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期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一 东北人
这几年离开家,被最常问到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东北人啊?!在酒席上尤为如此,我酒量不好,无论什么酒喝点就脸红,科学的解释是肝里少了一种酶,但大家常常不这么认为,他们往往根据你能不能牛饮来判断你的原产地,所以,这个问题常常让我蛮难回答,只好用“我是个赝品”来含糊其辞。
前几天,同学间聊天到对日游行的时候我插了一句软话,立刻被人评说:“你一个东北爷们居然说出这种话来…真让我…”我知道她刚刚去过北方,可能见识了很多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东北爷们,我跟他们相比,的确太不像个东北人了。
可惜我从未把东北人的这个称谓当成一种身份来要求自己能喝酒和变得热血,正如你是个河南人,也不必觉得你RP就会很差,是北京人,或者上海人,也未必就是排外,看不起乡下人的,这个道理我不用赘述,都二十一世纪了亲,你应该懂的
首先,我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有深厚的情感,这不是吹牛逼,我是巨蟹座,恋家,但我从未为我是一个东北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尤其是面对近来这个话题的时候:曾几何时,三十几万东北军奉了不抵抗的命令,不放一枪一炮,默默地离开这片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的黑土地,成了西安城里喝酒闹事的兵大爷们,空留家乡父老在东北凛冽的朔风中备受屈辱,直到实在看不下去内耗了,才绑了委员长,完成了在日后共和国教科书上的自我救赎,我们都应该明白,没有西安事变这一遭,他们将是抗日战争历史上多么耻辱和失败的一支队伍;同样值得推敲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东三省黑社会势力横行,但也未曾听说有谁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倒是都在默默忍受,或者沆瀣一气,在东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也是一种很普及的文化。远到杀人,近到杀狗。
所以当你在这里遇到小酒馆里红着脸,扯着大脖筋诅咒别人爹妈,大街上耍点酒疯叫嚷着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你真以为这就是东北人?那是义和团好吗亲!你指望他们能在危难时刻为民族为老百姓做点什么,那您真的高看他们了。用鲁迅的话说,有“气”而无“勇”。真正的勇气往往不需要用大嗓门和拳头来烘托,《肖申克的救赎》排在IMDB第一名不是没有道理的。
用北京话来讲,东北人有时也很怂。话讲得大,给人的期望大,牛逼吹的轰轰响,未必能帮你把事儿办了,这种情况我已经碰到太多太多,在外面呆时间长了,有时吹牛逼的时候都的提醒自己搂(一声)着点。说到做到,其实是东北人蛮缺乏的一种品质。所以我通常不会把弓拉太满,我重视的是结果。务实,恰恰是我在广东人和上海人身上学到的。
还有,东北人太爱喝酒了,大家一起喝酒,酒桌上的话大多跟放屁一样,所以我不喜欢喝酒。
我承认是个不那么东北的东北人,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你是东北爷们么?我应该回答:是,但不是你知道的那种…
二 反日还是反战
9.18是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日子,我的家在东北,不偏不倚,就在松花江上,从小学开始,每年的这个日子,城市里都会响起刺耳悠长的警报声,后来我离开家乡,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上班,可能是上班的地方离市区太远的缘故,不再能听到这声音。
今年的9.18很特殊,我不知道警报声再次响起,在中国的某些地方,它是否代表一个行动开始的信号,就像前几天一样,大批恰巧有着前科和满身刺青的“热血青年”跑出来借着打砸抢的潮流顺手牵羊。
对日本和战争思考的热情,实际上是始于德国人的,尽管我之前在日本企业工作过几年,但内心对他们还是存在一些模模糊糊地排斥感,尽管我没看出他跟我们有什么很不同的地方:好面子,爱搞关系,好色。经常有人拿日本人珠海嫖娼说事,我在广州住三个月,报刊亭买了个号,每周都会接到东莞各大“会馆”的热情邀请,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当官的玩八房你都不在乎,隔三差五你还陪客户去潇洒,遇见外国人玩了你就愤怒了,你做得,别人做不得,不懂这是什么逻辑。
跑题了,接回来,2011年我加入了一家德国公司,由于这家公司不配翻译,我总得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和德国人做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无敌严谨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之而来的疑惑也非常困扰我:如此思维缜密的民族是如何成为甘心为纳粹服务的?
