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goer“三棱镜”系列第一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
编者: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已经将专家教授请下了神坛,网络意见领袖有了短暂的称霸时光,但是从最新的李安作品《少年派》中我们不难看出:意见领袖在网络观众群体中的死亡也将是个必然的过程。
影瓶人的称呼也因为最近一系列在观众和某些自诩“影评人”的意见领袖之间的摩擦不胫而走。我把这看作一种好现象——观众不再是依循影评人所描绘的大陆架在海洋上孤独漂泊摸索的人,他们现在更善于乘着社交网络的快艇,让自己去描绘电影这片大陆的形状。同时,我也对影评人的出路表示了担忧,究竟影评人和观众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评价某部影片时,影评人和观众的沟通方式上应当以何种形式继续维持并发展下去?对某部影片的评价到底应以何种标准去和受众之间建立起沟通式的认同交流环境?特别是在一个人人都能表达,人人都愿意表达的网络环境中去贯彻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几位同好策划了这次互访行为,其中的三位参与者,算是有过一定电影技术和学术操练背景,并且对电影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平时也会偶尔参与媒体约稿的所谓“影评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对《少年派》一片形成的三种观点:佳作、庸作、中规中矩之作,每个人会先出好三个问题,写上自己的答案,然后把问题(不含答案)发给其余两人作答,最终把所有人的答案放在同一个问题下,来看看对影片存在不同评价的人,是否就同一个问题点存在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当然,作为答案收集者的我在出题和答题过程中些许受到了一种可能性的干扰,但我尽力在收问卷时没有过多把眼光停留在出题者的答案上,因此目前对每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极大程度地保留了我不被干扰的状态。同时为了让我所关心的问题更加具有参考性,我还请了一名我的同事参与到答题环节中来(他没有参与出题),他可能和多数网络上的观众一样,对电影十分感兴趣,具备一定的阅片量,但电影只是他业余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
为了让更多的网友更加关注于所谓影评人和网络影迷之间某种沟通模式的可能性,我有意打乱了题目中的答案顺序,隐去了具体的答题人,或许如此,我们才会更加把注意力投射到这种文本碰撞后产生的那些波澜中去,以期在未来寻求更多的电影评论文本的沟通可能性。我希望,每个影评人不再是一座固步自封的岛屿,他们和周围的影迷连接起来,那将会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陆。另外非常感谢参与本次互访的另外三位朋友,为你们的真诚致敬。所有互访人员名单如下:
1)云中,影评人,认为李安的《少年派》是杰作;
2)兰波,影评人,认为《派》是李安中规中矩之作;
3)KTV,影评人,认为《派》是李安作品中水准较低之作;
4)南方警察,影迷,非电影类媒体从业者;
![]() |
1.李安对于《少年派》原著的改编是否流于追求唯美和表面,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他采取目前电影呈现的这种形式的?(如影片是否前轻后重,原著中有很多血腥和黑暗的描写被轻轻抹掉,还有少年派头三天的不吃不喝等死的心理转折等原著情节俱未涉足等等)
答一:原著没有细看过,而且我觉得拿电影与文学原著进行参照并不是我认同的观点,在我看来,追求唯美没有错,视觉是电影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美是必须的,但更在于你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美是否和你要讲述的主题之间形成某种关系,《少年派》的美是单方面的,然而李安要说的东西却存在两重性,而这种两重性没有在影片的叙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无论原著为何,我都觉得李安基于原著所塑造出来的(无论是摘取还是添加的内容)这个故事,最后的成品缺乏一种整体感,退一步讲,李安去掉某些东西让它变成童话故事也可,再加入一些东西让那些黑暗的人性元素更加凸显一下也可,但现在这个叙事弄得有点前后不搭。
答二:我想追求唯美视觉肯定还是考虑到票房的原因,制片方给他太大压力,太过血腥不好定级和方便其他国家引进。加上制片时的繁琐,特效不好表现这些原因,李安应该在这方面做了个减法。因他想主要突出的是意境的表达,而不是真实情景,那太过血腥怖人。
