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
读书笔记: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
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
为需要。”
识,含有选择的意思,读的多了,心中自然有一杆秤。
学,含有模仿的意思,理解别人的同时理解自己。
才,所谓文笔精妙,大概是指使用的语言能够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将自己心中所想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总有那么一些人能让我们忍不住拍案叫绝。语言天才!
为何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
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
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关于宗教哲学方面,这学期有这样一门课,可惜没有坚持听下来。老师讲到宗教有一个起点与终点的问题,大概就是宗教给人一个起点,比如众生平等,还有一个终点,比如天堂。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
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
的思想。”
反思,似乎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标志。
“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将思想看作对象加以处理,陷入无限循环理论。
“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
无语。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寻找长生不老药,那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突破的愿望。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
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①,其中说:“中
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
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
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
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
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西方的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人皈依基督教或佛教,这方面的研究没怎么看过。
“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
“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这一段是作者对超道德价值的界定,基督教的爱上帝是准的,而斯宾诺莎的才是真的。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斯宾诺莎的论文联系起来。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
宗教和科学是冲突的吗?我印象中好像有一些别的话。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
“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对于入世和出世的讨论,有一个思路是首先要分析的是入世与出世这两个概念,再去讨论二者如何统一。这难道是西方哲学的思路。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建立起概念的巨大宫殿,错综复杂,唯美壮观。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
“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修身养性,创造自己的精神财富!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圣人也要处理日常的人伦事务,除了有纠正偏见的作用外,这是废话。“宇宙的公民”与“超道德”,把自己看做宇宙的公民。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是谁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哲学,人格,体验。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对概念进行分析的目的就是真正的对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意境有所体会。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
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
为需要。”
识,含有选择的意思,读的多了,心中自然有一杆秤。
学,含有模仿的意思,理解别人的同时理解自己。
才,所谓文笔精妙,大概是指使用的语言能够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将自己心中所想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总有那么一些人能让我们忍不住拍案叫绝。语言天才!
为何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
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
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关于宗教哲学方面,这学期有这样一门课,可惜没有坚持听下来。老师讲到宗教有一个起点与终点的问题,大概就是宗教给人一个起点,比如众生平等,还有一个终点,比如天堂。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
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
的思想。”
反思,似乎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标志。
“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将思想看作对象加以处理,陷入无限循环理论。
“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
无语。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寻找长生不老药,那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突破的愿望。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
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①,其中说:“中
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
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
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
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
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西方的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人皈依基督教或佛教,这方面的研究没怎么看过。
“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
“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这一段是作者对超道德价值的界定,基督教的爱上帝是准的,而斯宾诺莎的才是真的。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斯宾诺莎的论文联系起来。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
宗教和科学是冲突的吗?我印象中好像有一些别的话。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
“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对于入世和出世的讨论,有一个思路是首先要分析的是入世与出世这两个概念,再去讨论二者如何统一。这难道是西方哲学的思路。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建立起概念的巨大宫殿,错综复杂,唯美壮观。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
“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修身养性,创造自己的精神财富!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圣人也要处理日常的人伦事务,除了有纠正偏见的作用外,这是废话。“宇宙的公民”与“超道德”,把自己看做宇宙的公民。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是谁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哲学,人格,体验。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对概念进行分析的目的就是真正的对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意境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