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夏
棠夏
(豆瓣将文字排得很差,大家如果不嫌弃,将就看看吧。)
我趁着霏霏的细雨回到故乡时已经是晚上的七点。
八叔站在村头的路口等我,远远看见我拎着的大包小包,便急着向我招手。他的叫唤声我听不清,直到走近些时,从他那嘴里蹦出的我一个个熟悉的小名时,我才敢轻声应允。
“你妈也真是的,她身体不舒服不方便回来就罢了,干嘛还折腾你回来一趟呢?”
他接过我的袋子,里面有好几个苹果在方才的路途上被颠簸得歪头斜脸,而本来面容肥美的寿籺,也个个露出肝胆俱裂的内里,肉汁浮泛。便也少不了一份埋怨,“村里又不是没有水果,拎着大堆东西好走路么?怕又是你妈的主意。”
我从省城回家本来是碰上难得的休假。但是母亲的几声苛责便将我从家中还没坐热得的板凳赶上回乡的汽车。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初六,再过明天便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离乡十余年的我本不甚看重这些名目繁多的节日,但是终究不愿意违背母亲祭祀的愿望,便趁着这蒙蒙的细雨一个人回来。
记忆中的故乡似乎不是现在这般模样的。那时候七月七是民间的大节。村子里不过初七,过初六,家家户户采粽叶,泡糯米,蒸寿籺,黄昏时带上水果、香火到庙中祭桌指定的位置摆上,待到时辰一到,请来的庙祝穿上庄重的服装,便带领着村中的老老少少开始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暖寿。
那时候的村庄还没到天黑便开始沸腾,光着脚丫孩童在刚刚搭建起的戏棚中来回穿梭捉迷藏、躲猫猫,或者爬在高高的戏棚顶上坐着单脚单杠的游戏。暖寿还没开始时便在庙外燃起清脆不绝的鞭炮声,一路持续到深夜。不光是来回的人们,连同那拿在手中随着步伐上下攒动的香火,连点成线,在将黑的夜空中招摇,像是天上的神祗醉醺醺的脚步。
而现在,整个村子安静得有点异常,甚至因为这分外的安静,狗吠声从远处传来,如鸣在耳。天因着寒雨显得有点苍茫、低压,次第亮起的灯光从村头点点滴滴、零零星星一路蔓延着,延伸到村庄的腹地中去。只不过黑着灯的人家似乎更多,冷冷的木门、钢门和栅栏挡住了本应该喷薄而出的热闹。年前贴上的春联,断头残尾的纸张,潮湿地在风中招摇,悉悉索索,更添上几分凄冷凄清的诡异气氛。
“八叔,大家都不回来过节么?”
“过什么节,有什么比得上赚钱过生活要紧。又不是春节清明的,像你一样,来回一趟多不方便。”
我便不敢再说话了。十多年来我也是第一次返乡,问出这样的问题,多少感觉是在给自己扇耳光。
“年轻人是应该到外面闯世界的,省得一辈子穷死在这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有我们张罗便是。赶不上,祖宗也不会怪意的。”
我不知道村里的老庙原来已经拆了。直到出现在面前的是一栋四周裹着重重苍绿琉璃瓦的建筑物时,我才因着旁边正在上演《白蛇传》的木偶戏棚知道这是新建的庙。我记起两年前母亲曾跟我说过村中建庙的事情,似乎还因为这件事,平了几家圈地而建的房子,闹了一点小纠纷,想不到终究还是建起来了。坐南朝北,占地近三百平方,气势上确然比老庙胜上许多。
正唱到《游湖》那个片段。一位年轻的妇人擎着白娘子的木偶从幕布后走出来,铮铮纵纵的锣鼓声息下之后,“塞北冰雪踏平把桂枝认,二十年来相思苦不胜……”声音清绝喜悦。身后跟着另外一个年老妇人,想必是小青了。两位妇人的脚步碎碎如花,在不大的戏棚中绕着圈走起来,倒真似是在湖边看景的模样。
《白蛇传》,我也是会唱的,母亲是一个粤剧迷,我打小也是木偶戏的拥趸。只不过,离开故乡后,似乎都没唱过了,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忘了,但是听到那妇人的唱词之后,倒是记忆变得鲜活,那些老旧的唱词一个字一个字地欢呼雀跃地从脑海里蹦出来。
只不过许仙呢?为何许仙还不上场?
庙中人不停地出出进进,看来祝寿还没开始。八叔将我引到他早已为我占定的桌子上,将袋子里的苹果、寿籺取出,一一摆上,再去一旁的香炉上烧香插蜡。张罗好这一切之后,我站到门口的地方,安静地看着周遭这肃穆的一切。以往诸般繁琐的糕点、瓜果现今全部清一色变成洗得水灵灵的果子,苹果、葡萄、柚子、橙子……大部分人家的碟子上摆放着成包没有拆封的饼干和糖果,一切显得简单利落。我记得以往母亲做寿籺时的诸般繁琐,此时方才意识到那种复杂一去不复返了。
祭拜开始时便一切安静下来,我退到门槛的一边。外面的房檐太高,而雨篷遮挡的空间又是极其有限。斜斜的小雨便时时打到我的身上。周围全都稀稀拉拉地围着一圈老人,大多数都沉吟不语,花白的头发、老皱的脸庞,映衬着跳跃不止的烛火,鼓点声有秩序地敲下迭起,消解了他们断断续续发出的咳嗽声。
我感到有一些尴尬,不仅因为我穿着还没来得及换下的西服,更因为在这老迈的人群中,我年轻的脸庞显得加倍的怪异——在传统或者意味着老朽的今天,年轻人是几乎不参加公众的祭拜活动的。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我已经记不清名字,仅有印象的也只是粗糙不定的轮廓。我以为他们也是认不得我的,但是对我微微泛起的笑意又让我产生彼此相认已久的感觉。
八叔呢?
我抬起头,看到他作为乡绅代表在中间对着坛上的神像虔诚跪拜。头有规律轻轻地伏在地上。神色严肃而庄重。
念祝文的时候。趁着人群松动,我便彻底退出到了门口的屋檐底下。《白蛇传》还在演,快到《酒变》了。我背着身,听着阴嗦嗦的风底下传来的曲文。雨下得更大了。
“海角?是你?” 戏像是急刹的列车突然停了下来,我还没转身过去看什么事时,一位年轻的妇人出现在我的身后。
庙里一切都在继续,但是外面的戏棚却是彻底地肃静下来了。唢呐、锣鼓声戛然而止。零零落落地几位正在看戏的村中妇人也扭过头来,惶惑地看着这位手中拿着白娘子木偶的妇人。木偶雪白的戏服上似乎因这疾走,沾了星点的泥污。
她似木桩站在我面前,看着我,等我的回应。
周围气氛如同纸张一般紧绷。快要撕裂。
我没反应过来。忽然间的瞩目,让我无可适从。
这是一张极富特征的脸。一道细小但是深长的疤痕从右颊旁出,细看,可以看到疤痕上面的凹凸。眼睛是三十多岁妇女常有的眼睛,暗淡昏黄中似乎含着一丝倔强。沾满着雨点的刘海粘成一团,粗粗落落地在打在上额。睫毛也攒着雨水,可能是因为说话的急促,上下颤动。本来姣好的面容,在起伏不定的呼吸下,疤痕如同蚯蚓般涌动,将脸容撕扯变形。
我迅速在脑海中过一遍,隐隐约约有相识的感觉。
看着我莫名的神色,她有点失落。“我是夏,棠夏,你真的不记得我了?”她又注解地叫了我一声。说完,转身便要离去。
是的。十多年前,也是有着一个叫棠夏的女子这样唤我。那时候我家还没搬到县城。父母和村里的人都叫我“海子”或者亚海,只有一个人叫我海角。“额头长得这么尖,以后就叫你海角吧?”我们村是鉴江的出海口,我小时也见过无数的海角在父辈归航的渔船上。 其实我的头很圆。如果说确实没那么圆的话,至少看起来是方的,而不是尖。
棠夏家是唱木偶戏的。
她的家不知在哪里。事实上我也不知道她究竟有没有家。她操着一口与我们相类的方言。北方人有走四方的人称之为走客,又有勺客或信客。因此,她家大概也可以唤为戏客吧。因为乡间传统节日散落的原因,他们常常是一辆轻便的卡车,载着吃饭的家当——装着各色戏服和锣鼓的木箱、遮雨的帆布以及数不清的圆木,碰上节日便在乡间不同的村子里停下。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乡村放映队。
