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原道
文心雕龙 原道
(一)
文之为德也1,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此盖道之文也8。仰观吐曜9,俯察含章10;高卑定位11,故两仪既生矣12。惟人参之,性灵所钟13,是谓三才14。为五行之秀15,实天地之心16。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17,虎豹以炳蔚凝姿18。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19;草木贲华20,无待锦匠之奇21。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22,调如竽瑟23;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4。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25。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26;有心之器,其无文欤27?
〔译文〕
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确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后来出现钟聚着聪明才智的人类,就和大地并称为“三才”。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人以外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
〔注释〕
1 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指作品的修词、藻饰;有时则指一切事物的花纹、彩色。我们将根据其不同的用意作不同的译注。第一句中的“文”字是泛指,包含一切广义狭义在内。德:这里指文所独有的特点、意义。
2 玄黄:指天地。玄:黑赤色,天的颜色。黄:地的颜色。色杂:指天地未分时的情形。
3 方圆:古代曾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里指天地
4 璧:圆形的玉。
5 垂:传布。这里是表现的意思。丽:附著,指日月附著在天上。
6 焕:有光彩。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7 铺:陈列。理:整理得有条有理。
8 道之文:即“自然之道之文”。“道”就是下文说的“自然之道”,指万物自然具有的规律“道之文”就是自然规律形成的文。
9 吐曜(yào耀):发出光采。指天上的景象。曜:光明照耀。
10 含章:蕴藏着美。指地上的风光。章:文采。
11 卑低。 12 两仪:天地。古人认为天和地是构成宇宙的两种基本物体。
13 性灵:指人的智慧。钟:聚积。
14 三才:《周易•系辞下》中称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才,后用以泛指天、地、人。
15 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认为这是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
16 天地之心:《礼记•礼运》中说,人是“天地之心”,意指处于天地之间的人,犹如人体中的心,是起主宰作用的重要机构。
17 藻绘:美丽的外貌。藻,文采。绘:彩画。
18 炳蔚(wèi卫):指光彩动人的形式。炳:光亮。蔚:繁盛。凝:聚集,凝结。
19 逾(yú于):超过。
20 贲(bì必):装饰。华:即“花”。
21 锦匠:织锦的工匠。奇:指美化、加工。
22 籁(lài赖):孔窍所发的声音。
23 竽(yú于):笙一类的簧乐器,有三十六簧。瑟(sè色):类似琴的一种弦乐器,有五十弦或二十五弦。
24 球:玉磬。锽(huáng黄):钟声。
25 文:这里指“声”的“文”,即节奏音韵之美。
26 郁然:草木茂盛。这是形容文采之盛。
27 欤(yú于):句末助词,表示疑问或惊叹
(二)
人文之元1,肇自太极2。幽赞神明3,《易》象惟先4。庖牺画其始5,仲尼翼其终6,而《乾》、《坤》两位7,独制《文言》8。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9!若乃河图孕乎八卦10,洛书韫乎九畴11,玉版金镂之实12,丹文绿牒之华13,谁其尸之14?亦神理而已15。自鸟迹代绳16,文字始炳17;炎、皞遗事18,纪在《三坟》19;而年世渺邈20,声采靡追21。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22。元首载歌23,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24,亦垂敷奏之风25。夏后氏兴26,业峻鸿绩27;九序惟歌28,勋德弥缛29。逮及商、周,文胜其质30;《雅》、《颂》所被31,英华日新32。文王患忧33,《繇辞》炳曜34;符采复隐35,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36,振其徽烈37,剬《诗》缉《颂》38,斧藻群言39。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40;熔钧《六经》41,必金声而玉振42;雕琢情性,组织辞令43;木铎起而千里应44,席珍流而万世响45;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译文〕
人类文化的开端,始于宇宙起源的时候。深刻地阐明这个微妙的道理,最早是《易经》中的卦象。伏牺首先画了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可见言论必须有文采,这是宇宙的基本精神!至于黄河有龙献图,从而产生出八卦;洛水有龟献书,从而酝酿出“九畴”;还有玉版上刻了金字,绿简上写着红字等有实有华的东西出现,这些是谁主持的呢?也不过是自然之理罢了。自从用鸟迹般的古字代替了结绳记事的办法,文字的作用便发挥起来。神农、伏牺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文章就无法追究了。唐尧、虞舜的时候,作品越来越多。大舜作歌,已是抒写自己的情志了;伯益和后稷的建议,也下开章奏的风气。夏朝兴起,事业宏伟,各种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歌颂,功德也更加巨大。到了商代和周代,文章逐渐发展;由于《诗经》的影响所及,好作品逐日增新。周文王被殷帝拘留的时候,写成了《易经》的《卦爻(yáo摇)辞》;它如玉石的花纹,含蓄而丰富;精确的内容,坚实而深刻。后来周公多才多艺,继续文王的事业,他自己写诗,并辑录《周颂》,对各种作品进行修改润色。到了孔子,继承过去的圣人,却又超过了他们。他整理《六经》,正如在音乐上集各种乐器声音之大成似的。他提炼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成美妙的文字;他的教化可以远及千里之外,他的道德学问可以流传到万代之后。他写下天地间的光辉事物,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
〔注释〕
1 元:始。
2 肇(zhào照):开始。太极:《周易•系辞上》用以指天地混沌的时候。
3 幽:深。赞:明,陈说。神明:指精微神妙的事物
4 《易》象:《易经》的卦象,即说明每卦吉凶的文句。
5 庖牺:即伏牺,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周易•系辞下》中说庖牺氏“始庖八卦”。
6 仲尼:孔子的字。翼:相传孔子为了阐明《易经》的道理,曾写了《彖(tuàn团去声)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十篇,称为《十翼》。
7 《乾(qián钳)》、《坤》:《易经》中的两卦。
8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的解释。刘勰认为是对《乾》、《坤》二卦的文饰。
9 天地之心:这上面说的“天地之心”不同,是取《易经•复卦》中“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的意思。“心”是本性,指天地有文,是其本来就有的特点。
10 河图:相传伏牺时黄河中有龙献出图来。
11 洛书:相传洛水中有龟献出书来。韫(yùn运):藏在里边。九畴(chóu仇):九类,指治理天下的各类大法。相传天曾赐给夏禹大法九畴(见《尚书•洪范》)。
12 玉版:王嘉《拾遗记》说,尧在水边得到玉版,上有天地图形。镂(lòu漏):雕刻。
13 丹文绿牒(dié碟):《尚书中候握河纪》中说,黄帝时黄河出图,洛水出书,是“赤文绿字”。牒:竹简。
14 尸:作主的意思。
15 神理:自然之理。这个词除本篇用过三次外,《正纬》、《明诗》、《情采》、《丽辞》诸篇也曾用过。总起来看,这个词的用意和刘勰主张的“自然之道”有关。刘勰认为自然之道比较深奥,只有圣人才能掌握,所以称之为神理。
