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观察:封面是图书的脸面
■瑶 草
11月19日,作家东东枪自述买了套林语堂英译文集,“买到后越看越觉得不对:封面上那脸绝不是林语堂。花半小时搜索了下,确认那是林的漳州老乡,作家杨骚(1900~1957)。”他随即通过新浪微博贴出该书封面人物与林语堂、杨骚各自照片。翌日,《文汇报》联系上该书的责编采访,责编坚称“这是一个巧合”。
据责编回忆,前因后果是这样的,“封面图是美工人员根据林语堂青年时期的影像资料,借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气质,手绘的一张人像。后期有些艺术处理的缘故,细节发生变化,比如脸庞变窄了一点,看上去和另外一个人很像。这是一个巧合。民国时期很多读书人都是那样的。”而且封面图不是该书的美编画的,而是出自“楼下的一个画插图的小伙子”,并非出版社员工。美编回忆道,当初他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林语堂年轻时期的照片,请小伙子据此创作一幅具有“民国范儿”的“抽象漫画”。
笔者仔细看了该书封面和林语堂、杨骚各自照片,这幅画是很写实的素描,并非抽象画。封面图片上,眼睛、眼镜、眉毛、下巴、耳朵、外套,甚至围巾都与杨骚的照片酷似。《海峡都市报》随即采访了杨骚之子、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杨西北,他明确表示,“这书封面上的肖像就是我父亲”,文集封面肖像是一张杨骚的资料图制作的,只是采用了镜像的效果,左右颠倒。网上有美编,按照杨西北的说法,将杨骚的照片水平翻转之后,和书的封面上“林语堂”的图重叠起来,透明度都设为50%,几乎完全重合。
到此,这件事的脉络已经清晰了,出版社一开始就声明此画并非正式员工所画,有推卸责任之嫌。许多出版社编辑并不重视图片,如今有了网络,搜索图片变得非常方便,出版社美编只搜索一个关键字,几分钟就可以找到一张图,并草率地用于出版。林语堂和杨骚都是《语丝》的作者,年龄接近,很可能在一个页面上,被人混淆。但编辑只要多花时间,查看相关资料,还是可以辨别这两位名人。
封面是图书的脸面,图片也是图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是现在一些出版社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对图片的审核缺少明确的标准。去年还有一套丛书的封面,将胡适的大幅照片作为朱自清散文的封面,民国时期眼镜的款式虽然比较少,可也不至于戴眼镜的人长相都无法辨识。除了人名混淆,近年还有一套大部头《史记》,将司马迁画成长有胡须,犯了历史常识错误。对图书的图片应该经过三审三校一读,这是编辑规范的应有之义。图书的封面设计,有时候耗费图书编辑数月甚至一年之功,除了审美方面的考虑之外,知识性的错误也需要竭力避免。很多出版社编辑将封面送交图书设计公司设计,跳过了校对的环节,从程序上就加大了出错的几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11月19日,作家东东枪自述买了套林语堂英译文集,“买到后越看越觉得不对:封面上那脸绝不是林语堂。花半小时搜索了下,确认那是林的漳州老乡,作家杨骚(1900~1957)。”他随即通过新浪微博贴出该书封面人物与林语堂、杨骚各自照片。翌日,《文汇报》联系上该书的责编采访,责编坚称“这是一个巧合”。
据责编回忆,前因后果是这样的,“封面图是美工人员根据林语堂青年时期的影像资料,借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气质,手绘的一张人像。后期有些艺术处理的缘故,细节发生变化,比如脸庞变窄了一点,看上去和另外一个人很像。这是一个巧合。民国时期很多读书人都是那样的。”而且封面图不是该书的美编画的,而是出自“楼下的一个画插图的小伙子”,并非出版社员工。美编回忆道,当初他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林语堂年轻时期的照片,请小伙子据此创作一幅具有“民国范儿”的“抽象漫画”。
笔者仔细看了该书封面和林语堂、杨骚各自照片,这幅画是很写实的素描,并非抽象画。封面图片上,眼睛、眼镜、眉毛、下巴、耳朵、外套,甚至围巾都与杨骚的照片酷似。《海峡都市报》随即采访了杨骚之子、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杨西北,他明确表示,“这书封面上的肖像就是我父亲”,文集封面肖像是一张杨骚的资料图制作的,只是采用了镜像的效果,左右颠倒。网上有美编,按照杨西北的说法,将杨骚的照片水平翻转之后,和书的封面上“林语堂”的图重叠起来,透明度都设为50%,几乎完全重合。
到此,这件事的脉络已经清晰了,出版社一开始就声明此画并非正式员工所画,有推卸责任之嫌。许多出版社编辑并不重视图片,如今有了网络,搜索图片变得非常方便,出版社美编只搜索一个关键字,几分钟就可以找到一张图,并草率地用于出版。林语堂和杨骚都是《语丝》的作者,年龄接近,很可能在一个页面上,被人混淆。但编辑只要多花时间,查看相关资料,还是可以辨别这两位名人。
封面是图书的脸面,图片也是图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是现在一些出版社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对图片的审核缺少明确的标准。去年还有一套丛书的封面,将胡适的大幅照片作为朱自清散文的封面,民国时期眼镜的款式虽然比较少,可也不至于戴眼镜的人长相都无法辨识。除了人名混淆,近年还有一套大部头《史记》,将司马迁画成长有胡须,犯了历史常识错误。对图书的图片应该经过三审三校一读,这是编辑规范的应有之义。图书的封面设计,有时候耗费图书编辑数月甚至一年之功,除了审美方面的考虑之外,知识性的错误也需要竭力避免。很多出版社编辑将封面送交图书设计公司设计,跳过了校对的环节,从程序上就加大了出错的几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