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笔记整理16(转自中大08级林**)
第十三章 陆源碎屑岩(上)
1.主要组分:碎屑颗粒、化学物质、杂基、孔隙
(1)碎屑物质:分为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
①矿物碎屑:如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等(主要矿物成分)。
*风化中越稳定(火成岩中结晶越晚)的矿物越能成为沉积岩中最主要的矿物。
*基性斜长石在沉积岩中一般不出现,出现的是酸性斜长石(除非是很快速、短距离的搬运沉积)
②岩石碎屑(又称为岩屑):如安山岩岩屑、硅质岩屑。
*以越稳定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岩石岩屑越容易大量出现。
*区别①和②:岩屑由多个矿物出现,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
*区别石英岩岩屑和硅质岩岩屑:前者石英颗粒之间有清晰的界线,后者混杂无界线。
(2)化学物质:从溶液中呈化学沉淀的物质,这类物质在陆源碎屑岩中多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硅质矿物、碳酸盐矿物)。
*对碎屑不起胶结作用的称为自生矿物。
(3)杂基:以机械方式沉积下来的细粒碎屑物质,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0.03mm(砂岩中)。成因与碎屑相同但颗粒小,起胶结作用但非化学成因。
化学物质和杂基统称为填隙物。
2.结构:
(1)碎屑结构
①粒度:粒状碎屑的粗细程度。分为四级:砾(>2mm)→砂(2~0.05mm)→粉砂(0.05~0.005mm)→泥(<0.005mm)
*区别粉砂岩和泥岩:在标本表面用小刀刮下粉末,如用手摸有沙砂感、粗糙感则是粉砂岩,若较滑则是泥岩。
②圆度:指碎屑颗粒棱和角被磨平的程度或表面的光滑程度。分为四级:棱角状(有棱有角未经磨圆)→次棱角状(稍有磨圆)→次圆状(显著磨圆)→圆状(无棱无角)。
③分选性:岩石中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分为三级:分选好(主要粒度成分>75%)→分选中等(50~70%)→分选差(<50%)
(2)填隙物结构
①杂基:泥状结构
②胶结物(在水盆地中沉淀出,经常温常压的结晶作用):
l 非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在偏光显微镜下没有光性或隐约显光性,常为蛋白质、铁质等。
l 显晶质结构:
A.微晶结构:胶结物晶体细小,多个晶体叠置起来才能达到普遍岩石薄片的厚度,因而在偏光显微镜下见到的只是该晶体集合体的特征。
B.栉壳状结构:胶结物晶体呈针状、柱状、片状等垂直被胶结颗粒表面生长,在薄片中,它们的长轴彼此平行或大体平行,又称丛生状结构。镁方解石、方解石等碳酸盐可形成这种结构。
C.自生加大结构:碎屑矿物的边缘次生加大,加大的胶结物与碎屑矿物成分相同,晶格连续,光性方位一致或近乎一致。
D.嵌晶结构:又称连晶结构,胶结物晶体粗大,多个颗粒镶嵌在一个光性一致的大晶体内。
E.镶嵌粒状结构:胶结物晶体比较粗大,在一个粒间孔内有两个以上胶结物晶体彼此镶嵌。常见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等。
(3)胶结类型(碎屑物与填隙物之间的关系)
①基质式胶结:填隙物为杂基且含量多,碎屑呈星点状分布。为高密度流(如泥石流)快速凝结而成,离物源区较近。
②孔隙式胶结:沉积物为颗粒支撑,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之间的孔隙中。
③接触式胶结:与孔隙胶结类似,但胶结物含量更少,只分布在颗粒之间接触的地方,颗粒之间的孔隙较发育。
④镶嵌胶结:颗粒之间呈凹凸线缝合线接触接触,几乎没有胶结物,只出现在沉积石英岩中。
To be continued
1.主要组分:碎屑颗粒、化学物质、杂基、孔隙
(1)碎屑物质:分为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
①矿物碎屑:如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等(主要矿物成分)。
*风化中越稳定(火成岩中结晶越晚)的矿物越能成为沉积岩中最主要的矿物。
*基性斜长石在沉积岩中一般不出现,出现的是酸性斜长石(除非是很快速、短距离的搬运沉积)
②岩石碎屑(又称为岩屑):如安山岩岩屑、硅质岩屑。
*以越稳定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岩石岩屑越容易大量出现。
*区别①和②:岩屑由多个矿物出现,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
*区别石英岩岩屑和硅质岩岩屑:前者石英颗粒之间有清晰的界线,后者混杂无界线。
(2)化学物质:从溶液中呈化学沉淀的物质,这类物质在陆源碎屑岩中多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硅质矿物、碳酸盐矿物)。
*对碎屑不起胶结作用的称为自生矿物。
(3)杂基:以机械方式沉积下来的细粒碎屑物质,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0.03mm(砂岩中)。成因与碎屑相同但颗粒小,起胶结作用但非化学成因。
化学物质和杂基统称为填隙物。
2.结构:
(1)碎屑结构
①粒度:粒状碎屑的粗细程度。分为四级:砾(>2mm)→砂(2~0.05mm)→粉砂(0.05~0.005mm)→泥(<0.005mm)
*区别粉砂岩和泥岩:在标本表面用小刀刮下粉末,如用手摸有沙砂感、粗糙感则是粉砂岩,若较滑则是泥岩。
②圆度:指碎屑颗粒棱和角被磨平的程度或表面的光滑程度。分为四级:棱角状(有棱有角未经磨圆)→次棱角状(稍有磨圆)→次圆状(显著磨圆)→圆状(无棱无角)。
③分选性:岩石中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分为三级:分选好(主要粒度成分>75%)→分选中等(50~70%)→分选差(<50%)
(2)填隙物结构
①杂基:泥状结构
②胶结物(在水盆地中沉淀出,经常温常压的结晶作用):
l 非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在偏光显微镜下没有光性或隐约显光性,常为蛋白质、铁质等。
l 显晶质结构:
A.微晶结构:胶结物晶体细小,多个晶体叠置起来才能达到普遍岩石薄片的厚度,因而在偏光显微镜下见到的只是该晶体集合体的特征。
B.栉壳状结构:胶结物晶体呈针状、柱状、片状等垂直被胶结颗粒表面生长,在薄片中,它们的长轴彼此平行或大体平行,又称丛生状结构。镁方解石、方解石等碳酸盐可形成这种结构。
C.自生加大结构:碎屑矿物的边缘次生加大,加大的胶结物与碎屑矿物成分相同,晶格连续,光性方位一致或近乎一致。
D.嵌晶结构:又称连晶结构,胶结物晶体粗大,多个颗粒镶嵌在一个光性一致的大晶体内。
E.镶嵌粒状结构:胶结物晶体比较粗大,在一个粒间孔内有两个以上胶结物晶体彼此镶嵌。常见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等。
(3)胶结类型(碎屑物与填隙物之间的关系)
①基质式胶结:填隙物为杂基且含量多,碎屑呈星点状分布。为高密度流(如泥石流)快速凝结而成,离物源区较近。
②孔隙式胶结:沉积物为颗粒支撑,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之间的孔隙中。
③接触式胶结:与孔隙胶结类似,但胶结物含量更少,只分布在颗粒之间接触的地方,颗粒之间的孔隙较发育。
④镶嵌胶结:颗粒之间呈凹凸线缝合线接触接触,几乎没有胶结物,只出现在沉积石英岩中。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