大凡村子请他们来的,总会在村中最大户的人家或者村中公社里住下个三五天。也因为大多数的节日也只是维持三五天,唱戏唱给神看,唱给人看,祈福禳灾,唱够了预定的天数后,他们便像客人一样悄悄离开,往下一个村子去,等下一次再度重来。
实际上也是稀客。棠夏她们只在二月二和七月七来。其余的节日如果要请戏班,便是另外一些戏班,唱着我们听不懂的曲文,不是很受见。只有棠夏,当他们戏班进村时,卡车后就开始尾随着许多一大堆邋遢的小屁孩,追逐着卡车甩起的泥尘和尾气,吵吵闹闹的,比过年时还热闹。那时候的孩子大概都这样野性的。
棠夏家的戏班,没有外人。班主是他的父亲,唱生、净、丑,身兼多职,一把圆润苍萃的嗓子将各个角都可以唱个遍。而母亲,则唱旦、青衣、丑等角色,也是活灵活现。加上轮换的叔叔、婶婶和姑姑,吹唢呐和敲铜锣、木鱼、打鼓的爷爷与叔公,一个戏班下来,带上在旁边捣乱的棠夏,整个戏班也不到十个人。与其他的大班相比,难免有点零落。
我真正认识棠夏时,那年我九岁。棠夏小我一岁。她也是第一次跟着父亲的戏班来到我们村子。也是七月七。按照惯例,他们初五就要进村。中午卡车从学校的路口拐入时,我刚刚放学,也像所有的小孩一样,顺着汽车滑下的两道重重的车辙,远远地追。从村尾一直到位于村中心老庙前的空地上。
车停了,我们也乏了。站在一旁,等着棠夏的父亲从驾驶室里跑下来。棠夏的父亲,其实跟我们所有人的父亲一样,几乎也长着满脸的胡须,而且衣着随便,介乎农民跟工人之间,最为明显的是永远都像个年轻人一样,耳际别着一根香烟。不知是经年累月放在其上装饰品,还是仅为抽烟图方便。只有他开口说话时,那一口充满磁性的嗓音,高高低低,如金玉声,听来,晓出他不一般的身份。
我们喜欢追着卡车,甚至眼巴巴地等着棠夏的父亲,是有原因的。每每这个时候,他会变戏法似的从背后呈出一袋糖果,然后一颗一颗发给拥簇在身边的孩子。我们也不是没吃过糖,更好的糖我也见识过,但似乎是因为戏班发的,而且一年只有两次,便格外珍惜欢喜这样的机会,一双双的小手拥簇在半空中,贪图的也不知是不是舌尖的那一丝甜蜜,还是别的。
只不过那次,发糖的不是棠夏他爸。跟着他从驾驶室里下来的是棠夏。这个跟我一样年纪的小孩,如临大敌地捏着一包糖果,从他父亲身后走出来。有点畏惧,但又假装大胆地等着大眼睛看我们。“排队!”不太正规的乡里方言经她的口说出,竟然也颇具震撼力。然后方才将手伸入到糖果袋之中,小气而热情地派发着七月七的馈赠。
我跟她就这样认识了。那天轮到我时,刚好糖果派完了。
“夏……我记得你啊。”为这突然的相认,我惊恐得有点语无伦次。
看到我恍然大悟的表情,她拥簇成一团的脸终于舒张开,那条伤疤铺成在脸上,再看过去,没觉得有先前的别扭。我为自己的迟钝感到尴尬,更因为周遭积聚的目光,而感到异常的拮据不安。而其中,那双慢慢是敌意的眼光,从戏棚里射出来,让我浑身不适。
“我以为再也没见到你了。有人跟我说,你嫁人去了。很远的地方。”
她没有接过我的话头。“戏还在演,我先回去了。白娘子刚喝下雄黄,许仙兴许要吓坏了。”临了,她补上一句,“这个剧目,我记得你我以前都很喜欢看,不知道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嘛?”
棠夏转身便向戏棚走去。雨还在下,只不过她再也没有拿着白娘子的木偶挡住自己的头。仿佛停止了一个世纪的锣鼓声,许久之后又重新响起。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庙中,庙祝还在如同念紧箍咒般慢条斯理地念着我听不懂的祝文,一切人,包括神坛上的神像,面目静谧庄重,似乎要在这祥和的逼仄中沉沉睡去。
我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
棠夏,一开始,你是住在我五公的家中,事实上,那几件闲置的茅屋,农忙时用来放农具,戏客来时便清理一番,是作为戏客的临时住所。
为着那几颗我本来不太想得到的糖果,我第二天又到了你的家里。
是的,你家里有迷人的一切。我喜欢那浓墨重彩、烁烁金光的戏服,不管是大靠,还是蟒,而且因为比起大戏中笨重的戏服,这些可以拿在手中,可以提、举、飘的木偶戏服,显得要可爱精致得多;我还喜欢那些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木偶,生、丑、净、末,关羽、张飞、刘备、窦娥、白娘子……闭上眼睛我都能在脑海里描绘出他们的样子,那种因着桃红、深紫、浓黑各种色彩而变得晶莹剔透的木质,一摸上去,格外有一种温润的感觉。我还爱一根根用木枝修成的刀、剑、斧、戟、叉,那些木削而成的武器,小巧玲珑,拿在手中,再吆喝上三两声,便真真有种在场上厮杀的感觉了。
以往我只敢远远地围在戏班屋子的边上,想象这些好玩的用具在木箱中欢呼雀跃。因为认识了你,我开始堂皇地走进你们的屋子,趁着你父母的不注意,翻箱倒柜,一派胡闹。
只是慢慢地我的注意力不再在那些美轮美奂的戏服和木偶上了。夏,那时候你长得真美,小而翘的鼻子,一双巧目,大而水灵的眼睛,身段颀长而均匀。再加上一把与父母一样的甜美的嗓子,人人都说你将来可以成大戏的角儿,花旦。你也是这样以为的,因为那时候你的哥哥姐姐,已经在省城的粤剧学校上学,你父亲对你说过,等到钱凑够了,把你也一块送过去。
而且你似乎晓得关于木偶戏一切好玩的东西。相比我仅止于好玩的心态,你俨然已经是一名木偶戏小专家,《六国大封相》、《薛仁贵征东》、《董永卖身》、《杨家将》、《双枪陆文龙》、《大闹野猪林》、《陈世美不认妻》等剧目,你叫得朗朗上口,而且里面的故事,你讲得比戏棚里演的还要精彩;你教我辨认更多的木偶角色,还知道为什么那些不同的角色会有如此差别大的色彩差异。你还能翻我们男生都不敢试的连环跟斗,更是对半空翻毫无压力。那时候小孩们都在戏棚中空的横杆走单杠。你是我们之中最大胆的,只挑最高的那根,距离地上差不多三四米,趁着父母不注意,唆的一声便如通臂灵猴一般爬上去,然后,张开的双臂,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什么金鸡独立、罗汉醉酒……都难不倒你,都栩栩如生。
你不知道,当你在上面舞动时,我有多么的羡慕,也有多么的害怕。害怕一闭眼,你就如同孙悟空一般腾云驾雾而去了。
你教我唱的第一首曲,是纯正的粤曲,《帝女花 香夭》。你扮演那悲愤凄惨的帝女,而我则被强迫做了一回回驸马爷。“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愿丧生回谢爹娘……”那时候我虽然比你年长,但是还不懂得曲中的断肠之悲。我看着你那严肃的神态,和故作悲伤顿挫欲哭的嗓音,举手投足,一切只觉得说不出的别扭。更是忍不住发笑。
每一年你来两次,到你第三次来时,我已经会完整唱出《帝女花 香夭》、《剑合钗圆》以及《白蛇传 断桥》中的好些片段了。
而你的每一次走,都格外引起我的不舍。二月二、七月七本来在我心中并非什么不可或缺的节日,到后来,竟然天天掰着手指盼着它们快点到了。
戏怕是唱完了,到我最熟悉的《断桥》,“共化海燕,地老天荒情莫变。誓比金坚,花放并头艳……”我看到一位年轻的男人提着许仙的木偶与棠夏的白娘子在依依诉说,身边是还是原先的老妇人,提着小青,不停地绕圈而行,左右顾盼。
暖寿也早就结束了,我拜托八叔将经果先行带回去,而自己则站在戏棚的一边,等着戏的完结。几个老人从庙里走出来,与戏棚前散开的老人汇合,那些年迈的老人,是木偶戏的忠实听众,几十年听着不变的故事,似毫不生厌。我看他们拿着凳子、椅子踽踽而行,间或有人提起头,瞥了一眼看我,又瞬间低下头。夜黑得更多,有点阴森。
“太叔的儿子。穿得这么企理。”
我听到几声沙哑的私语。原来他们还是认得我的。
“我以为你不会再来我们村子了呢?”
