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妹的终身大事
我妹妹,其实是我堂妹。或者更细致地解释,她父亲和我父亲是近支同宗,她外公和我祖母是同胞姐弟,所以我们既是同宗,而且她和母族和我父亲的母族是直亲。按照彝族的宗亲血缘观念,我们是很亲的兄妹。
我妹妹也在我豆瓣友邻中,我本来不想写这文章被她看到。但是看了NHK的《彝族终身大事》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这个纪录片大约有10年了,我以前也看过。于是,我想我写点什么吧,人活着,有时候需要莫名的鼓励和安慰,文句的具体含意也许并不重要。
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回到成都专程去探望刚工作的妹妹。我按照她的短信,从金沙车站出发坐上一辆经年不遇的破旧大巴。车开得很慢,而且耗用了太多时间,我甚至要打开手机的GPS地图来说服自己还没有到站。车一路晃晃走着,这根本就不是我熟悉的成都,那个满是温软迷梦的成都,只有尘土飞扬和座座吊车或者厂房。妹妹在短信里说,她那个站有名字,但是一般都管那里叫“富士康招聘中心”。我有点迟疑地问那位售票大妈,富士康招聘中心到了吗?她看看我,表情复杂而慈爱,顿了一下说,下一个站。
我下车了,我站在站台上,有半分钟不知道该怎么走。宽阔的大马路上重型卡车来往飞驰,公路的旁边就是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铁,一座冰冷的摆设。我看着马路,下意识觉得,一个绿灯的时间,走不完这么宽的路吧,旋即,我发现这里的红绿灯都没有亮着。我看着手机地图,原来这里就是老四川都知道的红光镇,1958年,毛主席来到这里视察当地农业合作社。他不会去想,50多年后,这里会有一个年轻人几乎被猛兽般的工业经络困住。
我心里涌起一丝酸楚。我还记得很多年前我对妹妹的印象。1994年年初的寒假,我在舅爷家,也就是妹妹我外公家玩儿,妹妹才上小学,小脸还有点婴儿肥的样子。那时那里还没有通电,但能看到山下家有宏伟的二滩水电站。晚上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妹妹牙痛,她妈妈侧抱着她。妹妹又想睡又牙痛,嘤嘤地哼着“Dryna, Dryna”(牙痛),妈妈就不断用好话哄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觉得妹妹是一个很娇气的女孩子,大概是因为从小长在汉区吧,那时候我这样想。
眼前大卡车的尾气和尘土使我再也不能把那时对小女孩的印象和我妹妹重叠起来。12岁离家,到西昌上民族中学的汉语授课班,18岁考上成都的重点大学,22岁上研究生。一个山乡里来的孩子,走到汉区简直是孤身一人。这10多年的经历,就是一个女孩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背影。而这10多年的成果,就是在这样一个飞沙走石的地方上班。
见到我,妹妹开心地说,哥哥你来看我,我请你吃饭。我说你刚工作,我请你吧。她说,这里是郊区,吃饭很便宜的。好,我说。她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至少开销小吧,我安慰自己。
那时候她妈妈抱着她的时候,她穿着一件旧衣服,两只小耳朵上挂着彩色塑料的耳坠——乡下小姑娘常有的装饰。而带着我去吃饭的路上,我看着她穿着普通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朴素却不土气,没有了乡下的感觉,却也不温不火地拒绝着张扬。她保持着很好的身材,想必和我奶奶那样的传统贵族妇女一样,心里暗暗对自己有着诸多要求。没有化妆,她从不化妆,只是擦上普通的护肤品,可是头发和面容,总让我觉得收拾得整齐端正。而这些装束,所有的开销都来自她自己。本科的时候她就一直领着奖学金,平时还打工。不仅没向家里伸过手,还给父母汇钱。
看见我时,妹妹总是笑。去看她住处的时候,我看着狭窄的宿舍和迟缓的网络,她自我解嘲地微笑;去吃饭的路上,男女比例失调的工业开发区男职工们直勾勾地看着她,她把脸转向一旁微笑;到了餐馆里,坐在油腻的饭桌前,她用纸巾擦着桌子微笑。