16 鸟迹代绳:相传太古时候,大家结绳而治;后来苍颉(jié节)看见鸟兽足迹,得到启发,因而创造文字(见《周易•系辞下》、许慎《说文解字序》)。
17 炳:明。这里指文字的作用日益显著。
18 炎:炎帝神农。皞(hào浩):太皞伏牺。
19 《三坟》:传为伏牺、神农、黄帝三皇时的书。坟:大道。
20 渺邈(miǎo秒):久远。
21 声采:文章的音节文采,这里就指文章本身。靡:没有,不能。
22 焕:光彩,这里形容文章的兴盛。
23 元首:指舜。歌:传为舜作的歌,见《尚书•益稷》。
24 益、稷(jì计):舜的二臣,伯益和后稷。谟(mó蘑),计谋,谋议。
25 敷奏:指臣下对君主提出建议。
26 夏后: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后。
27 业、绩:均指事功。峻:高,鸿:大。
28 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种工作都有了秩序。
29 勋:功。缛(rǜ入):繁盛。
30 文胜其质:指商周时期的作品比以前有所发展。文:文采丰富。质:简单朴素。
31 被:及,这里指影响所及。
32 英华:即精华。
33 文王:周文王。患忧:周文王为西伯时,曾被殷纣王囚于羑(yǒu有)里(今河南汤阴县)。
34 (繇(zhòu宙)辞》:指《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相传是周文王被囚于里时所作。炳曜:发出光彩,形容《繇辞》的写成。
35 符采:玉的横纹。这里借指作品的文采。复隐:指含蓄地表达丰富的内容。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引《文心雕龙•隐秀》佚文:“情在词外曰隐。”复:重复,指内容的深刻丰富。《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36 公旦:周公名旦。
37 振:振兴,发扬。徽:美。烈:功业。
38 剬(zhì志):即“制”,有创作的意思。缉(jí吉):即“辑”
39 斧藻:斧削藻饰,意为修改加工。
40 前哲:前代贤人。
41 熔钧:指对古书的整理。熔:铸器的模子。钧:造瓦的转轮。《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42 金声玉振:《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钟的声音。玉振:指磬声振扬。这是以音乐上集钟磬声音的大成,来比喻孔子能集一切圣贤的大成。
43 辞令:动听的语言。
44 木铎(duó夺):古代施政教时用的器具,这里借指孔子所施的教化。铎:大铃。
45 席珍:《礼记•儒行》载孔子的话“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意为儒者从容席上,珍贵的道德学问来供别人请教。席:坐具。这里指施教者的讲席。
(三)
爰自风姓1,暨于孔氏2,玄圣创典3,素王述训4;莫不原道心以敷章5,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6,问数乎蓍龟7,观天文以极变8,察人文以成化9;然后能经纬区宇10,弥纶彝宪11,发挥事业,彪炳辞义12。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13,日用而不匮14。《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5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译文〕
从伏牺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注释〕
1 爰(yuán元):语首助词。风姓:伏牺的姓。
2 暨(jì计):及。
3 玄圣:远古的圣人,这里是指伏牺。典:常法,基本法则;指传为伏牺所作的八卦。
4 素王:孔子。古代称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5 道心: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道心”二字全书用到三次,意全同。
6 取象:取法。
7 问数:占卜的意思。数:命运。蓍(shī师)龟: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刘勰既然感到自然之道是深奥的,又把人文追溯到八卦,所以对占卜就不能不给以一定的位置,这正是他思想上的局限。
8 极:追究到底。
9 人文:指上文所述各种古籍。化:教化。
10 经纬: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这里指治理。区宇:疆域,这里指国家。
11 弥纶:补合经纶。这里有综合组织,整理阐明的意思。彝(yí宜):永久的、经常的。宪:法度。
12 彪炳:光彩鲜明的意思。彪:虎纹。
13 滞(zhì志):停留,不流通。
14 匮(kuì溃):缺乏。
15 “鼓天下”句:见《周易•系辞上》。辞:指《卦爻辞》,刘勰借指一般的文辞
(四)
赞曰1:道心惟微2,神理设教。光采玄圣3,炳耀仁孝4。龙图献体,龟书呈貌5;天文斯观6,民胥以效7。
〔译文〕
总之,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应根据这种精妙的道理来从事教育。古代圣人使这些道理发出光芒,也使伦理道德获得了宣扬。这是由于最早有了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里的龟献出了书。因此,在观察天文的同时,也该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注释〕
1 赞:助,明。《文心雕龙》各篇最后都有几句“赞”,用以辅助说明(亦即总括)全篇大意。
2 微:精妙。
3 光采:指自然之道的光采。玄圣:指阐明自然之道的古代圣贤,主要是孔子。
4 仁孝:泛指古代圣贤提出的伦理道德。
5 体、貌:指河图、洛书。
6 斯:语助词。
7 胥(Xū需):全,都。效:有模仿、学习的意思
文心雕龙 神思
(一)
古人云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2神思之谓也3。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4,视通万里。吟咏之间5,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6,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7!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8。神居胸臆9,而志气统其关键10;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11。枢机方通12,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13,则神有遁心14。是以陶钧文思15,贵在虚静,疏瀹五藏16,澡雪精神17。积学以储宝18,酌理以富才19,研阅以穷照20,驯致以怿辞21。然后使玄解之宰22,寻声律而定墨23;独照之匠24,窥意象而运斤25。此盖驭文之首术26,谋篇之大端27。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28;规矩虚位29,刻镂无形30。登山则情满于山31,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32,气倍辞前33;暨乎篇成34,半折心始35。何则?意翻空而易奇36,言征实而难巧也37。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38,疏则千里39。或理在方寸40,而求之域表41;或义在咫尺42,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43,无务苦虑44;含章司契45,不必劳情也46。
〔译文〕
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这样才能使懂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这是写作的主要手法,也是考虑全篇布局时必须注意的要点。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在刚拿起笔来的时候,旺盛的气势大大超过文辞本身;等到文章写成的时候,比起开始所想的要打个对折。为什么呢?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如果结合得密切,就如天衣无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有时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反而到天涯去搜求;有时某些意思本来就在跟前,却又像隔着山河似的。所以要驾驭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的方法,而无须苦思焦虑;应掌握好写作的规则,而不必过分劳累自己的心情。