在思考这个问题当中,曾经有一部电影和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几乎是对纳粹行为的再造,电影叫做《浪潮》,书叫做《路西法效应》,讲述的是著名的斯坦福桥实验,它还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魔鬼是怎样炼成的?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
以上是引自豆瓣书评简短的介绍,但已经完全能够概括书中的实验内容。看过这本书你就会懂得,根本没有人是“born to be a devil”的,是环境和制度等等的“情景力量”使人“更易于”成为一个我们之前完全不认识的人,日本人不是天生的魔鬼,德国人更不是,君不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至少听过“满清十大酷刑”,“炮烙,人彘”之类的记载吧,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曾将前一座踏平城池的人头摆在下一座城池的门前使其不战而降,在灭绝人性方面,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从来都是登峰造极,能用极简单的手段玩出新花样的鼻祖,你真以为我华夏子孙,中华儿女从来都是“勤劳,勇敢,善良”的?该吃药了亲!
所以这道理蛮简单,每个人心中都有魔鬼,和平年代有,战争年代更甚,一个适时的情景往往会催生出这个魔鬼,尤其是战争,简直是魔鬼们的沃土,所以何苦说干死小日本,干死了小日本,就没有别人会这么对待你么?你以为苏联红军干的事情就好多少?二战都过去五六十多年了,美国大兵还在阿富汗虐囚呢!所以我个人极度讨厌战争,极度厌烦媒体对开战这种话题煽风点火的态度,战端一开,又会催生出多少魔鬼,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们根本预想不到。
那又有人会骂,你就是说岛不要了呗!你个卖国…
以前埃及和以色列打仗的时候,最后打不过,又不想给地盘,最后谈来谈去签了一个很好玩的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承认是你的,但你的坦克别给我开过来,等你着急忙慌地赶过来,我早就准备好了,你那还喘粗气呢我这火箭筒早就瞄准你了,这种缓冲带在阿拉伯国家比比皆是,新闻联播里随处可见非军事区这类词汇,可惜全国男女老少看三十多年愣是没人琢磨过这是啥意思。
把岛要回来有一千一万种方法,但凡能不打仗的,再烂的我都支持。打仗就要死人,就要流血牺牲,我没觉得这个时代不值得我们好好珍惜,非要为个鱼塘子丢几条性命进去。
当然,您要非说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我也没招,现在就流行大阿哥心态,里子可以不要,面子一定要给足了,我对您深表呵呵 ^_^
三 我们为什么受歧视
我的同学还陈述了一个让我无法反驳的事实:“你知道我的同学跟我讲在日本公司里遭受了什么歧视?他们连中国人坐过的马桶盖都要擦了才能再用!”
关于这点我深刻认同,并且,由于我在日本公司也工作过,见识过很多这样的事情,但我觉得我当时借由一位友人的反驳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中国人在外资企业里从来都是干得最多,拿得最少的,哪里都一样,比台湾人少,比印度人都少”,这话让她产生了一秒钟左右的停顿,我估计她当时已经从鄙视我是不是个东北人上升到怀疑我的国籍了
后来又有机会跟这位纯中国友人在一起喝酒聊天,我有幸向她讨教上述说法的原因,她告诉我:“中国人受歧视是因为他们不守规矩,不愿意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惯例来做事情”,我当时听完心中暗暗佩服她,我所在的汽车行业,经常有刚入行的猎头过来挖墙脚,每每遇到国内车企的时候,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那边接触了多少文件,这个有没有,那个有没有?所以国内那位在福特盗取了几百个G资料的总工程师在美国海关被抓到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怎么才抓到!中国人不守规矩,不喜欢尊重别人的劳动,总是一句:给我们就得了呗,我给你加点钱…这经常使我汗颜,心想动不动就科长部长的领导怎么连知识产权保护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懂。
别人对我们的歧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去消解这种歧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我们要知道,有多少拿军费的银子去修花园养姨太太的佛爷贝勒,多少不战而降的城池和不堪一击的兵勇,多少至今还在别人国家骗保险的国内友人帮忙,才形成了别人对你现在的歧视,你把拳头挥向这堵高墙,遗憾地说,恐怕暂时只有当鸡蛋的份儿。
PS:
至于马桶盖的问题,如果看过电影《相助》(《help》)的话,就应该不那么好理解了,一直以来标榜文明,人权至上的美国人,也曾经有为黑人女佣专门修建厕所的历史,黑人女佣们的反击是:给白人主子们精心制作了一份点心,用的是“shit”!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新鲜出炉的“shit”!让别人尊重你个人蛮简单,做得更好或者跟他打一架,但如果让人尊重你这个群体,需要的除了个体做得更好,还有团结一致地发出属于自己团体的声音,而后者,恰恰是中国人最缺乏的,首先中国人不团结,勾心斗角的个体项目把你玩到死,天下无敌,独孤求败,一上团体就玩完,其次中国人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好像是压根没底气还是怎样,我记得以前胡适说过一个类似的问题“欲学西方之文明,不如先学西方之野蛮”。用于正确的发出声音,考验的才是我们的勇气和智慧。
话说回来,如果我碰到这种问题,可能不会这么敏感,因为我B型血,天生大大咧咧,我知道是丫素质低,不过既然你不爽了,干嘛不告诉他,干嘛要忍气吞声呢,你如果反问我,你在日企干四年,就没受过这种气?那我告诉你,说良心话,我受的气更多其实是中国人给的,对于日本人,我的做法一向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告诉翻译:“请直译”,我的日方科长曾经因为我不满意公司对我的一次扣培训费事件,拉着我和翻译一起去人事部给我讨说法,倒是人事的中方科长摇头晃脑含糊其辞地把我们骗走了,最后钱也没给。我也遇到很难相处的日本人,结果发现所有日本人也讨厌他,甚至会开玩笑:拜托了,把他留在你们公司吧,不要让他回日本了好不好。。。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他们和我们的想法是很像的,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歧视。当然,我也看到的好多人,刚见到外国人腰杆子就直不起来了,“阿里嘎多”“THANK YOU VERY MUCH”的说起来没完,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要面子又敏感,你没让人尊重你,别人凭什么尊重你。
最后,我们说这个骂那个,干嘛不做一件简单至极而又直接有效的事:让自己强大起来,我们强大起来会让别人自然会看得起我们,也会震慑别人:别闲着没事儿跟我得瑟,爷不是好惹的,总之我会这样想。我会做好我的工作,多学点科学文化知识,街上的人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日本货以后注意点,能少买点就少买点,就这样吧。
这几年离开家,被最常问到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东北人啊?!在酒席上尤为如此,我酒量不好,无论什么酒喝点就脸红,科学的解释是肝里少了一种酶,但大家常常不这么认为,他们往往根据你能不能牛饮来判断你的原产地,所以,这个问题常常让我蛮难回答,只好用“我是个赝品”来含糊其辞。
前几天,同学间聊天到对日游行的时候我插了一句软话,立刻被人评说:“你一个东北爷们居然说出这种话来…真让我…”我知道她刚刚去过北方,可能见识了很多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东北爷们,我跟他们相比,的确太不像个东北人了。
可惜我从未把东北人的这个称谓当成一种身份来要求自己能喝酒和变得热血,正如你是个河南人,也不必觉得你RP就会很差,是北京人,或者上海人,也未必就是排外,看不起乡下人的,这个道理我不用赘述,都二十一世纪了亲,你应该懂的
首先,我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有深厚的情感,这不是吹牛逼,我是巨蟹座,恋家,但我从未为我是一个东北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尤其是面对近来这个话题的时候:曾几何时,三十几万东北军奉了不抵抗的命令,不放一枪一炮,默默地离开这片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的黑土地,成了西安城里喝酒闹事的兵大爷们,空留家乡父老在东北凛冽的朔风中备受屈辱,直到实在看不下去内耗了,才绑了委员长,完成了在日后共和国教科书上的自我救赎,我们都应该明白,没有西安事变这一遭,他们将是抗日战争历史上多么耻辱和失败的一支队伍;同样值得推敲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东三省黑社会势力横行,但也未曾听说有谁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倒是都在默默忍受,或者沆瀣一气,在东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也是一种很普及的文化。远到杀人,近到杀狗。
所以当你在这里遇到小酒馆里红着脸,扯着大脖筋诅咒别人爹妈,大街上耍点酒疯叫嚷着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你真以为这就是东北人?那是义和团好吗亲!你指望他们能在危难时刻为民族为老百姓做点什么,那您真的高看他们了。用鲁迅的话说,有“气”而无“勇”。真正的勇气往往不需要用大嗓门和拳头来烘托,《肖申克的救赎》排在IMDB第一名不是没有道理的。