哥哥别客气,她递给我菜单。工作还习惯吗,我问。都好,她说,先学吧,主要是设计制图。我哦了一声,因为我不懂,就像当初她说她研究生做的项目是高速机车牵引什么,我完全不懂,就感觉大约和高铁列车的尖端技术相关吧。于是,我大约说了一些刚工作要能吃苦,要注意人际关系的话题。她只是默默地点头。
我低头看着已经点火的冷锅鱼,沸腾的汤汁掀开厚厚的红油,惨淡地喷吐着各种香料。妹妹,我低着头说,你现在工作了,也该考虑自己的事了。妹妹低低地嗯了一声。
我抬头看看她,说:其实……我觉得汉族男孩子也很多不错的,你……也可以考虑。
嗯。
像同学啊,同事啊……
妹妹打断我:不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怕相处不好,我是说汉族男生。
啊……可能没你想的那样糟吧……
哥哥,你知道的,那些嫁了汉族的女人,并不是过得不好,也不是丈夫对她不好。我们彝族人是大家庭,汉族人看来八杆子打不着的一堆亲戚,经常来你家,那汉族男生,就算勉强接受,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小家庭生活被打扰吧。更不要说婆婆的要求和我们那些做迷信的活动,还有像葬礼上的各种礼节和开销……
这个……也可以磨合吧……
那死了呢……
啊?
那死了以后呢?谁来给你做送灵?汉族父亲的儿子真的能做这些吗?
你看,我妈妈也是汉族,我也给祖父母做了送灵……
那你呢……为什么不找汉族姑娘,世上又不是没有好的汉族女生,也不是没有喜欢你的汉族姑娘。
于是,我们都沉默了。我和妹妹都知道,这些事情,很难真正地梳理出一条条的脉络,然后用因为所以的推导方法。只是觉得,到了某个时刻或某个场景,你只能这样。然而,这个“只能”又是谁规定给你的呢?
我们下凉山和上凉山那样几乎没有汉族的地区不同,明清时代开始男人们就学习汉语和儒教经典。解放后更是全面普及汉语教育。今天的下凉山有不会彝语的,但少有不会汉语的,连6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性也大多受过一点学校教育。可是,即便是这样,种姓制度的幽灵依然死死压在整个凉山。王种Ndzuy、贵族Neo和平民Jui,依旧泾渭分明。下凉山少有Ndzuy,于是Neo和Jui便以1:9的人口比例鲜明地成为两个阵营。而这阵营的区分,不论教育、不论财产、不论官阶,只论血统,也即婚配:唯有种姓内婚才能保证血统纯正。
妹妹的同胞哥哥小萨也是名牌大学的工科研究生毕业,在成都一家设计院工作。过去几年一直被派到沿海地区做项目。他妈妈,也就是我婶婶,总是很着急他的婚姻问题。记得有一次,婶婶给我说,让我多打听一下,哪里还有Neomo(种姓是Neo的女性)在外读书的,或者已经工作的,因为她知道,按照她儿子的脾气,绝不会接受一个乡下务农的女孩儿。小萨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约了好几次相亲,年轻人又都对不上眼。
我真的理解他们,全凉山200万彝人吧,就算女性占一半,那就100万,那么其中Neomo顶多就10万,婚龄未婚的,就算2万吧,其中读了大学的,抛算个1000吧。1000人,听上去很多,你又能认识多少,更何况这是抛算。这还没算个人是不是感情相合。
与我们男生去到处打听不同,女孩子们在一起却可以比较自然地询问到谁家姑娘许人家没有,在哪里上学,在哪里工作。我妹妹就是个有心人,她真地帮小萨问到了一个姑娘。种姓出身让父母满意,相貌人品让小萨满意。然后就顺理成章地订了亲,也许不久后就正式娶过来了吧。看,我厉害吧,给我哥探听到这位,妹妹曾经在我面前很自豪地笑着说。
同样的事情还有另一桩。我媳妇是妹妹亲舅舅的女儿,从小我们都认识,叫着表妹长大。我自己悄悄地征询过表妹的意见,是不是愿意和我生活。表妹很惊恐,不知所措。妹妹一直陪着她,一面说着我的好,一面打包票说如果表妹不同意,她可以代替表妹来拒绝我。后来表妹倒是同意了,轮到我向家长摊牌的时候,我妈不同意了。那意思是不管你们彝族什么规矩,我们汉族就觉得这是近亲,不能结婚。我当时已经想历数中国古代姑舅婚和姨表亲的例子,以及美国允许first cousin结婚的州了。我的情况比这些强多了!
