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有一师,不敢忘,不能忘。
王阳明,字守仁。心学集大成者。
关于王阳明,大多数人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政治课本上,“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当时讲课的老师以一种非常不屑的神情,像说笑话一样地说,“难道你睁眼花在,闭眼花就没了?”
听得同学如果不去自己深究,也就会留下一个印象觉得王阳明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主义者。错。物体之外还有精神,假若闭眼花仍在,我不见它,它又与我何干。当我注意到了花,花对我来说才有存在的价值。
我曾有惑,世上有物,穷尽一生不能览尽。若以有涯之人生而妄图获得无涯之认识,岂不荒诞。唯有空明,失去之物不再留念,未得之物不曾妄求。人生过眼云烟,淡定从容,专注于值得注意的人物,此外,存在与否,又如何?
朱熹提出“先知后行”之说,强调知道的广泛性而忽视行为的有效性。然而人们对自身往往有错误的认识,对自己的所行与所思不一致产生疑惑,换而言之,将知行割裂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会滋生各种虚伪,并且凭空给自己制造诸多障碍。比如说你会不断要求自己这样那样,达不到就很痛苦。非其行则非其知,非其知则非其行。这是不了解自己的‘行’之‘知’,‘知’之‘行’的结果。
知行合一,乃指路明灯,因为它告诉我们‘反观内省’,认识自己才是王道,不要老是跟自己过不去。自省不是自责,自责只能给自己制造心理障碍,劳而无功,自省是要透过‘行’反省自己的‘知’,哪怕此知是你的庸俗无知,自私狭隘,嫉妒,贪婪,但是这才是真实的,是‘致知’的开始,也是认识自己的开始。这种反省才是有用的,才能逐渐消融心中障碍。王阳明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王阳明虽已远去,他的意志却跨过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无限宇宙之下,我仿佛看到他遗世而立,负手于后,长袖飘然。
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字守仁。心学集大成者。
关于王阳明,大多数人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政治课本上,“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当时讲课的老师以一种非常不屑的神情,像说笑话一样地说,“难道你睁眼花在,闭眼花就没了?”
听得同学如果不去自己深究,也就会留下一个印象觉得王阳明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主义者。错。物体之外还有精神,假若闭眼花仍在,我不见它,它又与我何干。当我注意到了花,花对我来说才有存在的价值。
我曾有惑,世上有物,穷尽一生不能览尽。若以有涯之人生而妄图获得无涯之认识,岂不荒诞。唯有空明,失去之物不再留念,未得之物不曾妄求。人生过眼云烟,淡定从容,专注于值得注意的人物,此外,存在与否,又如何?
朱熹提出“先知后行”之说,强调知道的广泛性而忽视行为的有效性。然而人们对自身往往有错误的认识,对自己的所行与所思不一致产生疑惑,换而言之,将知行割裂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会滋生各种虚伪,并且凭空给自己制造诸多障碍。比如说你会不断要求自己这样那样,达不到就很痛苦。非其行则非其知,非其知则非其行。这是不了解自己的‘行’之‘知’,‘知’之‘行’的结果。
知行合一,乃指路明灯,因为它告诉我们‘反观内省’,认识自己才是王道,不要老是跟自己过不去。自省不是自责,自责只能给自己制造心理障碍,劳而无功,自省是要透过‘行’反省自己的‘知’,哪怕此知是你的庸俗无知,自私狭隘,嫉妒,贪婪,但是这才是真实的,是‘致知’的开始,也是认识自己的开始。这种反省才是有用的,才能逐渐消融心中障碍。王阳明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王阳明虽已远去,他的意志却跨过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无限宇宙之下,我仿佛看到他遗世而立,负手于后,长袖飘然。
一生伏首拜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