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战拖三思
昨天和前天对这半年来的拖延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分析,但还是没有具体到一目了然的程度。问题的原因找到了,下一步就该把这些原因继续细化分析,然后再采用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最初的问题——拖延症。
一思:完美主义
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做到精致,记得这是初中老师告诉我们的。但对我的影响却是负面的,造成了多年的完美主义情结。如果一件事无法以一种系统的、高效的、整齐的方式开始,那我便感到无力去开始。比如读书,一定要时间、地点、方式、内容、顺序、笔记等相关都考虑周全,纳入一个体系当中,才能开始。有句俗话说得好:事情在过程中完善。其实我也懂,但总是过不去完美主义的坎,这大概到了神经症的程度了吧。这是我拖延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在微博中,我总结了完美主义的六大表现,分别为:
1、对环境过分要求(严格划分任务区和非任务区)
2、万事俱备才开始(总是停留在准备阶段,不想开始)
3、计划定的缺乏余地(一旦计划被打断便无法再进行)
4、短期内想做的事太多(压力过大而不愿开始)
5、一次就想做到完美(如果不能一次完成索性就不开始)
6、要求过分的整齐和美观(对一个任务不断修改)
这六个方面其实都是从我个人身上找出来的,也包括了之前分析的另外两种导致拖延的原因:贪多和环境。所以,克服了这六点的弊端,就能有个全新的自己了。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包括以下几步:
1、准备50%的情况下,就开始行动。这50%一定要保证(1)方向正确;(2)具备整体框架。而其余的50%,即细节则在过程中准备、完善。
2、将任务分为个人任务和交互任务。前者指的是完全由自己执行、完成的任务,只需要个人意志力即可;后者则是需要与别人共同完成的任务,受到他人影响。这样划分,有利于把握时间分配,不至于相互冲撞。
3、每天睡前总结当日的成果,然后列出第二天的任务。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浏览当天的计划。然后每周做一次总结。
4、在执行个人任务时采用番茄工作法,对突然想到的任务随手记在一边,当前番茄时间过了再处理。
5、利用各种工具,包括手机、笔记本。
不过我发现,我对工具的依赖还是比较大的,总想让高科技来代替某些人工工作,最明显的就是记录。纸笔对这个时代来说似乎有点过时了,因为不好携带、修改,久而久之,写起字来要么手生要么忘字。其实这不是个好现象,毕竟现在的考试、填表都还是要手写的。对我来说,不用纸笔的最大的原因是修改问题,还是因为完美主义的缘故,对于需要出示或者保存的记录,都希望能一次成型,尽量不做修改,尽管我知道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也不知道当初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电子设备对文字处理方便的缘故,才导致了对纸笔的不方便越加排斥。但纸笔绝地不能被抛弃,我还有那么多小本子呢,或许以后工作了就能用上了吧,毕竟电子设备也有不便之处的。
二思:环境依赖
我想把网络单拿出来说说。按理说“网络”应该属于第一条环境因素的,但网络又不全是坏处,当然,对于我要完成的任务而言,是没什么好处的。顺便多说一下物理环境,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比较稳定、按部就班,对生活空间的划分也比较清晰,于是便产生了工作区与生活区的划分。而这种划分是有好处的,因为人是有空间心理的,这种心理特点要求外界有对应的区域。所以,如果空间允许,还是把工作区、生活区、娱乐区分开更能产生舒适感和行动力。我在工作区里,就会自觉的做看书、整理文件等工作。但这也会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一旦你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没有这些区域的划分了,在心理层面不承认新的生活环境里有工作区,那么就会对工作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拖延。这便是物理环境对心理的反馈影响。
那么网络呢?网络是虚拟的,却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环境。网络吞噬着很多人的生命,所以我把它成为人生三大慢性杀手之一(另两个是香烟和拖延)。为什么在网络里容易迷失呢?我觉的可以这样理解,进入网络后我们便面对着一个陌生的全新环境,尽管你知道自己在登陆自己最熟悉的网站,但网站里的内容却是你不知道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而面对陌生的环境,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期待。我们期待那个熟悉的网站继续为我们呈现比以前看过的、听过的、玩过的更有趣的信息。这种期待我们习惯称为“刷”。“刷微博”、“刷豆瓣”、“刷人人”等,都是因为我们有期待,这种期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我们欲罢不能。于是时间在鼠标的点击中迅速的流失了,正因为爆炸式的信息量让我们对时间失去了正确的感知和判断。