但对少年派的心理过于表面化的表述,我觉得是这部片子最大的败笔,原著最突出的就是少年派的心理描写,还有理查德.帕克吃掉厨子的精彩描写都被忽略,李安碍于片子时长,加上突出视觉奇观的处理而忽略了这部分,让我很惊讶,毕竟他从来都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心,这是我觉得李安从角色塑造入手最不成功的一次,过于避重就轻,大大减分。
答三:唯美是用来打碎的。当绚丽的景致被轻轻敲破,呈现出一个现实的巨大黑洞时,才使人的选择变得尤其的艰难与重要。(影片并不存在前轻后重的问题,看似平淡的开端,都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重重隐喻与伏笔。对血腥与黑描写的放弃,使电影的主题更为清晰和直接,可视为化繁为简的手法。)
答四:首先,这是一部大投资的电影,市场考虑是首要元素之一。追求3D和唯美也是卖点之一。舍弃过多的血腥和黑暗的描写,也是出于让影片受众更广——事实证明这很有效,特么满电影院乱叫乱跳的小屁孩证明家长们都上当了。
另外,电影是127分钟,不可能照搬原著。目前这个长度,应该是经过不小的删节后的成品。从不参考原著故事的角度来考量,这部电影已经形成了自足的完整性。并没有太多余的地方,也没有太不足的地方。当然加入更多的黑暗描写我会更喜欢,但肯定大多数人更不喜欢。
至于是否流于表面,我不认同。反倒觉得看完后残酷的感觉更明显了。正因为前面没有描写太多残酷的东西,反而衬出了最后那个故事的残酷——看上去不真实但逻辑上千真万实的残酷,才是真酷。不过这份残酷,需要你用心去挖去想像。有人说如果把四个人在船上的遭遇拍出来会更好——简直就是笑话,画公仔画出肠是二流匠人所为。目前上映的两部国产大片里也许会用这种方式吧,李安从来不会。
可能电影里少了一些对宗教和内心的探索,显得没有小说那么深入,但电影这个媒介,本来就不像小说那样能自由的深入内心世界。李安已经用电影做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选择。
至于为什么电影是目前的形式,只能说这是最李安的一种形式,他来自东方的中庸与平衡能力造就了这样的《少年派》。
![]() |
2.李安已经创作了12部电影,从他一贯的创作思路来看,有人觉得《少年派》里透露出李安是愈加凉薄冷酷了,你怎么看?
答一:李安的电影真正看过的不多,我觉得即便说他有一贯的创作思路,但从目前的选材来看我觉得不太明显。《少年派》的视角是分裂的,并不会让我看了会觉得李安在其一贯的作品中形成一个脉络上的承接,《少年派》到最后成了一个大多数人说是温暖的作品,我想很大程度上和他处理不当有关。就我目之所及的李安作品,我并不觉得他的视角有一个从冷到暖的转变,反而他一直是一种审视式的冷视角,无论是东方题材还是西方题材,他没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故事中去过,你只是做出那个故事的情感。
答二:部分算是吧,但也不至于凉薄冷酷,只是李安骨子里愈发悲观了,即使他的精神还是充满抗争性,这个跟信仰无关,而是跟他自身的经历有关。其实影片里的故事真相是血淋淋的,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上帝,只是信息隐藏得非常深而已。也可看出李安是持无神论的,只有对命运的抗争及梦境的渴求,但独独没有信仰。结局用两个故事收尾模棱两可,这也是他中意这部小说的重要因素之一。
扬.马特尔之所以要用理查德.帕克作为老虎的名字,是有历史上几次海难吃人的事件作为背景铺垫的,加上书中描写的老虎吃掉厨子已经隐喻了真实事件是少年派杀厨子后吃了他才撑到被救。李安也洞悉了这个秘密,但商业电影不可能这么赤裸裸的表现,所以要观众自己选择,你选择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故事,从中也可窥见观众本身是否拥有信仰,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安尚保留了一丝温情。
答三:不是凉薄,我觉得是现实。李安给我一种非常成人化的感觉,就像某些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老男人。他是用很现实、很成熟、很世故的方式来做电影。正因为现实,所以会变得冷酷来保护自己,但他温情的一面其实也很明显。所以李安是一个多面体,就像他那不同题材的电影一样。
其实李安变化得不多,他一直就是这样的人,只是以前他还不能在电影里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这些年他开始做到了,所以我们从电影里也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答四:相反。"Life of Pi"展现出了导演巨大的包容与善意。这种包容与善意,是经过了最残酷的现实、质疑与挣扎的洗礼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带有收敛的宗教关怀。是导演将人这种动物提炼为人这种精神的真诚阐述。
![]() |
3.书中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还原到了银幕上,你觉得这种形式是否破坏了整个片子的叙事节奏,若是你来改编,你会怎么做?