〔注释〕
1 古人:指战国时魏国的公子牟。他的话载《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2 “形在”二句:原指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这里借喻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魏阙(què却):指朝廷。魏:高大。
3 神思:宗炳《画山水序》:“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全宋文》卷二十)
4 悄(qiǎo巧):静寂。
5 “吟咏”二句:指作家刚沉吟构思,文章尚未写成,可是在作家心目中,好像已听到那篇未来作品的音节铿锵了。吐纳:发出。
6 睫(jié节):眼毛。
7 致:达到。
8 神与物游:指作者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一起活动。
9 胸臆:指内心。臆:胸。
10 志气:作者主观的情志、气质。统:率领,管理。
11 辞令:动听的言语。枢机:指主要部分。《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孔颖达疏:“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言户枢之转,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是或非也。”
12 枢机:这里指“辞令”。
13 关键:这里指“志气”。
14 遁:隐避。
15 陶:制瓦器。钧:造瓦器的转轮。这里以“陶钧”指文思的掌握和酝酿。
6 瀹(yuè月):疏通。藏:同“脏”,内脏。
17 雪:洗涤。《庄子•知北游》:“老聃曰:‘汝齐(斋)戒疏瀹而(你)心,澡雪而精神。’”
18 宝:这里指人的知识。
19 酌:斟酌,有考虑、思辨的意思。
20 阅:阅历、经验。穷:探索到底。照:察看,引申为理解。
21 致:情致。怿(yì意):一作“绎”,译文据“绎”字。“绎”是整理、运用。
22 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宰: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灵。
23 声律:指作品的音节。安排音节本来只是写作的技巧之一,这里用以代表一切写作技巧。墨:绳墨。“墨”与下句“斤”相对,和《文选•琴赋》中的“离子督墨,匠石奋斤”用法同。
24 独照:独到的理解。
25 窥:视。意象:意中之象,指构思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斤:斧。
26 驭文:就是写作。驭:驾驭,控制。术:方法。
27 大端:重大的端绪,也就是要点。
28 万涂:即万途,指思绪很多。
29 规:画圆形的器具。矩:画方形的器具。这里是用“规矩”指赋予事物以一定的形态。虚位:指抽象的东西。
30 镂(lòu漏):也是刻。无形:和上句“虚位”意同,这两句和陆机《文赋》中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意义相近,都指通过艺术构思而赋予抽象的东西以生动具体的形象。
31 登山:指构思中想到登山的情景。下句“观海”同。
32 搦(nuò诺):握,持。翰:笔。
33 辞:指写成了的作品。“辞前”是未写成以前。
34 暨(jì计):及。
35 心始:心中开始考虑写作时的想象。
36 翻空:指动笔写作以前构思的情形。
37 征实:指把作者所想象的具体写下来。
38 际:这里指空隙。
39 疏:远,指语言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
40 方寸: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41 域表:疆界之外,指很远的地方。
42 咫(zhǐ止)尺:指距离很近。咫:八寸。
43 秉:操持,掌握。
44 务:专力。
45 章:文采。契:约券,引申为规则。
46 不必劳情:参看《养气》篇。其中论不必过于苦思说:“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二)
人之禀才1,迟速异分2;文之制体3,大小殊功4。相如含笔而腐毫5,扬雄辍翰而惊梦6,桓谭疾感于苦思7,王充气竭于思虑8,张衡研《京》以十年9,左思练《都》以一纪10: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11,枚皋应诏而成赋12,子建援牍如口诵13,仲宣举笔似宿构14,阮瑀据案而制书15,祢衡当食而草奏16: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骏发之士17,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18,情饶歧路19;鉴在疑后20,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21,虑疑故愈久而致绩22;难易虽殊,并资博练23。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24,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25,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26,辞溺者伤乱27。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28,贯一为拯乱之药29;博而能一30,亦有助乎心力矣。
〔译文〕
人们写作的才能,有快有慢;文章的篇幅,也有大有小。例如司马相如含笔构思,直到笔毛腐烂,文章始成;扬雄作赋太苦,一放下笔就做了怪梦;桓谭因作文苦思而生病;王充因著述用心过度而气力衰竭;张衡思考作《二京赋》费了十年的时光;左思推敲写《三都赋》达十年以上:这些虽说篇幅较长,但也由于构思的迟缓。又如淮南王刘安在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刚接到诏令就把赋写成了;曹植拿起纸来,就像背诵旧作似地迅速写成;王粲拿起笔来,就像早已做好了一般;阮瑀在马鞍上就能写成书信;祢衡在宴会上就草拟成奏章:这些虽说篇幅较短,但也由于构思的敏捷。那些构思较快的人,对写作的主要方法是心中有数的,他们机敏得好像未经考虑就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思路,几经疑虑才能看清楚,细细推究才能决定。有些人因为文思敏捷,所以很快就能写成功;有些人因为多所疑虑,所以历时较久才能写好。两种人写作虽难易不同,但同样依靠多方面的训练。假如学问浅薄而只是写得慢,才能疏陋而只是写得快;这样的人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所以在创作构思时,必然出现两种毛病:思理不畅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内容贫乏,文辞过滥的人又常常有杂乱的缺点。因此,增进见识可以补救内容的贫乏;突出重点可以纠正文辞的杂乱。如果见识广博而又有重点,对于创作构思就很有帮助了。
〔注释〕
1 禀:接受。
2 分(fèn粪):本分。
3 制体:指文章的体裁、篇幅等。
4 殊:不同。功:成效、功用。
5 相如:指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作家,相传他的文思较慢。《汉书•枚乘(附皋)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西京杂记》:‘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含笔腐毫:古人写作前常以口润笔,兼行构思。毫:即毛,指毛笔。腐毫:形容构思时间之长。
6 扬雄:西汉著名作家。辍(chuò绰)翰惊梦:桓谭《新论•祛蔽》中说,扬雄写完了《甘泉赋》,因用心过度,困倦而卧,“梦其五脏出在地,以手收而内之”。(《全后汉文》卷十四)辍:停止。
7 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疾感:《新论•祛蔽》中说,桓谭想学习扬雄的赋,因用心太苦而生病:“余少时见扬子云之丽文高论,不自量年少新进,而猥欲逮及。尝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发病,弥日瘳(愈)。”
8 王充:字仲任,东汉著名思想家。气竭:《后汉书•王充传》说,王充“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年渐七十,志力衰耗”。
9 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研《京》:写《二京赋》。十年:《后汉书•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分奢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即附会),十年乃成。”《二京赋》指《东京赋》和《西京赋》,载《文选》卷二、三。
