一般工作中的缺点,你们编辑部自己负责,当然也不要鲁莽从事。无论如何,你们要经常告诉记者、编辑,要搞好同各省委的关系,这是按党的原则办事的关系,不是庸俗化的关系。
不怕鬼,鬼还是来了。1966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好是把吴冷西训斥了一番,他说人民日报登过不少污七八糟的东西,提倡鬼戏,捧海瑞,犯了错误。我过去批评你们不搞理论,从报纸创办时起就批评,批评过多次。我说过我学蒋介石,他不看中央日报,我也不看人民日报,因为没有什么看头。你们的《学术研究》是我逼出来的。我看你是半马克思主义,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要不断进步,否则要垮台。批评你是希望你进步。我对一些没有希望的人,从来不批评。毛主席又说,你们的编辑也不高明,登了那么多坏东西,没有马克思主义,或者只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不犯错误的报纸是没有的。人民日报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可能以后还会犯错误,说从此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错了就改,改了就好。人民日报还是有进步,现在比过去好,我经常看。但要不断前进。毛主席这次批评,是吴冷西最后一次直接听到毛的谈话,距离他在1956年春初进颐年堂,刚好10年。
五、几点建议
学习了毛主席对吴冷西的教诲,好像我这个门外汉也看出点门道。谨列出几条供人民网总编辑同志参考,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就如一句戏里的台词:“说的对,吃我的药;说的不对,分文不取。”
第一,加强学习。建议人民网在春节之后,开展一次大学习,大讨论。主题可定为“如何做一个国家主流媒体的从业者”,从观念、心态和行为入手,打造一只“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队伍。
第二,建章建制。要防止以权谋私,要防止以网谋私。特别要注意不允许擅自在后台更改数据,将组织行为个人化。最近国家要求净化网站,要在网站上扫黄,其实强奸妇女和强奸民意是一回事情。
第三,引进人才。在中央宣传口其他部门抽调一些干部,充实到人民网来。人民网的现在编辑队伍,据了解主要是招聘的一些年轻人,这些人有一定的优势,但至少经验不足,还不足以担纲这样一个国家主流媒体。从几次大型活动的操作来看,两个词可以概括:嫩了,楞了。
第四,出去走走。要让人民网的编辑到基层走一走,到其他门户网站走走,特别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按照主席的要求:“你们办报的要经常下去呼吸新鲜空气,记者、编辑要这样做,总编辑也要经常下去。”
第五,开门办网。聘请一些有兴趣、有时间、有能力的人来为人民网把把脉。对这个组织的成员可以给一些酬劳,也可以不给。用一些真正的共产党人来干这个事情,坚持数年,必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