网络的好处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所以不去为网络平反。对环境的依赖与挣脱一直都是人类探讨的话题,我不想说那么深,也不能对别人的具体的网络困扰问题指手画脚。就我而言,我应该不属于中毒较深的那种,但网络从我这里带走的时间一点也不必别人少。我习惯登录豆瓣、微博、邮箱,然后不停的刷新各种子页面,期待着能刷出我喜欢的东西来。这简直就是赌博,赌资是时间,没有赢家,因为无论刷没刷出我期待的有趣的信息,我都输掉了时间。其实这些道理以前也意识到过,但今天才开始重视,就在我深入思考“拖延症”这个问题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有90%都是在做无用功。刷XX,无非就是想看到一些有趣,但更希望是有用的信息。但什么是有用的信息呢?它们参杂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中能被有效的发现和利用吗?不能。那为什么还要刷,还要期待呢?!所以,这便引出了我这几天总发微博的初衷了:我要做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一直以来我就发现一个现象,最初是在成功学讲师身上发现的,后来慢慢在各种名人身上都发现了这个现象,那就是:越成功的人,关注的人越少。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那些在某个领域出众的人,他们都是把目光集中在个人修养和专业训练上,他们不会天天去关注别人会怎样,也不会关心别人生活得如何,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自己能更有魅力和能力,都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他们是参与者,绝不是旁观者。参与者永远都是金字塔最上面的人,而旁观者只能仰望着他们,成为他们成功的垫脚石。所以,我开始减少各种刷的频率,我既然刷不出我想要的信息,那我就自己去创造,并且,写下来还比看一遍更能深入内心。我把微博当作复习笔记本、想法记录本和计划监督本,参与,不旁观。
多说几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事物、信息、刺激大大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信息量越大,垃圾也越多,甄别出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就越难。而大脑是最不擅长干这活的,于是我们就被五彩斑斓的信息打的眼花缭乱,经常迷失自我。这种对信息的选择也会产生压力,导致人们逃离选择,这似乎也就是拖延症产生的宏原因吧。
三思:时间惯性
有一句话写在这一部分的最前面是最合适的:“完成一件事的时间永远比你预计的要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斯塔特法则。这道出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多么的不准确和盲目自大。
所谓“时间惯性”,我将其定义为“习惯将时间划分成段来安排各种任务,以至于过了某一时间段后便不愿再执行该任务”。从此说明而知,习惯于时间惯性的人的拖延问题就是因为“我在这个时间应该做XX事,但时间过了,我就不能(用)做了”。但问题是,如果在该任务时间段的确执行了该任务,也就不能成为拖延了。所以,时间惯性这个概念就应该是专指那些总是为了拖延某事而找出的关于时间的借口。
正因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及其不准,才会导致时间惯性的反反复复,也才会导致时间管理类书籍经久不衰。时间管理,我认为,包含两层含义:(1)管理我们自己成为坚定的执行者;(2)在单位时间里产出更多。尽管大部分的书籍在讨论时间管理时都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但还是偏重于对第二点的阐述。但是我觉得,自控力远远比技巧更需要培养。这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所以针对拖延症,与其说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还不如说是自控力还不够强大。而时间惯性正是削弱了自控力的作用,加强了对时间“管理”的依赖。这治标不治本的方向性错误,使得拖延症的我总是走在战拖的弯路上。
培养自控力,也是有技巧的,并且技巧正是自控力增长的源泉。我在刚发的微博里提到,拖延和自控都是一种习惯,只是看哪种习惯更能占优势罢了。但不幸的是,拖延的习惯几乎不用刻意培养就能驾轻就熟,而自控的习惯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要想事半功倍,就得需要技巧来帮忙了。我就不具体说有哪些技巧了,因为没一样是我自己发明的,有兴趣的上网一搜很多的。但我要说一个原则或者理念,无论是哪个技巧,都要坚持去用,直到形成习惯,实质上还是培养自控的路子。
再说回时间惯性问题,我并不是说分割时间段来做事不好,而是不要刻意的把某个时间段只用于做固定的事。“番茄工作法”其实就是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每次25分钟的工作时间,但内容不限。至于像我一样容易犯时间惯性问题的人,我想大概是因为早年的课程表制度让还不强大的心灵对时间的使用留下了比较刻板的印象吧。
结语
拖延是困扰世界70%人口的心理问题,也是困扰了我十几年的老问题,尽管还没出现耽误工作和生活的状况,但对个人成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以及使内心常常处于压力之下,从这个方面来说,拖延,已经成了我最大的敌人。
再过2周就满30周岁了,我希望这次反思能让我在这个年龄的分割点上起到质变的效果。在这个不是什么特殊日子的日子里共勉:Get Thing Done!