10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练《都》:指写《三都赋》。练:煮缣(细绢)使洁白,这里指推敲文辞,构思作品。一纪:十二年。《文选•三都赋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说:“左思……欲作《三都赋》,乃诣著作郎张华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稔(年),门庭藩溷(藩篱厕所),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疏之。……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竟相传写。”
11 淮南:淮南王刘安,西汉前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崇:终。赋《骚》:指刘安所写有关《离骚》的作品,现已失传。高诱《淮南子叙》:“(刘)安为辨达,善属文。皇帝为从父,数上书召见,孝文皇帝甚重之。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完成)。上爱而秘之。”
12 枚皋(gāo高):西汉辞赋家。应诏成赋:《汉书•枚乘(附皋)传》说,枚皋为文敏疾,“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
13 子建:曹植的字。他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援:持。牍(dú独):木简,这里指纸。杨修《答临淄侯笺》说,曹植“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见《文选》卷四十)。
14 仲宣:王粲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中最杰出的作家。宿构:早就写好的。《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王粲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15 阮瑀(yǔ语):字元瑜,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案:当作“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说:“太祖(曹操)尝使瑀作书与韩遂,时太祖适近出,瑀随从,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
16 祢(mí迷)衡:字正平,汉魏间的作家。当食、草奏:《后汉书•祢衡传》说,祢衡在黄射的一次宴会上,“人有献鹦鹉者,(黄)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览(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又说:“(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掷)地。表怃然(不乐)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17 骏发:指文思的敏捷。骏:速。
18 覃(tán谈)思:深思,这里指化很长的时间来思考,也就是文思迟缓。
19 饶:多。歧(qí奇)路:岔路。
20 鉴:察看清楚。
21 造次:仓猝,不加细思。
22 致绩:与上句“成功”意近。绩:功。
23 博练:广泛的训练,兼指上文“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四个方面。
24 成器:有所成就。器:才能。
25缀虑:即构思。缀:连结。
26 理:思理。郁:不通畅。
27 溺(nì逆):沉迷,过分。
28 馈(kuì溃):进食于人。
29 贯一:指要求有一个中心,也就是要有重点的意思。拯(zhěng整):救助。
30 博而能一:指上面所讲的“博见”和“贯一”的结合。
三)
若情数诡杂1,体变迁贸2;拙辞或孕于巧义3,庸事或萌于新意4。视布于麻,虽云未费5;杼轴献功6,焕然乃珍7。至于思表纤旨8,文外曲致9;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10,至变而后通其数11。伊挚不能言鼎12,轮扁不能语斤13,其微矣乎!
〔译文〕
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风格也各式各样。粗糙的文辞中会蕴藏着巧妙的道理,平凡的叙事中也可能产生新颖的意思。这就像布和麻一样,麻比布虽说并不更贵重些,但是麻经人工织成了布,就有光彩而值得珍贵了。此外有些为思考所不及的细微的意义,或者为文辞所难表达的曲折的情致,这是不易说清楚的,也就不必多谈了。必须有精细的文笔,才能阐明其中的微妙之处;也必须有懂得一切变化的头脑,才能理解各种写作方法。从前伊尹不能详述烹饪的奥妙,轮扁也难说明用斧的技巧,这的确是很微妙的。
〔注释
1 情:指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诡(guǐ轨),不平常。
2 体:风格。贸:变化。
3 孕:怀胎,这里指蕴藏。
4 萌:萌芽。
5 费:一作“贵”,译文据“贵”字。
6 杼(zhù柱)轴:织机,这里作动词用,指加工。
7 焕然:有光彩。
8 表:外。纤(xiǎn先):细。
9 曲:曲折微妙。
10 阐:说明
11 数:技巧、方法。
12 伊挚:即伊尹,名挚,汤的臣子。鼎:古代烹煮用具。《吕氏春秋•本味》载伊尹借烹饪的道理比喻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曾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高诱注:“和分也。”)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
13 轮扁:古代善于斫轮的工匠,名扁。斤:斧子。《庄子•天道》载轮扁讲运用斧子的巧妙难于说明:“斫轮徐则甘(缓)而不固,疾则苦(急)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四)
赞曰:神用象通1,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2。刻镂声律,萌芽比兴3。结虑司契4,垂帷制胜5。
〔译文〕
总之,作家的精神活动和万物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构成作品的各种内容。外界事物以它们不同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内心就根据一定的法则而产生相应的活动;然后推敲作品的音节,运用比兴的方法。倘能掌握构思的法则,创作一定能够成功。
〔注释〕
1 象:指物象。通:沟通,结合。
2 “物以貌求”二句:讲构思活动中作者的心和物的关系,和本书《物色》篇中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等句的意思相通。
3 比兴:参看本书《比兴》篇。文学创作中比兴方法的运用,和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勰认识到比兴是在作者的心与物象的交融过程中产生的,这是他的卓见。
4 结虑:与上文“缀虑”的意义相同,都指构思。
5 垂帷制胜:这里是以军机比喻写作,认为写作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之中,便可决胜千里之外一样,如能有卓越的艺术构思,便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垂帷:放下帷幕,指在军幕之中。《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
文之为德也1,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此盖道之文也8。仰观吐曜9,俯察含章10;高卑定位11,故两仪既生矣12。惟人参之,性灵所钟13,是谓三才14。为五行之秀15,实天地之心16。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17,虎豹以炳蔚凝姿18。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19;草木贲华20,无待锦匠之奇21。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22,调如竽瑟23;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4。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25。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26;有心之器,其无文欤27?
