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学习笔记20121204
讲座12-13
精彩部分:
1) 学习佛法,认识真相:刚刚看了《偶的神啊》这部印度电影,神到底有没有?在哪里?如何去认识?在佛学中从认识第一义开始,来认识施设法,如此认识整个客观世界,而不是像我们平日里所作的,从我和你,和人的角度认识,后者更易升起贪嗔痴。所以,佛学也是培养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认知真相。
2) 观察贪心的练习方法。
3) 如何对治嗔心。
1. 佛学中可以观察的地方:五蕴,名色,十二处,十八禁。阿毗达摩中是从心,心所,色,涅槃来理解,更细致。
2. 通过认识第一义上的法,来认识施设法,如此则可以认识整个客观世界;一般人是从人,我上来认识,而容易升起贪嗔痴。佛学中培养解脱道,就是培养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3. 可以对第一义上的法进行直接的观察,施设法则通过对第一义上的法的观察来认知。
4. 四种心法(现实所说“精神世界”):1)欲界、2)色界、3)无色界、4)出世间(心)。每一种心都有很多种,加在一起共89种,这些概念在佛陀之前就有(指生活的环境)),但解释与印度外道不同。佛家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像二元论但并不是,不是哲学理论,佛陀不试图回答或解决哲学问题,而是教我们认识的方法用于解脱。
5. 欲界:眼耳鼻舌身五欲,还有不通过感官直接认识的而是通过心来认识的,比如“幸福”,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仍然与五欲相关。有善心,有不善心。共五十四种;
6. 色界:在证得离欲的禅定后产生的;
7. 无色界:需要证得离欲的无色界定后才能体会到,有无色界天人;
8. 出世间心: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证得四道,四果和涅槃,可以体会到;
9. 所有众生都拥有这几种心,与当下的环境没有关系,只与心的体会有关。佛陀重新赋予了这几种心的意义。
10. 情感有三种:喜悦,不舒服(忧受),无喜无忧(舍受)
11. 名词解释:
a) 喜俱:对应的心里的感觉是喜悦,是一种情感,心里快乐,心本身却是不善和贪的,执着于心里快乐的感受,不会有任何抗拒,比较危险,很容易放过去
b) 舍俱:对应于平静的情感,更危险,更难被观察到;
c) 邪见相应:当下升起心时有明确的邪见支配,eg.太累了不想干了放松放松,出去吃一顿,高兴却受邪见支配。这就是贪。如果想放松时没有特别喜悦的感觉,叫舍俱邪见。在外面看见小鸟,小鸟真好看!在初果的时候断;
d) 邪见不相应:心生起时虽然没有明显的邪见,但受思惟习惯支配而作恶;打坐一会儿觉得很舒服,跑香也不起来,心想没关系了,不想动了,这是舍俱邪见不相应。在四果的时候才断。平日里的昏沉,习惯,受业力驱使,也是邪见不相应;
e) “烦恼”:佛学中的烦恼比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得多,原义是杂染。喜俱和舍俱其实也是烦恼,平日说的放松,是用一种新的喜欢的烦恼代替一种不喜欢的烦恼。要修行首先要安心,不升起各种各样的烦恼。有些人以为学佛就是调整心态,良好心态就好了,如果说是平静和喜悦,那善心也是如此,而八贪根心也可以如此;
f) 有形:心的反应有特别的原因,eg.平时一个人对发钱没有特别反应,而有一个月有人借钱了所以特别期待,这种执着就是有形——孩子更多的烦恼来自有形,可是时间长了,多了,就变成了无形?所以当孩子的烦恼来临时,用正确的善法去引导,让孩子从小就修习善法;
g) 无形:心自然作意,eg.明天发奖金了而心生喜悦,邪见相应。很难控制,自然就发生了。要制服自己的思维习惯,比较困难,需要定向的努力和时间;
h) 贪心:对顺境的执着,人为地分解为喜欢和不喜欢,于是希望它继续保持下去。种下了以后苦报的种子。是不善心,升起时心里是平静的和愉悦的,特别容易失去警惕;(对于目前的夫妻和谐,孩子乖巧现状的执着!?)