她站在我面前没有说话。戏棚的后面是一片苍茫的原野。重重的雨雾使得近处远处的景物粘稠成一团,分不清田垄。而远处种植在村道两旁的行道树,盘伏着,将厚重的土地衬托得波澜起伏。我们沿着灌溉的渠水走,水沙沙地在我们脚下响着流过。旁边是低沉的各色重音,与水声互相和着。
“还是要回来的,我爸舍不了这戏班。我爸也舍不了你们村子。”
末了,她添了一句,“我爸几年前走的。”
我禁不住打了个冷战,回想起那个时常给我们派糖的长者,不知道到另外一个世界的他,是否还爱在耳际别着一根香烟。
“你不知道吧,我后来还真的是去了省城里的粤剧学校。不过因为脸上的伤疤,他们怎么都不肯收我。后来我死皮赖脸地住在我姐的宿舍那里,天天趁着老师不注意,跟在学员后面,偷师。”
……
“一开始,他们很恼。说要赶我走。吓我。但看在我姐也是其中学员的份上,也慢慢默许我留在那里了。我破了相,老师说我唱旦角已经不可能,可我不死心。也以为自己终究还是有机会的。”
我记起她跟我说过的粤剧梦想。忽然想起那一次走单杠。“都怪我。要是我当年不找你去……”我不诚实地嗫嚅道。
“不关你事的,都是命。……后来一直等,做过一些小角,丑,很丑,自己不喜欢演。唯一的一次演了《白蛇》里的小青,但是人们都说,化了妆的我还没开口便把观众吓跑了。后来只能在团里,做一些打杂的事情。”
“再到后来,我爸快走时,我就回来现在的戏班里。我也死了心。”说到最后,她语气一变,一开始的眼中的生气没有了,只是一股凄凉的倔强,写在脸上。
我在脑海里想象她在粤剧学校里生活的情形,轻描淡写的描绘下想必是不绝于耳的闲言碎语,是残忍和苛责。那时她想必受尽了奚落。对于戏子,而言,面子是最大的本钱,没有面子,再好的嗓子也是一个烂胚子。倔强的她绝不会不懂这一点的。
棠夏,是我害了你。十多年前,是我拉着你去走单杠的。那次,刚刚是二月初一,你们刚到村里,戏棚也方才刚刚搭下,连四周连着绳索用来固定戏棚的石钉还没有打上。戏棚上用于遮雨的幕布也没有盖上。偌大的戏棚只有一个空架子,正面看来,张大口,要吃人的样子。
我已有六个月没有见到你,看你一到便拉着你,扯住你。“夏,走。走单杠去……”那时我已经变得很大胆,时常爬树,摔得鼻青脸肿。在树枝上行走,虽然战战巍巍,但是也已经有模有样。
你在单杠上走得比往常更自然灵活。来回走动,跳跃,就像电视里的体操运动员。我幻想自己的眼睛也长在你的身上,随着你视野转变、扩大,看到远处的起伏的田野和上面劳作的村人,以及更远的坟丘。
临到退下时你竟然做了一个侧空翻。可能就是那个骤然重击、腾空落下的姿势,那根单杠突然间从绳索中挣脱,如同脱缰野马,在你的脚下滚落。继而整个戏棚的大梁也横空砸下。吓坏了的我,来不及反应,整座戏棚已经轰然倒塌。待到你的惨叫声和哭声传出时我才苏醒过来。你爸慌慌忙忙跑过来,这个汉子哭着将你从乱木中剥出来,然后将满脸是血的你紧拴在胸口,怒气冲冲地跑到村里的赤脚郎中处,你妈和叔叔等人在旁边惊恐地喊叫。等我和其他人追上了,你已经坐在开往镇上医院的摩托车上了。
棠夏,十多年过后,你那雀跃而轻盈的身姿,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当然更多的是你那凄惨的哭声和满脸的血。但是我竟然忘了你的面容其实也会变的,我甚至忘记了你的名字。
那次之后,我再也见不到你。我好久之后才敢重新回到老庙前的那块空地上。
“我家很早就搬到县城了,我现在在省里的一间外企上班。离你说的粤剧学校不远。这几天刚好年假,我妈让我回来一趟。”
“没想到会碰上我吧?”
……
“你现在过得还好?”
“好。还挺好的。守着我爸的戏班,有戏演,有收入,也有老公和孩子。除了不能上粤剧的戏台唱戏之外,什么都不缺。”语气中,她忽然有点赌气和愤懑。
我感到一阵不安。忽然想起了先前提着许仙木偶的那位男人。“刚刚演许仙的那个,是你男人?”
“哼”,她鼻孔里露出几分似笑非笑的不屑。“我堂哥,跟我一样没有学好,被我叔从省里赶回来,现在在戏班里,心情好时唱几段,不好时,谁也使不动他。”“现在后生都不唱木偶戏了,他们也不爱看。”
她摘下了路边的一根芦苇,节节而上绒毛的尖头在她的手中翻来覆去玩弄,然后兰花指一弹,尖头上的绒毛尽数散落。不知是因为变不了好玩的习性,还是在力图使我们从沉重的话题中脱离出来。
“那他呢?”我一时找不到一个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她那尚未与我谋面的丈夫。
“哪个他?醉鬼。疯子。你是见不到他的。刚刚他在戏棚里像堆烂泥地睡在后面,不知你们村里的哪些猪朋狗友又找他喝酒去了。”
两个小孩从戏棚边上走来。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约莫四五岁的光景。临到我们两个边上。弱兢兢地站着不动。“妈,爸说我们该睡觉了。”两个小孩似乎是与棠夏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虽然穿的衣服破旧不堪,脚下的鞋也是脱掉了前颔,黑夜里露出了几根蠢蠢欲动的雪白的脚趾。但是一双灵活的眼睛,如同微漾的秋水,像极了年少时期的棠夏。棠夏走上去拍了拍两人的衣襟,“刚跑哪去了?不准爬戏棚,有谁爬了,我就把他的脚都敲断。”
我听来,感到一阵凄凉。
“两个?”
“嗯。怕没心机。偷偷养多了一个。两个小孩也有伴。”
“挺好的,热闹。”“差不多上学了吧?”
“明年就送去我姐那里,让她帮忙带一下。不知可不可以。我姐现在也不唱了,就在县里的文化局上班。”
看着她对小孩“凶狠”的斥责,以及两小孩的无辜眼神。我又生出一丝宽慰,我以为她命若泥尘,为她心生悲凉,但是想到有两个这样乖巧的小孩陪在她身边,已经也可以减去她生活中的几点不快和怨愤吧。
临别时,看着孩子惊讶的眼神,我搜遍全身上下,最后只找到好些钱,趁着棠夏不注意,塞到孩子的口袋中去。
“我们戏班住在五叔家中,五叔现在不在了,你们堂哥对我们挺好,有空过来耍吧。”
“就是那个也是很喜欢玩走单杠的小屁孩,你不记得我还记得。”她拉着两小孩的手往着戏棚的方向走去,声音散在小雨点中,像一圈圈涟漪,隐而不见。而我则顺着水渠的另外一方,往南边回走。一路走,我禁不住回头,看她,一直看到她和两个小孩的身影没入还昏黄的戏棚灯光中,心中百感交集。
母亲定期回乡搞一次清洁,衣物用具都打包放在房间干燥的柜子里,所以尽管我已经多年没有回乡,可是拿着钥匙打开家门,拂拭去床椅上的灰尘,几乎就可以睡下。夜里听着雨声滴答滴答地打着天井的缝隙,忽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那种时光无法剥夺的熟悉感,如同梦里父辈羁绊的目光,一步一个回头,念念不忘。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我对八叔说,我过明天就要赶回省城。离开前要见棠夏一面。
我家其实距离五叔家不远。走路过去也只是不到五分钟的脚程。从家门出来,一路上经过几户人家,照样是大门高锁,门口处扬起的树枝、纸屑以及家禽已经干化的粪便,显示着这些人家已经久未归家。报纸上说,现在中国百分之六十的乡村大多都是空巢乡村,村中的年轻人都大队大队地涌进城市,不管能否扎根,就是不归乡。我本来以为电视上说有点夸大其词,但昨晚与今天的见闻,告诉我,的确是事实。一场长久以来不可见的离开与搬迁,改变了占中国大多数土地的乡村面貌。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但是传统越来越虚化,漂浮的故土拴不住那些向往外界的不安心灵。我想起很久前读过的一首散文诗,村中还剩下老人和小孩。
井头处,有几个正在打水的人家。在现今村村都用上自来水的今天,故乡依旧用它古老的生活方式宣告它的顽固和落后。井头边上的碎石被磨得晶亮,阳光下发出烁烁的光芒,显得生气勃发,倒是旁边斜出的几根衰草,苦艾,披头散尾,耸拉着,成一小片,像一堆乱绳,了无生息,与灿烂的阳光并不相搭。打水的人,有男有女。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在互相掰着家常。有人挑着水迎面与我擦肩而过,我记不得名字,只能点头傻笑。“担水啊!”“这么早去哪里?”一双重重的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他却依旧步伐稳健。几点溅起的水花站在翻动的衣襟,像笑靥横生。我不知怎么作答,为自己近乎外乡人的小气而不安。更是生怕别人知道我去找棠夏。找棠夏也需要理由。可是找棠夏需要什么理由?
站在戏班寄居的房子门口,我大声喊:“棠夏,在家吗?”