〔译文〕
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确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后来出现钟聚着聪明才智的人类,就和大地并称为“三才”。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人以外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
〔注释〕
1 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指作品的修词、藻饰;有时则指一切事物的花纹、彩色。我们将根据其不同的用意作不同的译注。第一句中的“文”字是泛指,包含一切广义狭义在内。德:这里指文所独有的特点、意义。
2 玄黄:指天地。玄:黑赤色,天的颜色。黄:地的颜色。色杂:指天地未分时的情形。
3 方圆:古代曾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里指天地
4 璧:圆形的玉。
5 垂:传布。这里是表现的意思。丽:附著,指日月附著在天上。
6 焕:有光彩。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7 铺:陈列。理:整理得有条有理。
8 道之文:即“自然之道之文”。“道”就是下文说的“自然之道”,指万物自然具有的规律“道之文”就是自然规律形成的文。
9 吐曜(yào耀):发出光采。指天上的景象。曜:光明照耀。
10 含章:蕴藏着美。指地上的风光。章:文采。
11 卑低。 12 两仪:天地。古人认为天和地是构成宇宙的两种基本物体。
13 性灵:指人的智慧。钟:聚积。
14 三才:《周易•系辞下》中称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才,后用以泛指天、地、人。
15 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认为这是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
16 天地之心:《礼记•礼运》中说,人是“天地之心”,意指处于天地之间的人,犹如人体中的心,是起主宰作用的重要机构。
17 藻绘:美丽的外貌。藻,文采。绘:彩画。
18 炳蔚(wèi卫):指光彩动人的形式。炳:光亮。蔚:繁盛。凝:聚集,凝结。
19 逾(yú于):超过。
20 贲(bì必):装饰。华:即“花”。
21 锦匠:织锦的工匠。奇:指美化、加工。
22 籁(lài赖):孔窍所发的声音。
23 竽(yú于):笙一类的簧乐器,有三十六簧。瑟(sè色):类似琴的一种弦乐器,有五十弦或二十五弦。
24 球:玉磬。锽(huáng黄):钟声。
25 文:这里指“声”的“文”,即节奏音韵之美。
26 郁然:草木茂盛。这是形容文采之盛。
27 欤(yú于):句末助词,表示疑问或惊叹
(二)
人文之元1,肇自太极2。幽赞神明3,《易》象惟先4。庖牺画其始5,仲尼翼其终6,而《乾》、《坤》两位7,独制《文言》8。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9!若乃河图孕乎八卦10,洛书韫乎九畴11,玉版金镂之实12,丹文绿牒之华13,谁其尸之14?亦神理而已15。自鸟迹代绳16,文字始炳17;炎、皞遗事18,纪在《三坟》19;而年世渺邈20,声采靡追21。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22。元首载歌23,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24,亦垂敷奏之风25。夏后氏兴26,业峻鸿绩27;九序惟歌28,勋德弥缛29。逮及商、周,文胜其质30;《雅》、《颂》所被31,英华日新32。文王患忧33,《繇辞》炳曜34;符采复隐35,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36,振其徽烈37,剬《诗》缉《颂》38,斧藻群言39。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40;熔钧《六经》41,必金声而玉振42;雕琢情性,组织辞令43;木铎起而千里应44,席珍流而万世响45;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译文〕
人类文化的开端,始于宇宙起源的时候。深刻地阐明这个微妙的道理,最早是《易经》中的卦象。伏牺首先画了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可见言论必须有文采,这是宇宙的基本精神!至于黄河有龙献图,从而产生出八卦;洛水有龟献书,从而酝酿出“九畴”;还有玉版上刻了金字,绿简上写着红字等有实有华的东西出现,这些是谁主持的呢?也不过是自然之理罢了。自从用鸟迹般的古字代替了结绳记事的办法,文字的作用便发挥起来。神农、伏牺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文章就无法追究了。唐尧、虞舜的时候,作品越来越多。大舜作歌,已是抒写自己的情志了;伯益和后稷的建议,也下开章奏的风气。夏朝兴起,事业宏伟,各种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歌颂,功德也更加巨大。到了商代和周代,文章逐渐发展;由于《诗经》的影响所及,好作品逐日增新。周文王被殷帝拘留的时候,写成了《易经》的《卦爻(yáo摇)辞》;它如玉石的花纹,含蓄而丰富;精确的内容,坚实而深刻。后来周公多才多艺,继续文王的事业,他自己写诗,并辑录《周颂》,对各种作品进行修改润色。到了孔子,继承过去的圣人,却又超过了他们。他整理《六经》,正如在音乐上集各种乐器声音之大成似的。他提炼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成美妙的文字;他的教化可以远及千里之外,他的道德学问可以流传到万代之后。他写下天地间的光辉事物,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
〔注释〕
1 元:始。
2 肇(zhào照):开始。太极:《周易•系辞上》用以指天地混沌的时候。
3 幽:深。赞:明,陈说。神明:指精微神妙的事物
4 《易》象:《易经》的卦象,即说明每卦吉凶的文句。
5 庖牺:即伏牺,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周易•系辞下》中说庖牺氏“始庖八卦”。
6 仲尼:孔子的字。翼:相传孔子为了阐明《易经》的道理,曾写了《彖(tuàn团去声)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十篇,称为《十翼》。
7 《乾(qián钳)》、《坤》:《易经》中的两卦。
8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的解释。刘勰认为是对《乾》、《坤》二卦的文饰。
9 天地之心:这上面说的“天地之心”不同,是取《易经•复卦》中“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的意思。“心”是本性,指天地有文,是其本来就有的特点。
10 河图:相传伏牺时黄河中有龙献出图来。
11 洛书:相传洛水中有龟献出书来。韫(yùn运):藏在里边。九畴(chóu仇):九类,指治理天下的各类大法。相传天曾赐给夏禹大法九畴(见《尚书•洪范》)。
12 玉版:王嘉《拾遗记》说,尧在水边得到玉版,上有天地图形。镂(lòu漏):雕刻。
13 丹文绿牒(dié碟):《尚书中候握河纪》中说,黄帝时黄河出图,洛水出书,是“赤文绿字”。牒:竹简。
14 尸:作主的意思。
15 神理:自然之理。这个词除本篇用过三次外,《正纬》、《明诗》、《情采》、《丽辞》诸篇也曾用过。总起来看,这个词的用意和刘勰主张的“自然之道”有关。刘勰认为自然之道比较深奥,只有圣人才能掌握,所以称之为神理。
16 鸟迹代绳:相传太古时候,大家结绳而治;后来苍颉(jié节)看见鸟兽足迹,得到启发,因而创造文字(见《周易•系辞下》、许慎《说文解字序》)。
17 炳:明。这里指文字的作用日益显著。
18 炎:炎帝神农。皞(hào浩):太皞伏牺。
19 《三坟》:传为伏牺、神农、黄帝三皇时的书。坟:大道。
20 渺邈(miǎo秒):久远。
21 声采:文章的音节文采,这里就指文章本身。靡:没有,不能。
22 焕:光彩,这里形容文章的兴盛。
23 元首:指舜。歌:传为舜作的歌,见《尚书•益稷》。
24 益、稷(jì计):舜的二臣,伯益和后稷。谟(mó蘑),计谋,谋议。
25 敷奏:指臣下对君主提出建议。
