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爱
以下即将开始一篇很背的文章。
昨晚4点多才睡,倒下去结果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吧结果做噩梦,噩梦醒来,想了很多事,并且想写下来——关于童年关于父爱的种种。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感觉到,我不太提及“父亲”或者“爸爸”这个,当然这个人是存在的,并且以他的方式来爱我,但自有记忆开始,这个人我的成长环境中几乎是缺失的,这是客观环境因素造成,并非他主观造成,但毕竟是缺失了,且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怪他,我一直尝试客观的看待他,不带太多感情,只有血缘关系。
对女生来说,父亲是最初的恋人,是对于异性认知的载体,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女儿为了获得父亲更多的关爱,她会去学习母亲身上的一些人格特质,进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来获取父亲的关爱。当孩子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的都是排斥、冷落,那么女儿模仿母亲的动机就会受到阻碍,发展到后面就可能会充当起一个男性的角色,去和男孩交往,去呵护女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缺失的补偿和认同,最终使性别角色的形成受到很大的影响。就这样大致的意思,我不记得是在哪本书看到了,也不是没道理,至少在身上应验了。
弗洛伊德提出过著名的俄底浦斯情结,即恋母弑父情结。父爱的缺失,很可能会使孩子在恋母的同时弑父的欲望得到了加强。对生父身份的怀疑是重要表现。孩子会对父亲是极少感情的,甚至当父亲死前,也不愿意去见他一面。至于对父亲的憎恨是否转移到对待其他权威身上,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有趣问题,当深陷于这种情结中时,成长后的孩子会陷入情感的混乱之中。是的,我从小非常厌憎权威,就爱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成年后,也不会跟着party走,要知道在常规的本科院校里,不跟party混多少会有一些不良影响,而且我还带领全寝室(除了寝室长)脱离party,不参与任何与party有关的集会或活动。其实party未必有多么的不好,只是我不爱集权性质的组织。
父亲在家庭中的行为,可能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中国大陆一项调查发现,父亲个性情绪急躁、或嗜好太多,家庭不和,都容易造成孩子有心病。出现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10种。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常被父亲拒绝、否定的孩子,容易焦虑。这些是度娘说的,不过确实如此,我们通过做朋友或者谈恋爱,而了解一个人,了解这个人的背景,可能就会能看到这个人性格产生的原因,当然这是要相对熟悉的朋友或者恋人。曾经某两位友人,家庭状况类似上面的描述,父亲性情不稳定,曾经酗酒、家暴,并且经常否定孩子,父母不和,均有焦虑多疑的问题,感情道路颇为坎坷,其中一位是父母离异,很早就离开家出来自己生活,父爱母爱同时缺失,性格消极,缺乏自信,熟知人情世故,平时默默不语,这样的描述大致可以想象吧,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而另一位父母关系虽然不好,但未离异,就像我之前有推过的一篇文章,父亲出轨母亲爱财,但至少一家子还在一个屋檐下,形式上的家庭还是存在,多少家里还有口人气,只是相对缺少父母的关爱。但最终他们的性格通性就是多疑急躁。由于不稳定的家庭感情,不靠谱的父亲,使他们对于感情产生了不信任感,以至于影响了他们后来的感情生活。
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父亲传递给儿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在父爱不足和母性亲情过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胆小,意志脆弱、缺乏创新精神、过于依赖别人的性格。尤其对女生而言,过度关爱的“保姆式”父爱,更会导致孩子情感和性心理发展方面的障碍(性心理障碍主要分为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具体解释问度娘)。对于“母性亲情过强导致孩子一直脆弱”,我们可以想到一句话“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这个理儿,如果在加上父爱缺失,就杯具了,我个人大概就是这个情况,导致有些成型的不良性格已经无法避免,当我自己意识到时,试图去改变,脱离家庭,任何事都不依赖于家人,但毕竟还是会有性格缺陷。
关于“保姆式父爱”这个现象现在也很普遍,文学作品里就有不少,比如金基德《撒玛利亚女孩》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剧情我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亲可以自己去看)。周围也有类似情况的友人,当然也只是我妄加判断。过度的父爱或者母爱,都可能会令人在恋爱中产生比较模式,潜意识中拿父母的爱来比较恋人的爱,比较的过程是纠结的,因为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由此也会产生一些问题,诸如性偏好障碍等等。
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朋友不要对号入座,我只是就事论事,随便谈谈,并且可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
现在大环境太复杂,我们要认清自己,也有必要适当的了解你周围的人,认清自己是为了自我更好的发展,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尽量避免错误再次发生;了解周围的人,这也是我们与社会与环境相融合的必经之路。
最后嘛,我们活着这个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何如去爱一个人,且抛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说,爱使得生命得以延续,人之所以为人,也是因为有爱。
