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口记忆
最近在看董桥,感叹这帮老派文人雅士,真是无事不可做文章,随手一拈,尽显风流。
真想我也能有这随手一拈的功力,可惜只能望洋兴叹。突然发此感慨,因为最近也常常被一些小小的事情触发感情,可惜文不尽意,悲哀。
说爱情说的太多了,今天说点别的。
昨天晚上回学校,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路,竟然发现了一个音乐店。以为如同别的店一样放些普普通通似乎流行的专辑,可还是钻进去了,真是吓一跳,极小的店竟然还摆着黑胶,店主在忙,没时间招待我,但我还是一眼就爱上了这里。倒不是因为黑胶,而是我一回头就看到一张张光盘盒上的伤口,那么整齐有力,嘿,真漂亮——破损在这时都显得那么美。而且竟然还有古典,还有Beatles等极富年代气息的,真让人喜爱。
很多年不见打口碟了,我倒是不知道它这些年还是否流行,只是已经很少再进实体店了,买唱片的机会太少了,网络时代这么便捷,世界各地的新歌一出,点点手指立刻就能听到了,追求流行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但这倒是减少了不少猎奇的快感。
我们这一代也算是长在信息时代,可是网络的便捷毕竟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也不过是五六七年前,还是没有这样便捷的。网上可共享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上网也没有如今那么廉价便利。记得那时候想赶着流行乐的前沿,途径还是不多的,少量的杂志、网站,最方便的就是电台。CRI让我们和国际接上了轨,尤其是HIT FM,带着我们踏入了世界流行音乐的殿堂——其实和它结识也是幸运,因为此台负责人是我小学同学的父亲,当我小学快毕业,也就是它刚刚开台的时候,我就被哥哥引荐开始听这个频道,便逐渐成为其忠实听众。
然后,我们就开始接触打口,这种以尴尬的形式引进流行音乐的途径。最常光顾的店就是新街口一个小胡同里的店,现在已经拆了,它连名字都没有。只在胡同口有一大片时髦的涂鸦,然后用不怎么好看的字体写着:“要尖儿盘的进!”一看就是地道的北京人。每次我过去屋子里都放着摇滚,店主叼着烟倒腾着他的一地盘,当时的盘要价客气的很,除了已负盛名的歌手的新盘和少见的原碟,大部分都卖五块钱一张。记得当时掏过一张Jay-z的盘,绿色封面的,我都忘记叫什么了,罕见原碟新传,除了没有盘盒一切完美,只要了我15块。
打口总是能让人邂逅惊喜,店主有一箱子非主流且滞后的专辑,纯废塑料名义按斤进的,每次我买的盘多他还会让我随便跳两张拿走。曾经在里面遇见了很多美丽专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张极富拉丁风情的专辑,用着不知那种语言的唱的,但听的时候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里面充斥的感情,并深深地为其感动了。 因为口打在盘上了,盘的寿命太短,我又不敢使劲听,怕把盘听坏,那种爱不释手又不忍欣赏的心情,如今看来更加珍贵。还有一个乐队,New found glory,我记得淘过一张他们的专辑,当时特别喜欢,却不曾见有人听过,无法与人交流,当人落寞。几年后却听到某个汽车广告用他们的<oxygen>做背景乐,真是喜不自胜,有一种隔着万里同广告制作人心灵相通的感觉。现在我就在听这首歌,仿佛都闻到了那张光盘散发的独特味道。
06还是07年,我去淘盘,店主拿出Lily Allen的<Alright, Still>极力推荐,说是欧美乐坛升起的新星,“这妞儿倍儿葛,特棒。”,明知道当时我不爱听女人唱歌还是死命要卖给我,虽然是原碟,但是歌词本的边缘都烂了,盒子脊的伤疤无比明显,却说是“友情价”只卖我20元。只好笑纳,没想到两三年内Lily大火了一把,08年一首<Fuck You>无数人称道,但我对她的回忆依旧停留在那张打口上,至今都记得那第一首歌<Smile>,"when i see you cry, yea it makes me smile" ,听得我笑声连连,这妞儿不知道这些年怎么样了,很久没听过她的消息,又有才华又有性格,真怀念那种不屑的唱腔和歌词。近些年Katy Perry火起来了,这位水果小姐竟然骂莉莉又胖又不会唱歌,真搞不懂这演唱会如同车祸现场的家伙是怎么说出这句话的。
跟打口同样的回忆还有黄标盘,当时新街口有一家无比巨大的黄标店,虽然略显低端粗糙却物美价廉 。曾经在那里看到过一个歌手的的专辑,歌手叫Mims,取自“music is my savior” ,于是这个名字一度成为我哥哥的英文名。不过这歌手估计唱歌也不怎么地,自此之后再也没见过他。黄标我买的不多,貌似只有一张Akon的,当时黄标上还写着“阿肯”,一度成为我们嘲笑的目标。
不成,得收笔,再写下去就真成了不可救药的装逼文。一打开记忆,真是想说的太多太多,如今日日纠结在先秦的文学经学中,唯有听听流行乐让我和这飞速进步的世界接接轨,而当年的幼稚国内唱片工业,如今也在蒸蒸日上,努力改进完善,期待更多优秀的音乐。 可惜这世界怎么了,一首<baby>一首<nobody>都能红遍全球,如今追赶流行多么容易,孩子们就还是执迷不悟人云亦云,唉,提高品位,任重道远啊。