26 夏后: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后。
27 业、绩:均指事功。峻:高,鸿:大。
28 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种工作都有了秩序。
29 勋:功。缛(rǜ入):繁盛。
30 文胜其质:指商周时期的作品比以前有所发展。文:文采丰富。质:简单朴素。
31 被:及,这里指影响所及。
32 英华:即精华。
33 文王:周文王。患忧:周文王为西伯时,曾被殷纣王囚于羑(yǒu有)里(今河南汤阴县)。
34 (繇(zhòu宙)辞》:指《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相传是周文王被囚于里时所作。炳曜:发出光彩,形容《繇辞》的写成。
35 符采:玉的横纹。这里借指作品的文采。复隐:指含蓄地表达丰富的内容。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引《文心雕龙•隐秀》佚文:“情在词外曰隐。”复:重复,指内容的深刻丰富。《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36 公旦:周公名旦。
37 振:振兴,发扬。徽:美。烈:功业。
38 剬(zhì志):即“制”,有创作的意思。缉(jí吉):即“辑”
39 斧藻:斧削藻饰,意为修改加工。
40 前哲:前代贤人。
41 熔钧:指对古书的整理。熔:铸器的模子。钧:造瓦的转轮。《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42 金声玉振:《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钟的声音。玉振:指磬声振扬。这是以音乐上集钟磬声音的大成,来比喻孔子能集一切圣贤的大成。
43 辞令:动听的语言。
44 木铎(duó夺):古代施政教时用的器具,这里借指孔子所施的教化。铎:大铃。
45 席珍:《礼记•儒行》载孔子的话“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意为儒者从容席上,珍贵的道德学问来供别人请教。席:坐具。这里指施教者的讲席。
(三)
爰自风姓1,暨于孔氏2,玄圣创典3,素王述训4;莫不原道心以敷章5,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6,问数乎蓍龟7,观天文以极变8,察人文以成化9;然后能经纬区宇10,弥纶彝宪11,发挥事业,彪炳辞义12。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13,日用而不匮14。《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5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译文〕
从伏牺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注释〕
1 爰(yuán元):语首助词。风姓:伏牺的姓。
2 暨(jì计):及。
3 玄圣:远古的圣人,这里是指伏牺。典:常法,基本法则;指传为伏牺所作的八卦。
4 素王:孔子。古代称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5 道心: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道心”二字全书用到三次,意全同。
6 取象:取法。
7 问数:占卜的意思。数:命运。蓍(shī师)龟: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刘勰既然感到自然之道是深奥的,又把人文追溯到八卦,所以对占卜就不能不给以一定的位置,这正是他思想上的局限。
8 极:追究到底。
9 人文:指上文所述各种古籍。化:教化。
10 经纬: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这里指治理。区宇:疆域,这里指国家。
11 弥纶:补合经纶。这里有综合组织,整理阐明的意思。彝(yí宜):永久的、经常的。宪:法度。
12 彪炳:光彩鲜明的意思。彪:虎纹。
13 滞(zhì志):停留,不流通。
14 匮(kuì溃):缺乏。
15 “鼓天下”句:见《周易•系辞上》。辞:指《卦爻辞》,刘勰借指一般的文辞
(四)
赞曰1:道心惟微2,神理设教。光采玄圣3,炳耀仁孝4。龙图献体,龟书呈貌5;天文斯观6,民胥以效7。
〔译文〕
总之,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应根据这种精妙的道理来从事教育。古代圣人使这些道理发出光芒,也使伦理道德获得了宣扬。这是由于最早有了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里的龟献出了书。因此,在观察天文的同时,也该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注释〕
1 赞:助,明。《文心雕龙》各篇最后都有几句“赞”,用以辅助说明(亦即总括)全篇大意。
2 微:精妙。
3 光采:指自然之道的光采。玄圣:指阐明自然之道的古代圣贤,主要是孔子。
4 仁孝:泛指古代圣贤提出的伦理道德。
5 体、貌:指河图、洛书。
6 斯:语助词。
7 胥(Xū需):全,都。效:有模仿、学习的意思
文心雕龙 神思
(一)
古人云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2神思之谓也3。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4,视通万里。吟咏之间5,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6,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7!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8。神居胸臆9,而志气统其关键10;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11。枢机方通12,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13,则神有遁心14。是以陶钧文思15,贵在虚静,疏瀹五藏16,澡雪精神17。积学以储宝18,酌理以富才19,研阅以穷照20,驯致以怿辞21。然后使玄解之宰22,寻声律而定墨23;独照之匠24,窥意象而运斤25。此盖驭文之首术26,谋篇之大端27。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28;规矩虚位29,刻镂无形30。登山则情满于山31,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32,气倍辞前33;暨乎篇成34,半折心始35。何则?意翻空而易奇36,言征实而难巧也37。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38,疏则千里39。或理在方寸40,而求之域表41;或义在咫尺42,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43,无务苦虑44;含章司契45,不必劳情也46。
〔译文〕
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这样才能使懂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这是写作的主要手法,也是考虑全篇布局时必须注意的要点。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在刚拿起笔来的时候,旺盛的气势大大超过文辞本身;等到文章写成的时候,比起开始所想的要打个对折。为什么呢?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如果结合得密切,就如天衣无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有时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反而到天涯去搜求;有时某些意思本来就在跟前,却又像隔着山河似的。所以要驾驭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的方法,而无须苦思焦虑;应掌握好写作的规则,而不必过分劳累自己的心情。