善待爱你的人,并且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吧。
昨晚4点多才睡,倒下去结果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吧结果做噩梦,噩梦醒来,想了很多事,并且想写下来——关于童年关于父爱的种种。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感觉到,我不太提及“父亲”或者“爸爸”这个,当然这个人是存在的,并且以他的方式来爱我,但自有记忆开始,这个人我的成长环境中几乎是缺失的,这是客观环境因素造成,并非他主观造成,但毕竟是缺失了,且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怪他,我一直尝试客观的看待他,不带太多感情,只有血缘关系。
对女生来说,父亲是最初的恋人,是对于异性认知的载体,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女儿为了获得父亲更多的关爱,她会去学习母亲身上的一些人格特质,进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来获取父亲的关爱。当孩子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的都是排斥、冷落,那么女儿模仿母亲的动机就会受到阻碍,发展到后面就可能会充当起一个男性的角色,去和男孩交往,去呵护女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缺失的补偿和认同,最终使性别角色的形成受到很大的影响。就这样大致的意思,我不记得是在哪本书看到了,也不是没道理,至少在身上应验了。
弗洛伊德提出过著名的俄底浦斯情结,即恋母弑父情结。父爱的缺失,很可能会使孩子在恋母的同时弑父的欲望得到了加强。对生父身份的怀疑是重要表现。孩子会对父亲是极少感情的,甚至当父亲死前,也不愿意去见他一面。至于对父亲的憎恨是否转移到对待其他权威身上,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有趣问题,当深陷于这种情结中时,成长后的孩子会陷入情感的混乱之中。是的,我从小非常厌憎权威,就爱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成年后,也不会跟着party走,要知道在常规的本科院校里,不跟party混多少会有一些不良影响,而且我还带领全寝室(除了寝室长)脱离party,不参与任何与party有关的集会或活动。其实party未必有多么的不好,只是我不爱集权性质的组织。
父亲在家庭中的行为,可能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中国大陆一项调查发现,父亲个性情绪急躁、或嗜好太多,家庭不和,都容易造成孩子有心病。出现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10种。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常被父亲拒绝、否定的孩子,容易焦虑。这些是度娘说的,不过确实如此,我们通过做朋友或者谈恋爱,而了解一个人,了解这个人的背景,可能就会能看到这个人性格产生的原因,当然这是要相对熟悉的朋友或者恋人。曾经某两位友人,家庭状况类似上面的描述,父亲性情不稳定,曾经酗酒、家暴,并且经常否定孩子,父母不和,均有焦虑多疑的问题,感情道路颇为坎坷,其中一位是父母离异,很早就离开家出来自己生活,父爱母爱同时缺失,性格消极,缺乏自信,熟知人情世故,平时默默不语,这样的描述大致可以想象吧,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而另一位父母关系虽然不好,但未离异,就像我之前有推过的一篇文章,父亲出轨母亲爱财,但至少一家子还在一个屋檐下,形式上的家庭还是存在,多少家里还有口人气,只是相对缺少父母的关爱。但最终他们的性格通性就是多疑急躁。由于不稳定的家庭感情,不靠谱的父亲,使他们对于感情产生了不信任感,以至于影响了他们后来的感情生活。
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父亲传递给儿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在父爱不足和母性亲情过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胆小,意志脆弱、缺乏创新精神、过于依赖别人的性格。尤其对女生而言,过度关爱的“保姆式”父爱,更会导致孩子情感和性心理发展方面的障碍(性心理障碍主要分为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具体解释问度娘)。对于“母性亲情过强导致孩子一直脆弱”,我们可以想到一句话“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这个理儿,如果在加上父爱缺失,就杯具了,我个人大概就是这个情况,导致有些成型的不良性格已经无法避免,当我自己意识到时,试图去改变,脱离家庭,任何事都不依赖于家人,但毕竟还是会有性格缺陷。
关于“保姆式父爱”这个现象现在也很普遍,文学作品里就有不少,比如金基德《撒玛利亚女孩》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剧情我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亲可以自己去看)。周围也有类似情况的友人,当然也只是我妄加判断。过度的父爱或者母爱,都可能会令人在恋爱中产生比较模式,潜意识中拿父母的爱来比较恋人的爱,比较的过程是纠结的,因为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由此也会产生一些问题,诸如性偏好障碍等等。
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朋友不要对号入座,我只是就事论事,随便谈谈,并且可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
现在大环境太复杂,我们要认清自己,也有必要适当的了解你周围的人,认清自己是为了自我更好的发展,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尽量避免错误再次发生;了解周围的人,这也是我们与社会与环境相融合的必经之路。
最后嘛,我们活着这个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何如去爱一个人,且抛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说,爱使得生命得以延续,人之所以为人,也是因为有爱。
善待爱你的人,并且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