一思:完美主义
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做到精致,记得这是初中老师告诉我们的。但对我的影响却是负面的,造成了多年的完美主义情结。如果一件事无法以一种系统的、高效的、整齐的方式开始,那我便感到无力去开始。比如读书,一定要时间、地点、方式、内容、顺序、笔记等相关都考虑周全,纳入一个体系当中,才能开始。有句俗话说得好:事情在过程中完善。其实我也懂,但总是过不去完美主义的坎,这大概到了神经症的程度了吧。这是我拖延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在微博中,我总结了完美主义的六大表现,分别为:
1、对环境过分要求(严格划分任务区和非任务区)
2、万事俱备才开始(总是停留在准备阶段,不想开始)
3、计划定的缺乏余地(一旦计划被打断便无法再进行)
4、短期内想做的事太多(压力过大而不愿开始)
5、一次就想做到完美(如果不能一次完成索性就不开始)
6、要求过分的整齐和美观(对一个任务不断修改)
这六个方面其实都是从我个人身上找出来的,也包括了之前分析的另外两种导致拖延的原因:贪多和环境。所以,克服了这六点的弊端,就能有个全新的自己了。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包括以下几步:
1、准备50%的情况下,就开始行动。这50%一定要保证(1)方向正确;(2)具备整体框架。而其余的50%,即细节则在过程中准备、完善。
2、将任务分为个人任务和交互任务。前者指的是完全由自己执行、完成的任务,只需要个人意志力即可;后者则是需要与别人共同完成的任务,受到他人影响。这样划分,有利于把握时间分配,不至于相互冲撞。
3、每天睡前总结当日的成果,然后列出第二天的任务。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浏览当天的计划。然后每周做一次总结。
4、在执行个人任务时采用番茄工作法,对突然想到的任务随手记在一边,当前番茄时间过了再处理。
5、利用各种工具,包括手机、笔记本。
不过我发现,我对工具的依赖还是比较大的,总想让高科技来代替某些人工工作,最明显的就是记录。纸笔对这个时代来说似乎有点过时了,因为不好携带、修改,久而久之,写起字来要么手生要么忘字。其实这不是个好现象,毕竟现在的考试、填表都还是要手写的。对我来说,不用纸笔的最大的原因是修改问题,还是因为完美主义的缘故,对于需要出示或者保存的记录,都希望能一次成型,尽量不做修改,尽管我知道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也不知道当初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电子设备对文字处理方便的缘故,才导致了对纸笔的不方便越加排斥。但纸笔绝地不能被抛弃,我还有那么多小本子呢,或许以后工作了就能用上了吧,毕竟电子设备也有不便之处的。
二思:环境依赖
我想把网络单拿出来说说。按理说“网络”应该属于第一条环境因素的,但网络又不全是坏处,当然,对于我要完成的任务而言,是没什么好处的。顺便多说一下物理环境,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比较稳定、按部就班,对生活空间的划分也比较清晰,于是便产生了工作区与生活区的划分。而这种划分是有好处的,因为人是有空间心理的,这种心理特点要求外界有对应的区域。所以,如果空间允许,还是把工作区、生活区、娱乐区分开更能产生舒适感和行动力。我在工作区里,就会自觉的做看书、整理文件等工作。但这也会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一旦你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没有这些区域的划分了,在心理层面不承认新的生活环境里有工作区,那么就会对工作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拖延。这便是物理环境对心理的反馈影响。
那么网络呢?网络是虚拟的,却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环境。网络吞噬着很多人的生命,所以我把它成为人生三大慢性杀手之一(另两个是香烟和拖延)。为什么在网络里容易迷失呢?我觉的可以这样理解,进入网络后我们便面对着一个陌生的全新环境,尽管你知道自己在登陆自己最熟悉的网站,但网站里的内容却是你不知道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而面对陌生的环境,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期待。我们期待那个熟悉的网站继续为我们呈现比以前看过的、听过的、玩过的更有趣的信息。这种期待我们习惯称为“刷”。“刷微博”、“刷豆瓣”、“刷人人”等,都是因为我们有期待,这种期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我们欲罢不能。于是时间在鼠标的点击中迅速的流失了,正因为爆炸式的信息量让我们对时间失去了正确的感知和判断。