〔注释〕
1 古人:指战国时魏国的公子牟。他的话载《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2 “形在”二句:原指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这里借喻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魏阙(què却):指朝廷。魏:高大。
3 神思:宗炳《画山水序》:“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全宋文》卷二十)
4 悄(qiǎo巧):静寂。
5 “吟咏”二句:指作家刚沉吟构思,文章尚未写成,可是在作家心目中,好像已听到那篇未来作品的音节铿锵了。吐纳:发出。
6 睫(jié节):眼毛。
7 致:达到。
8 神与物游:指作者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一起活动。
9 胸臆:指内心。臆:胸。
10 志气:作者主观的情志、气质。统:率领,管理。
11 辞令:动听的言语。枢机:指主要部分。《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孔颖达疏:“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言户枢之转,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是或非也。”
12 枢机:这里指“辞令”。
13 关键:这里指“志气”。
14 遁:隐避。
15 陶:制瓦器。钧:造瓦器的转轮。这里以“陶钧”指文思的掌握和酝酿。
6 瀹(yuè月):疏通。藏:同“脏”,内脏。
17 雪:洗涤。《庄子•知北游》:“老聃曰:‘汝齐(斋)戒疏瀹而(你)心,澡雪而精神。’”
18 宝:这里指人的知识。
19 酌:斟酌,有考虑、思辨的意思。
20 阅:阅历、经验。穷:探索到底。照:察看,引申为理解。
21 致:情致。怿(yì意):一作“绎”,译文据“绎”字。“绎”是整理、运用。
22 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宰: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灵。
23 声律:指作品的音节。安排音节本来只是写作的技巧之一,这里用以代表一切写作技巧。墨:绳墨。“墨”与下句“斤”相对,和《文选•琴赋》中的“离子督墨,匠石奋斤”用法同。
24 独照:独到的理解。
25 窥:视。意象:意中之象,指构思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斤:斧。
26 驭文:就是写作。驭:驾驭,控制。术:方法。
27 大端:重大的端绪,也就是要点。
28 万涂:即万途,指思绪很多。
29 规:画圆形的器具。矩:画方形的器具。这里是用“规矩”指赋予事物以一定的形态。虚位:指抽象的东西。
30 镂(lòu漏):也是刻。无形:和上句“虚位”意同,这两句和陆机《文赋》中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意义相近,都指通过艺术构思而赋予抽象的东西以生动具体的形象。
31 登山:指构思中想到登山的情景。下句“观海”同。
32 搦(nuò诺):握,持。翰:笔。
33 辞:指写成了的作品。“辞前”是未写成以前。
34 暨(jì计):及。
35 心始:心中开始考虑写作时的想象。
36 翻空:指动笔写作以前构思的情形。
37 征实:指把作者所想象的具体写下来。
38 际:这里指空隙。
39 疏:远,指语言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
40 方寸: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41 域表:疆界之外,指很远的地方。
42 咫(zhǐ止)尺:指距离很近。咫:八寸。
43 秉:操持,掌握。
44 务:专力。
45 章:文采。契:约券,引申为规则。
46 不必劳情:参看《养气》篇。其中论不必过于苦思说:“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二)
人之禀才1,迟速异分2;文之制体3,大小殊功4。相如含笔而腐毫5,扬雄辍翰而惊梦6,桓谭疾感于苦思7,王充气竭于思虑8,张衡研《京》以十年9,左思练《都》以一纪10: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11,枚皋应诏而成赋12,子建援牍如口诵13,仲宣举笔似宿构14,阮瑀据案而制书15,祢衡当食而草奏16: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骏发之士17,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18,情饶歧路19;鉴在疑后20,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21,虑疑故愈久而致绩22;难易虽殊,并资博练23。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24,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25,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26,辞溺者伤乱27。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28,贯一为拯乱之药29;博而能一30,亦有助乎心力矣。
〔译文〕
人们写作的才能,有快有慢;文章的篇幅,也有大有小。例如司马相如含笔构思,直到笔毛腐烂,文章始成;扬雄作赋太苦,一放下笔就做了怪梦;桓谭因作文苦思而生病;王充因著述用心过度而气力衰竭;张衡思考作《二京赋》费了十年的时光;左思推敲写《三都赋》达十年以上:这些虽说篇幅较长,但也由于构思的迟缓。又如淮南王刘安在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刚接到诏令就把赋写成了;曹植拿起纸来,就像背诵旧作似地迅速写成;王粲拿起笔来,就像早已做好了一般;阮瑀在马鞍上就能写成书信;祢衡在宴会上就草拟成奏章:这些虽说篇幅较短,但也由于构思的敏捷。那些构思较快的人,对写作的主要方法是心中有数的,他们机敏得好像未经考虑就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思路,几经疑虑才能看清楚,细细推究才能决定。有些人因为文思敏捷,所以很快就能写成功;有些人因为多所疑虑,所以历时较久才能写好。两种人写作虽难易不同,但同样依靠多方面的训练。假如学问浅薄而只是写得慢,才能疏陋而只是写得快;这样的人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所以在创作构思时,必然出现两种毛病:思理不畅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内容贫乏,文辞过滥的人又常常有杂乱的缺点。因此,增进见识可以补救内容的贫乏;突出重点可以纠正文辞的杂乱。如果见识广博而又有重点,对于创作构思就很有帮助了。
〔注释〕
1 禀:接受。
2 分(fèn粪):本分。
3 制体:指文章的体裁、篇幅等。
4 殊:不同。功:成效、功用。
5 相如:指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作家,相传他的文思较慢。《汉书•枚乘(附皋)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西京杂记》:‘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含笔腐毫:古人写作前常以口润笔,兼行构思。毫:即毛,指毛笔。腐毫:形容构思时间之长。
6 扬雄:西汉著名作家。辍(chuò绰)翰惊梦:桓谭《新论•祛蔽》中说,扬雄写完了《甘泉赋》,因用心过度,困倦而卧,“梦其五脏出在地,以手收而内之”。(《全后汉文》卷十四)辍:停止。
7 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疾感:《新论•祛蔽》中说,桓谭想学习扬雄的赋,因用心太苦而生病:“余少时见扬子云之丽文高论,不自量年少新进,而猥欲逮及。尝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发病,弥日瘳(愈)。”