声音如入潭底。好久才从漆黑的内里浮出一丝半点的声音。“找棠夏干什么?她不在。”声音甫才传出,一个面目模糊头发蓬乱满腮胡须的彪悍男子从里面一腐一拐地走出来。有点醉醺地倚在门槛上,双手紧握着拳,在半空中摇摆。偌大的门户经他庞大的身躯镶入,顿时显得小巧,上面写着“五福临门”字样的楹联,扣在他头上,被凌乱的头发压成了层层褶皱。尽管事先知道棠夏的丈夫是一个嗜酒的人,但是当我看到他一夜后依然酒醉的姿态,我仍然被吓了一跳。
昨晚被紧盯的全身不自在的感觉又出现了。他眯着双眼,盯着我看了一下,继而怒气十足地瞪大眼睛,重重向我吐上一口气。他本身已上下全是酒臭,加上这一口怒气重重的气息,我闻到,不禁肚子里有股翻江倒海的感觉。
就像动物一般。狗也近乎如此划定自己的领土。于是我瞬间从一种被敌对仇恨的莫名难过情绪中复活过来,以为自己终究还是一份幸运的,至少一口气要比一泡尿要来得尊重。
原来昨晚我跟棠夏见面时,他是知道的。
“回去吧。棠夏不在。”他几乎没看多我一眼,转身又一拐一拐地走进里屋中去。原来是拐子。
我进退不是,想解释深究,又渴望逃离现场。我知道,或者是我这身本不属于乡村的打扮引起了他的生厌。又或者是纯粹自己貌似比较健全的身躯,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的残缺。忽然觉得有点冒犯了他。
我无可适从地看了看周围。几位戏班的老人在不远处盥洗衣服,悠然自得,看来是刚起床不久。我与棠夏丈夫的对话看来没有引来他们任何的注意。他们依旧刷着牙,慢条斯理地说着昨天演出的事,或者昨晚新做的梦。我忽然记得以前我很喜欢到棠夏家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可以从那些老艺人身上听到各种可恐的鬼故事,他们身为戏客,讲故事的能力比唱戏的功夫还要强。我时常被吓到连续几天都不敢一个人关灯睡觉。可是又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痛,第二天又兴冲冲跑来戏班,和棠夏一同缠着他的父亲讲鬼古。几个小孩在空地上做着躲猫猫的游戏。笑声惊醒了尚未散尽的晨雾。刚放养出笼的小鸡在小孩的追赶之下,鸡飞狗跳,搞得鸡毛与笑声起飞,晨雾共天一色。
良久,在旁边的空地出现两个孩纸薄弱的身影。我认出是棠夏的儿子和女儿,穿着昨晚的衣服,依然是邋遢的样子,依旧是战战兢兢的眼神。“妈妈在。我爸骗你的。”小女孩对我咧嘴笑了一下。轻声回答我询问的目光。
里屋里响起一通争执的声音。持续几分钟后,声音减息下去。棠夏从里面踉踉跄跄地走出来。穿着一身干净素雅的呢子衫,上面新沾上几点色斑,我似乎感觉到那些点还在不停扩大。我看到她的眼睛通红,一路走过来,不停地用捏在手中的手帕擦着眼沿。本来上了粉的脸因为纵横的泪痕显得深浅不一,唯有淡淡的唇妆似乎没有因着泪水而变得模糊。我终于明白她为什么迟迟不出来了。棠夏本身长得高挑,穿着素净的呢子衫,与昨晚风雨中来去的模样大相径庭。晶莹剔透的唇妆将薄薄的嘴唇衬托得很是性感,让人情不自禁地忽略掉横亘在深浅不一的粉妆中的脸上伤疤。如果没有那伤疤,棠夏那该是多美。胜过电视上那些被重重包装的各种明星。那一刻我暗暗有一丝心动。
“进来坐吧。”她召唤我进门。
“还敢进来?!还进来?!”我双脚还没跨过门槛。棠夏的丈夫突然从里头冲出来,身手说不出的灵敏,全然不像是一个醉酒而且腐了腿的人,倒是如同被激怒的雄狮,硬生生地将棠夏从我的身前拽开。我反应不及,他扯着棠夏的头发使劲往里面拖拽。一如多年前的木讷,我被彻底惊到了,脑海一片空白。只看到他不停地扬起右手,如雨点一般扇在棠夏的头上。门口处传来两位小孩不知所措的哭咽声。
“你要疯啦。今天这里有人。”棠夏叫声很是凄厉。她双手在半空中撕扯着拐子的手,努力挣脱那巨大粗鲁的手掌。
“我叫你招蜂引蝶。跟你的死人父亲见面去吧。”拐子全然不顾棠夏的挣扎,愤怒的脸型看上去扭成一团麻花,骂骂咧咧声中,口水沫子飞扬。
……
我忘了我是怎样冲上去将他从棠夏的身上拉开,我也忘了我似乎最后跟他扭打在一起,从里屋到门口,直到闻声而来的人们与五叔的儿子,我的堂哥将我们拉开。而最后我也丢盔弃甲地逃离了现场,虽然我什么都没有做过,但是与拐子厮打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罪行深重。
我破坏了一次本是善意的探访。
八叔说,你离开时失魂落魄,半途上哭得很伤心。我想应该加多一重羞愧交加。说不出为什么羞愧。尤其当我看到我离开时,棠夏忽然盛开在残脸上笑意。暧昧如入梦的蝴蝶。
八叔说,你不该去招引这个疯子。那个叫棠夏的女的,也不是好人家。以前她爸没时,大家都以为戏班要散了,年节要约另外的戏班唱戏。但是没想到她一个人乱拉乱凑还重新弄起来了。但是她不检点,先前去到远村唱戏的时候,才几天就跟一位后生勾搭上,正在做苟且的事时,被人当场活捉。弄得满城风雨。
八叔说,本来我们也不想要她的戏班来村的,但是想到她父亲在我们村里唱了十多年,就假装什么都不晓得。毕竟这年头木偶戏的越来越难做,现在越来越少村子愿意再出钱相请。
八叔说,那个拐子,是个疯子。原先是个杀猪的。后来不知道什么事情,四十多岁时,入了戏班的赘,取了破了相的棠夏。整天也不杀猪,卖猪,不唱戏,就跟着戏班过着寄居孬种的日头。
……
怪不得夜里戏我跟棠夏戏棚前的见面会引来如此多莫名的眼光;也怪不得我的出现会引起她丈夫如此旺盛的敌意;更怪不得他那一副凶狠的长相,以及像杀猪肉时习惯性扬起的手势。或许在那一刻,我跟棠夏都是被缚待宰的猪,都是砧板上待切的肉,百般莫名仇恨不堪一一凭解。切了好多遍,还要剁碎。
乡间本是流言蜚语的自留地和孵化器。一旦有蛛丝马迹,便丝毫不减缓地在经年累月中自然而然的膨胀和雪扬。夜里躺在床上,我疲惫得无力考究其中的真实。倒是棠夏脸上的那一道伤疤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面前晃动,最后变成她那性感的嘴唇,喊着凄惨凄清的哭诉声,附落着在我的脸上,一次次把我惊醒。
我决计要在第三天时走。事实上,我的假期也行将结束。
八叔听到我说要走,纳闷,“是因为拐子的事?其实村里的人都不知道。”他为我的尴尬做着善意的开解。离乡这么久,我本身也不甚在意村人是否还相识我,认得我,但是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的确让我倍感愧疚。又有说不尽的不安。
不知昨天之后,棠夏怎样了。我再也没问八叔。我有想过解释,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离开村子时,是五叔的儿子开着摩托车载我。我本想走出去的,但是八叔固执不肯,便叫来会开车的堂哥。
走时,必定要绕过新庙前的空地。
我无比惊讶地发现,戏棚不见了。被人们踩得凌乱的草地上零零索索地铺着许多断了的绳头,车走过时,我还能看到被拔掉石钉的洞口处,新翻出的泥土,一小堆一小堆,突兀地指向天空。
“走了?戏才演了两天。不是要演够七天么?现在变了?”
“还是七天,没变。倒是昨晚棠夏不知为什么找到村长说,戏不演了,要回家了。先前付的定金,包括这两晚的戏金也悉数退回。我当时不在家,回到家时,发现房子已经没有人了,收拾得一干二净。”
我深低着头,听着他的话。离开,或许是好的。
“你嫂子说,离开前,棠夏拜托她转交点东西给你。”堂哥从兜里拿出一个信封。停下车,静静地看着我,好奇而疑惑。我撕开信封,一抖,里面一张细小的照片掉了出来。我捡起,放在阳光底下看。上面是棠夏的白娘子扮相,穿着雪白的长衣,两根水袖在兰花指的轻轻托举下形成一条弧线。她身姿微斜,满脸妆容,低头弄目,异常的哀婉端庄。我仿佛看见她含情的眼神,顾盼神飞。
照片惨白的背后是一行小字,棠夏摄于一九九九年夏。
棠夏没跟我说她也曾演过白娘子。
前往车站的路上,堂哥告诉我许多八叔不知道的事情。
拐子原先不是杀猪的,本来他也是个唱木偶戏的。拐了脚之后,方才下海做起杀猪的生意。他的破产,是跟棠夏的戏班重新建起来有关。为了张罗新的艺人和戏械,他的资金全都填进去了戏班的这个窟窿。据此,他顺理成章地娶了棠夏。
棠夏那天见的是她先前订婚的未婚夫。
至于为何棠夏要纠结于这个破败的、要被历史淘汰的戏班,大概是无人知晓了。
……
(豆瓣将文字排得很差,大家如果不嫌弃,将就看看吧。)
我趁着霏霏的细雨回到故乡时已经是晚上的七点。
八叔站在村头的路口等我,远远看见我拎着的大包小包,便急着向我招手。他的叫唤声我听不清,直到走近些时,从他那嘴里蹦出的我一个个熟悉的小名时,我才敢轻声应允。
“你妈也真是的,她身体不舒服不方便回来就罢了,干嘛还折腾你回来一趟呢?”
