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和一位产品经理聊移动与app
某PM:其实你得想想,移动的真正核心是啥,是随身。随身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思路包括你所说的那三个方向(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PC到移动设备、从线上到线下)上的变更。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说的线上到线下,为什么在过去的时代做不到?是因为过程被割裂了。之前是线下-线上————>线下,而不是直接的互动。因为随身,所以才能贴近用户,用户的规模效应才更能发挥出来。其实包括app为啥能起来,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随身,让口碑与病毒传播更容易。就像光影魔术手,就悄无声息的让美图秀秀给取代了...
茜茜:美图秀秀直击90后的心啊。。
某PM:随身的特性好传播...让这种相互推荐变成可能。毕竟线下的人际推荐是比其他更有效的方式,人的从众心理。
茜茜:我觉得现在还少一个app领域的豆瓣
某PM:app领域的豆瓣,这个不是说不能有,但是难。我觉得说app领域的美丽说更靠谱些,豆瓣的内容是不具有时效性的。图书、电影、音乐都是很典型的可以长期来消费的产物,可以逐步的积累内容,供新入者来用,豆瓣更像社区,靠长期的ugc积累,而app,基本是快销品,迭代太快,一个好评的app,很可能未来的半年就落后了。所以不能靠这种慢速的积累,积累的文字内容本身没有太大的价值。
茜茜:北京的出租车后面有杂志,上面有专门推荐app的几页,做的挺好的。
某PM:所以做app就是媒体的思路,这也就是为啥我说是美丽说而不是豆瓣,一定得跟上快速的变更节奏
茜茜:嗯,不过美丽说偏自媒体一些。。
某PM:app领域的美丽说不好做的很大一个原因是用户...app的用户往往是偏科技的男性用户,而产生的内容本身可阅读性又比较差,美丽说是做女人的,女人对消费品可以很细致的写,然后相互浏览。豆瓣是偏男性化的,男性对于文艺这些东西,可以弄出一些本身就具有可阅读性的东西,文字...男性对app很难投诸那么多的感情,又只能用文字表达。
茜茜:图……总不能模特试用app图啊头疼……
某PM:所以这个就是比较麻烦的地方。因为人写东西,如果要投诸感情,就是为了标榜自己,用这些他所关注的物体来标识自己
茜茜:简称装腔……
某PM:图书也好,女装也罢,都具有这种特质。你说app这玩意...谁能拿app来zhuangbility呢...
茜茜:美图秀秀直击90后的心啊。。
某PM:随身的特性好传播...让这种相互推荐变成可能。毕竟线下的人际推荐是比其他更有效的方式,人的从众心理。
茜茜:我觉得现在还少一个app领域的豆瓣
某PM:app领域的豆瓣,这个不是说不能有,但是难。我觉得说app领域的美丽说更靠谱些,豆瓣的内容是不具有时效性的。图书、电影、音乐都是很典型的可以长期来消费的产物,可以逐步的积累内容,供新入者来用,豆瓣更像社区,靠长期的ugc积累,而app,基本是快销品,迭代太快,一个好评的app,很可能未来的半年就落后了。所以不能靠这种慢速的积累,积累的文字内容本身没有太大的价值。
茜茜:北京的出租车后面有杂志,上面有专门推荐app的几页,做的挺好的。
某PM:所以做app就是媒体的思路,这也就是为啥我说是美丽说而不是豆瓣,一定得跟上快速的变更节奏
茜茜:嗯,不过美丽说偏自媒体一些。。
某PM:app领域的美丽说不好做的很大一个原因是用户...app的用户往往是偏科技的男性用户,而产生的内容本身可阅读性又比较差,美丽说是做女人的,女人对消费品可以很细致的写,然后相互浏览。豆瓣是偏男性化的,男性对于文艺这些东西,可以弄出一些本身就具有可阅读性的东西,文字...男性对app很难投诸那么多的感情,又只能用文字表达。
茜茜:图……总不能模特试用app图啊头疼……
某PM:所以这个就是比较麻烦的地方。因为人写东西,如果要投诸感情,就是为了标榜自己,用这些他所关注的物体来标识自己
茜茜:简称装腔……
某PM:图书也好,女装也罢,都具有这种特质。你说app这玩意...谁能拿app来zhuangbility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