网络的好处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所以不去为网络平反。对环境的依赖与挣脱一直都是人类探讨的话题,我不想说那么深,也不能对别人的具体的网络困扰问题指手画脚。就我而言,我应该不属于中毒较深的那种,但网络从我这里带走的时间一点也不必别人少。我习惯登录豆瓣、微博、邮箱,然后不停的刷新各种子页面,期待着能刷出我喜欢的东西来。这简直就是赌博,赌资是时间,没有赢家,因为无论刷没刷出我期待的有趣的信息,我都输掉了时间。其实这些道理以前也意识到过,但今天才开始重视,就在我深入思考“拖延症”这个问题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有90%都是在做无用功。刷XX,无非就是想看到一些有趣,但更希望是有用的信息。但什么是有用的信息呢?它们参杂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中能被有效的发现和利用吗?不能。那为什么还要刷,还要期待呢?!所以,这便引出了我这几天总发微博的初衷了:我要做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一直以来我就发现一个现象,最初是在成功学讲师身上发现的,后来慢慢在各种名人身上都发现了这个现象,那就是:越成功的人,关注的人越少。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那些在某个领域出众的人,他们都是把目光集中在个人修养和专业训练上,他们不会天天去关注别人会怎样,也不会关心别人生活得如何,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自己能更有魅力和能力,都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他们是参与者,绝不是旁观者。参与者永远都是金字塔最上面的人,而旁观者只能仰望着他们,成为他们成功的垫脚石。所以,我开始减少各种刷的频率,我既然刷不出我想要的信息,那我就自己去创造,并且,写下来还比看一遍更能深入内心。我把微博当作复习笔记本、想法记录本和计划监督本,参与,不旁观。
多说几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事物、信息、刺激大大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信息量越大,垃圾也越多,甄别出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就越难。而大脑是最不擅长干这活的,于是我们就被五彩斑斓的信息打的眼花缭乱,经常迷失自我。这种对信息的选择也会产生压力,导致人们逃离选择,这似乎也就是拖延症产生的宏原因吧。
三思:时间惯性
有一句话写在这一部分的最前面是最合适的:“完成一件事的时间永远比你预计的要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斯塔特法则。这道出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多么的不准确和盲目自大。
所谓“时间惯性”,我将其定义为“习惯将时间划分成段来安排各种任务,以至于过了某一时间段后便不愿再执行该任务”。从此说明而知,习惯于时间惯性的人的拖延问题就是因为“我在这个时间应该做XX事,但时间过了,我就不能(用)做了”。但问题是,如果在该任务时间段的确执行了该任务,也就不能成为拖延了。所以,时间惯性这个概念就应该是专指那些总是为了拖延某事而找出的关于时间的借口。
正因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及其不准,才会导致时间惯性的反反复复,也才会导致时间管理类书籍经久不衰。时间管理,我认为,包含两层含义:(1)管理我们自己成为坚定的执行者;(2)在单位时间里产出更多。尽管大部分的书籍在讨论时间管理时都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但还是偏重于对第二点的阐述。但是我觉得,自控力远远比技巧更需要培养。这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所以针对拖延症,与其说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还不如说是自控力还不够强大。而时间惯性正是削弱了自控力的作用,加强了对时间“管理”的依赖。这治标不治本的方向性错误,使得拖延症的我总是走在战拖的弯路上。
培养自控力,也是有技巧的,并且技巧正是自控力增长的源泉。我在刚发的微博里提到,拖延和自控都是一种习惯,只是看哪种习惯更能占优势罢了。但不幸的是,拖延的习惯几乎不用刻意培养就能驾轻就熟,而自控的习惯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要想事半功倍,就得需要技巧来帮忙了。我就不具体说有哪些技巧了,因为没一样是我自己发明的,有兴趣的上网一搜很多的。但我要说一个原则或者理念,无论是哪个技巧,都要坚持去用,直到形成习惯,实质上还是培养自控的路子。
再说回时间惯性问题,我并不是说分割时间段来做事不好,而是不要刻意的把某个时间段只用于做固定的事。“番茄工作法”其实就是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每次25分钟的工作时间,但内容不限。至于像我一样容易犯时间惯性问题的人,我想大概是因为早年的课程表制度让还不强大的心灵对时间的使用留下了比较刻板的印象吧。
结语
拖延是困扰世界70%人口的心理问题,也是困扰了我十几年的老问题,尽管还没出现耽误工作和生活的状况,但对个人成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以及使内心常常处于压力之下,从这个方面来说,拖延,已经成了我最大的敌人。
再过2周就满30周岁了,我希望这次反思能让我在这个年龄的分割点上起到质变的效果。在这个不是什么特殊日子的日子里共勉:Get Thing D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