1. 喜俱邪见相应行一——
2. 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
3. 喜俱邪见不相应)行一
4.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
5. 舍俱邪见相应)行一
6.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
7. 舍俱邪见不相应)行一
i) 对贪心的观察:闭上眼睛,客观地查看,我在想些什么?我的身体上有什么感觉?情绪是怎样的?我以什么态度面对我所想的?我的心是喜悦的吗?还是平静的?我所想的有邪见吗?心是因缘和合时升起还是一般时候就会升起?每个心升起,都有与心相关的指标,比如心态,即心所法。
j) 嗔心:对逆境希望它赶快离开,不善法中的嗔和贪是两个死对头。
1.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受嗔恚支配,eg.孩子见到生人哭,一想起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升起;
2. 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妈妈带着儿子出去,平时孩子可以跟妈妈撒娇,但是见到老师了,妈妈不让孩子和自己撒娇,就是有行嗔恚,不是所有时候都升起;
3. 为什么每个人这么多的嗔心:人性作怪,每个人都希望幸福。世间的方法解决不了了我们的烦恼,所以才入佛门,仅因为好奇心是不能长久的。
4. 即使不修行的人也不喜欢自己的嗔心:甚至是狗等动物,都喜欢自己想要的,不喜欢自己不想要的。世人对嗔心都是很敏感的,也想办法去解决。
5. 但为什么解决不了呢?因为方法错了。世间对付嗔的方法比如听听音乐放松下,或者走走,运动下,打打游戏,会会朋友,似乎就好了。从佛门的角度看,这样做是寻找一个我喜欢的环境,其实是用贪心来对治嗔心,表面看嗔心没了,其实是用一种毒药来代替另一种毒药,长久来说,更加有害。因为长期用一种外境来代替,一旦外境不存在,原先的问题没解决,又增加了新的问题。世人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对治嗔心,因为他们没有看清楚导致嗔的问题,又增加新的执着。
6. 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佛门的方法是有选择的,既能对治嗔,又不升起新的烦恼。能不能熄灭嗔心和烦恼,其实要依靠因缘和合,而不是靠我们自己的主观意志。对付嗔与对付贪的方法一样,首先就是观察自己的心。
7. 举例:eg.就是他用这种语言让我生气!分析这个过程,有很多心在造作,不同性质的一串心起作用,每个心都有刹那的生灭。首先是生气的心,嗔心;其次是找理由的心,贪心。现实生活中会感觉这两个几乎是同时,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受过训练的心很粗糙,心的转换常常非常快;
8. 我们拒绝逆境,想抓住顺境。
k) 忧惧:心里不舒服,比如愤怒,憋气,孤独,寂寞,无奈,空虚,失落,恐惧,都是嗔心的表现,有时候语言都无法说出来。嗔心升起不需要理由,然而我们通常都会找个理由,经常归为外在的原因,eg.“都是你”,看到毛毛虫的紧张,有心理问题的人经常皱着眉头,都是嗔心作怪;
l) 但
m) 佛家三种爱:不同于基督教,基督教的博爱相当于佛教的慈与悲。
1. 欲爱:喜欢好的,要这个不要那个,比较感性;
2. 有爱:喜欢的东西希望它保持下去,稍理性;
3. 无有爱:不喜欢的东西希望它赶紧离开,稍理性;
精彩部分:
1) 学习佛法,认识真相:刚刚看了《偶的神啊》这部印度电影,神到底有没有?在哪里?如何去认识?在佛学中从认识第一义开始,来认识施设法,如此认识整个客观世界,而不是像我们平日里所作的,从我和你,和人的角度认识,后者更易升起贪嗔痴。所以,佛学也是培养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认知真相。
2) 观察贪心的练习方法。
3) 如何对治嗔心。
1. 佛学中可以观察的地方:五蕴,名色,十二处,十八禁。阿毗达摩中是从心,心所,色,涅槃来理解,更细致。
2. 通过认识第一义上的法,来认识施设法,如此则可以认识整个客观世界;一般人是从人,我上来认识,而容易升起贪嗔痴。佛学中培养解脱道,就是培养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3. 可以对第一义上的法进行直接的观察,施设法则通过对第一义上的法的观察来认知。
4. 四种心法(现实所说“精神世界”):1)欲界、2)色界、3)无色界、4)出世间(心)。每一种心都有很多种,加在一起共89种,这些概念在佛陀之前就有(指生活的环境)),但解释与印度外道不同。佛家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像二元论但并不是,不是哲学理论,佛陀不试图回答或解决哲学问题,而是教我们认识的方法用于解脱。
5. 欲界:眼耳鼻舌身五欲,还有不通过感官直接认识的而是通过心来认识的,比如“幸福”,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仍然与五欲相关。有善心,有不善心。共五十四种;
6. 色界:在证得离欲的禅定后产生的;
7. 无色界:需要证得离欲的无色界定后才能体会到,有无色界天人;
8. 出世间心: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证得四道,四果和涅槃,可以体会到;
9. 所有众生都拥有这几种心,与当下的环境没有关系,只与心的体会有关。佛陀重新赋予了这几种心的意义。