他接过我的袋子,里面有好几个苹果在方才的路途上被颠簸得歪头斜脸,而本来面容肥美的寿籺,也个个露出肝胆俱裂的内里,肉汁浮泛。便也少不了一份埋怨,“村里又不是没有水果,拎着大堆东西好走路么?怕又是你妈的主意。”
我从省城回家本来是碰上难得的休假。但是母亲的几声苛责便将我从家中还没坐热得的板凳赶上回乡的汽车。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初六,再过明天便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离乡十余年的我本不甚看重这些名目繁多的节日,但是终究不愿意违背母亲祭祀的愿望,便趁着这蒙蒙的细雨一个人回来。
记忆中的故乡似乎不是现在这般模样的。那时候七月七是民间的大节。村子里不过初七,过初六,家家户户采粽叶,泡糯米,蒸寿籺,黄昏时带上水果、香火到庙中祭桌指定的位置摆上,待到时辰一到,请来的庙祝穿上庄重的服装,便带领着村中的老老少少开始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暖寿。
那时候的村庄还没到天黑便开始沸腾,光着脚丫孩童在刚刚搭建起的戏棚中来回穿梭捉迷藏、躲猫猫,或者爬在高高的戏棚顶上坐着单脚单杠的游戏。暖寿还没开始时便在庙外燃起清脆不绝的鞭炮声,一路持续到深夜。不光是来回的人们,连同那拿在手中随着步伐上下攒动的香火,连点成线,在将黑的夜空中招摇,像是天上的神祗醉醺醺的脚步。
而现在,整个村子安静得有点异常,甚至因为这分外的安静,狗吠声从远处传来,如鸣在耳。天因着寒雨显得有点苍茫、低压,次第亮起的灯光从村头点点滴滴、零零星星一路蔓延着,延伸到村庄的腹地中去。只不过黑着灯的人家似乎更多,冷冷的木门、钢门和栅栏挡住了本应该喷薄而出的热闹。年前贴上的春联,断头残尾的纸张,潮湿地在风中招摇,悉悉索索,更添上几分凄冷凄清的诡异气氛。
“八叔,大家都不回来过节么?”
“过什么节,有什么比得上赚钱过生活要紧。又不是春节清明的,像你一样,来回一趟多不方便。”
我便不敢再说话了。十多年来我也是第一次返乡,问出这样的问题,多少感觉是在给自己扇耳光。
“年轻人是应该到外面闯世界的,省得一辈子穷死在这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有我们张罗便是。赶不上,祖宗也不会怪意的。”
我不知道村里的老庙原来已经拆了。直到出现在面前的是一栋四周裹着重重苍绿琉璃瓦的建筑物时,我才因着旁边正在上演《白蛇传》的木偶戏棚知道这是新建的庙。我记起两年前母亲曾跟我说过村中建庙的事情,似乎还因为这件事,平了几家圈地而建的房子,闹了一点小纠纷,想不到终究还是建起来了。坐南朝北,占地近三百平方,气势上确然比老庙胜上许多。
正唱到《游湖》那个片段。一位年轻的妇人擎着白娘子的木偶从幕布后走出来,铮铮纵纵的锣鼓声息下之后,“塞北冰雪踏平把桂枝认,二十年来相思苦不胜……”声音清绝喜悦。身后跟着另外一个年老妇人,想必是小青了。两位妇人的脚步碎碎如花,在不大的戏棚中绕着圈走起来,倒真似是在湖边看景的模样。
《白蛇传》,我也是会唱的,母亲是一个粤剧迷,我打小也是木偶戏的拥趸。只不过,离开故乡后,似乎都没唱过了,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忘了,但是听到那妇人的唱词之后,倒是记忆变得鲜活,那些老旧的唱词一个字一个字地欢呼雀跃地从脑海里蹦出来。
只不过许仙呢?为何许仙还不上场?
庙中人不停地出出进进,看来祝寿还没开始。八叔将我引到他早已为我占定的桌子上,将袋子里的苹果、寿籺取出,一一摆上,再去一旁的香炉上烧香插蜡。张罗好这一切之后,我站到门口的地方,安静地看着周遭这肃穆的一切。以往诸般繁琐的糕点、瓜果现今全部清一色变成洗得水灵灵的果子,苹果、葡萄、柚子、橙子……大部分人家的碟子上摆放着成包没有拆封的饼干和糖果,一切显得简单利落。我记得以往母亲做寿籺时的诸般繁琐,此时方才意识到那种复杂一去不复返了。
祭拜开始时便一切安静下来,我退到门槛的一边。外面的房檐太高,而雨篷遮挡的空间又是极其有限。斜斜的小雨便时时打到我的身上。周围全都稀稀拉拉地围着一圈老人,大多数都沉吟不语,花白的头发、老皱的脸庞,映衬着跳跃不止的烛火,鼓点声有秩序地敲下迭起,消解了他们断断续续发出的咳嗽声。
我感到有一些尴尬,不仅因为我穿着还没来得及换下的西服,更因为在这老迈的人群中,我年轻的脸庞显得加倍的怪异——在传统或者意味着老朽的今天,年轻人是几乎不参加公众的祭拜活动的。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我已经记不清名字,仅有印象的也只是粗糙不定的轮廓。我以为他们也是认不得我的,但是对我微微泛起的笑意又让我产生彼此相认已久的感觉。
八叔呢?
我抬起头,看到他作为乡绅代表在中间对着坛上的神像虔诚跪拜。头有规律轻轻地伏在地上。神色严肃而庄重。
念祝文的时候。趁着人群松动,我便彻底退出到了门口的屋檐底下。《白蛇传》还在演,快到《酒变》了。我背着身,听着阴嗦嗦的风底下传来的曲文。雨下得更大了。
“海角?是你?” 戏像是急刹的列车突然停了下来,我还没转身过去看什么事时,一位年轻的妇人出现在我的身后。
庙里一切都在继续,但是外面的戏棚却是彻底地肃静下来了。唢呐、锣鼓声戛然而止。零零落落地几位正在看戏的村中妇人也扭过头来,惶惑地看着这位手中拿着白娘子木偶的妇人。木偶雪白的戏服上似乎因这疾走,沾了星点的泥污。
她似木桩站在我面前,看着我,等我的回应。
周围气氛如同纸张一般紧绷。快要撕裂。
我没反应过来。忽然间的瞩目,让我无可适从。
这是一张极富特征的脸。一道细小但是深长的疤痕从右颊旁出,细看,可以看到疤痕上面的凹凸。眼睛是三十多岁妇女常有的眼睛,暗淡昏黄中似乎含着一丝倔强。沾满着雨点的刘海粘成一团,粗粗落落地在打在上额。睫毛也攒着雨水,可能是因为说话的急促,上下颤动。本来姣好的面容,在起伏不定的呼吸下,疤痕如同蚯蚓般涌动,将脸容撕扯变形。
我迅速在脑海中过一遍,隐隐约约有相识的感觉。
看着我莫名的神色,她有点失落。“我是夏,棠夏,你真的不记得我了?”她又注解地叫了我一声。说完,转身便要离去。
是的。十多年前,也是有着一个叫棠夏的女子这样唤我。那时候我家还没搬到县城。父母和村里的人都叫我“海子”或者亚海,只有一个人叫我海角。“额头长得这么尖,以后就叫你海角吧?”我们村是鉴江的出海口,我小时也见过无数的海角在父辈归航的渔船上。 其实我的头很圆。如果说确实没那么圆的话,至少看起来是方的,而不是尖。
棠夏家是唱木偶戏的。
她的家不知在哪里。事实上我也不知道她究竟有没有家。她操着一口与我们相类的方言。北方人有走四方的人称之为走客,又有勺客或信客。因此,她家大概也可以唤为戏客吧。因为乡间传统节日散落的原因,他们常常是一辆轻便的卡车,载着吃饭的家当——装着各色戏服和锣鼓的木箱、遮雨的帆布以及数不清的圆木,碰上节日便在乡间不同的村子里停下。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乡村放映队。
大凡村子请他们来的,总会在村中最大户的人家或者村中公社里住下个三五天。也因为大多数的节日也只是维持三五天,唱戏唱给神看,唱给人看,祈福禳灾,唱够了预定的天数后,他们便像客人一样悄悄离开,往下一个村子去,等下一次再度重来。