答一:问答形式在我看来不存在破坏叙事节奏的问题,问答形式说白了是为了塑造人物的神秘性服务的,好多讲述某个人物回忆事件的影片都会采取这种形式,李安保留无可厚非。
可是这个问答的访谈做的不好,感觉就像影片的场间休息段落做些情节转换的铺垫而已,在此基础上没有发挥很大作用,而问答这场戏存在的意义无非是为了最后那个情节转折的空间提供必要性铺垫,但是在我看来,记者在片中是个没有灵魂的人物,他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只是一个让主角说话存在合理性的捧哏。如果换了我,我宁可从主角和某个三好学生搭讪,从他自述开始讲述整个故事然后来个逆转,然后那个学生听了之后投案自首说自己多少年以前杀了自己的亲妹妹。
答二:是,李安这次说:“我觉得它的主题不应该是关于信仰,而应该是‘讲故事’的价值,以及‘讲故事’这件事是怎样为生活赋予秩序和智慧。”影片目的是达到了,但其实故事主线把握的一般,整部片子节奏不佳,3D技术、视觉特效确实推到全新的高度。但单就影像叙事论,它是李安最差的一部电影。相较《魔戒》娴熟的改编来说,李安还欠缺火候。
若我来改编的话,电影直接从少年派上货轮上开始,在货轮上倒叙派回忆家乡的一些经历,删掉打乱节奏的作家和派的对话。然后货船失事,海上漂流加上几次求死的转折,还有老虎吃掉厨子的段落一定要保留,这才是原著的重心支撑点,直至上岸遇救,对两个日本人说两个不同的故事,到了这时定格,采访的作家然后出现,这样处理可以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开始以为是个奇幻故事,到了结尾才发现这是个真实事件,内心的震撼更要大得多,节奏也更一气呵成。
答三:没有看过原著。以最平淡的角度切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展开,是一种经典而常用的手法。并不觉得破坏了叙事节奏。
答四:没有破坏,因为这个问答的关键在于最后的逆转。逆转传达了问答底下的人心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逆转,这个问答就无聊得足以烦死爹了——说到叙事节奏,的确出现记者的时候,影片显得比较闷。
我来改编的话,会让提问者存在感更强一点,让问答在一开始就更紧张、更有趣,这比较常规。另一种拍法是,根本不要这个人,就是正常讲述主体故事,直到日本人那里结束。还有一种拍法是,完全就是两个人对话,全部是语言交锋。肯定也不拍海上的漂流,最多有点照片,或陈年资料——这片拍出来估计要得奖了。
我没看过原著,但我肯定会大幅度修改。我觉得对于一本好的小说,你不大动它,还不如不去拍它。而且真正好的小说也不可能完美改成另一种媒介(如电影、戏剧),所以一开始就要改头换面。
![]() |
4.对电影的整体视觉有何评价?3D技术的使用效果是否如一些评论所说的“目前最佳”?