8 王充:字仲任,东汉著名思想家。气竭:《后汉书•王充传》说,王充“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年渐七十,志力衰耗”。
9 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研《京》:写《二京赋》。十年:《后汉书•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分奢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即附会),十年乃成。”《二京赋》指《东京赋》和《西京赋》,载《文选》卷二、三。
10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练《都》:指写《三都赋》。练:煮缣(细绢)使洁白,这里指推敲文辞,构思作品。一纪:十二年。《文选•三都赋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说:“左思……欲作《三都赋》,乃诣著作郎张华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稔(年),门庭藩溷(藩篱厕所),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疏之。……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竟相传写。”
11 淮南:淮南王刘安,西汉前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崇:终。赋《骚》:指刘安所写有关《离骚》的作品,现已失传。高诱《淮南子叙》:“(刘)安为辨达,善属文。皇帝为从父,数上书召见,孝文皇帝甚重之。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完成)。上爱而秘之。”
12 枚皋(gāo高):西汉辞赋家。应诏成赋:《汉书•枚乘(附皋)传》说,枚皋为文敏疾,“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
13 子建:曹植的字。他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援:持。牍(dú独):木简,这里指纸。杨修《答临淄侯笺》说,曹植“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见《文选》卷四十)。
14 仲宣:王粲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中最杰出的作家。宿构:早就写好的。《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王粲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15 阮瑀(yǔ语):字元瑜,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案:当作“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说:“太祖(曹操)尝使瑀作书与韩遂,时太祖适近出,瑀随从,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
16 祢(mí迷)衡:字正平,汉魏间的作家。当食、草奏:《后汉书•祢衡传》说,祢衡在黄射的一次宴会上,“人有献鹦鹉者,(黄)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览(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又说:“(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掷)地。表怃然(不乐)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17 骏发:指文思的敏捷。骏:速。
18 覃(tán谈)思:深思,这里指化很长的时间来思考,也就是文思迟缓。
19 饶:多。歧(qí奇)路:岔路。
20 鉴:察看清楚。
21 造次:仓猝,不加细思。
22 致绩:与上句“成功”意近。绩:功。
23 博练:广泛的训练,兼指上文“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四个方面。
24 成器:有所成就。器:才能。
25缀虑:即构思。缀:连结。
26 理:思理。郁:不通畅。
27 溺(nì逆):沉迷,过分。
28 馈(kuì溃):进食于人。
29 贯一:指要求有一个中心,也就是要有重点的意思。拯(zhěng整):救助。
30 博而能一:指上面所讲的“博见”和“贯一”的结合。
三)
若情数诡杂1,体变迁贸2;拙辞或孕于巧义3,庸事或萌于新意4。视布于麻,虽云未费5;杼轴献功6,焕然乃珍7。至于思表纤旨8,文外曲致9;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10,至变而后通其数11。伊挚不能言鼎12,轮扁不能语斤13,其微矣乎!
〔译文〕
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风格也各式各样。粗糙的文辞中会蕴藏着巧妙的道理,平凡的叙事中也可能产生新颖的意思。这就像布和麻一样,麻比布虽说并不更贵重些,但是麻经人工织成了布,就有光彩而值得珍贵了。此外有些为思考所不及的细微的意义,或者为文辞所难表达的曲折的情致,这是不易说清楚的,也就不必多谈了。必须有精细的文笔,才能阐明其中的微妙之处;也必须有懂得一切变化的头脑,才能理解各种写作方法。从前伊尹不能详述烹饪的奥妙,轮扁也难说明用斧的技巧,这的确是很微妙的。
〔注释
1 情:指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诡(guǐ轨),不平常。
2 体:风格。贸:变化。
3 孕:怀胎,这里指蕴藏。
4 萌:萌芽。
5 费:一作“贵”,译文据“贵”字。
6 杼(zhù柱)轴:织机,这里作动词用,指加工。
7 焕然:有光彩。
8 表:外。纤(xiǎn先):细。
9 曲:曲折微妙。
10 阐:说明
11 数:技巧、方法。
12 伊挚:即伊尹,名挚,汤的臣子。鼎:古代烹煮用具。《吕氏春秋•本味》载伊尹借烹饪的道理比喻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曾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高诱注:“和分也。”)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
13 轮扁:古代善于斫轮的工匠,名扁。斤:斧子。《庄子•天道》载轮扁讲运用斧子的巧妙难于说明:“斫轮徐则甘(缓)而不固,疾则苦(急)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四)
赞曰:神用象通1,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2。刻镂声律,萌芽比兴3。结虑司契4,垂帷制胜5。
〔译文〕
总之,作家的精神活动和万物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构成作品的各种内容。外界事物以它们不同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内心就根据一定的法则而产生相应的活动;然后推敲作品的音节,运用比兴的方法。倘能掌握构思的法则,创作一定能够成功。
〔注释〕
1 象:指物象。通:沟通,结合。
2 “物以貌求”二句:讲构思活动中作者的心和物的关系,和本书《物色》篇中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等句的意思相通。
3 比兴:参看本书《比兴》篇。文学创作中比兴方法的运用,和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勰认识到比兴是在作者的心与物象的交融过程中产生的,这是他的卓见。
4 结虑:与上文“缀虑”的意义相同,都指构思。
5 垂帷制胜:这里是以军机比喻写作,认为写作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之中,便可决胜千里之外一样,如能有卓越的艺术构思,便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垂帷:放下帷幕,指在军幕之中。《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