实际上也是稀客。棠夏她们只在二月二和七月七来。其余的节日如果要请戏班,便是另外一些戏班,唱着我们听不懂的曲文,不是很受见。只有棠夏,当他们戏班进村时,卡车后就开始尾随着许多一大堆邋遢的小屁孩,追逐着卡车甩起的泥尘和尾气,吵吵闹闹的,比过年时还热闹。那时候的孩子大概都这样野性的。
棠夏家的戏班,没有外人。班主是他的父亲,唱生、净、丑,身兼多职,一把圆润苍萃的嗓子将各个角都可以唱个遍。而母亲,则唱旦、青衣、丑等角色,也是活灵活现。加上轮换的叔叔、婶婶和姑姑,吹唢呐和敲铜锣、木鱼、打鼓的爷爷与叔公,一个戏班下来,带上在旁边捣乱的棠夏,整个戏班也不到十个人。与其他的大班相比,难免有点零落。
我真正认识棠夏时,那年我九岁。棠夏小我一岁。她也是第一次跟着父亲的戏班来到我们村子。也是七月七。按照惯例,他们初五就要进村。中午卡车从学校的路口拐入时,我刚刚放学,也像所有的小孩一样,顺着汽车滑下的两道重重的车辙,远远地追。从村尾一直到位于村中心老庙前的空地上。
车停了,我们也乏了。站在一旁,等着棠夏的父亲从驾驶室里跑下来。棠夏的父亲,其实跟我们所有人的父亲一样,几乎也长着满脸的胡须,而且衣着随便,介乎农民跟工人之间,最为明显的是永远都像个年轻人一样,耳际别着一根香烟。不知是经年累月放在其上装饰品,还是仅为抽烟图方便。只有他开口说话时,那一口充满磁性的嗓音,高高低低,如金玉声,听来,晓出他不一般的身份。
我们喜欢追着卡车,甚至眼巴巴地等着棠夏的父亲,是有原因的。每每这个时候,他会变戏法似的从背后呈出一袋糖果,然后一颗一颗发给拥簇在身边的孩子。我们也不是没吃过糖,更好的糖我也见识过,但似乎是因为戏班发的,而且一年只有两次,便格外珍惜欢喜这样的机会,一双双的小手拥簇在半空中,贪图的也不知是不是舌尖的那一丝甜蜜,还是别的。
只不过那次,发糖的不是棠夏他爸。跟着他从驾驶室里下来的是棠夏。这个跟我一样年纪的小孩,如临大敌地捏着一包糖果,从他父亲身后走出来。有点畏惧,但又假装大胆地等着大眼睛看我们。“排队!”不太正规的乡里方言经她的口说出,竟然也颇具震撼力。然后方才将手伸入到糖果袋之中,小气而热情地派发着七月七的馈赠。
我跟她就这样认识了。那天轮到我时,刚好糖果派完了。
“夏……我记得你啊。”为这突然的相认,我惊恐得有点语无伦次。
看到我恍然大悟的表情,她拥簇成一团的脸终于舒张开,那条伤疤铺成在脸上,再看过去,没觉得有先前的别扭。我为自己的迟钝感到尴尬,更因为周遭积聚的目光,而感到异常的拮据不安。而其中,那双慢慢是敌意的眼光,从戏棚里射出来,让我浑身不适。
“我以为再也没见到你了。有人跟我说,你嫁人去了。很远的地方。”
她没有接过我的话头。“戏还在演,我先回去了。白娘子刚喝下雄黄,许仙兴许要吓坏了。”临了,她补上一句,“这个剧目,我记得你我以前都很喜欢看,不知道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嘛?”
棠夏转身便向戏棚走去。雨还在下,只不过她再也没有拿着白娘子的木偶挡住自己的头。仿佛停止了一个世纪的锣鼓声,许久之后又重新响起。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庙中,庙祝还在如同念紧箍咒般慢条斯理地念着我听不懂的祝文,一切人,包括神坛上的神像,面目静谧庄重,似乎要在这祥和的逼仄中沉沉睡去。
我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
棠夏,一开始,你是住在我五公的家中,事实上,那几件闲置的茅屋,农忙时用来放农具,戏客来时便清理一番,是作为戏客的临时住所。
为着那几颗我本来不太想得到的糖果,我第二天又到了你的家里。
是的,你家里有迷人的一切。我喜欢那浓墨重彩、烁烁金光的戏服,不管是大靠,还是蟒,而且因为比起大戏中笨重的戏服,这些可以拿在手中,可以提、举、飘的木偶戏服,显得要可爱精致得多;我还喜欢那些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木偶,生、丑、净、末,关羽、张飞、刘备、窦娥、白娘子……闭上眼睛我都能在脑海里描绘出他们的样子,那种因着桃红、深紫、浓黑各种色彩而变得晶莹剔透的木质,一摸上去,格外有一种温润的感觉。我还爱一根根用木枝修成的刀、剑、斧、戟、叉,那些木削而成的武器,小巧玲珑,拿在手中,再吆喝上三两声,便真真有种在场上厮杀的感觉了。
以往我只敢远远地围在戏班屋子的边上,想象这些好玩的用具在木箱中欢呼雀跃。因为认识了你,我开始堂皇地走进你们的屋子,趁着你父母的不注意,翻箱倒柜,一派胡闹。
只是慢慢地我的注意力不再在那些美轮美奂的戏服和木偶上了。夏,那时候你长得真美,小而翘的鼻子,一双巧目,大而水灵的眼睛,身段颀长而均匀。再加上一把与父母一样的甜美的嗓子,人人都说你将来可以成大戏的角儿,花旦。你也是这样以为的,因为那时候你的哥哥姐姐,已经在省城的粤剧学校上学,你父亲对你说过,等到钱凑够了,把你也一块送过去。
而且你似乎晓得关于木偶戏一切好玩的东西。相比我仅止于好玩的心态,你俨然已经是一名木偶戏小专家,《六国大封相》、《薛仁贵征东》、《董永卖身》、《杨家将》、《双枪陆文龙》、《大闹野猪林》、《陈世美不认妻》等剧目,你叫得朗朗上口,而且里面的故事,你讲得比戏棚里演的还要精彩;你教我辨认更多的木偶角色,还知道为什么那些不同的角色会有如此差别大的色彩差异。你还能翻我们男生都不敢试的连环跟斗,更是对半空翻毫无压力。那时候小孩们都在戏棚中空的横杆走单杠。你是我们之中最大胆的,只挑最高的那根,距离地上差不多三四米,趁着父母不注意,唆的一声便如通臂灵猴一般爬上去,然后,张开的双臂,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什么金鸡独立、罗汉醉酒……都难不倒你,都栩栩如生。
你不知道,当你在上面舞动时,我有多么的羡慕,也有多么的害怕。害怕一闭眼,你就如同孙悟空一般腾云驾雾而去了。
你教我唱的第一首曲,是纯正的粤曲,《帝女花 香夭》。你扮演那悲愤凄惨的帝女,而我则被强迫做了一回回驸马爷。“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愿丧生回谢爹娘……”那时候我虽然比你年长,但是还不懂得曲中的断肠之悲。我看着你那严肃的神态,和故作悲伤顿挫欲哭的嗓音,举手投足,一切只觉得说不出的别扭。更是忍不住发笑。
每一年你来两次,到你第三次来时,我已经会完整唱出《帝女花 香夭》、《剑合钗圆》以及《白蛇传 断桥》中的好些片段了。
而你的每一次走,都格外引起我的不舍。二月二、七月七本来在我心中并非什么不可或缺的节日,到后来,竟然天天掰着手指盼着它们快点到了。
戏怕是唱完了,到我最熟悉的《断桥》,“共化海燕,地老天荒情莫变。誓比金坚,花放并头艳……”我看到一位年轻的男人提着许仙的木偶与棠夏的白娘子在依依诉说,身边是还是原先的老妇人,提着小青,不停地绕圈而行,左右顾盼。
暖寿也早就结束了,我拜托八叔将经果先行带回去,而自己则站在戏棚的一边,等着戏的完结。几个老人从庙里走出来,与戏棚前散开的老人汇合,那些年迈的老人,是木偶戏的忠实听众,几十年听着不变的故事,似毫不生厌。我看他们拿着凳子、椅子踽踽而行,间或有人提起头,瞥了一眼看我,又瞬间低下头。夜黑得更多,有点阴森。
“太叔的儿子。穿得这么企理。”
我听到几声沙哑的私语。原来他们还是认得我的。
“我以为你不会再来我们村子了呢?”