答一:《少年派》的整体视觉在我今年所看到的3D影片里排第二、第一是《普罗米修斯》,《少年派》看的是UME 数字 IMAX 3D 《普》看到是双井十号厅中国巨幕。
单就奇观来说:确实是目前最佳,太平洋里的各类生物、瑰丽天地、食人岛都让人难忘,老虎的角色塑造也几乎达到目前的CG极致。但说技术复杂程度,我觉得不如《阿凡达》和《普罗米修斯》,《阿》《普》两片多少个角色和动作场面?它们用3D技术打造的场景和角色塑造都比《少年派》强,《少年派》其实很讨巧,跟《造梦的雨果》在伯仲之间。唯一完爆所有电影的3D场景是沉船戏,让我对深海产生了更大的畏惧。
答二:对于一个有些厌恶3D电影的人来说,此片的3D呈现可圈可点。技术是否最佳并不重要,重要是合适。
答三:影片以自然主义式的小清新淡蓝色为主色,但到了中段海上戏之后又变成了五彩斑斓的视觉狂欢。在我看来这片不用3D亦可,3D技术在本片中的运用就是一种赶时髦的产物,它并没有让李安的影片产生质变,区别也就是A和B罢了。
整体视觉上让影片部分呈现出蒂姆·伯顿式的童话效果,影片的大篇幅段落也是这么个路数,以至于即便李安想来逆转,最后的形式处理也让普通观众无法察觉到这种逆转背后的深意。
答四:尼玛前五分钟出片头字幕的时候,老子真心醉了。有人说这是动物世界,但那小音乐与小构图,怎么就这么对味呢。那小色彩整的——本来我不算喜欢异国风情,对国家地理式的摄影也不感冒。片中拍摄的对象其实也并不特别,但就是这一段镜头,似乎有种奇特的魔力与节奏感,让我连身后两个小孩发出的二百分贝噪音都消失无声。
相比后面大段的CG、3D效果,倒是这一段开场让我印象更深,从此埋下“此片不可小觑”的心理伏笔。电影更多时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喜欢了就是美。不喜欢,论述几本书你也不觉得美。
至于电影最为人称道的3D效果,好看是很好看。从转场的立体感来说,李安是做到了他之前说的要尽力运用特别的3D电影语言。只是这些转场除了视觉有点惊奇外,并无更多化学作用,只是冷菜小点而已。在后段的海上惊魂与惊艳部分,由于CG做得动画感十足,所以3D更多也只是视觉奇观的作用,并没有像《雨果》那般与主题完美结合。那段飞鱼场面的突然变化比例,更是为3D效果做出的奇怪设计。
可这不代表我对《PI》的3D技术不满意,毕竟纯粹的视觉奇观也能让我在影院爽上一把,做成这样人家容易嘛?虽然有人说那色彩与画面假清新得像QQ壁纸,那也只能说这种风格不合你口味——壁纸也有漂亮的嘛。
整部电影的视觉控制是项非常大的工程,影片沉船后的片段,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动画片。大量的后期渲染让导演自如地在调色板中选用颜色与效果,虽然说太过自由也容易让人失去方向,不过从成片来看,遗憾处有,但可圈可点的地方更多。
![]() |
5.如何看待影片的最后五分钟的情节逆转?
答一:作为一个推理迷,看到这五分钟的片段时还是感到有点吃惊。之前并没有接触到任何剧情,所以理所当然地把这部电影看成是“重拾信仰的少年励志梦幻片”。但最后居然跟我玩大反转,前面一百多分钟的叙述变成了一个“叙述诡计”。不得不说原著小说的情节设计很巧妙,而李安也非常合理地再现了这个故事。
影片最后五分钟讲述了一个跟之前完全不同的故事,而且从种种暗示中(如主人公讲述时慢慢推进的镜头、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回忆与震惊、以及之前所有的对应),我毫不怀疑地确定,这个故事才是事实。毕竟,如果这个故事是假的,是完全为了糊弄两个日本人的——这不但从故事整体性来说毫无必要,从导演的创作方式来讲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他没必要对一个调戏性的情节花这么多笔墨)。而所谓的“选择相信两种结局”,只不过是表面的烟雾弹,毕竟第二个故事如果不成立,就完全没有讲叙它的必要性。
而这个故事的反转,也是让贯穿影片始终的“叙述者”——中年派变得立体起来,本来这个人物就是一个罗里八嗦的讲故事工具,但反转之后,他的每个表情都变得耐人寻味起来。我就老觉得这家伙不像好人,看着他背心有点发凉,令人想起《非常嫌疑犯》来。
但导演在前面一百多分种建立的梦幻效果、处心积虑的宗教Inception,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在最后,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仍然选择相信童话,相信信仰。李安把这种“洗脑式”的可能性摆在了你面前,而事实也是宁肯被洗脑的观众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李安自己相不相信第一个故事,我估计表面上他也是相信的,但在他的内心深处,绝对藏着一头对第二个故事蠢蠢欲动的老虎。而这只老虎,才是他拍《PI》的真正原因。