我还记得那天妹妹坐在我身边,缓缓地给我妈妈说着:伯孃,咱们都是自家人,如果您不同意,也就一句话的事情。自己人都好商量。哥哥喜欢,自己愿意,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近亲什么的,都是书上说近亲结婚生傻子,生活中历史上近亲结婚的例子多了,生的孩子名人也很多啊。其实,书上也不是说近亲结婚生傻子,是说遗传病的可能性更高。再说,哥哥和表妹的情况,属于婚姻法允许的,不算近亲呢。您要不信我,可以去问律师呢。
其实,妹妹说什么,我都觉得不重要了,我就觉得她长大了,特别成熟和理智,再也不是个小姑娘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妈妈也被打动了。但是,轮到她自己的时候呢?
我还在成都,妹妹读本科的时候,经常有不知道哪里来的人问我,妹妹许人家没有,开始我还问问小萨,小萨总说没有主意,我又去问婶婶,结果婶婶直接说,你妹妹,你可以作主。于是我莫名地就挑起了重任。那时候,很多人给我打电话,大致内容都是说某大学(当然,最多的是西南民族大学)的某某,长相好人品好,想认识你妹妹。每次我都想:答应见吧,可那男生的社会阅历、学识水平,会不会和妹妹没有共同语言啊;不答应见吧,可那男生确实在人品和处事方面口碑不错,而且万一妹妹喜欢呢。阴差阳错几年过去了,没有成一个。
后来,妹妹保送了研究生,于是,我的手机就消停了。我明白,那些彝族男孩子,不是不努力学习,可那山乡的教育资源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上个西南民族大学也是按民族生勉强录取的。听说我妹妹这样的情况,他们望而却步也是一种自尊。
当然,也有对自己有自信的男孩,也可能是他家里对他有信心。这是一个长得很帅,在成都郊县当武警还是警察的男生。她伯父的女儿是我妈妈的同事,在闲谈中听说了妹妹,硬是把我的手机号码问了去,因为我妈没敢直接给妹妹的号码。后来,也不知道是从哪儿,他们家又打听到了小萨的手机,再后来就把妹妹的手机号要了去。
他和你联系了吗?吃完饭回去的路上,我问妹妹。
嗯。
然后呢?
他还见了我哥。
小萨怎么说?
我哥没主意的。
你呢?
我……觉得他倒是挺可信的……
我忍不住插了一句:你说话他会不会有他不感兴趣的?
妹妹没说话。于是我也没说话。我们就这样走在尘土的马路上。
哥哥,妹妹终于开了口,其实你知道吗?如果我没有读书,一直在家乡,父母让我嫁给谁,只要他是没有恶习,身体健康,我都会答应的。所以我不报怨。
可是你现在读了书,还读了那么多。你没办法忘记你知道的世界、你学到的东西,对不对?
哥,你说世上真有命运这样的东西吗?