10. 情感有三种:喜悦,不舒服(忧受),无喜无忧(舍受)
11. 名词解释:
a) 喜俱:对应的心里的感觉是喜悦,是一种情感,心里快乐,心本身却是不善和贪的,执着于心里快乐的感受,不会有任何抗拒,比较危险,很容易放过去
b) 舍俱:对应于平静的情感,更危险,更难被观察到;
c) 邪见相应:当下升起心时有明确的邪见支配,eg.太累了不想干了放松放松,出去吃一顿,高兴却受邪见支配。这就是贪。如果想放松时没有特别喜悦的感觉,叫舍俱邪见。在外面看见小鸟,小鸟真好看!在初果的时候断;
d) 邪见不相应:心生起时虽然没有明显的邪见,但受思惟习惯支配而作恶;打坐一会儿觉得很舒服,跑香也不起来,心想没关系了,不想动了,这是舍俱邪见不相应。在四果的时候才断。平日里的昏沉,习惯,受业力驱使,也是邪见不相应;
e) “烦恼”:佛学中的烦恼比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得多,原义是杂染。喜俱和舍俱其实也是烦恼,平日说的放松,是用一种新的喜欢的烦恼代替一种不喜欢的烦恼。要修行首先要安心,不升起各种各样的烦恼。有些人以为学佛就是调整心态,良好心态就好了,如果说是平静和喜悦,那善心也是如此,而八贪根心也可以如此;
f) 有形:心的反应有特别的原因,eg.平时一个人对发钱没有特别反应,而有一个月有人借钱了所以特别期待,这种执着就是有形——孩子更多的烦恼来自有形,可是时间长了,多了,就变成了无形?所以当孩子的烦恼来临时,用正确的善法去引导,让孩子从小就修习善法;
g) 无形:心自然作意,eg.明天发奖金了而心生喜悦,邪见相应。很难控制,自然就发生了。要制服自己的思维习惯,比较困难,需要定向的努力和时间;
h) 贪心:对顺境的执着,人为地分解为喜欢和不喜欢,于是希望它继续保持下去。种下了以后苦报的种子。是不善心,升起时心里是平静的和愉悦的,特别容易失去警惕;(对于目前的夫妻和谐,孩子乖巧现状的执着!?)
1. 喜俱邪见相应行一——
2. 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
3. 喜俱邪见不相应)行一
4.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
5. 舍俱邪见相应)行一
6.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
7. 舍俱邪见不相应)行一
i) 对贪心的观察:闭上眼睛,客观地查看,我在想些什么?我的身体上有什么感觉?情绪是怎样的?我以什么态度面对我所想的?我的心是喜悦的吗?还是平静的?我所想的有邪见吗?心是因缘和合时升起还是一般时候就会升起?每个心升起,都有与心相关的指标,比如心态,即心所法。
j) 嗔心:对逆境希望它赶快离开,不善法中的嗔和贪是两个死对头。
1.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受嗔恚支配,eg.孩子见到生人哭,一想起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升起;
2. 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妈妈带着儿子出去,平时孩子可以跟妈妈撒娇,但是见到老师了,妈妈不让孩子和自己撒娇,就是有行嗔恚,不是所有时候都升起;
3. 为什么每个人这么多的嗔心:人性作怪,每个人都希望幸福。世间的方法解决不了了我们的烦恼,所以才入佛门,仅因为好奇心是不能长久的。
4. 即使不修行的人也不喜欢自己的嗔心:甚至是狗等动物,都喜欢自己想要的,不喜欢自己不想要的。世人对嗔心都是很敏感的,也想办法去解决。
5. 但为什么解决不了呢?因为方法错了。世间对付嗔的方法比如听听音乐放松下,或者走走,运动下,打打游戏,会会朋友,似乎就好了。从佛门的角度看,这样做是寻找一个我喜欢的环境,其实是用贪心来对治嗔心,表面看嗔心没了,其实是用一种毒药来代替另一种毒药,长久来说,更加有害。因为长期用一种外境来代替,一旦外境不存在,原先的问题没解决,又增加了新的问题。世人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对治嗔心,因为他们没有看清楚导致嗔的问题,又增加新的执着。
6. 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佛门的方法是有选择的,既能对治嗔,又不升起新的烦恼。能不能熄灭嗔心和烦恼,其实要依靠因缘和合,而不是靠我们自己的主观意志。对付嗔与对付贪的方法一样,首先就是观察自己的心。
7. 举例:eg.就是他用这种语言让我生气!分析这个过程,有很多心在造作,不同性质的一串心起作用,每个心都有刹那的生灭。首先是生气的心,嗔心;其次是找理由的心,贪心。现实生活中会感觉这两个几乎是同时,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受过训练的心很粗糙,心的转换常常非常快;
8. 我们拒绝逆境,想抓住顺境。
k) 忧惧:心里不舒服,比如愤怒,憋气,孤独,寂寞,无奈,空虚,失落,恐惧,都是嗔心的表现,有时候语言都无法说出来。嗔心升起不需要理由,然而我们通常都会找个理由,经常归为外在的原因,eg.“都是你”,看到毛毛虫的紧张,有心理问题的人经常皱着眉头,都是嗔心作怪;
l) 但
m) 佛家三种爱:不同于基督教,基督教的博爱相当于佛教的慈与悲。
1. 欲爱:喜欢好的,要这个不要那个,比较感性;
2. 有爱:喜欢的东西希望它保持下去,稍理性;
3. 无有爱:不喜欢的东西希望它赶紧离开,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