让我再罗嗦一句,这部电影如果没了第二个故事,直接在PI被救出后结束,那这部电影的真正魔力就消失了。
答二:其实之前看到船上那几个动物的眼神和那个岛之后我就知道最后会有点不对劲,所以我观看时并未产生很强烈的逆转效果,而且所谓逆转之后的那段戏整个就松下来了,分裂了,其乐融融的家庭,傻呆呆的记者出门后的表情也是一脸释然,看到前面我以为这是一部《绿巨人》般的李安刷支票之作,看到这里我自己都想不通李安到底刷完支票想干嘛了。
答三: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当然是极大的震撼,会缓不过神来;对于已经知晓结局的人没有什么太大的震撼,只是在前面的铺垫下更积极地进行人生思辨。
这最后的五分钟对于李安来说,正是他创作本片的根本所在,一如《色.戒》里的王佳芝救易先生那一瞬间,所有要李安表述的东西,俱在其中,其他都不过是铺垫,李安很会抓“戏眼”。
答四:如果没有那五分钟。这部电影将只是一部历险片。
![]() |
6.以《少年派》的表现来看李安的近期一系列作品,你认为他作为导演倒底屌不屌?
答一:我一直认为李安是一个很善于把握其所选题材核心点的人,无论是卧虎藏龙的“江湖”,《断臂山》的“友谊”,还是伍德斯托克的“迷乱”,都是在叙事上的一种“钓鱼”手法,人物的感情就像李安钩子上的鱼,起先你以为是条自由的鱼,游出去好远,但最后都得被李安一杆子拉上来变成死鱼一条,然后那条死鱼也会摆出一副“爱过”的表情,所以你到最后不会知道你是该为他伤心呢还是该为他鼓掌,但《少年派》到最后李安拽了一杆子,但鱼有没有收回来却是个未知数,所以导致观众可以认为鱼回来了,也可以认为不回来,这和以往作品中那种很明显的“套上社会约束”式的结局非常不一样,但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李安做得东西不成熟的不一样。
答二:李安作为导演其实没有太明显的电影语言或故事上的风格,他更多是从故事本身找到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他的场面调度也不复杂和新奇,更多时候,你几乎也不会特别注意到他的导演方式。但要论镜头安排的合理性、流畅度,他是好莱坞第一流级别的。
而这部电影在制作上的难度,又达到他导演水平的新高。都知道一个人的戏最难拍,尤其还是活动受限的海上独舟,一般导演看到这种题材直接就翻过去看第二个剧本了。但李安还是很有信心并别有用心地选择了这个剧本。看过《少年派》的同学,就算再怎么黑,都得承认这是一部好看、至少是能让你一直看到最后一个镜头的电影。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也没多少人。
用电影对观众进行挑衅与挑战,获得大范围、长时间的讨论和反响,是一个导演成功的标志之一,比得什么大奖都可贵。而李安,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这类的创作。《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到这次的《少年派》——尤其是《少年派》,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甜品,没想到最后变成了苦咖啡。能够保持扎实的制作水准,还能在俗套的题材里做到出人意料的导演,我觉得都挺屌的,比如《普罗米修斯》。
答三:近期是指新世纪后么,当然屌了,他一直都在水准之上,跟内地导演比,除了姜文外完爆其他所有人;跟港台导演比,也就侯孝贤、王家卫、杜琪峰能跟他抗衡。但我觉得拿李安跟华人导演比还是不是很恰当,电影是艺术也是工业。他是拿好莱坞积攒的人才和资金在玩,技术和资金环节上你无论如何都是玩不过他的,这个比较是不公平的。
李安胜在戏剧底子很好,另外人文底蕴很强,能中西贯通,这是目前华语电影圈无人能抗衡的,只有过世的杨德昌在他之上。但缺点是自我风格闪烁不定,没有很强的个人代表风格,有点“万精油”的味道,这点他不如杜琪峰、姜文、王家卫三人。最后一点加分的是因为他的人文底蕴够好,所以他挑题材和原著的眼光也非常好,够棒的原著给他带来了很高的起点。
综合成就来看,他确是华人导演第一,可能唯一不待见他的也就戛纳电影节了,呵呵。但《少年派》确实就比《绿巨人》强那么点点,强的这点还是原著立意高,抛去视觉因素,片子很一般。窃以为,他的水准最高作还是《色.戒》和《断臂山》,够大师档次。其次是《冰风暴》、《喜宴》、再次是《推手》和《卧虎藏龙》。
答四:李安的电影看得不多。但作为导演,我们看到他在不断尝试完全不同的题材与主题,是一位非常有勇气的探索者。挺屌的。
![]() |
7.你觉得中间一大段救生艇上的戏在处理老虎与人的关系时拍的如何?