用北京话来讲,东北人有时也很怂。话讲得大,给人的期望大,牛逼吹的轰轰响,未必能帮你把事儿办了,这种情况我已经碰到太多太多,在外面呆时间长了,有时吹牛逼的时候都的提醒自己搂(一声)着点。说到做到,其实是东北人蛮缺乏的一种品质。所以我通常不会把弓拉太满,我重视的是结果。务实,恰恰是我在广东人和上海人身上学到的。
还有,东北人太爱喝酒了,大家一起喝酒,酒桌上的话大多跟放屁一样,所以我不喜欢喝酒。
我承认是个不那么东北的东北人,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你是东北爷们么?我应该回答:是,但不是你知道的那种…
二 反日还是反战
9.18是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日子,我的家在东北,不偏不倚,就在松花江上,从小学开始,每年的这个日子,城市里都会响起刺耳悠长的警报声,后来我离开家乡,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上班,可能是上班的地方离市区太远的缘故,不再能听到这声音。
今年的9.18很特殊,我不知道警报声再次响起,在中国的某些地方,它是否代表一个行动开始的信号,就像前几天一样,大批恰巧有着前科和满身刺青的“热血青年”跑出来借着打砸抢的潮流顺手牵羊。
对日本和战争思考的热情,实际上是始于德国人的,尽管我之前在日本企业工作过几年,但内心对他们还是存在一些模模糊糊地排斥感,尽管我没看出他跟我们有什么很不同的地方:好面子,爱搞关系,好色。经常有人拿日本人珠海嫖娼说事,我在广州住三个月,报刊亭买了个号,每周都会接到东莞各大“会馆”的热情邀请,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当官的玩八房你都不在乎,隔三差五你还陪客户去潇洒,遇见外国人玩了你就愤怒了,你做得,别人做不得,不懂这是什么逻辑。
跑题了,接回来,2011年我加入了一家德国公司,由于这家公司不配翻译,我总得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和德国人做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无敌严谨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之而来的疑惑也非常困扰我:如此思维缜密的民族是如何成为甘心为纳粹服务的?
在思考这个问题当中,曾经有一部电影和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几乎是对纳粹行为的再造,电影叫做《浪潮》,书叫做《路西法效应》,讲述的是著名的斯坦福桥实验,它还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魔鬼是怎样炼成的?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
以上是引自豆瓣书评简短的介绍,但已经完全能够概括书中的实验内容。看过这本书你就会懂得,根本没有人是“born to be a devil”的,是环境和制度等等的“情景力量”使人“更易于”成为一个我们之前完全不认识的人,日本人不是天生的魔鬼,德国人更不是,君不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至少听过“满清十大酷刑”,“炮烙,人彘”之类的记载吧,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曾将前一座踏平城池的人头摆在下一座城池的门前使其不战而降,在灭绝人性方面,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从来都是登峰造极,能用极简单的手段玩出新花样的鼻祖,你真以为我华夏子孙,中华儿女从来都是“勤劳,勇敢,善良”的?该吃药了亲!
所以这道理蛮简单,每个人心中都有魔鬼,和平年代有,战争年代更甚,一个适时的情景往往会催生出这个魔鬼,尤其是战争,简直是魔鬼们的沃土,所以何苦说干死小日本,干死了小日本,就没有别人会这么对待你么?你以为苏联红军干的事情就好多少?二战都过去五六十多年了,美国大兵还在阿富汗虐囚呢!所以我个人极度讨厌战争,极度厌烦媒体对开战这种话题煽风点火的态度,战端一开,又会催生出多少魔鬼,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们根本预想不到。
那又有人会骂,你就是说岛不要了呗!你个卖国…
以前埃及和以色列打仗的时候,最后打不过,又不想给地盘,最后谈来谈去签了一个很好玩的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承认是你的,但你的坦克别给我开过来,等你着急忙慌地赶过来,我早就准备好了,你那还喘粗气呢我这火箭筒早就瞄准你了,这种缓冲带在阿拉伯国家比比皆是,新闻联播里随处可见非军事区这类词汇,可惜全国男女老少看三十多年愣是没人琢磨过这是啥意思。
把岛要回来有一千一万种方法,但凡能不打仗的,再烂的我都支持。打仗就要死人,就要流血牺牲,我没觉得这个时代不值得我们好好珍惜,非要为个鱼塘子丢几条性命进去。
当然,您要非说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我也没招,现在就流行大阿哥心态,里子可以不要,面子一定要给足了,我对您深表呵呵 ^_^
三 我们为什么受歧视
我的同学还陈述了一个让我无法反驳的事实:“你知道我的同学跟我讲在日本公司里遭受了什么歧视?他们连中国人坐过的马桶盖都要擦了才能再用!”