妹妹,你认命吗?上回我说帮你去看德国的工科学校……
我不知道……
我们就这样沉默地走在黯淡无光的红光镇。
我曾经对妹妹说过,我们如果有悲哀,不怪家人,不怪自己,只是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和家庭。如果说真有命运,那便是你出生的空间和时间。汉族朋友总鼓励我们说,可以试着打破旧的一切。是的,也许我们可以,其实我们这代本来就不在乎,可是那些血脉相连的宗亲姻亲呢?都说“猿猴靠山林,彝人靠宗亲”,可是还有一句呢“想宗亲想到流泪,怕宗亲怕到发抖”。今天也许时代不同了,但正因为如此,我和妹妹最怕的,还是失去自我。这个自我,不是我想要什么,而是我是谁。
所以,
妹妹,你要坚强,眼前的迷惘不是人生的全部,你是工程师,你有你的事业。
妹妹,你要继续微笑,任何哀伤的阴霾都会融化在微笑的阳光中。
妹妹,你要自信,坚持自我是难得的最大成功。
妹妹,你不孤单,哥哥会一直给你鼓劲和支持。
妹妹,你不要怕,áçhe ló,一岁一回兮,一季一月,人生总向前。
我妹妹也在我豆瓣友邻中,我本来不想写这文章被她看到。但是看了NHK的《彝族终身大事》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这个纪录片大约有10年了,我以前也看过。于是,我想我写点什么吧,人活着,有时候需要莫名的鼓励和安慰,文句的具体含意也许并不重要。
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回到成都专程去探望刚工作的妹妹。我按照她的短信,从金沙车站出发坐上一辆经年不遇的破旧大巴。车开得很慢,而且耗用了太多时间,我甚至要打开手机的GPS地图来说服自己还没有到站。车一路晃晃走着,这根本就不是我熟悉的成都,那个满是温软迷梦的成都,只有尘土飞扬和座座吊车或者厂房。妹妹在短信里说,她那个站有名字,但是一般都管那里叫“富士康招聘中心”。我有点迟疑地问那位售票大妈,富士康招聘中心到了吗?她看看我,表情复杂而慈爱,顿了一下说,下一个站。
我下车了,我站在站台上,有半分钟不知道该怎么走。宽阔的大马路上重型卡车来往飞驰,公路的旁边就是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铁,一座冰冷的摆设。我看着马路,下意识觉得,一个绿灯的时间,走不完这么宽的路吧,旋即,我发现这里的红绿灯都没有亮着。我看着手机地图,原来这里就是老四川都知道的红光镇,1958年,毛主席来到这里视察当地农业合作社。他不会去想,50多年后,这里会有一个年轻人几乎被猛兽般的工业经络困住。
我心里涌起一丝酸楚。我还记得很多年前我对妹妹的印象。1994年年初的寒假,我在舅爷家,也就是妹妹我外公家玩儿,妹妹才上小学,小脸还有点婴儿肥的样子。那时那里还没有通电,但能看到山下家有宏伟的二滩水电站。晚上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妹妹牙痛,她妈妈侧抱着她。妹妹又想睡又牙痛,嘤嘤地哼着“Dryna, Dryna”(牙痛),妈妈就不断用好话哄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觉得妹妹是一个很娇气的女孩子,大概是因为从小长在汉区吧,那时候我这样想。
眼前大卡车的尾气和尘土使我再也不能把那时对小女孩的印象和我妹妹重叠起来。12岁离家,到西昌上民族中学的汉语授课班,18岁考上成都的重点大学,22岁上研究生。一个山乡里来的孩子,走到汉区简直是孤身一人。这10多年的经历,就是一个女孩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背影。而这10多年的成果,就是在这样一个飞沙走石的地方上班。
见到我,妹妹开心地说,哥哥你来看我,我请你吃饭。我说你刚工作,我请你吧。她说,这里是郊区,吃饭很便宜的。好,我说。她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至少开销小吧,我安慰自己。
那时候她妈妈抱着她的时候,她穿着一件旧衣服,两只小耳朵上挂着彩色塑料的耳坠——乡下小姑娘常有的装饰。而带着我去吃饭的路上,我看着她穿着普通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朴素却不土气,没有了乡下的感觉,却也不温不火地拒绝着张扬。她保持着很好的身材,想必和我奶奶那样的传统贵族妇女一样,心里暗暗对自己有着诸多要求。没有化妆,她从不化妆,只是擦上普通的护肤品,可是头发和面容,总让我觉得收拾得整齐端正。而这些装束,所有的开销都来自她自己。本科的时候她就一直领着奖学金,平时还打工。不仅没向家里伸过手,还给父母汇钱。
看见我时,妹妹总是笑。去看她住处的时候,我看着狭窄的宿舍和迟缓的网络,她自我解嘲地微笑;去吃饭的路上,男女比例失调的工业开发区男职工们直勾勾地看着她,她把脸转向一旁微笑;到了餐馆里,坐在油腻的饭桌前,她用纸巾擦着桌子微笑。
哥哥别客气,她递给我菜单。工作还习惯吗,我问。都好,她说,先学吧,主要是设计制图。我哦了一声,因为我不懂,就像当初她说她研究生做的项目是高速机车牵引什么,我完全不懂,就感觉大约和高铁列车的尖端技术相关吧。于是,我大约说了一些刚工作要能吃苦,要注意人际关系的话题。她只是默默地点头。
我低头看着已经点火的冷锅鱼,沸腾的汤汁掀开厚厚的红油,惨淡地喷吐着各种香料。妹妹,我低着头说,你现在工作了,也该考虑自己的事了。妹妹低低地嗯了一声。
我抬头看看她,说:其实……我觉得汉族男孩子也很多不错的,你……也可以考虑。
嗯。
像同学啊,同事啊……
妹妹打断我:不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怕相处不好,我是说汉族男生。
啊……可能没你想的那样糟吧……
哥哥,你知道的,那些嫁了汉族的女人,并不是过得不好,也不是丈夫对她不好。我们彝族人是大家庭,汉族人看来八杆子打不着的一堆亲戚,经常来你家,那汉族男生,就算勉强接受,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小家庭生活被打扰吧。更不要说婆婆的要求和我们那些做迷信的活动,还有像葬礼上的各种礼节和开销……
这个……也可以磨合吧……
那死了呢……
啊?