答一:由于实际拍摄是不会让Pi与老虎同在一个空间,所以这部电影的拍摄难度很大,对手戏基本都是后期贴出来的,这不但考验演员,更加考验导演。
从目前的效果,我觉得首先这一大段戏虎与人的关系是可信的,这就是一大成功。
而从场面调度方式来看,李安也尽量开发了所有可用的空间,毕竟孤舟漂流就只是一个船舱,而李安把船头、船尾、帆布区,包括用甲板再造一个小舟,可说已经把材料用到尽,体现了导演的功力。毕竟就两个元素,拍得好看不简单,《水中刀》至少还有三个人呢。而这一大段漂流戏,拍得好的还不是空间关系,更多是对时间流逝的处理,各种天气环境,鲸鱼与飞鱼,清晨、黄昏与傍晚,基本上一天各种时段都有拍摄到。
加上最重要的“人与虎”的关系,从敌对到互相理解甚至依赖。我觉得这一整段戏都是趣味盎然且不乏优美的。但说有多么惊人倒谈不上,说实话,能拍得出来又讲清了故事还有一定趣味让你看着不打瞌睡已经相当难了。
也许有些细节显得不太现实,但本来这个故事就是想像出来的嘛,所以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再次验证了我的“逆转大过天”论。
答二:在我看来,这艘有块帆布盖住半边的船是个很好的处理两者之间关系和冲突的小空间,两人没有别的地方可去,这就是他们空间的全部,而且影片中有一段表现了这种空间本身具有的戏剧性因素——老虎突然腾空扑出、派和他斗智斗勇拿东西,老虎无法在帆布上行走,而派可以;老虎身在帆布底下,有些行为派无法洞悉等等。不过我觉得李安没有好好利用这个空间,稍微装点了一下一些戏剧情节之后,他对帆布下老虎的空间的运用几乎就是零,老虎和派之间的那种冲突永远停留于人怕老虎的表面意义上,以至于后来有些表现派试图洞悉老虎内心的戏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共鸣产生。那个木筏子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他的出现像是为了在人和老虎的紧张关系上去做一次缓冲,拉远人和老虎的距离,而没有让这种关系往更具张力的形式上去发展,从而让我在看片时觉得后面人和老虎建立起来的所谓“深厚”感情并不具备情感厚度。
答三:合乎逻辑,这一点很重要。救生艇上,老虎和人的关系一直处在复杂的危险平衡中,从技术角度讲,层次感的演进清晰而不乏质感,即便细节不可能如原著一样丰富。但老虎与人,兽性与人性,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已基本表述清楚。
答四:人与老虎的互动只拍出了一半,且是表面那一半,而老虎激发少年派恐惧从而成为他生存下去的关键其实并没说透,最让我郁闷的是原著中最好玩的七种杀死老虎的方法没有拍摄出来,也是为何少年派必须和老虎一起生存的真实原因起源,这个绝对是调动观众情绪的一个关键点,如果是我,我会拍出这几个种种假设实施后,少年派被老虎吃掉的结果来反衬这是少年派惟一的选择,自至这样互处几个月后,少年派才意识到老虎反倒变成自己不可离开的精神因素,它排遣了孤独。
必须赞扬的是原著没有,李安添加的一个环节:老虎饿极了下水追猎少年派,反倒爬不上木舟,被少年派所救。这个巧妙的构思暗喻了人—也是少年派处于食物链最上游的地位,也契合了原著中少年派能够训练帕克的原因—动物必须把你当成最强者。这是李安在原著基础上增加的三个亮点之一。
![]() |
8.少年派写了一黑板圆周率对影片主题有否暗示意义?