她站在我面前没有说话。戏棚的后面是一片苍茫的原野。重重的雨雾使得近处远处的景物粘稠成一团,分不清田垄。而远处种植在村道两旁的行道树,盘伏着,将厚重的土地衬托得波澜起伏。我们沿着灌溉的渠水走,水沙沙地在我们脚下响着流过。旁边是低沉的各色重音,与水声互相和着。
“还是要回来的,我爸舍不了这戏班。我爸也舍不了你们村子。”
末了,她添了一句,“我爸几年前走的。”
我禁不住打了个冷战,回想起那个时常给我们派糖的长者,不知道到另外一个世界的他,是否还爱在耳际别着一根香烟。
“你不知道吧,我后来还真的是去了省城里的粤剧学校。不过因为脸上的伤疤,他们怎么都不肯收我。后来我死皮赖脸地住在我姐的宿舍那里,天天趁着老师不注意,跟在学员后面,偷师。”
……
“一开始,他们很恼。说要赶我走。吓我。但看在我姐也是其中学员的份上,也慢慢默许我留在那里了。我破了相,老师说我唱旦角已经不可能,可我不死心。也以为自己终究还是有机会的。”
我记起她跟我说过的粤剧梦想。忽然想起那一次走单杠。“都怪我。要是我当年不找你去……”我不诚实地嗫嚅道。
“不关你事的,都是命。……后来一直等,做过一些小角,丑,很丑,自己不喜欢演。唯一的一次演了《白蛇》里的小青,但是人们都说,化了妆的我还没开口便把观众吓跑了。后来只能在团里,做一些打杂的事情。”
“再到后来,我爸快走时,我就回来现在的戏班里。我也死了心。”说到最后,她语气一变,一开始的眼中的生气没有了,只是一股凄凉的倔强,写在脸上。
我在脑海里想象她在粤剧学校里生活的情形,轻描淡写的描绘下想必是不绝于耳的闲言碎语,是残忍和苛责。那时她想必受尽了奚落。对于戏子,而言,面子是最大的本钱,没有面子,再好的嗓子也是一个烂胚子。倔强的她绝不会不懂这一点的。
棠夏,是我害了你。十多年前,是我拉着你去走单杠的。那次,刚刚是二月初一,你们刚到村里,戏棚也方才刚刚搭下,连四周连着绳索用来固定戏棚的石钉还没有打上。戏棚上用于遮雨的幕布也没有盖上。偌大的戏棚只有一个空架子,正面看来,张大口,要吃人的样子。
我已有六个月没有见到你,看你一到便拉着你,扯住你。“夏,走。走单杠去……”那时我已经变得很大胆,时常爬树,摔得鼻青脸肿。在树枝上行走,虽然战战巍巍,但是也已经有模有样。
你在单杠上走得比往常更自然灵活。来回走动,跳跃,就像电视里的体操运动员。我幻想自己的眼睛也长在你的身上,随着你视野转变、扩大,看到远处的起伏的田野和上面劳作的村人,以及更远的坟丘。
临到退下时你竟然做了一个侧空翻。可能就是那个骤然重击、腾空落下的姿势,那根单杠突然间从绳索中挣脱,如同脱缰野马,在你的脚下滚落。继而整个戏棚的大梁也横空砸下。吓坏了的我,来不及反应,整座戏棚已经轰然倒塌。待到你的惨叫声和哭声传出时我才苏醒过来。你爸慌慌忙忙跑过来,这个汉子哭着将你从乱木中剥出来,然后将满脸是血的你紧拴在胸口,怒气冲冲地跑到村里的赤脚郎中处,你妈和叔叔等人在旁边惊恐地喊叫。等我和其他人追上了,你已经坐在开往镇上医院的摩托车上了。
棠夏,十多年过后,你那雀跃而轻盈的身姿,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当然更多的是你那凄惨的哭声和满脸的血。但是我竟然忘了你的面容其实也会变的,我甚至忘记了你的名字。
那次之后,我再也见不到你。我好久之后才敢重新回到老庙前的那块空地上。
“我家很早就搬到县城了,我现在在省里的一间外企上班。离你说的粤剧学校不远。这几天刚好年假,我妈让我回来一趟。”
“没想到会碰上我吧?”
……
“你现在过得还好?”
“好。还挺好的。守着我爸的戏班,有戏演,有收入,也有老公和孩子。除了不能上粤剧的戏台唱戏之外,什么都不缺。”语气中,她忽然有点赌气和愤懑。
我感到一阵不安。忽然想起了先前提着许仙木偶的那位男人。“刚刚演许仙的那个,是你男人?”
“哼”,她鼻孔里露出几分似笑非笑的不屑。“我堂哥,跟我一样没有学好,被我叔从省里赶回来,现在在戏班里,心情好时唱几段,不好时,谁也使不动他。”“现在后生都不唱木偶戏了,他们也不爱看。”
她摘下了路边的一根芦苇,节节而上绒毛的尖头在她的手中翻来覆去玩弄,然后兰花指一弹,尖头上的绒毛尽数散落。不知是因为变不了好玩的习性,还是在力图使我们从沉重的话题中脱离出来。
“那他呢?”我一时找不到一个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她那尚未与我谋面的丈夫。
“哪个他?醉鬼。疯子。你是见不到他的。刚刚他在戏棚里像堆烂泥地睡在后面,不知你们村里的哪些猪朋狗友又找他喝酒去了。”
两个小孩从戏棚边上走来。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约莫四五岁的光景。临到我们两个边上。弱兢兢地站着不动。“妈,爸说我们该睡觉了。”两个小孩似乎是与棠夏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虽然穿的衣服破旧不堪,脚下的鞋也是脱掉了前颔,黑夜里露出了几根蠢蠢欲动的雪白的脚趾。但是一双灵活的眼睛,如同微漾的秋水,像极了年少时期的棠夏。棠夏走上去拍了拍两人的衣襟,“刚跑哪去了?不准爬戏棚,有谁爬了,我就把他的脚都敲断。”
我听来,感到一阵凄凉。
“两个?”
“嗯。怕没心机。偷偷养多了一个。两个小孩也有伴。”
“挺好的,热闹。”“差不多上学了吧?”
“明年就送去我姐那里,让她帮忙带一下。不知可不可以。我姐现在也不唱了,就在县里的文化局上班。”
看着她对小孩“凶狠”的斥责,以及两小孩的无辜眼神。我又生出一丝宽慰,我以为她命若泥尘,为她心生悲凉,但是想到有两个这样乖巧的小孩陪在她身边,已经也可以减去她生活中的几点不快和怨愤吧。
临别时,看着孩子惊讶的眼神,我搜遍全身上下,最后只找到好些钱,趁着棠夏不注意,塞到孩子的口袋中去。
“我们戏班住在五叔家中,五叔现在不在了,你们堂哥对我们挺好,有空过来耍吧。”
“就是那个也是很喜欢玩走单杠的小屁孩,你不记得我还记得。”她拉着两小孩的手往着戏棚的方向走去,声音散在小雨点中,像一圈圈涟漪,隐而不见。而我则顺着水渠的另外一方,往南边回走。一路走,我禁不住回头,看她,一直看到她和两个小孩的身影没入还昏黄的戏棚灯光中,心中百感交集。
母亲定期回乡搞一次清洁,衣物用具都打包放在房间干燥的柜子里,所以尽管我已经多年没有回乡,可是拿着钥匙打开家门,拂拭去床椅上的灰尘,几乎就可以睡下。夜里听着雨声滴答滴答地打着天井的缝隙,忽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那种时光无法剥夺的熟悉感,如同梦里父辈羁绊的目光,一步一个回头,念念不忘。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我对八叔说,我过明天就要赶回省城。离开前要见棠夏一面。
我家其实距离五叔家不远。走路过去也只是不到五分钟的脚程。从家门出来,一路上经过几户人家,照样是大门高锁,门口处扬起的树枝、纸屑以及家禽已经干化的粪便,显示着这些人家已经久未归家。报纸上说,现在中国百分之六十的乡村大多都是空巢乡村,村中的年轻人都大队大队地涌进城市,不管能否扎根,就是不归乡。我本来以为电视上说有点夸大其词,但昨晚与今天的见闻,告诉我,的确是事实。一场长久以来不可见的离开与搬迁,改变了占中国大多数土地的乡村面貌。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但是传统越来越虚化,漂浮的故土拴不住那些向往外界的不安心灵。我想起很久前读过的一首散文诗,村中还剩下老人和小孩。
井头处,有几个正在打水的人家。在现今村村都用上自来水的今天,故乡依旧用它古老的生活方式宣告它的顽固和落后。井头边上的碎石被磨得晶亮,阳光下发出烁烁的光芒,显得生气勃发,倒是旁边斜出的几根衰草,苦艾,披头散尾,耸拉着,成一小片,像一堆乱绳,了无生息,与灿烂的阳光并不相搭。打水的人,有男有女。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在互相掰着家常。有人挑着水迎面与我擦肩而过,我记不得名字,只能点头傻笑。“担水啊!”“这么早去哪里?”一双重重的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他却依旧步伐稳健。几点溅起的水花站在翻动的衣襟,像笑靥横生。我不知怎么作答,为自己近乎外乡人的小气而不安。更是生怕别人知道我去找棠夏。找棠夏也需要理由。可是找棠夏需要什么理由?
站在戏班寄居的房子门口,我大声喊:“棠夏,在家吗?”