那死了以后呢?谁来给你做送灵?汉族父亲的儿子真的能做这些吗?
你看,我妈妈也是汉族,我也给祖父母做了送灵……
那你呢……为什么不找汉族姑娘,世上又不是没有好的汉族女生,也不是没有喜欢你的汉族姑娘。
于是,我们都沉默了。我和妹妹都知道,这些事情,很难真正地梳理出一条条的脉络,然后用因为所以的推导方法。只是觉得,到了某个时刻或某个场景,你只能这样。然而,这个“只能”又是谁规定给你的呢?
我们下凉山和上凉山那样几乎没有汉族的地区不同,明清时代开始男人们就学习汉语和儒教经典。解放后更是全面普及汉语教育。今天的下凉山有不会彝语的,但少有不会汉语的,连6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性也大多受过一点学校教育。可是,即便是这样,种姓制度的幽灵依然死死压在整个凉山。王种Ndzuy、贵族Neo和平民Jui,依旧泾渭分明。下凉山少有Ndzuy,于是Neo和Jui便以1:9的人口比例鲜明地成为两个阵营。而这阵营的区分,不论教育、不论财产、不论官阶,只论血统,也即婚配:唯有种姓内婚才能保证血统纯正。
妹妹的同胞哥哥小萨也是名牌大学的工科研究生毕业,在成都一家设计院工作。过去几年一直被派到沿海地区做项目。他妈妈,也就是我婶婶,总是很着急他的婚姻问题。记得有一次,婶婶给我说,让我多打听一下,哪里还有Neomo(种姓是Neo的女性)在外读书的,或者已经工作的,因为她知道,按照她儿子的脾气,绝不会接受一个乡下务农的女孩儿。小萨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约了好几次相亲,年轻人又都对不上眼。
我真的理解他们,全凉山200万彝人吧,就算女性占一半,那就100万,那么其中Neomo顶多就10万,婚龄未婚的,就算2万吧,其中读了大学的,抛算个1000吧。1000人,听上去很多,你又能认识多少,更何况这是抛算。这还没算个人是不是感情相合。
与我们男生去到处打听不同,女孩子们在一起却可以比较自然地询问到谁家姑娘许人家没有,在哪里上学,在哪里工作。我妹妹就是个有心人,她真地帮小萨问到了一个姑娘。种姓出身让父母满意,相貌人品让小萨满意。然后就顺理成章地订了亲,也许不久后就正式娶过来了吧。看,我厉害吧,给我哥探听到这位,妹妹曾经在我面前很自豪地笑着说。
同样的事情还有另一桩。我媳妇是妹妹亲舅舅的女儿,从小我们都认识,叫着表妹长大。我自己悄悄地征询过表妹的意见,是不是愿意和我生活。表妹很惊恐,不知所措。妹妹一直陪着她,一面说着我的好,一面打包票说如果表妹不同意,她可以代替表妹来拒绝我。后来表妹倒是同意了,轮到我向家长摊牌的时候,我妈不同意了。那意思是不管你们彝族什么规矩,我们汉族就觉得这是近亲,不能结婚。我当时已经想历数中国古代姑舅婚和姨表亲的例子,以及美国允许first cousin结婚的州了。我的情况比这些强多了!