答一:写了一黑板,第一个作用就是装逼,给观众包括也给戏中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让PI这个角色成立。
对主题的揭示嘛,其实影片片名已经点到透了“Life of Pi”,无理数π其实就代表着人生,它无止境地以无规律的势态延伸下去,你可能会遇到各种事情,哪怕再痛苦与不堪,但总要选择活下去、继续下去,前面是一片“无理的未知”。嗯,听上去有点像《严肃的人》……
这只我心中影片的主题之一。这种东西可以归纳出一百种说法,无定论也。
答二:首先我觉得PI这个名字就很奇怪的,原作者选这么一个怪鸡名字我想不会是拍脑袋之举,既然影片中在前段回忆中有一场蒙太奇重点交代了派如何让别人记住他的名字,从而让他在黑板上写了一黑板的圆周率数字;可是在我看来,影片在后续情节中,能和这些数字产生呼应的点几乎没有,如果仅仅是通过他是一名相关学科的从业者或者仅仅从电影之外的意义上去说明这代表了某种一如影片所暗示的一般无常的生命意义的话,我觉得李安在这点上费的笔墨也的确少了点,即便李安是一名其实不会在重点内容上多费笔墨、宁可保留含蓄空间的人,但我觉得派儿时的这段情节如果像现在这么含蓄,那它就是一场纯戏剧性的展示,有点小儿科了。
答三:这就是我说的李安另外一个对于原著基础上增加的三个亮点的另外一处(最后一个亮点是食人岛的外观像毗湿奴),但这里起到的功能只是向遗忘了数学的观众介绍这个无理数且增加影片的趣味。
影片主题暗示在原著已经有:“我最讨厌我的绰号的地方就是无法整除的小数点。把每一件事情都做个妥当的了结,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松手,否则你就会永远都有该说却未说出口的话,你的心会充满懊悔。”,但生命中不是每一次都有机会做个完美的了结,就像π这个无理数一样除不尽,这就是原著和影片共同表达的寓意。
答四:Life of Pie.自然中,既存在有理数,也存在无理数;既有理性,也有无理性。它们将伴随人的一生。伴随整个人类。
9.为何最后记者最后说他相信第一个故事,但是看到他有妻儿老小时却表现得很惊讶?
答一:这是影片加快叙事节奏采取的办法,原著中是开篇就有这幕,在影片只能放到最后,不然会更拖沓。这里面我个人认为没有多少可以探究的地方。如果说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深思:那么就是李安对于原著中这个采访者(也就扬.马特尔自己的化身)对于说自己相信第一个故事表示怀疑,同时暗示李安自己还是倾向相信第二个(联想到他是无神论者)故事。
答二:从记者的角度分析,只要是个理智的有点逻辑分析的人,都会看出第二个故事的可信度。他看上去也不像个天真的人。而记者说他相信第一个故事,不过是导演在引导观众,让他们往坑里跳。而他内心深处,还是应该觉得第二个故事更靠谱点吧。
不过,不管他相信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看到PI的妻儿老小时有惊讶么?难道是吃惊于他的生育能力?我没发现啊,尼玛这记者就是个没有存在感的傻子,我觉得他是本片最失败的角色之一,所以他的表情基本不值一提。你想太多了。
答三:假设记者真的相信第一个故事,打心眼里相信,我想他看到他有妻儿老小就没啥好大惊小怪的;如果他只是口头上敷衍中年派,觉得他是个暗黑系BOSS或者神经病,那么他看到他有妻儿老小才会觉得奇怪。那么为何李安在这边铺陈的又是很温馨的音乐和温暖的视觉形式呢?而且影片通篇都是这种小清新式的色彩搭配,丝毫没有流露出派的黑暗气质,或者说李安就是在做一部美轮美奂的童话剧,那么如何解释最后记者的这种矛盾式的反应?这个裂痕李安没有补上,所以我觉得李安的这部影片做的不好。
答四:真正的问题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儿个(其中一个叫拉维,与他兄弟同名)为整片的结构呈现出一种螺旋或循环的方向。人的精神探索将永无终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