真想我也能有这随手一拈的功力,可惜只能望洋兴叹。突然发此感慨,因为最近也常常被一些小小的事情触发感情,可惜文不尽意,悲哀。
说爱情说的太多了,今天说点别的。
昨天晚上回学校,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路,竟然发现了一个音乐店。以为如同别的店一样放些普普通通似乎流行的专辑,可还是钻进去了,真是吓一跳,极小的店竟然还摆着黑胶,店主在忙,没时间招待我,但我还是一眼就爱上了这里。倒不是因为黑胶,而是我一回头就看到一张张光盘盒上的伤口,那么整齐有力,嘿,真漂亮——破损在这时都显得那么美。而且竟然还有古典,还有Beatles等极富年代气息的,真让人喜爱。
很多年不见打口碟了,我倒是不知道它这些年还是否流行,只是已经很少再进实体店了,买唱片的机会太少了,网络时代这么便捷,世界各地的新歌一出,点点手指立刻就能听到了,追求流行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但这倒是减少了不少猎奇的快感。
我们这一代也算是长在信息时代,可是网络的便捷毕竟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也不过是五六七年前,还是没有这样便捷的。网上可共享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上网也没有如今那么廉价便利。记得那时候想赶着流行乐的前沿,途径还是不多的,少量的杂志、网站,最方便的就是电台。CRI让我们和国际接上了轨,尤其是HIT FM,带着我们踏入了世界流行音乐的殿堂——其实和它结识也是幸运,因为此台负责人是我小学同学的父亲,当我小学快毕业,也就是它刚刚开台的时候,我就被哥哥引荐开始听这个频道,便逐渐成为其忠实听众。
然后,我们就开始接触打口,这种以尴尬的形式引进流行音乐的途径。最常光顾的店就是新街口一个小胡同里的店,现在已经拆了,它连名字都没有。只在胡同口有一大片时髦的涂鸦,然后用不怎么好看的字体写着:“要尖儿盘的进!”一看就是地道的北京人。每次我过去屋子里都放着摇滚,店主叼着烟倒腾着他的一地盘,当时的盘要价客气的很,除了已负盛名的歌手的新盘和少见的原碟,大部分都卖五块钱一张。记得当时掏过一张Jay-z的盘,绿色封面的,我都忘记叫什么了,罕见原碟新传,除了没有盘盒一切完美,只要了我15块。
打口总是能让人邂逅惊喜,店主有一箱子非主流且滞后的专辑,纯废塑料名义按斤进的,每次我买的盘多他还会让我随便跳两张拿走。曾经在里面遇见了很多美丽专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张极富拉丁风情的专辑,用着不知那种语言的唱的,但听的时候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里面充斥的感情,并深深地为其感动了。 因为口打在盘上了,盘的寿命太短,我又不敢使劲听,怕把盘听坏,那种爱不释手又不忍欣赏的心情,如今看来更加珍贵。还有一个乐队,New found glory,我记得淘过一张他们的专辑,当时特别喜欢,却不曾见有人听过,无法与人交流,当人落寞。几年后却听到某个汽车广告用他们的<oxygen>做背景乐,真是喜不自胜,有一种隔着万里同广告制作人心灵相通的感觉。现在我就在听这首歌,仿佛都闻到了那张光盘散发的独特味道。
06还是07年,我去淘盘,店主拿出Lily Allen的<Alright, Still>极力推荐,说是欧美乐坛升起的新星,“这妞儿倍儿葛,特棒。”,明知道当时我不爱听女人唱歌还是死命要卖给我,虽然是原碟,但是歌词本的边缘都烂了,盒子脊的伤疤无比明显,却说是“友情价”只卖我20元。只好笑纳,没想到两三年内Lily大火了一把,08年一首<Fuck You>无数人称道,但我对她的回忆依旧停留在那张打口上,至今都记得那第一首歌<Smile>,"when i see you cry, yea it makes me smile" ,听得我笑声连连,这妞儿不知道这些年怎么样了,很久没听过她的消息,又有才华又有性格,真怀念那种不屑的唱腔和歌词。近些年Katy Perry火起来了,这位水果小姐竟然骂莉莉又胖又不会唱歌,真搞不懂这演唱会如同车祸现场的家伙是怎么说出这句话的。
跟打口同样的回忆还有黄标盘,当时新街口有一家无比巨大的黄标店,虽然略显低端粗糙却物美价廉 。曾经在那里看到过一个歌手的的专辑,歌手叫Mims,取自“music is my savior” ,于是这个名字一度成为我哥哥的英文名。不过这歌手估计唱歌也不怎么地,自此之后再也没见过他。黄标我买的不多,貌似只有一张Akon的,当时黄标上还写着“阿肯”,一度成为我们嘲笑的目标。
不成,得收笔,再写下去就真成了不可救药的装逼文。一打开记忆,真是想说的太多太多,如今日日纠结在先秦的文学经学中,唯有听听流行乐让我和这飞速进步的世界接接轨,而当年的幼稚国内唱片工业,如今也在蒸蒸日上,努力改进完善,期待更多优秀的音乐。 可惜这世界怎么了,一首<baby>一首<nobody>都能红遍全球,如今追赶流行多么容易,孩子们就还是执迷不悟人云亦云,唉,提高品位,任重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