声音如入潭底。好久才从漆黑的内里浮出一丝半点的声音。“找棠夏干什么?她不在。”声音甫才传出,一个面目模糊头发蓬乱满腮胡须的彪悍男子从里面一腐一拐地走出来。有点醉醺地倚在门槛上,双手紧握着拳,在半空中摇摆。偌大的门户经他庞大的身躯镶入,顿时显得小巧,上面写着“五福临门”字样的楹联,扣在他头上,被凌乱的头发压成了层层褶皱。尽管事先知道棠夏的丈夫是一个嗜酒的人,但是当我看到他一夜后依然酒醉的姿态,我仍然被吓了一跳。
昨晚被紧盯的全身不自在的感觉又出现了。他眯着双眼,盯着我看了一下,继而怒气十足地瞪大眼睛,重重向我吐上一口气。他本身已上下全是酒臭,加上这一口怒气重重的气息,我闻到,不禁肚子里有股翻江倒海的感觉。
就像动物一般。狗也近乎如此划定自己的领土。于是我瞬间从一种被敌对仇恨的莫名难过情绪中复活过来,以为自己终究还是一份幸运的,至少一口气要比一泡尿要来得尊重。
原来昨晚我跟棠夏见面时,他是知道的。
“回去吧。棠夏不在。”他几乎没看多我一眼,转身又一拐一拐地走进里屋中去。原来是拐子。
我进退不是,想解释深究,又渴望逃离现场。我知道,或者是我这身本不属于乡村的打扮引起了他的生厌。又或者是纯粹自己貌似比较健全的身躯,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的残缺。忽然觉得有点冒犯了他。
我无可适从地看了看周围。几位戏班的老人在不远处盥洗衣服,悠然自得,看来是刚起床不久。我与棠夏丈夫的对话看来没有引来他们任何的注意。他们依旧刷着牙,慢条斯理地说着昨天演出的事,或者昨晚新做的梦。我忽然记得以前我很喜欢到棠夏家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可以从那些老艺人身上听到各种可恐的鬼故事,他们身为戏客,讲故事的能力比唱戏的功夫还要强。我时常被吓到连续几天都不敢一个人关灯睡觉。可是又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痛,第二天又兴冲冲跑来戏班,和棠夏一同缠着他的父亲讲鬼古。几个小孩在空地上做着躲猫猫的游戏。笑声惊醒了尚未散尽的晨雾。刚放养出笼的小鸡在小孩的追赶之下,鸡飞狗跳,搞得鸡毛与笑声起飞,晨雾共天一色。
良久,在旁边的空地出现两个孩纸薄弱的身影。我认出是棠夏的儿子和女儿,穿着昨晚的衣服,依然是邋遢的样子,依旧是战战兢兢的眼神。“妈妈在。我爸骗你的。”小女孩对我咧嘴笑了一下。轻声回答我询问的目光。
里屋里响起一通争执的声音。持续几分钟后,声音减息下去。棠夏从里面踉踉跄跄地走出来。穿着一身干净素雅的呢子衫,上面新沾上几点色斑,我似乎感觉到那些点还在不停扩大。我看到她的眼睛通红,一路走过来,不停地用捏在手中的手帕擦着眼沿。本来上了粉的脸因为纵横的泪痕显得深浅不一,唯有淡淡的唇妆似乎没有因着泪水而变得模糊。我终于明白她为什么迟迟不出来了。棠夏本身长得高挑,穿着素净的呢子衫,与昨晚风雨中来去的模样大相径庭。晶莹剔透的唇妆将薄薄的嘴唇衬托得很是性感,让人情不自禁地忽略掉横亘在深浅不一的粉妆中的脸上伤疤。如果没有那伤疤,棠夏那该是多美。胜过电视上那些被重重包装的各种明星。那一刻我暗暗有一丝心动。
“进来坐吧。”她召唤我进门。
“还敢进来?!还进来?!”我双脚还没跨过门槛。棠夏的丈夫突然从里头冲出来,身手说不出的灵敏,全然不像是一个醉酒而且腐了腿的人,倒是如同被激怒的雄狮,硬生生地将棠夏从我的身前拽开。我反应不及,他扯着棠夏的头发使劲往里面拖拽。一如多年前的木讷,我被彻底惊到了,脑海一片空白。只看到他不停地扬起右手,如雨点一般扇在棠夏的头上。门口处传来两位小孩不知所措的哭咽声。
“你要疯啦。今天这里有人。”棠夏叫声很是凄厉。她双手在半空中撕扯着拐子的手,努力挣脱那巨大粗鲁的手掌。
“我叫你招蜂引蝶。跟你的死人父亲见面去吧。”拐子全然不顾棠夏的挣扎,愤怒的脸型看上去扭成一团麻花,骂骂咧咧声中,口水沫子飞扬。
……
我忘了我是怎样冲上去将他从棠夏的身上拉开,我也忘了我似乎最后跟他扭打在一起,从里屋到门口,直到闻声而来的人们与五叔的儿子,我的堂哥将我们拉开。而最后我也丢盔弃甲地逃离了现场,虽然我什么都没有做过,但是与拐子厮打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罪行深重。
我破坏了一次本是善意的探访。
八叔说,你离开时失魂落魄,半途上哭得很伤心。我想应该加多一重羞愧交加。说不出为什么羞愧。尤其当我看到我离开时,棠夏忽然盛开在残脸上笑意。暧昧如入梦的蝴蝶。
八叔说,你不该去招引这个疯子。那个叫棠夏的女的,也不是好人家。以前她爸没时,大家都以为戏班要散了,年节要约另外的戏班唱戏。但是没想到她一个人乱拉乱凑还重新弄起来了。但是她不检点,先前去到远村唱戏的时候,才几天就跟一位后生勾搭上,正在做苟且的事时,被人当场活捉。弄得满城风雨。
八叔说,本来我们也不想要她的戏班来村的,但是想到她父亲在我们村里唱了十多年,就假装什么都不晓得。毕竟这年头木偶戏的越来越难做,现在越来越少村子愿意再出钱相请。
八叔说,那个拐子,是个疯子。原先是个杀猪的。后来不知道什么事情,四十多岁时,入了戏班的赘,取了破了相的棠夏。整天也不杀猪,卖猪,不唱戏,就跟着戏班过着寄居孬种的日头。
……
怪不得夜里戏我跟棠夏戏棚前的见面会引来如此多莫名的眼光;也怪不得我的出现会引起她丈夫如此旺盛的敌意;更怪不得他那一副凶狠的长相,以及像杀猪肉时习惯性扬起的手势。或许在那一刻,我跟棠夏都是被缚待宰的猪,都是砧板上待切的肉,百般莫名仇恨不堪一一凭解。切了好多遍,还要剁碎。
乡间本是流言蜚语的自留地和孵化器。一旦有蛛丝马迹,便丝毫不减缓地在经年累月中自然而然的膨胀和雪扬。夜里躺在床上,我疲惫得无力考究其中的真实。倒是棠夏脸上的那一道伤疤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面前晃动,最后变成她那性感的嘴唇,喊着凄惨凄清的哭诉声,附落着在我的脸上,一次次把我惊醒。
我决计要在第三天时走。事实上,我的假期也行将结束。
八叔听到我说要走,纳闷,“是因为拐子的事?其实村里的人都不知道。”他为我的尴尬做着善意的开解。离乡这么久,我本身也不甚在意村人是否还相识我,认得我,但是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的确让我倍感愧疚。又有说不尽的不安。
不知昨天之后,棠夏怎样了。我再也没问八叔。我有想过解释,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离开村子时,是五叔的儿子开着摩托车载我。我本想走出去的,但是八叔固执不肯,便叫来会开车的堂哥。
走时,必定要绕过新庙前的空地。
我无比惊讶地发现,戏棚不见了。被人们踩得凌乱的草地上零零索索地铺着许多断了的绳头,车走过时,我还能看到被拔掉石钉的洞口处,新翻出的泥土,一小堆一小堆,突兀地指向天空。
“走了?戏才演了两天。不是要演够七天么?现在变了?”
“还是七天,没变。倒是昨晚棠夏不知为什么找到村长说,戏不演了,要回家了。先前付的定金,包括这两晚的戏金也悉数退回。我当时不在家,回到家时,发现房子已经没有人了,收拾得一干二净。”
我深低着头,听着他的话。离开,或许是好的。
“你嫂子说,离开前,棠夏拜托她转交点东西给你。”堂哥从兜里拿出一个信封。停下车,静静地看着我,好奇而疑惑。我撕开信封,一抖,里面一张细小的照片掉了出来。我捡起,放在阳光底下看。上面是棠夏的白娘子扮相,穿着雪白的长衣,两根水袖在兰花指的轻轻托举下形成一条弧线。她身姿微斜,满脸妆容,低头弄目,异常的哀婉端庄。我仿佛看见她含情的眼神,顾盼神飞。
照片惨白的背后是一行小字,棠夏摄于一九九九年夏。
棠夏没跟我说她也曾演过白娘子。
前往车站的路上,堂哥告诉我许多八叔不知道的事情。
拐子原先不是杀猪的,本来他也是个唱木偶戏的。拐了脚之后,方才下海做起杀猪的生意。他的破产,是跟棠夏的戏班重新建起来有关。为了张罗新的艺人和戏械,他的资金全都填进去了戏班的这个窟窿。据此,他顺理成章地娶了棠夏。
棠夏那天见的是她先前订婚的未婚夫。
至于为何棠夏要纠结于这个破败的、要被历史淘汰的戏班,大概是无人知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