关于这点我深刻认同,并且,由于我在日本公司也工作过,见识过很多这样的事情,但我觉得我当时借由一位友人的反驳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中国人在外资企业里从来都是干得最多,拿得最少的,哪里都一样,比台湾人少,比印度人都少”,这话让她产生了一秒钟左右的停顿,我估计她当时已经从鄙视我是不是个东北人上升到怀疑我的国籍了
后来又有机会跟这位纯中国友人在一起喝酒聊天,我有幸向她讨教上述说法的原因,她告诉我:“中国人受歧视是因为他们不守规矩,不愿意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惯例来做事情”,我当时听完心中暗暗佩服她,我所在的汽车行业,经常有刚入行的猎头过来挖墙脚,每每遇到国内车企的时候,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那边接触了多少文件,这个有没有,那个有没有?所以国内那位在福特盗取了几百个G资料的总工程师在美国海关被抓到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怎么才抓到!中国人不守规矩,不喜欢尊重别人的劳动,总是一句:给我们就得了呗,我给你加点钱…这经常使我汗颜,心想动不动就科长部长的领导怎么连知识产权保护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懂。
别人对我们的歧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去消解这种歧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我们要知道,有多少拿军费的银子去修花园养姨太太的佛爷贝勒,多少不战而降的城池和不堪一击的兵勇,多少至今还在别人国家骗保险的国内友人帮忙,才形成了别人对你现在的歧视,你把拳头挥向这堵高墙,遗憾地说,恐怕暂时只有当鸡蛋的份儿。
PS:
至于马桶盖的问题,如果看过电影《相助》(《help》)的话,就应该不那么好理解了,一直以来标榜文明,人权至上的美国人,也曾经有为黑人女佣专门修建厕所的历史,黑人女佣们的反击是:给白人主子们精心制作了一份点心,用的是“shit”!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新鲜出炉的“shit”!让别人尊重你个人蛮简单,做得更好或者跟他打一架,但如果让人尊重你这个群体,需要的除了个体做得更好,还有团结一致地发出属于自己团体的声音,而后者,恰恰是中国人最缺乏的,首先中国人不团结,勾心斗角的个体项目把你玩到死,天下无敌,独孤求败,一上团体就玩完,其次中国人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好像是压根没底气还是怎样,我记得以前胡适说过一个类似的问题“欲学西方之文明,不如先学西方之野蛮”。用于正确的发出声音,考验的才是我们的勇气和智慧。
话说回来,如果我碰到这种问题,可能不会这么敏感,因为我B型血,天生大大咧咧,我知道是丫素质低,不过既然你不爽了,干嘛不告诉他,干嘛要忍气吞声呢,你如果反问我,你在日企干四年,就没受过这种气?那我告诉你,说良心话,我受的气更多其实是中国人给的,对于日本人,我的做法一向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告诉翻译:“请直译”,我的日方科长曾经因为我不满意公司对我的一次扣培训费事件,拉着我和翻译一起去人事部给我讨说法,倒是人事的中方科长摇头晃脑含糊其辞地把我们骗走了,最后钱也没给。我也遇到很难相处的日本人,结果发现所有日本人也讨厌他,甚至会开玩笑:拜托了,把他留在你们公司吧,不要让他回日本了好不好。。。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他们和我们的想法是很像的,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歧视。当然,我也看到的好多人,刚见到外国人腰杆子就直不起来了,“阿里嘎多”“THANK YOU VERY MUCH”的说起来没完,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要面子又敏感,你没让人尊重你,别人凭什么尊重你。
最后,我们说这个骂那个,干嘛不做一件简单至极而又直接有效的事:让自己强大起来,我们强大起来会让别人自然会看得起我们,也会震慑别人:别闲着没事儿跟我得瑟,爷不是好惹的,总之我会这样想。我会做好我的工作,多学点科学文化知识,街上的人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日本货以后注意点,能少买点就少买点,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