我还记得那天妹妹坐在我身边,缓缓地给我妈妈说着:伯孃,咱们都是自家人,如果您不同意,也就一句话的事情。自己人都好商量。哥哥喜欢,自己愿意,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近亲什么的,都是书上说近亲结婚生傻子,生活中历史上近亲结婚的例子多了,生的孩子名人也很多啊。其实,书上也不是说近亲结婚生傻子,是说遗传病的可能性更高。再说,哥哥和表妹的情况,属于婚姻法允许的,不算近亲呢。您要不信我,可以去问律师呢。
其实,妹妹说什么,我都觉得不重要了,我就觉得她长大了,特别成熟和理智,再也不是个小姑娘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妈妈也被打动了。但是,轮到她自己的时候呢?
我还在成都,妹妹读本科的时候,经常有不知道哪里来的人问我,妹妹许人家没有,开始我还问问小萨,小萨总说没有主意,我又去问婶婶,结果婶婶直接说,你妹妹,你可以作主。于是我莫名地就挑起了重任。那时候,很多人给我打电话,大致内容都是说某大学(当然,最多的是西南民族大学)的某某,长相好人品好,想认识你妹妹。每次我都想:答应见吧,可那男生的社会阅历、学识水平,会不会和妹妹没有共同语言啊;不答应见吧,可那男生确实在人品和处事方面口碑不错,而且万一妹妹喜欢呢。阴差阳错几年过去了,没有成一个。
后来,妹妹保送了研究生,于是,我的手机就消停了。我明白,那些彝族男孩子,不是不努力学习,可那山乡的教育资源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上个西南民族大学也是按民族生勉强录取的。听说我妹妹这样的情况,他们望而却步也是一种自尊。
当然,也有对自己有自信的男孩,也可能是他家里对他有信心。这是一个长得很帅,在成都郊县当武警还是警察的男生。她伯父的女儿是我妈妈的同事,在闲谈中听说了妹妹,硬是把我的手机号码问了去,因为我妈没敢直接给妹妹的号码。后来,也不知道是从哪儿,他们家又打听到了小萨的手机,再后来就把妹妹的手机号要了去。
他和你联系了吗?吃完饭回去的路上,我问妹妹。
嗯。
然后呢?
他还见了我哥。
小萨怎么说?
我哥没主意的。
你呢?
我……觉得他倒是挺可信的……
我忍不住插了一句:你说话他会不会有他不感兴趣的?
妹妹没说话。于是我也没说话。我们就这样走在尘土的马路上。
哥哥,妹妹终于开了口,其实你知道吗?如果我没有读书,一直在家乡,父母让我嫁给谁,只要他是没有恶习,身体健康,我都会答应的。所以我不报怨。
可是你现在读了书,还读了那么多。你没办法忘记你知道的世界、你学到的东西,对不对?
哥,你说世上真有命运这样的东西吗?
妹妹,你认命吗?上回我说帮你去看德国的工科学校……
我不知道……
我们就这样沉默地走在黯淡无光的红光镇。
我曾经对妹妹说过,我们如果有悲哀,不怪家人,不怪自己,只是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和家庭。如果说真有命运,那便是你出生的空间和时间。汉族朋友总鼓励我们说,可以试着打破旧的一切。是的,也许我们可以,其实我们这代本来就不在乎,可是那些血脉相连的宗亲姻亲呢?都说“猿猴靠山林,彝人靠宗亲”,可是还有一句呢“想宗亲想到流泪,怕宗亲怕到发抖”。今天也许时代不同了,但正因为如此,我和妹妹最怕的,还是失去自我。这个自我,不是我想要什么,而是我是谁。
所以,
妹妹,你要坚强,眼前的迷惘不是人生的全部,你是工程师,你有你的事业。
妹妹,你要继续微笑,任何哀伤的阴霾都会融化在微笑的阳光中。
妹妹,你要自信,坚持自我是难得的最大成功。
妹妹,你不孤单,哥哥会一直给你鼓劲和支持。
妹妹,你不要怕,áçhe ló,一岁一回兮,一季一月,人生总向前。